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鵲華煙雨下一句是什麼

鵲華煙雨下一句是什麼

鵲華煙雨下一句是什麼

鵲華煙雨沒有下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表達美景有一種詩意的境界。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它由詞、詞組(短語)構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告訴別人一件事情,提出一個問題,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種感慨,表示對一段話的延續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間有比較大停頓。它的結尾應該用上句號、問號、省略號或感歎號。為了把意思表達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句子裏説的誰或什麼(主語部分);另一部分是句子裏説的是什麼、怎麼樣或做什麼(謂語部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片紙的詩句片紙的詩句是什麼

片紙的詩句有:窗櫺留片紙,為傳片紙報平安。

片紙的詩句有:片紙病中哀痛詔,片紙珍留奇字。注音是:ㄆ一ㄢ_ㄓˇ。結構是:片(獨體結構)紙(左右結構)。拼音是:piànzhǐ。

片紙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1.一小張紙。2.指簡短的文字。3.指便條。

二、引證解釋

⒈一小張紙。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壺史》:“帖月於壁上如片紙耳。”《宋史·汪若海傳》:“高宗嘗以片紙書若海名_張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⒉指簡短的文字。引晉幹寶《進<搜神記>表》:“片紙殘行,事事各異。”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詞家繩墨,只在譜韻二書,合譜合韻,方可言才,不則八斗難充升合,五車不敵片紙。”⒊指便條。引宋何_《春渚紀聞·姚麟奏對》:“麟對曰:臣職掌禁旅,宰相非時以片紙召臣,臣不知其急,故不敢擅往。”

三、網絡解釋

片紙片紙,拼音piànzhǐ,出處宋何_《春渚紀聞·姚麟奏對》。

關於片紙的詩詞

《打馬·九折羊腸片紙間》《題高麗字跡·片紙殷勤贈跋篇》

關於片紙的單詞

postcardpaper

關於片紙的成語

揮毫落紙迷金醉紙洛陽紙貴紙筆喉舌都中紙貴片紙隻字落紙雲煙翦紙招魂

關於片紙的詞語

紙筆喉舌揮毫落紙故紙堆洛陽紙貴落紙雲煙翦紙招魂紙老虎迷金醉紙片紙隻字都中紙貴

關於片紙的造句

1、好久以後,母親才收到了兒子從軍隊寄來的信箋,儘管是片紙隻字,但母親心裏得到了慰藉。

2、今天是星期天,熱鬧的街道,一片紙醉金迷,綠酒紅燈的。

3、鵲華煙雨新添黃河更壯觀,孟_字畫隻字片紙金難換。

4、有一天,我的朋友在相片紙上打印了一個高分辨率圖象並把它放在咖啡桌上。

5、之後又完成數萬幅單幅文獻分編工作,隻字片紙都有目可查,為完善內務管理、加強文獻開發奠定了基礎。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片紙的詳細信息

濟南八景是哪八景

濟南八景是: 一、錦屏春曉,二、趵突騰空,三、佛山賞菊,四、鵲華煙雨,五、匯波晚照,六、明湖泛舟,七、白雲雪霽,八、歷下秋風。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

一、錦屏春曉

錦屏春曉為濟南八景之首,位於濟南市東南龍洞山上。景區內羣山環抱,層巒疊障,危峯壁立,山勢奇絕,風景秀麗。獨秀峯上的錦屏巖高80餘米,因其形似屏風,加之周圍松柏蒼翠、楊柳垂青,故得名“錦屏”。

二、趵突騰空

指趵突泉,古濼水之源、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譽。《歷城八景》中記載趵突泉“勢若雲沸,其高數尺,晶渺如練”,所以被稱為“趵突騰空”。

三、佛山賞菊

在千佛山東南的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勢峭拔,巨石危立,澗谷縈迴。秋日,滿山丹樹黃花,重陽節期間,歷代文人常於此登高賞菊吟眺,被稱作“佛山賞菊”。

四、鵲華煙雨

舊時大明湖南岸還有一拱形石橋,名為“鵲華橋”,春秋陰雨之日,站在橋上向北遠眺,但見細雨濛濛之中的鵲、華二山,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青煙兩點;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漁舍的映襯烘托,簡直如詩如夢、頗似一幅絕妙的水鄉圖畫。

五、匯波晚照

泉城濟南的珍珠、濯纓、芙蓉等泉的泉水皆彙集於大明湖,然後從湖東北角的晏公廟下流過舊時晏公廟側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若到傍晚時分,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發出柔和的光,把周圍的一切都染上一層桔紅的顏色,迷人的景色即為“匯波晚照”。

六、明湖泛舟

于波光粼粼的大明湖上蕩漿泛舟,乘風破浪,清風拂面,魚躍船舷,其樂融融。有詩為證“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鏡中過”。

七、白雲雪霽

指的是珍珠泉畔的白雲樓景色。登樓四眺,全城景物歷歷在目;尤其雪後,憑欄尋望,只見晴光四野,綺麗景色令人歎為觀止,此為“白雲雪霽”。

八、歷下秋風

古時大明湖歷下亭在現在的五龍潭附近。當時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歷下。亭內四覽全城,可見湖水微波,南山隱約,蘆荻瑟瑟,秋風蕭蕭。微風吹來,楊柳婆娑,荷香四溢,清波拍岸,徐徐涼風,輕拂衣衫,令人心爽。

