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古代下字怎麼寫

古代下字怎麼寫

1. 古代的字是怎麼寫的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古代下字怎麼寫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主要使用石刀劃刻

金文(鐘鼎文):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主要使用金屬銘刻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

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同時期產生了毛筆,主要使用毛筆書寫,之後均主要採用毛筆書寫

大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説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着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

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楷書: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美,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 古代的“從”字怎麼寫

【子集中】【人字部】從·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2 《説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為從,向陰為比。士之趨向,不可不慎。 (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 俗平聲。《説文》本作從。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説命》後從諫則聖。又《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又《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雲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又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又《廣韻》《集韻》七恭切,促平聲。《廣韻》從容也。《正韻》從容,舒緩貌。《書·君 》從容以和。《禮·中庸》從容中道。又《集韻》書容切,音舂。從容,久意。《禮·學記》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又《集韻》將容切,音蹤。東西曰衡,南北曰從。《詩·齊風》衡從其畝。《史記·蘇秦傳》從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又與蹤通。《史記·聶政傳》重自以絕從。《前漢·張湯傳》從跡安起。又《集韻》祖動切,音總。太高貌。《韻會》髻高也。《禮·檀弓》爾無從從爾。又《集韻》鋤江切,浞平聲。義同。又《唐韻》慈用切《集韻》《類篇》《韻會》才用切,俗去聲。《説文》本作。隨行也。《詩·齊風》其從如雲。《論語》從我者,其由與。又《韻會》從天子曰法從,侍從。《書·囧命》其侍御僕從。《前漢·揚雄傳》趙昭儀,每上甘泉常法從。《注》師古曰:以法言當從耳。一曰從,法駕也。《後漢·百官志》羽林郞掌宿衞侍從。又《集韻》《類篇》似用切,音頌。同宗也。《爾雅·釋親》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釋名》從祖父母,言從己親祖別而下也,亦言隨從己祖以為名也。又《集韻》子用切。與縱同。《禮·曲禮》欲不可從。《論語》從之純如也。[

3. 古代文字有哪些

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隸書、楷書等。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

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

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於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在筆法、結字、章法上都為書法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3、石鼓文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敍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

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4、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狹義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石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5、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説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峯,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6、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説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

《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勛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文字

4. 漢族古代文字“人”怎麼寫

人字的演變:人,中國漢語名詞,音rén,象形字。

表示一個懂得鞠躬、謙遜的直立動物。人之所以能夠鞠躬,是因為內心會思考,明白個體力量的不足,需要與他人合作。

擴展資料:中國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階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我們現在寫的字是解放後的簡化字,之前的相對就成為繁體字(港澳台使用的漢字)。

文字的本質是字形,[ii]所謂創造文字就是創造字形,文字是一種以“形”示“義”的視覺符號系統。文字和語言是有區別的,語言“一發即逝”,而文字可以“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文字和語言又是有聯繫和相互作用的。

文字的普遍價值是:文字是人類使用的書面交際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了文字,人類克服了只靠語言進行口頭交際的不足,突破了交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侷限,通過文字這一文化載體,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得以傳承並廣泛地得到應用。

文字的使用提高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和語言交際能力,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漢字具有突出的書面交際功能 中國是個方言眾多的國家,中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人雖然説不同方言,但卻使用漢字作為統一的書面交際工具。

也就是説,人們説不同語,但書同文,漢字作為書面交際的工具具有突出的超越方言的功能,漢字可以不受方言區的限制,在中國的廣大地區通用。使眾多使用口頭語言不能交際的中國人能夠通過文字來進行交流,正是由於漢字具有這種突出的功能,才使漢字成了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2、漢字具有突出的文化載體功能 漢字是從古代象形文字發展來的,歷史悠久,是古文字的活化石。漢字字形的表義方式是可以進行理性分析和描述的。

漢字字形所承載的信息使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人創造文字的智慧,瞭解到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勞作、習俗、思維方式以及歷史等文化印跡。另外,兩千多年來漢字一直被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所使用,從未中斷過。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創造了兩種不同的文體,一種是文言文,就是文章的形式和兩千多年前的古文一樣。另一種是白話文,就是文章讀出來與口説的語言比較接近的一種形式。

