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杜拉斯的情人到底表達了什麼

杜拉斯的情人到底表達了什麼

杜拉斯的情人到底表達了什麼

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關於愛情、性和權力關係的小説,講述了一名法國年輕女子與中國富商的禁忌愛情。這部小説通過女主角的視角來揭示出男女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和被愛情所裹挾的情感困境。小説中呈現出的愛情是不完美、痛苦而脆弱的,它對於人們來説既是追求幸福的渴望,也是一種毀滅性的力量。小説以獨特的散文寫作風格,象徵意義豐富的語言表達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流動的感知,描繪出了深邃、複雜的愛情,同時也探討了人性的本質和存在的意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殖民地,是杜拉斯對生活的觀照,反映時代,她開始是為了錢而做了中國富商的情人,最後真正愛上他,是愛情的悲劇,一種絕望。

電影情人開頭的特寫鏡頭表達什麼

從情感、色彩、細節3個方面對《情人》進行分析,表達了:

一、情感:親情、愛情、友情交織下的情感困境。

二、色彩:泛黃、灰暗、明媚,紛雜的色彩下的人物內心和命運走向。

三、細節:細膩的情節處理深入人心。

電影《情人》,由珍·瑪奇、梁家輝、讓娜·莫羅、梅爾維爾·珀波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在越南的西貢,貧困的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法國女學生,陰鬱的家庭環境讓她變得孤僻、叛逆,邂逅華人富家子之後火速在一起,她以為她愛的是錢和而不是他,等到她踏上返回巴黎的遊輪時,她才知道她深愛着他,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

《情人》是杜拉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作品,具有自傳主義色彩的小説。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説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於印度支那,父母都是小學教師。

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學學士學位,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移民部擔任祕書,並與羅貝爾·安泰爾姆結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泰爾姆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他娶莫尼克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情人》這部書,你認為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愛情與性,作為小説如何去表述?所以我會不自覺地關注與閲讀同類型的小説,比如《情人》。最初知道《情人》這本書是從王小波的書裏看到的,王小波對杜拉斯和她這本書的評價很高。

《情人》用夢囈一般的筆觸,描寫了一段不能理解的異國戀情。她的《情人》超越漫長歲月的阻隔,傾注真情,敍述了作家那段不堪回首,不同凡響的愛情經歷。

開篇很長一段時間,給人的感覺彷彿是靜止,它長久地停留在一個點,像一部黑白影片,但又一直慢鏡頭,直到一個跳躍,説起她十五歲半時所遇到的中國情人。

初讀情人,感覺是詩意的。那種韻律美,語言雖支離破碎,但是極優美傳神。

她想要傳遞給人們的還有戰爭背景之下的人民生活和貧困富有對比之下的人生困境。

故事主線很簡單,但作者採用了大量場景式的描寫以及人物內心狀態和情緒的描寫,將這些場景串聯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

看完了這部小説我思緒萬千,我被他們那種超俗的異國愛戀所感動。

書中我覺得一直在強調男女關係之間“距離”的重要性,只有保持一定的距離,男女關係才能保持一定的新鮮。

她愛他,年近七十把這段塵封已久的故事寫成一部名著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們的年齡雖然相差不少,但他們依然愛得那麼濃烈,愛得很深很濃。

特行又深入骨髓的愛情故事,讀罷的感覺五味雜陳,是惋惜,是同情,是佩服,還是羨慕,好像都有點,又好像都不是。也許正是這種似是而非,沒有結局的愛情,才更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一個人,會愛你至醜,至老,至死?我想,我是不會遇到的。

杜拉斯情人講的是什麼?

情人》(L’Amant)講的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故事:在殖民地,一個貧窮的白人姑娘和一個富有的中國青年的絕望的愛情故事。誰都會講這種故事,就看誰講得精彩了。我以為寫小説就是如此,看誰把故事講得精彩,還能從精彩的故事中挖掘出思想。

這個故事杜拉斯基本上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剪輯其中最精彩的片斷呈現給讀者。在這些精彩片斷中,穿插着一些敍述,作為對主要情節必要的補充。這個故事又不是一路講下來的,中間又穿插着作者對自己家庭生活,殖民地生活的敍述,甚至還有多年以後的敍述,當然,多年以後的事情也與情人或她與情人的關係有關,總之,受這個主要故事的影響。這種安排使文章更加緊湊,似乎只是發生在作者16歲半到18歲之間的事情——事實上也是如此。但實際上作品的容量很大,時間跨度也很大,一直延續到作者70歲。中間很多情節和敍述,都經過了作者多年的積澱。