翁方綱的千佛山一詩的意思

意思:

千佛山正對着古老的濟南城,人們都説舜帝曾在這裏耕作。

晚秋之時,我登上這見證悠悠歷史的千佛山作詩憑弔,山間的雲霧與几案齊平,彷彿身在仙境。

北宋的曾鞏曾在此作文紀念,文章流傳久遠。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年號“開皇”,那時佛教延續北朝時興盛,人們紛紛在千佛山鑿石雕刻,於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遙望大明湖中的歷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繞,美不勝收,日日夜夜都想依着欄杆欣賞這美景。

原詩:

千佛山

清代 翁方綱

山對濟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臨記秋晚,几案與雲平。

曾鞏文傳久,開皇像鑿成。

歷亭遙望處,寤寐倚欄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亦即翁方綱擢內閣學士的第二年,翁方綱出任山東學政。

在濟南任職兩年中,  翁方綱在任期間,未及半年,他的足跡就幾乎遍及全省。特別在濟南,他盡情地暢遊在湖光泉韻之中,寫下不少表現濟南景物的清新自然的詩篇。他時而泛舟大時湖,時而遊賞趵突泉,留下很多文化遺蹟,曾寫下很多關於濟南景色的詩篇。

這首《千佛山》就是這時的創作。 登臨千佛山之巔,使詩人為濟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藴所折服。千佛山相傳為帝舜的躬耕所在,有北宋文學家曾鞏的文章流傳,並在隋朝鑿成了千佛雕像。登臨山上,雲霧繚繞,彷彿置身仙境中,而在歷下亭中遙望風光無限,使人日夜想念。

詩句清新自然,表達了詩人對千佛山的景仰與喜愛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翁方綱

【以詩言表】《七言-大美山東》

文字作者名稱:(競芳)

魯韻千年伴齊風,

華章瀚宇耀辰星。

泰岱當殊五嶽尊,

孔子師表四海通。

黃河奔流歸大海,

鵲華煙雨換時空。

風光旖旎景色美,

物產豐富萬物生。

趵突泉水甲天下,

明湖翠蓋碧波清。

台莊古城賽江南,

聊齋故里閃孤燈。

煙台蘋果萊陽梨,

樂陵甜棗章丘葱。

臨沂煎餅東阿膠,

德州扒雞鮮味烹。

周村燒餅肥城桃,

金鄉大蒜世界稱。

青島蛤蜊煙台參。

威海扇貝品質精。

平陰玫瑰玉堂醬,

曹州牡丹崮頂鬆。

家家幸福人勤勞,

街街和諧事業興。

捨己救困赴危難,

剛正不阿挺襟胸。

沂蒙精神代代傳,

仁愛孝悌保國忠。

情滿華夏氣軒昂,

義薄雲天話山東。

濟南八景是什麼?

分類: 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濟南八景 滄桑代變湮沒者多

在我國,有許多地方都歸納出最具當地特色的八大景觀,如著名的“燕京八景”、“瀟湘八景”等等。有着深厚文化底藴和秀美的湖光山色的泉城濟南自然也不例外。歷史上的濟南八景曾經廣為稱道,但如今提到濟南的風景名勝,浮上人們記憶的恐怕只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少數幾處了。

濟南八景也稱歷城八景,起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有關八景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的《歷乘》(劉敕撰,為濟南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昔人標為八景,而滄桑代變,湮沒者多。”由此可知,八景之説在明朝時就已存在多年了,但有些景觀已隨着時代的變遷難以尋跡,所以當時劉敕列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歷下十六景”。

但稍後的《歷城縣志》卻在卷首刊出《八景圖》8頁,並具體標出了“八景”之名: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秋菊、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白雲雪霽、歷下秋風。這一説法普遍被人認同,一直沿用到現在。

時光流轉,轉眼又是數百年,這八景中又有部分景觀“湮沒”不見。

歷下秋風 秋來風景更清冷

白雲雪霽 樓毀難覓昔日景

古時大明湖的水域比現在大得多,唐宋以前的歷下亭在現在的五龍潭附近。當時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歷下亭內四覽全城,可見湖水微波,南山隱約,蘆荻瑟瑟,秋風蕭蕭。遺憾的是,明代修建貢院時,歷下亭亭台俱毀,“歷下秋風”一景隨之空留其名。

清康熙年間,歷下亭被重建於大明湖中的小島上,“歷下秋風”一景也隨之移到湖亭。清代蒲松齡在其《古歷亭賦》一文中曾對歷下亭周圍的景色作過描述。

每至秋日,歷下亭周圍的景色更美。秋風輕拂,湖水盪漾,清波拍岸,如玉佩相擊;岸上的垂柳,隨風搖曳,婀娜多姿,好像神女在清波深院中起舞;湖裏的荷花,在輕風中顫動,猶如江