因為白話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礎上產生的,繼承了文言文中的大量表義成分,而且兩種文體都是用漢字寫成的,漢字字形也沒有改變。只是在“字”的使用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所以白話和文言是有區別的,但又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文言和白話兩種文體並用的情況,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就是今天的中國人還是既學白話文,又學文言文,今天我們中國人雖然説現代漢語,但還可以讀懂兩千多年前的古文,而且古文中的句子和詞彙還可以出現在現代白話文中。正是由於漢字可以溝通古今,具有突出的文化載體的功能,所以中國古代大量的優秀文學遺產和歷史文獻不僅被完整地保存下來,而且至今還能被中國人學習和使用,從而使中國的傳統文化世代相傳,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具有厚重文化底藴的文明古國。

3、漢字具有獨特的字形 。漢字作為書面交際工具和文化的載體之所以能超越方言、溝通古今,具有突出的超越時空的文字功能,這是由漢字的字形決定的。

文字的本質是字形,而漢字字形在世界文字中是獨特的,正是漢字這獨特的字形才使漢字具有了突出的文字功能。 世界上文字的字形分兩種,一種是音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是根據語音創制的,看到字形容易讀出字音;一種是義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不是根據語音創制的,而是根據意義創制的,看到字形不容易讀出字音,但是容易看懂字義。

漢字是目前人類所使用的文字中唯一的義形文字。看到漢字字形不容易讀出字音,但方形的字體,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個體突出,一目瞭然,使人容易看懂字義。

因為文字的本質是字形,不是字音,字音只是文字和語言聯繫的中介,所以義形的漢字在字形不變的情況下就可與各種方言建立聯繫,就可與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建立聯繫。就可以有不同的字音,因此才使得漢字字形能不受方言、不受人類遷徙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影響,具有了突出的超越方言、溝通古今的功能。

而音形文字由於是根據語言的語音創制的,看到字形發出字音是容易,但文字的表義功能卻受到了影響。因為語言隨着人類的遷徙是要發生變化的,為了使字形和語言的語音保持一致,容易讀出字音,於是就要不斷地改變字形,字形變了,後人就看不懂前人書寫的文字了,文字作為文化載體的功能就削弱了,因此文化的傳承就容易發生斷裂。

另外,一種語言會分化成兩種或數種方言或語言,如果根據語言的語音來創制文字,那麼隨着語言的分化就會創制出不同的字形,產生不同的文字,講不同方言或語言的人就不可能使用統一的文字。那麼一個國家或民族就有可能因語言和文字的不同而發生分裂,分裂成兩個或數個講不同語言,使用不同文字的國家或民族。

中國歷史上方言多,人口眾,疆土遼闊,但仍能保持統一,而不發生分裂,漢字獨特的字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獨特的漢字字形不僅。

5. 劉的古代字怎麼寫

一、“劉”的古代寫法(篆書)

二、“劉”的古代寫法(隸書)

三、劉,讀作liú或liǔ,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殺,後延伸至表示斧鉞類武器等。

《説文解字》大概是因避漢皇帝劉姓之諱而失收,但有以“劉”作偏旁的字且“鐂”字不見於史傳,徐鍇據此推斷繁體“劉”因屈曲的“刀”(刂)被誤作“田”而訛誤為“鐂”,漢字工具書一般採用徐鍇的説法(如《康熙字典》等)。

擴展資料

劉的組詞

一、幹劉 [ gān liú ]

虔劉。劫掠;殺戮。

二、劉覽 [ liú lǎn ]

瀏覽,泛觀。

三、劉白 [ liú bái ]

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的並稱。

四、公劉 [ gōng liú ]

古代周族的領袖。傳為后稷的曾孫。他遷徙 豳地(今陝西旬邑 )定居,不貪享受,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後用為仁君的典實。

五、劉四罵人 [ liú sì mà rén ]

用俏皮淺露的語言罵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 (漢字)

標籤: 下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mo/zonghezhishi/owe0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