作者的家庭生活和殖民地生活的大篇幅加入,並不是無關緊要的,這都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樣一個貧窮的家庭,我是不會出頭露面的,更不會為了錢而和中國情人來往。也許我最後也愛上了中國情人,但事情的開始不是為了愛情。殖民地上流社會和下層人民的生活對照,可以作為故事的背景音樂,也可以體現出作者對人生的觀照。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都充滿絕望。殖民地有很多風流韻事,作者單寫了一個貴夫人,她的為了她而絕望自殺的情人。迷亂絕望的生存背景,配上一段絕望的愛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作者冷靜地寫這些事情,主旋律和背景都是美麗的絕望的令人唏噓不已的。這就使這段愛情不同尋常,成為特定的歷史階段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的一段愛情。同時使這篇作品沒有落入愛情故事的俗套,賦予它更為廣闊的時代和社會意義。

情人讀後感

  杜拉斯的《情人》主要通過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家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故事,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側面。下面是為讀者朋友們蒐集整理的情人讀後感,歡迎閲讀。

  情人讀後感(一)

  情人,若只是一種交流意義上的情人,會簡單也膚淺的多。若已經關乎靈魂上的東西,就變得複雜和不好收拾了。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被人賦予道德意義上的評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絕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歲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條渡船上,船的旁邊有一輛黑色的轎車,這位比她大12歲的華裔男子主動送她去學校,於是故事開始。他們在一座單間公寓私會,她奉獻她的童貞,之後常在此幽會。男人瘋狂的愛着她。第一次,她對他説:我另可讓你不要愛我。即便是愛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習慣做的那樣做起來。對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錢,而已。這個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異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個絕望病態的母親,一個嗜賭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個“什麼都不理解而什麼都怕”的小哥哥。母親如此羞恥與她女兒的不堪行為,卻滿足於女兒這種方式下的金錢供應。人生不只是如初見,過程只是為結局做鋪墊。中國男人最後與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婚,作為情人的她也是結了婚、生育、離婚並開始寫作。當她已經老了,這個男人對她説: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我享受絕望的東西,它有無力之感,變得悽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觀之中,好像絕望的事情本身已經為此付出代價,甚至超乎那種代價了。

  語言很破碎、隨意,就像破碎、隨意的靈。但是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絕望的目光對情人,情人將人之釋放出來,把羞恥刺穿剝落交給愛情。罪惡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迴歸到原本可以獲得的歡樂之中。“吻在身上,催人淚下。流淚哭泣竟是對過去、對未來都是一種安慰。”“他呼吸着她的面容。他呼吸着眼前的一個孩子,他兩眼閉着呼吸着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發出的熱氣。”“他怎麼説,就讓他照他所説的去做,去尋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沒有多餘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經過重新包裝,一切都隨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的威力下被沖決。”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會溶解不會順應規律循環。的確,這種愛情很新,很強烈,強行的現世力量,打破的只是愛情的形式,卻內化了愛情的內容。小小的情人是個愛玩火的人,厚顏無恥和純潔無暇都是內涵。按照她的絕望,我也只是短暫尋找一點虛妄的情慾。

  情人讀後感(二)

  昨天看完了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作品,《情人》,感覺整本書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情感故事.沒有千折百回的情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亦沒有精彩華麗的語言,因它的平淡無奇,這本書曾被我幾度擱起,薄薄的頁數十來天才得以讀完.

  可是,由於兩人家境背景的懸殊,最終兩人還是勞雁紛飛,各奔西東.作者在描寫少女對待華裔少爺的感情和態度時,語氣平淡乃至淡陌,這種淡陌,我理解成是作者的超然和淡定,在這種超然和淡定的背後,我看到了她對這段無望愛情的深深地無奈和戀戀地不捨.畢竟,他是第一個帶給她温暖,體貼和愛情的人,也是後來帶給她切膚之痛的人.

  聯想到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愛情,有希望的,沒希望的,轟轟烈烈的,平淡無奇的,只要是賦予真心,認認真真的愛了,無一例外會讓人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情人讀後感(三)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説:‘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説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説,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僅僅幾句話的開端就把我吸引住了,不太喜歡看外國的作品,因為翻譯者已經按照自己的感覺把作者原來的情感改變。而《情人》的開端被杜拉斯寥寥幾語詮釋的深厚而濃烈。

  自此喜歡情人,喜歡杜拉斯。

  《情人》可以説是一部自傳體小説,至少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 。小説以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箇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着這條敍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