妃在水面上凌波微步。此外更有陣陣清幽的荷香撲面而來,令人頓生心曠神怡之感。

歷史上“白雲雪霽”一景,與珍珠泉緊密相關。金末元初,山東行尚書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府事張榮在珍珠泉畔修建了私人宅第,人稱“張舍人園子”。後來他的孫子、元大都督張宏又在此處新建了一座白雲樓。站在白雲樓極目四望,北可觀明湖碧波、黃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羣山青葱。尤其是雪後初霽之時,憑欄遠望,但見晴光四野,白雲繚繞,綺麗景色,宛然如畫,令人歎為觀止。元散曲家張養浩曾作《白雲賦》贊曰:“翼截華鵲之煙雨,背摩霄漢之日星”。

歲月更替,白雪樓已不復存在,“白雲雪霽”的美景自然也就無從尋覓了。

A

錦屏春曉 八景之首少人識

趵突騰空 當年聲勢難再現

錦屏春曉 錦屏春曉為濟南八景之首,位於濟南市東南龍洞山上。景區內羣山環抱,層巒疊障,危峯壁立,山勢奇絕,風景秀麗。獨秀峯上的錦屏巖高80餘米,因其形似屏風,加之周圍松柏蒼翠、楊柳垂青,故得名“錦屏”。明代文人劉敕曾對錦屏巖的景色做過這樣的描繪:“丹碧點綴,曉霞掩映,絢若錦屏”。

此外,錦屏山西峯懸崖上有西龍洞,洞壁上鐫有佛像,洞頂鐘乳石花叢生;東懸崖上有東龍洞,東龍洞又分“金瓶”、“春曉”兩洞,相傳每逢立春這天,會有陽氣自洞中衝出,並有乾草枯葉隨之飛揚。龍洞下的深谷中,原來建有“壽聖院”。據史籍記載,壽聖院的建築形式古拙,院內銀杏蓊葱、松柏蒼翠,並有古碑數方。

過去秋天去龍洞看紅葉,是濟南及附近羣眾的一大盛事,現在山上的紅葉依然“燦若雲錦”,但遊客卻是稀稀落落,大概是隨着眾多新景點的開發,人們已經日漸將其淡忘了。

趵突騰空 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譽。歷史文獻上記載趵突泉“勢若雲沸,其高數尺,晶渺如練”,所以被稱為“趵突騰空”。

據史籍記載,趵突泉最高噴湧高度可達1米多,實為濟南一大奇景。泉池中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小泉頗多,簇簇串串,如珠似玉。

自上世紀70年代,趵突泉開始季節性停噴,近年來更是多次休眠,經過多方努力今年9月趵突泉終於復湧,但要重現當年勝景難度很大。

B

匯波晚照 瀲灩水波照半城

明湖泛舟 水上看山山更多

匯波晚照 泉城濟南的珍珠、濯纓、芙蓉等泉的泉水皆彙集於大明湖,然後從湖東北角的晏

公廟下流過,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所以稱為“匯波晚照”。

舊時晏公廟側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台下不遠原有一拱橋,即名為“匯波”。橋北是北水門,由磚石砌成,券門四周皆為垂柳,細長的柳絲點入水中,清風徐來,微波盪起。若到傍晚時分,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發出柔和的光,把周圍的一切都染上一層桔紅的顏色,迷人的景色即為“匯波晚照”。

元朝初年,水門上增建了匯波樓後,斜陽再不能映入,此景隨之消失。然而每當暮色降臨,登臨匯波樓,人們又可看到另一種綺麗的景色:南望晏公廟巍峨壯觀,滿院楊柳籠罩、修竹鬱森,晏公台上古柏老態龍鍾,院南一片荷紅,遠處碧波粼粼,夕陽西下,光輝萬丈,晚霞盡染,景色絕佳,故後人又把這一景觀稱為“匯波晚照”。

明湖泛舟 《歷城八景》在描述明湖泛舟時的景象時作詩曰:“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鏡中過”,形象地再現了過去明湖上佛山倒映的綺麗景色和明湖水質的清澈澄明,可是現在即使泛舟湖上,也很難看到這一景觀了。

大明湖是一個由泉水匯成的天然湖泊,過去水色澄碧,堤柳夾岸,蓮荷疊翠,佛山倒映,形成一幅天然畫卷。人們盪舟湖上,“如遊香國”,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近年來眾泉多次停噴,再加上污水不斷排入,明湖水質日漸惡劣,而且附近高樓不斷崛起,“水上看山山更多”只能是一句空話了。

C

佛山秋菊 鵲華煙雨

盛名猶在 只是大不如前

佛山秋菊 在千佛山東南不遠處有山名曰“佛慧山”,山上有濟南最大的石刻佛像,高約10米;山腰原建有古剎開元寺,寺周懸崖鑿有石室,昔日儒生多在裏面讀書;開元殿前面的石崖下原有甘露泉,水聲丁冬,富有琴韻。每逢秋季,山中澗谷縈迴,山上怒綻的野菊花滿山遍野,紅、白、黃、紫,各色俱全,但以為主。野菊盛開時節,如黃金遍撒,點綴在青松翠柏之間,十分好看!

由於《山東通志》把千佛山與佛慧山混稱,故亦有人把“佛山賞菊”中的“佛山”當成千佛山。另據志載,千佛山南側原有“賞菊崖”,是古人賞菊處。為使人們更好地觀賞這一景觀,1984年,人們在山頂巨石上建起了“賞菊閣”,為人們秋日賞菊提供了一個駐足之處。

不過,近年來由於到佛慧山遊玩賞菊的遊人數量越來越多,對山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佛慧山上的秋菊數量已大不如以前。此外,原來的著名景觀開元寺和甘露泉都已不復存在,只能到歷史典籍中尋覓了。

鵲華煙雨 鵲、華兩山在濟南市城北,山勢俊秀,景色迷人。鵲山橫列如屏,無主峯,山上林木青翠,舊有鵲山院、鵲山亭、扁鵲墓等古蹟,傳説是名醫扁雀居住行醫之處。山下據説原有鍾、鼓二石,如以石擊之,其聲可遠揚數裏。

華山原名“華不注山”,與鵲山隔黃河相望。華山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客都曾登臨此山,並多有詠贊。唐朝詩人李白即有詩句贊此山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華山上建有華陽宮、三元宮、泰山行宮等廟觀。廟觀院內古柏蒼翠,蔚為壯觀。山腳下古有華陽湖,而鵲、華二山之間原有鵲山湖,碧波萬頃,湖光浩渺。舊時大明湖南岸還有一拱形石橋,名為“鵲華橋”,春秋陰雨之日,站在橋上向北遠眺,但見細雨濛濛之中的鵲、華二山,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青煙兩點;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漁舍的映襯烘托,簡直如詩如夢、頗似一幅絕妙的水鄉圖畫。

可惜後來湖水日漸乾涸,山體也多遭破壞,景色已大不如前了。

濟南古八景是哪八景

説濟南這個城市,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城市以泉水而出名,所以才稱之為“泉城”。然而泉城濟南在歷史上就已經比較出名了,而且還有八處美景,也就是所謂的濟南古八景。那麼這八初美景是哪幾個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錦屏春曉

濟南城區東南約10公里處有一座叫做龍洞的山,現在已經開發為龍洞風景區,錦屏春曉描寫的就是龍洞山的風光。龍洞山風光最秀美的地方在獨秀峯,獨秀峯上有一處狀似屏風的巖石,人們稱作錦屏巖。錦屏巖的周圍松柏蒼翠,楊柳青綠,風光絕佳,宋代的蘇轍、元代的趙孟_、張養浩等文化名流都曾來到過這裏遊覽,留下了很多關於龍洞山的詩作。

2、趵突騰空

雖然濟南的泉水眾多,但是趵突泉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一處泉水。趵突泉的名氣之大不但現在如此,在古代也是如此。從宋代到明清時期,很多文化名人都到過濟南趵突泉遊覽,比如元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趙孟_就遊覽過趵突泉,並且還不止一次,在他的《趵突泉》詩作中這樣描寫他看到的趵突泉: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所以趵突泉的“趵突騰空”被評選為歷城八景之一絕對是實至名歸。

3、鵲華煙雨

濟南城區有兩座比較有名的山,一座鵲山,一座華山。鵲山相傳是因為神醫扁鵲曾在此煉丹,死後葬於此處而得名,也有傳説是因為這裏經常看到很多烏鵲佈滿山巔,所以被叫做鵲山。華山全名叫做華不注山,是濟南歷史上的一座名山。

鵲、華兩座山都位於濟南城區的北面,山勢俊秀,景色迷人,每當煙雨迷濛的時候,鵲、華兩山連亙於城北,若即若離,時隱時現,雲霧繚繞,遠遠看去就是一幅風光優美的水鄉畫面,因此有了“鵲華煙雨”的美景。

4、明湖泛舟

對於濟南來講,大明湖就相當於杭州的西湖,如果沒有大明湖,泉城濟南一定少了很多靈氣。所以很多外地遊客來到濟南,大明湖是一定要逛的。當年才女李清照在湖中泛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奇遇令很多文人客對大明湖趨之若鶩,而瓊瑤阿姨筆下一句“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更是讓無數的遊客來到大明湖探尋夏雨荷的故事。

遊覽大明湖最好是在六七月份,大明湖中的荷花盛放時,荷香襲人,碧波萬頃。在大明湖中划着一首小船,感受古人在大明湖中泛舟的樂趣,於是就形成了一幅優美的明湖泛舟畫面。

5、歷下秋風

大明湖中有一座湖心島,湖心島上有一座亭子,取名歷下亭。除了歷下亭,島上還建有御碑亭、名士軒、蔚藍軒以及曲廊等建築。金秋時節登上湖心島,倚坐在歷下亭中觀賞大明湖的湖光山色,但見湖光渺渺、青山隱約,島上蘆荻瑟瑟、秋柳蕭蕭,形成一幅優美的歷下秋風圖。