  濃厚的自傳色彩,不同凡響的愛情敍述,使杜拉斯成為當代法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家。小説《情人》以一個法國少女與中國少爺在越南西貢偶遇的經歷為敍述線索,它通篇渲染了一種瘋狂而悲絕的愛情,藴藏了生命最大的。她在引導着讀者進入一個生活與藝術交織的空間,領略着異國情調,承受着生命中最沉重、最美好的壓抑……在充滿黑色的情緒流淌中,最為重要的是她突然就喚醒了你的記憶,往昔的一切如花朵在腦海裏開放出絢麗的姿容。這裏記錄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奇特的經歷,特別是在黑夜降臨的時候,我們正在沉睡,這種經歷就像無聲的音樂,覆蓋了我們赤裸而美好的肉體,在心靈的底層靜靜地睡着。我們以自己蒼白的經歷,去呼應着來自《情人》裏“凍結在那冰塊裏面”的救援之聲。

  我需要他的錢為卧病在牀的母親治病,我需要他的錢供荒淫無恥的大哥尋歡作樂,我需要他的錢改變這窮困潦倒的家。這位黃皮膚的情人帶着我

  們全家人,去上高級餐館,去逛夜總會,滿足我們可悲的虛榮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怪異扭曲的家庭中,純樸、剛強卻被世人欺騙,最終絕望的母親;殘暴醜陋、惡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們雖然瞧不起我的中國情人,極力反對他,卻無恥地以我的肉體作交易,滿足他們的金錢。我的愛,從做童妓的時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我們不斷地幽會,盡情地滿足情感和的需要。

  但這段感情終究還是一段感傷絕望的愛情。我不能戰勝膚色和民族的偏見,不得不離開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掙脱不了幾千年封禮教的羈絆,不得不尊從父母之命,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婚了。

  許多年過去了,我結婚、生育、離婚並開始寫作,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並給我打了電話。他説他和從前一樣,還愛着我,他不停止對我的愛,他將愛我,一直到死……

  杜拉斯在道德上是反對派,在既定的社會規則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運,不僅是行動上的,不是的,而是毫不費力地拋除道德的心靈枷鎖,以自主的思考自決地審視內在的欲求,採取自覺的行動。從個人生命欲求的角度發現現實思想規則、行為規則的衝突。深刻的角色特徵成為小説突破文本侷限喚起廣泛反應的內在要素。

  《情人》中敍述者“我”與其類同幻象的相互認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斷認同,構造出社會背景中的道德張力:“這位夫人和這個戴平頂帽的少女都以同樣的差異同當地人劃分開。她們兩個人都是被隔離出來的,孤立的。是兩位孤立失羣的后妃。她們的不幸失寵,咎由自取。她們兩人都因自身肉體所富有的本能而身敗名裂。她們的肉體經受所愛的人愛撫,讓他們的口脣吻過,可以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種沒有愛情的情人的神祕不可知的死。問題就在這裏,就在這種希求一死的心緒。”(王道乾譯)異樣的道德意識產生於這樣的道德環境,只要這樣的道德環境還在帶來痛苦,文本中另類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義。

  她哭了,因為她想到堤岸的那個男人,因為她一時之間無法斷定她是不是曾經愛過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見過的愛情去愛他,因為他已經消失於歷史,就象水消失在沙中一樣,因為,只是在現在,此時此刻,從投向大海的樂聲中,她才發現他,找到他。” 思考?回憶? 否定的道德曾經預示了愛情的不可能性,可真切的愛的感覺將預示新的道德的可能性,作者用道德心理將自我與社會聯結起來。拋棄道德的庇護是為了抨擊社會中的虛偽,抗爭一種壓抑人的偽善。 觀照了道德主體與道德環境,接下來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探討小説中體現的道德心理的意藴。

  杜拉斯以非常平靜的語氣講敍道德邊緣地帶人們的生活。矛盾僅僅是矛盾,痛苦僅僅是痛苦,沒有對錯,只有善對人們造成的摧殘,惡卻使人們迴歸精神安寧的歷史。人們沒有思考,只有記憶,沒有反抗,只是自然而然地行動,因為不曾思考,所以不曾屈服。傳奇式的戀情沾染着深深的悲劇色彩,卻又那麼純潔動人,不帶有任何理性因素,就是那樣一種一旦開始就要不可遏制地進行下去的愛情,快樂而無害,愛是無辜的,卻被社會不容,被道德譴責。權勢、歧變、

  戰爭,它們設定一套道德凌駕在真情實感之中,有這樣一些無知的人堅持自己的真情實感,它們的真誠意味着對道德的重新設定。從人的需求、人的尊嚴的角度來設定道德,還是從社會、從的角度來設定道德,這是產生衝突的癥結所在,這裏可以自然地引出是人具有終極的意義還是道德具有終極的意義的問題。我想,杜拉斯一定是同意前者,並且將悲劇之美賦予那些與主流道德不合的人物,以歷史性的追求來展示對道德的另外一種理解。審視社會以及形成社會的文化。杜拉斯的小説中,社會作為與個體保持距離的背景,只是一些流淌不已的概念,從不表明自己的獨特之處,外界之物都是歷史地存在,象時間一樣不能區分,不可阻擋。