6、匯波晚照

歷城八景中有三景都和大明湖有關,除了明湖泛舟和歷下秋風,還有匯波晚照。濟南城中有眾多的泉水,這些泉水最終匯入到大明湖中,在大明湖的東北隅有一座城門,因為眾多泉水從此處匯入大明湖,因此被命名為匯波門。匯波門內有匯波橋,每當夕陽西下時分,站在匯波橋上向南眺望大明湖,湖水被萬霞的霞光映照得通紅,大明湖因此而變得格外的妖嬈動人,於是就形成了一幅“匯波晚照”的畫面。

7、佛山賞菊

現在濟南每年金秋時節都會舉辦菊花展,濟南菊展的主會場一般都在趵突泉公園,所以趵突泉公園就成為很多遊客觀賞菊花的地方。其實在古代,濟南也有菊花展,不過主會場不是在趵突泉,因為那時候的趵突泉還沒有開闢為公園,而是在佛慧山,即現在的千佛山佛頭。佛慧山位於千佛山的東南,也叫大佛頭山,海拔約460米,是濟南城區的制高點,站在山頂上可以俯瞰泉城濟南的全景。秋天到來時,佛慧山上紅葉滿山,黃花滿地,鳥語花香,成為當時人們的遊覽勝地。

8、白雲雪霽

明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的第二子朱見_被封為德王,封地在濟南府歷城縣,即現在的濟南。朱見_的德王府又叫德藩故宮,修建的異常豪華,王府內不但建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還有修建有樓台水榭,並且還有一處珍珠泉。珍珠泉邊曾經建有一座白雲樓,登樓遠眺,既可以看到大明湖的碧波點點和黃河中的孤帆遠影,也能夠看到梵宇簇立和羣山青葱。尤其是大雪之後,登上白雲樓憑欄尋望,晴光四野,綺麗多姿,讓人歎為觀止,這就是歷城八景中的“白雲雪霽”。

有心長作濟南人

如果你不知道“有心長作濟南人”出自於何人之手?來,我給你提個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你想起來了嗎?

對,沒錯。就是宋末金初時期北方文學的文壇盟主“一代文宗”元好問的手筆。

為什麼元好問在詩中寫到:“有心長作濟南人呢”?

元好問祖籍山西。出生于山東忻州農村一個書香門第的士大夫家庭裏。

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恰巧元好問又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個。

根據中國傳統習俗,元好問他老爸在他七個月的時候,將他過繼給了他的二叔元格。

元好問第一次與濟南結緣應該是在他五歲那一年。

當時,他叔叔元格要去山東掖縣走馬上任,榮升縣太爺。於是,五歲的元好問跟隨叔叔元格初次來到濟南。

由於僅僅五歲,所以元好問只記得濟南府很大。後來,每當人們説起濟南的風土人情時,他還常常因為沒能在濟南逗留和遊玩而遺憾。

並且始終耿耿於懷,直到四十二年以後,他終於得如願以償。

再次來到濟南,而且興致勃勃地記錄下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當金朝滅亡以後,元好問一家被蒙古士兵做為俘虜,押往山東聊城看管。

幸好被惜才如命的冠縣縣太爺趙天錫將他從監管的住處撈了出來。然後又幫他把家安置在冠縣。

不知不覺中兩年就這麼過去了。一天,在濟南做官的好朋友李輔之邀請他到濟南去做客。

此時此刻,己經整整四十二年了。在濟南,元好問一待就是二十多天,在作為東道主的李輔之陪同下,元好問西到匡山,東到華山、可以説整個濟南的山水名勝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同時,他也為我們留下了"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作濟南人”的上乘佳句。

濟南一行,對於拘押已久的元好問來説,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白“自由”的重要性。

所以,他十分珍惜這次機會。除了每天都沉醉在濟南的美輪美奐之中以外,他還真想從此以後就做個濟南人。

我想,這就是元好問在顛沛流離之際最大的夢想和希望吧。可遺憾的是20多天以後,他只能戀戀不捨的離開了濟南。

到了1239年秋天,在朝廷為官的朋友想請元好問再次出山為官。

但是,己經五十多歲的元好問卻心如止水。早己無心重返仕途啦。

不但如此,他還下定決心重返故里。回到老家山西著書立説,終老一生。

在回山西的途中,元好問再一次來到了山東濟南。人到晚年,特別是經歷了亡國之恥的朝廷一員。

我們能夠想象得到,他的內心創傷是多麼沉重,曾經滄海難為水,斗轉星移世事難料。

可見在元好問的內心世界裏產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

唉!真是此一時彼一時。與其説在廟堂之上日夜操勞,還要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倒不如瀟瀟灑灑長居濟南做個散淡之人。

可滑稽的是,命運再一次給元好問挖了個坑,讓他三去濟南,還發自內心的感慨一番:

“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作濟南人”到頭來充其量不過是曇花一現。眨眼之間又讓他匆匆地離了開濟南。

《濟南雜詩十首》,不僅記錄了元好問笫二次到濟南的見聞和心路歷程。

而且從根本上扭轉和改變了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這一點我們通過他的《濟南雜詩十首》也可以看出端倪。

《濟南雜詩十首》第一首詩寫道:兒時曾過濟南城,暗算存亡只自驚。四十二年彈指過,只疑行處是前生。

第二首寫匡山;

第三首寫華不注;

第四首寫鵲山;

第五首寫歷下亭;

第六首寫靈泉庵;

第七首寫趵突泉;

第八首寫鵲華煙雨景;

第九首寫大明湖;

第十首寫旅遊的總體感受。

正所謂,看山看水自由身,着處題詩發興新。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作濟南人。

元好問以擅長作詩、文、詞、曲。而聞名。其中他的詩文成就最高。

他曾經先後三次來到濟南。而且每來一次,都不遺餘力地寫下讚美濟南山山水水的篇章。

特別是“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做濟南人”。的詩句。

時至今日早已演變成為宣傳和介紹齊魯大地濟南城的金字招牌啦。

濟南,你到底有什麼特殊的魅力?讓名動千秋的文壇盟主元好問信誓旦旦的要做濟南人呢?

一城山色半城湖,求下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刻在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的楹聯描寫的是“泉城”濟南的秀麗風光。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

據説這幅楹聯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清朝人劉鳳誥所作。

劉鳳誥(1760~1830),字丞牧,號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濟南泉城三景之一“大明湖”

2018年12月,在一年的最末幾天,我有幸被派往濟南,參加高研班的高考改革培訓。

臨行前,想起老家有個侄子在濟南工作,才輾轉和他聯繫上。

我心想:自打他小時候5-6歲,我們回老家探親見過一次,以後就不曾會面,親情是不是淡漠了?再説,人家是省廳的,平時工作一定很忙,最多去火車站接我一下,吃個飯,也就OK了,哪有閒工夫陪我呢?

結果,我想錯了,侄子不僅派兩位帥哥接了我們,吃了午餐,還陪我們遊覽了大明湖,晚上逛了濟南音樂噴泉廣場,又吃了豐盛的晚餐;第二天晚上,侄子開車來接我,又去吃了海鮮大餐;走前一天晚上,又請我們幾位老師,去千佛山景區內,在風景優美的“八不食”宴會廳,領略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三次,一次比一次規格高,真是讓人如沐春風,給了我好幾個意外驚喜,和大大的面子,令我這個當姑姑的倍感親切,回味無窮。

下面先來看看冬日大明湖的美景。

大明湖位於“泉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宋代稱“四望湖”,後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馬可·波羅在《中國遊記》中寫道:“園林美麗,堪悦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大明湖為諸泉匯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一湖煙水,綠樹蔽空,碧波間菡萏映日,景色佳麗。公園內亭台樓榭,曲徑迴廊,文人墨跡,錯落其間,其中清人劉鳳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尤為人們所稱頌。沿湖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南有稼軒祠、遐園、明湖居、秋柳園,湖東北有南豐祠、張公祠、匯波樓、北極閣,湖北有鐵公祠、小滄浪,湖中有歷下亭、匯泉堂等名勝古蹟。

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乏説,水質清冽,天光雲影,游魚可見。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長處,經年水位恆定。水深平均兩米左右,最深處約四米,沿湖岸邊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

據説,每當春夏之際,沿湖八百餘株垂柳環繞,柔枝垂綠,婀娜點水。湖中四十餘畝荷池,碧葉田田,白荷紅蓮,交相輝映,爭奇鬥豔,荷香飄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碧波之上,畫舫穿行,小舟蕩波。各處遊客雲集,指點觀賞,歡聲笑語,一派繁華景勝,儼若北國江南。若於湖之北岸遠眺,南山蒼翠,環列似屏,倒映入湖,畫圖難足。漫遊湖畔,處處花繁樹茂,點點亭台樓閣掩映綠蔭之間,歷下亭、鐵公祠、北極廟、匯波樓等二十多處名勝景點,令人應接不暇,可謂步移景換,遊趣無窮。

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風姿贏得古往今來眾多人士的詠贊,還吸引了“夏雨荷”,成就了一段佳話,令遊人紛紛慕名而來。

清代嘉慶年間的山東學政劉鳳誥撰寫的對聯在描繪什麼?

清代嘉慶年間的山東學政劉鳳誥撰有一副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把大明湖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木刻的楹聯一直懸掛在大明湖北岸的小滄浪亭上。歷經元明清歷代的修建和重建,大明湖楊柳垂岸,畫舫遊艇穿行其上,樓台亭閣點綴其間,祠堂廟宇林立,成為濟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元、明、清代有“濟南八景”之説,而大明湖以歷下秋風、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獨佔其半。

片紙的詩句片紙的詩句是什麼

片紙的詩句有:窗櫺留片紙,為傳片紙報平安。

片紙的詩句有:片紙病中哀痛詔,片紙珍留奇字。注音是:ㄆ一ㄢ_ㄓˇ。結構是:片(獨體結構)紙(左右結構)。拼音是:piànzhǐ。

片紙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1.一小張紙。2.指簡短的文字。3.指便條。

二、引證解釋

⒈一小張紙。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壺史》:“帖月於壁上如片紙耳。”《宋史·汪若海傳》:“高宗嘗以片紙書若海名_張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⒉指簡短的文字。引晉幹寶《進<搜神記>表》:“片紙殘行,事事各異。”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詞家繩墨,只在譜韻二書,合譜合韻,方可言才,不則八斗難充升合,五車不敵片紙。”⒊指便條。引宋何_《春渚紀聞·姚麟奏對》:“麟對曰:臣職掌禁旅,宰相非時以片紙召臣,臣不知其急,故不敢擅往。”