  情人讀後感(四)

  除卻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巴爾扎克的《高老頭》,記憶中很少讀法國作家的作品吧,這兩週抽時間讀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書,雖不甚明白,但終究還是稍有體會。正如譯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澀難懂的,時間空間人物的轉換過快,往往使得讀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經老了。

  簡單的開頭,卻不知承載了多少歲月的滄桑,世事的煎熬,容顏的摧殘;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連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夠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親,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絕望是那麼的徹底。

  然而,終有一天,她遇見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愛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當白日已盡,他們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時,她會莫名覺得眼前這人像是自己的父親,但就是這樣他們彼此擁有。

  可是後來,他們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陸地也消失了。航船橫越大洋,她最後還是走了。

  再後來,經歷幾次結婚,生孩子,離婚;最後,他帶着他的女人來到巴黎。他給她打來電話,她一聽聲音,就聽出是他。他説:我僅僅想聽聽你的聲音。她説:是我,你好。

  後來他不知道和她再説什麼。

  故事到此為止,僅此而已,你不知還會發生什麼,但那不重要了,是吧?畢竟往事已成追憶。

  總體來説,小説大多關於愛情、死、希望這些觀念。

  沒有愛的愛情,愛的對象便變成了“物”。

  “繼而引出極度的痛苦,深可悲慼的情景,而運筆又偏於枯冷,潛於其下,悲劇內容既十分沉重又瀰漫全篇,很是低沉悲傷。”

  情人讀後感(五)

  儘管心中有千般不願,我最終無法否認,《情人》正如它的包裝,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説”。 可這是一本怎樣的“言情小説”啊!當我還年輕的時候,也以為愛情就是瓊瑤,席絹,就是楊過與小龍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主人公曆盡磨難終於彼此牽手,開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樣一種“穿越”呢?

  當隨處可見純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風喚雨,順手推倒個把心儀的英雄,誰也不會覺得把推倒的對象替換成“諸葛亮”就會更了不起吧。 游塵和諸葛亮。他們沒有歷盡艱辛只為和對方在一起。事實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諸葛亮的身邊,並迅速和他產生了“曖昧”——容我稱其為愛情,總之一切順利得不像小説。目標若是成為諸葛亮的妻妾,開始幸福的生活,這故事很快就可以結束啦。 可它才剛剛開始——原來愛情,只是這個故事的起因。那後來呢? 後來卻是真實的。真實得讓每個讀者都認為,作者的確活過那個年代,作者就是在死後又返回現代的那位游塵。游塵和諸葛亮相愛了。

  正如諸葛亮為漢國獻出一生,這個女孩也把自己的一生如數交給了他。最開始,她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她花費許多時間把自己變成一個古人。而後她學會了武藝,學會了政務……她學習亂世中的一切,逐漸得以成為諸葛亮的一根手指,一條臂膀——大漢丞相諸葛亮更需要這樣的情人吧。她替他周旋在每一個地方:沙場上案牘間,唯獨沒有適合發生浪漫的地方。不是不能嫁,不是不想嫁。但在如山的國事面前,就連為他洗衣做飯,都只是奢侈的想象。游塵,這個聰明逗趣的女孩兒,當然不是生來就適合做這些事情的,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切都做好了,叫諸葛亮怎能不愛呢? 大漢丞相諸葛亮,卻不是一個談情説愛的人。再後來他們都老了,皺紋爬滿他們的面孔。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歷史,卻終究無從改變一絲一毫。再後來他們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沒有。 當愛情成為起因,結果就惟有面對真實。為愛而死有什麼難?難的是為愛而活,一生苦心經營。

  那些口稱“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的人們,怎知吉言背後暗示着多少酸甜苦辣。那些把愛情當作結局的言情小説,想過人心反覆世事難料,會有個連作者也無法駕馭的隱藏結局嗎? 因為太真實,所以太多情。哪怕對言情小説麻木,哪怕舊版《情人》已看過多次,我相信你仍然會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動。你會不由自主地沉醉於那個世界,和游塵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愛,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為。

  你會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三國亂世,也遮掩不了這一段真實如璞玉的愛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遠的光輝。 整篇文章展示着一種壓抑的基調對生活的無奈和悲觀對生命和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失望.愛不一定給人帶來快樂愛往往無間痛苦的原因.如:母親對大兒子的溺愛.這種不公平的愛給弟弟妹妹帶來了巨大的陰影.兒時少年時的生活環境會給一個人今後生活觀念帶來定格般的影響會很自然地產生心理畸形.一部成功的作品來自作者的真實生活作者的多部小説都是以二三十年代的印度支那為背景.也正是作者少年時的真實生活環境.小説本身是記憶中的畫面和片斷不斷穿插而形成的這種支離破碎的敍事方法剛好反映了離經叛道愛情當事人的極度痛苦文章表達的枯冷表現了這種生活的低沉悲傷壓抑.讓我想起另一部小説<洛麗塔>兩部小説改編的影片拍攝手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低沉炎熱壓抑吸毒一樣無法自拔每次快感後的悔恨.

  情人讀後感(六)

  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著。

  讀完後有點茫然,並不能完全讀懂。外國名著翻譯成中文總是讓人讀起來感覺有點澀,不是原汁原味兒。書名為《情人》,卻不是以愛情為主要線索。我看到一個女人對於女人本身、對於成長、對於遺忘、對於愛情、對於孤獨、對於生活、對於死亡、對於永恆、對於荒誕的見解。

  小説的開頭寫到: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説:“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説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説,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這樣的開頭讓人感覺到法國特有的浪漫憂鬱的氣質,讓人感覺到作者自傳的真實性,卻又讓人如此的絕望。回憶中的往事,清晰與朦朧、真實與虛幻,交織一起,彙集而來。與,附於肉體便存在,否之便不存在。

  故事的色澤就像是印度潮濕的夏天,讓人總也擺脱不了,昏昏然的。他們本能的相互依賴、相互傷害,曖昧不清。小説中同時透射着厚顏無恥與純潔無瑕的光耀,迴避着思維中慣有的理解。杜拉斯的深刻之處,在於將人從的道德中解放出來,交還給永恆的愛情。使人退卻、驚懼的犯罪感被純潔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迴歸原本屬於自己的歡樂,無拘無束地繼續生命的探求。真正的痛苦不是,而是人類把惡賦予了。杜拉斯寫出了純潔無辜的,它充滿了不曾被人發現的力量和美。在這樣的力量和美之中,人獲得自我、獲得愛情。

  情人讀後感(七)

  “當你老了 頭髮白了

  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

  爐火旁打盹 回憶青春

  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唱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還愛你虔誠的靈魂

  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場景竟是《情人》的開篇,甚至在想,作詞的人是不是也看了這本書?然而文學總是在某個主題上給人以共鳴,《當你老了》是愛爾蘭詩人葉芝寫給女友毛特·岡妮的詩作。我被這首詩打動,也被情人的開篇所打動。

  記得以前看王小波的雜文時,有一篇專門講到過《情人》這部書,於是好奇心起,特地去找了這本書看。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説:“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侯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説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説,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的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這是開頭,一個被許多人推崇的開頭。

  有人説,最偉大的作家不是作家,而是翻譯家。這個備受人喜愛的開頭正是翻譯家王道乾所譯。

  《情人》是杜拉斯在年逾70的時候所寫的。一個白髮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髮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杜拉斯出生在越南嘉定,18歲後離開越南。而《情人》這部書像是一部自傳體小説,具有濃厚的自傳體色彩。小説以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箇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着這條敍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

  70歲的杜拉斯早已失去了年輕時的美貌,就像書本的開頭一樣。但小説畢竟是小説,不能等同於自傳,書中的情節虛實相間。但唯一真實是這本書傳達出了作者本身對生活中種種情感的理解。

  書中的女主角在渡河的時候與中國富商的邂逅,這是故事的主線,同時還穿插着敍述了自己的家庭。女主角的父親早逝,在作者的筆下女主角的母親溺愛大兒子,而女主角和她的弟弟則時常受到母親的冷落。

   語言

  我對於一個外國作家作品的語言感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譯者的語言風格。

  “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發黃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輪渡上佇立着一個打扮不倫不類的少女,她頭戴一頂男帽,腳穿一雙廉價卻綴滿飾片的鞋子,一隻腳踏在舷欄上,眺望遠方。”

  這是描寫渡河時的語句,也是女主角給人的第一印象,用語大膽而不失含蓄。

  極其簡單的情節,在杜拉斯的筆下被分割成碎片,一個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簡單的事實,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載着某種不定的情境、狀態的長句終於走到盡頭時卻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質疑和否定。書中的故事情節並不完整連貫,有時某個出現的片段乍一看會有突兀之感,若是從整部書的角度看便容易理解得多了。

  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個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語故事裏的刻舟求劍者,在橫渡湄公河時,一不小心迷失了愛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撈着記憶。她將愛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斷沖刷的堤壩上。她已經在這裏沉淪。

  她的記憶是碎片的,語言也是碎片的但同時也蒙上一層幽寂的色彩,整部書的語言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只是一種平淡的敍述。就像是年邁的作者面對面向年輕人講述自己的往事一般。