三、網絡解釋

片紙片紙,拼音piànzhǐ,出處宋何_《春渚紀聞·姚麟奏對》。

關於片紙的詩詞

《打馬·九折羊腸片紙間》《題高麗字跡·片紙殷勤贈跋篇》

關於片紙的單詞

postcardpaper

關於片紙的成語

揮毫落紙迷金醉紙洛陽紙貴紙筆喉舌都中紙貴片紙隻字落紙雲煙翦紙招魂

關於片紙的詞語

紙筆喉舌揮毫落紙故紙堆洛陽紙貴落紙雲煙翦紙招魂紙老虎迷金醉紙片紙隻字都中紙貴

關於片紙的造句

1、好久以後,母親才收到了兒子從軍隊寄來的信箋,儘管是片紙隻字,但母親心裏得到了慰藉。

2、今天是星期天,熱鬧的街道,一片紙醉金迷,綠酒紅燈的。

3、鵲華煙雨新添黃河更壯觀,孟_字畫隻字片紙金難換。

4、有一天,我的朋友在相片紙上打印了一個高分辨率圖象並把它放在咖啡桌上。

5、之後又完成數萬幅單幅文獻分編工作,隻字片紙都有目可查,為完善內務管理、加強文獻開發奠定了基礎。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片紙的詳細信息

濟南八景是哪八景

濟南八景是: 一、錦屏春曉,二、趵突騰空,三、佛山賞菊,四、鵲華煙雨,五、匯波晚照,六、明湖泛舟,七、白雲雪霽,八、歷下秋風。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

一、錦屏春曉

錦屏春曉為濟南八景之首,位於濟南市東南龍洞山上。景區內羣山環抱,層巒疊障,危峯壁立,山勢奇絕,風景秀麗。獨秀峯上的錦屏巖高80餘米,因其形似屏風,加之周圍松柏蒼翠、楊柳垂青,故得名“錦屏”。

二、趵突騰空

指趵突泉,古濼水之源、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譽。《歷城八景》中記載趵突泉“勢若雲沸,其高數尺,晶渺如練”,所以被稱為“趵突騰空”。

三、佛山賞菊

在千佛山東南的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勢峭拔,巨石危立,澗谷縈迴。秋日,滿山丹樹黃花,重陽節期間,歷代文人常於此登高賞菊吟眺,被稱作“佛山賞菊”。

四、鵲華煙雨

舊時大明湖南岸還有一拱形石橋,名為“鵲華橋”,春秋陰雨之日,站在橋上向北遠眺,但見細雨濛濛之中的鵲、華二山,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青煙兩點;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漁舍的映襯烘托,簡直如詩如夢、頗似一幅絕妙的水鄉圖畫。

五、匯波晚照

泉城濟南的珍珠、濯纓、芙蓉等泉的泉水皆彙集於大明湖,然後從湖東北角的晏公廟下流過舊時晏公廟側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若到傍晚時分,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發出柔和的光,把周圍的一切都染上一層桔紅的顏色,迷人的景色即為“匯波晚照”。

六、明湖泛舟

于波光粼粼的大明湖上蕩漿泛舟,乘風破浪,清風拂面,魚躍船舷,其樂融融。有詩為證“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鏡中過”。

七、白雲雪霽

指的是珍珠泉畔的白雲樓景色。登樓四眺,全城景物歷歷在目;尤其雪後,憑欄尋望,只見晴光四野,綺麗景色令人歎為觀止,此為“白雲雪霽”。

八、歷下秋風

古時大明湖歷下亭在現在的五龍潭附近。當時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歷下。亭內四覽全城,可見湖水微波,南山隱約,蘆荻瑟瑟,秋風蕭蕭。微風吹來,楊柳婆娑,荷香四溢,清波拍岸,徐徐涼風,輕拂衣衫,令人心爽。

翁方綱的千佛山一詩的意思

意思:

千佛山正對着古老的濟南城,人們都説舜帝曾在這裏耕作。

晚秋之時,我登上這見證悠悠歷史的千佛山作詩憑弔,山間的雲霧與几案齊平,彷彿身在仙境。

北宋的曾鞏曾在此作文紀念,文章流傳久遠。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年號“開皇”,那時佛教延續北朝時興盛,人們紛紛在千佛山鑿石雕刻,於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遙望大明湖中的歷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繞,美不勝收,日日夜夜都想依着欄杆欣賞這美景。

原詩:

千佛山

清代 翁方綱

山對濟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臨記秋晚,几案與雲平。

曾鞏文傳久,開皇像鑿成。

歷亭遙望處,寤寐倚欄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亦即翁方綱擢內閣學士的第二年,翁方綱出任山東學政。