  情感

  這部書所講的不單單是一個法國少女與中國富二代的邂逅,在作者打撈自身回憶的同時也牽扯出了她生活中曾經存在過的種種情感。

  她多次在文中提到已經去世的弟弟,可見弟弟是她長久以來的精神寄託,我甚至覺得她對弟弟的那種情感不僅僅是姐弟之情,還有她對同寢室室友的依戀,超越一般的友誼並夾雜着一些其他的。

  而文中的主線,那個中國男人,我在表面的語言上很難找出她對這個中國男人的赤裸裸的仰慕喜愛之情,而這個中國男人對她卻有着深深地迷戀。他們兩個相互交合,無論怎樣親密,都無法逾越自身無限地靠近彼此。杜拉斯筆下的愛情總是透着的灼熱、絕望的冰涼,碰撞的喧囂、歸復的沉寂。永遠無法接近的距離。

  世間的情感何其多,而《情人》卻道出了最難以言明的幾種。

  “當你老了……”不知道世間有多少人反覆吟誦着葉芝的情詩,有多少人摘錄着杜拉斯的開頭。美好的愛情描述總是令人嚮往。只是現實永遠都與想法背道而馳。

  一個人的年紀越大,好奇心就越弱,也在逐年消減。我不知道在我年邁的時候是否還會像杜拉斯一樣追憶自己的青春……

影片《情人》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哪些看點?

恩格斯説:羣婚制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勞動力的匱乏,而專偶制的產生是為了讓私有財富合法延續。所以如果我們覺得婚姻是愛情的正果,那麼有幸逃脱財產觀念為愛而產生的婚姻,其實倒是違反歷史規律的,所以電影中的愛情常常令人絕望。

《情人》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NO!無關愛,有關恨

第一重恨:源於貧窮

影片中的女孩生活在越南的一個白人家庭,理應是有錢的,卻因為母親投資失敗家道中落。小女孩自小就對這種表面體面其實窘迫的生活充滿怨恨。她的中國情人非常富有,女孩開始與他交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有錢。

女孩對母親和大哥愛錢的樣子深惡痛絕,影片中有一場戲是中國情人請女孩全家吃飯。鏡頭表現家人在飯桌上狼吞虎嚥。這種癲狂源自內心深處壓抑良久的的對高檔奢華生活的飢渴。他們對於東方人的輕蔑和對於優質生活的無法抵抗形成了巨大的張力,使餐桌的上空始終瀰漫着詭異的氣氛。

這種失態讓女孩覺得非常爽,因為這兩個家庭成員平時對她百倍壓制,今天她終於可以藉助這個富有的情人進行反擊,她樂見他們醜態畢露,這是她內心對他們的報復。

第二重恨:源於強者的欺凌

影片有有一場戲,是小女孩家庭一個生活場景。兄妹三人在吃飯,大哥搶了二哥的一塊肉,二哥不敢有任何反抗,唯有哭泣。女孩非常痛恨大哥的強行霸道,也非常痛恨母親對大哥的寵溺。

這種任意欺凌一直是這個家庭的常態氛圍,所以在日後,當女孩碰到了那個中國男人,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弱氣質也許常常讓她想到二哥,那種小女孩原初釋放的母性在她和這個中國男人的關係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重恨:源於種族約束

女孩生活在越南,但她是白人。兩位主人公無可逃避的是站在他們背後強大的身份背景,一個是發達的西方世界,一個是衰弱的東方世界,雖然男主人的家庭明顯更富裕,但是在上世紀20-30年代,西方對東方強大的優越感,以及東方對西方深刻的自卑感,足以從一開始就宣佈,他們的愛情是無望的。女孩選擇中國情人,是對家庭管束的痛恨和叛逆,也是對種族約束的痛恨和叛逆。

這是杜拉斯在耄耋之年寫下的回憶,為什麼多年之後她仍舊忘不了這段記憶?因為恨比愛更容易銘記。

世上有動機純淨的愛情嗎?你**逗呢!

這段愛情的初始,雙方動機都不純。男主人公想為自己在跌入包辦婚姻前尋找最後的單身狂歡,以紀念他在法國自由的歲月。女主人公則藉着這個男人來擺脱自己沉悶的家庭。然而,最初的動機不純最後竟然演變為刻骨銘心的愛情,這是影片最大的看點。

愛情似乎總與一條河有關。有關東方河流的設計表現了西方人對上世紀東方世界的想象,影片豐富的質感正是出於各種各樣的設計。河上漂着垃圾和一隻死牛,這些並非偶然,而是劇組特意安排,甚至為了控制這些漂浮物的行進路線,讓·雅克·阿諾僱傭了越南當地的“水鬼”。

男女主人公的亮相都是從腳到頭,女孩穿了一雙非常奇怪的鞋,這雙鞋顯然不太適合在泥濘骯髒的越南長途行走,這雙鞋對於她來講過於老氣,而且又髒又舊,但是女孩喜歡穿它,因為它讓女孩覺得自己是個成熟的女人。

女孩喜歡戴一頂男士禮貌,這頂帽子正是她性格當中桀驁不馴的反映,她的那身連衣裙過於寬大,但是她很聰明地用腰帶扎出了自己的身材。這樣一身奇怪不搭的裝束暗示着女孩並不富裕的家境,但女孩的自我感覺卻很好,她的一隻腳擱在圍欄上,模仿那個雍容華貴的執行官太太,如果此刻有一個紳士來到她身邊搭訕她,那麼顯然她就能成為自我世界中的女主角。

男主人公穿着優質而乾淨的皮鞋,頭髮紋絲不亂,大熱天裏穿着整齊的三件套西裝,這正是他富有家境的表現,但是他拿出手絹擦汗的動作,卻讓我們感到這個男人的文弱,他顯然是被這個穿着打扮異常奇特的西方少女所吸引,前去搭訕。但他顫抖遞煙的手和他慌亂的眼神,又顯示了他內心的緊張,正是這份緊張,給了這個涉世未深的少女一份安全感。

導演用構圖來暗示他們即將會發生的關係和目前的狀態

攝影師透過女孩的兩條腿拍到了男主人公的小汽車開上了渡船,暗示我們這個男人將要拜倒在這個女人的裙下。

另一個反打機位暗示着他們目前的生存狀態。一邊是小汽車,另一邊是公共汽車,代表着他們的階層。這兩種生存狀態目前正在一條船上,這條船將要渡過愛情的河流,當它到達彼岸的時候,他們將再次分道揚鑣。

兩個各懷目的的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他們約會的藍色小屋子顯然是一個愛情的符號,尤其是那一排臨街的百葉窗,不僅毫無阻隔地把市井之聲傳達進來,而且在日光的作用下,又把街市上影影綽綽的人影投射進來,這等於是把他們偷偷摸摸的相會置於公眾的監視之下,導演對這一場面的設計加強了這段不倫戀情的刺激感。越南潮濕的雨季讓這份愛更有質感,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愛情就在刺激和汗濕中滋生了出來。

如何評價電影《情人》?

《情人》是杜拉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作品,具有自傳主義色彩的小説。但杜拉斯本人是不願意這部作品受到這麼多關注的,她覺得《情人》是一部文學作品,可是大家把它通俗化了,當成通俗小説來讀,她寫《情人》時想的也不是愛情,但是很多人都把它當情小説來讀。

讓-雅克·阿諾在1992年將《情人》拍成了電影,由珍·瑪奇、梁家輝、讓娜·莫羅、梅爾維爾·珀波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在越南的西貢,貧困的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法國女學生,陰鬱的家庭環境讓她變的孤僻、叛逆,邂逅華人富家子之後火速在一起,她以為她愛的是錢和而不是他,等到她踏上返回巴黎的遊輪時,她才知道她深愛着他,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

怎麼評價法國電影《情人》

法國電影《情人》是一部突出電影美學的作品,劇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絃,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悽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該片改編自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體小説,因港星梁家輝與少女明星珍·瑪琪在片中有大膽演技而轟動一時。

全片劇情不脱言情片俗套,值得欣賞的是懷舊浪漫情調,畫面優美,男女之間的情場面也拍出了火熱的挑逗感覺。批評者們認為主角的塑造還不如配角,影片節奏拖沓,感情疏離,缺乏扣人心絃的扣。

整個影片優雅、沉靜,瀰漫着貴族的頹廢氣息,梁家輝修長的身影,顫抖的手指,深邃的眼神和幹舐的肌膚,都已定格在印象中,使他成為東西方人眼中的大眾情人。

擴展資料:

劇情簡介

在1929年的越南是法國殖民地,因此在越南的土地上有很多法國人。簡就是一個17歲的法國少女,在西貢女子寄宿學校讀書。

每逢假期簡便回家,母親辦了一所很小的學校,收入甚少,簡有兩個哥哥,大哥比爾吸毒成癮且橫行霸道,二哥保羅生性懦弱,常受大哥的欺負。

一天簡一如往常一樣告別母親乘上渡船回學校,在船上遇到一個坐黑色大轎車的闊少爺東尼。東尼是華僑富翁的獨生子,東尼喜歡這名白人少女便去搭訕,倆人便搭上了,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

情人的作家及國家和主人公

情人 - 瑪格麗特·杜拉斯長篇小説

《情人》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説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代表作。

它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小説從不同的視角揭示了現代法國社會中男女對的感悟和反思,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側面。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祕的特質,催人深思。

主人公

瑪格麗特·杜拉斯但是從頭到尾 沒有“杜拉斯” 只有“我” 要知道小説中的我不一定是真的我

情人杜拉斯的內容簡介

杜拉斯以小説《情人》聞名於世,但她生活中的情人與她演繹的愛情故事比她的小説更傳奇、更有戲劇性。在她眾多的情人當中,揚·安德烈亞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因為他和杜拉斯的愛情是一種“不可能的愛情。從這本書上來看,他好像自由了,雖然文字還擺脱不了昔日的痕跡。他無意暴露杜拉斯的隱私,但他筆下的世界在我們看來仍那麼神奇,杜拉斯在作品中和生活中留下了無數個謎,揚也許是一把解密的鑰匙,儘管不是萬能的鑰匙。揚在書中告訴我們,《情人》並不是杜拉斯寫出來的,而是揚一個字一個字在打字機上敲出來的,那個“坐在走廊裏的男人”和那個“灰眼睛的小男孩”原來就是揚;電影《大西洋》中那個看不清臉的側影、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原來也是他的傑作。本書是一部意識流小説,一部動人的抒情散文:時空打亂了,回憶、插敍、倒敍混在一起,維繫它們的是愛情。當然,他的敍述和回憶也不乏驚世駭俗的的故事、情節和細節。熟讀杜拉斯的人還能在書中讀出濃郁的“杜拉斯味”來,從語言、語氣到結構、句法……

情人,從杜拉斯到渡邊淳一,看似深情卻無情~

兩本《情人》本來沒什麼關係,但搜索書名的時候同時跳了出來,一起看看倒也有趣~

杜拉斯的《情人》準確説應該翻譯成“愛人”,是苦澀的初戀。越南的殖民區,孤傲又貧寒的法國白人少女在渡江時與温和富有的中國男人邂逅,沿着這條敍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

而渡邊淳一的《情人》則是現代成熟男女的愛情。主角片桐修子是美麗能幹的都市白領,與事業有成的已婚中年男子遠野始終保持着“情人”關係。聰慧而又善解人意,如此純粹愛着自己的修子令遠野越來越着迷,終於決定拋棄家庭,與修子結婚。然而,修子卻在此時提出了分手…

—— 很久以前的那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渾濁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打扮得不倫不類的法國少女,頭戴一頂男帽,腳穿一雙廉價卻綴滿飾片的鞋子,一隻腳踏在舷欄上,眺望遠方。來自中國北方的富家少爺,哆哆嗦嗦地牽起她的手。從這一刻起,被傳統父親壓制的瘦弱中國男人,和被貧困母親忽略的缺愛白人少女好像都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光彩和~

——幾十年後的日本,未婚女子修子因目睹母親失敗的婚姻、孤獨寂寞的一生而對婚姻的意義產生懷疑。三十二歲的修子和已婚中年男子遠野保持了四五年的情人關係,修子愛的是和她在一起時的遠野,只要二人在一起時是愉快的,其他時刻的遠野就和她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因為自己並不覬覦遠野妻子的位置,自以為不會影響遠野的現實生活。在這樣的信念的支撐下,修子和遠野相處的時光在渡邊淳一的筆下異常美好脱俗。

然而,杜拉斯的初戀,愛情中交織着更多的是貧窮白人少女對自己命運和心境的刻畫,讓她痛苦的,除了無望的愛情,更折磨心靈的是家庭的困頓潦倒、母親對大哥的無度偏愛、二哥的病痛、母親對自己的冷漠無視、青春的希望與絕望……愛情更像是早熟少女情感的宣泄和寄託,或是心中一面可以倒影自己的鏡子,情人的温柔也不過是絕望中抓住的某一根稻草。杜拉斯的文字流淌着漫不經心的宿命感,冷冷的筆調把一個女人零碎的、無奈的生命本質刻畫得令人觸目驚心,一段段場景描寫帶來極強的畫面感,在表面平靜淡漠的敍述下,讓人深深感到生命的無力和悲哀。

而渡邊淳一對男女感情的透徹瞭解,通過修子的言行思想展露無遺。修子是個的女性,她堅持擁有自己的生活,並不因為遠野而改變與朋友的相處、放棄享有自己的優閒時光,更堅持有自己的事業,拒絕接受遠野的錢財。修子看起來活得瀟灑,因為她對感情不依賴,收放自如。然而,她淡然的心理狀態卻隨着三十三歲生日的到來,以及遠野妻子揭穿兩人關係之後起了變化,現實中的遠野不再完美,他們的愛情原來真的只是停留在“情人”狀態才顯得美好...

兩個故事中都在述説愛情,描繪情人,金句不斷:

他們都似擁有了愛情,又似失去了愛情---自私的愛情,不曾忘了自己、始終把自己的得失、放在第一位的愛情。

彷彿寄出一封給情人的情書,情話動人,情意深長...

收件人卻是自己。

標籤: 杜拉斯 情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mo/zonghezhishi/rn4y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