在濟南任職兩年中,  翁方綱在任期間,未及半年,他的足跡就幾乎遍及全省。特別在濟南,他盡情地暢遊在湖光泉韻之中,寫下不少表現濟南景物的清新自然的詩篇。他時而泛舟大時湖,時而遊賞趵突泉,留下很多文化遺蹟,曾寫下很多關於濟南景色的詩篇。

這首《千佛山》就是這時的創作。 登臨千佛山之巔,使詩人為濟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藴所折服。千佛山相傳為帝舜的躬耕所在,有北宋文學家曾鞏的文章流傳,並在隋朝鑿成了千佛雕像。登臨山上,雲霧繚繞,彷彿置身仙境中,而在歷下亭中遙望風光無限,使人日夜想念。

詩句清新自然,表達了詩人對千佛山的景仰與喜愛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翁方綱

【以詩言表】《七言-大美山東》

文字作者名稱:(競芳)

魯韻千年伴齊風,

華章瀚宇耀辰星。

泰岱當殊五嶽尊,

孔子師表四海通。

黃河奔流歸大海,

鵲華煙雨換時空。

風光旖旎景色美,

物產豐富萬物生。

趵突泉水甲天下,

明湖翠蓋碧波清。

台莊古城賽江南,

聊齋故里閃孤燈。

煙台蘋果萊陽梨,

樂陵甜棗章丘葱。

臨沂煎餅東阿膠,

德州扒雞鮮味烹。

周村燒餅肥城桃,

金鄉大蒜世界稱。

青島蛤蜊煙台參。

威海扇貝品質精。

平陰玫瑰玉堂醬,

曹州牡丹崮頂鬆。

家家幸福人勤勞,

街街和諧事業興。

捨己救困赴危難,

剛正不阿挺襟胸。

沂蒙精神代代傳,

仁愛孝悌保國忠。

情滿華夏氣軒昂,

義薄雲天話山東。

濟南八景是什麼?

分類: 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濟南八景 滄桑代變湮沒者多

在我國,有許多地方都歸納出最具當地特色的八大景觀,如著名的“燕京八景”、“瀟湘八景”等等。有着深厚文化底藴和秀美的湖光山色的泉城濟南自然也不例外。歷史上的濟南八景曾經廣為稱道,但如今提到濟南的風景名勝,浮上人們記憶的恐怕只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少數幾處了。

濟南八景也稱歷城八景,起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有關八景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的《歷乘》(劉敕撰,為濟南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昔人標為八景,而滄桑代變,湮沒者多。”由此可知,八景之説在明朝時就已存在多年了,但有些景觀已隨着時代的變遷難以尋跡,所以當時劉敕列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歷下十六景”。

但稍後的《歷城縣志》卻在卷首刊出《八景圖》8頁,並具體標出了“八景”之名: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秋菊、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白雲雪霽、歷下秋風。這一説法普遍被人認同,一直沿用到現在。

時光流轉,轉眼又是數百年,這八景中又有部分景觀“湮沒”不見。

歷下秋風 秋來風景更清冷

白雲雪霽 樓毀難覓昔日景

古時大明湖的水域比現在大得多,唐宋以前的歷下亭在現在的五龍潭附近。當時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歷下亭內四覽全城,可見湖水微波,南山隱約,蘆荻瑟瑟,秋風蕭蕭。遺憾的是,明代修建貢院時,歷下亭亭台俱毀,“歷下秋風”一景隨之空留其名。

清康熙年間,歷下亭被重建於大明湖中的小島上,“歷下秋風”一景也隨之移到湖亭。清代蒲松齡在其《古歷亭賦》一文中曾對歷下亭周圍的景色作過描述。

每至秋日,歷下亭周圍的景色更美。秋風輕拂,湖水盪漾,清波拍岸,如玉佩相擊;岸上的垂柳,隨風搖曳,婀娜多姿,好像神女在清波深院中起舞;湖裏的荷花,在輕風中顫動,猶如江

妃在水面上凌波微步。此外更有陣陣清幽的荷香撲面而來,令人頓生心曠神怡之感。

歷史上“白雲雪霽”一景,與珍珠泉緊密相關。金末元初,山東行尚書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府事張榮在珍珠泉畔修建了私人宅第,人稱“張舍人園子”。後來他的孫子、元大都督張宏又在此處新建了一座白雲樓。站在白雲樓極目四望,北可觀明湖碧波、黃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羣山青葱。尤其是雪後初霽之時,憑欄遠望,但見晴光四野,白雲繚繞,綺麗景色,宛然如畫,令人歎為觀止。元散曲家張養浩曾作《白雲賦》贊曰:“翼截華鵲之煙雨,背摩霄漢之日星”。

歲月更替,白雪樓已不復存在,“白雲雪霽”的美景自然也就無從尋覓了。

A

錦屏春曉 八景之首少人識

趵突騰空 當年聲勢難再現

錦屏春曉 錦屏春曉為濟南八景之首,位於濟南市東南龍洞山上。景區內羣山環抱,層巒疊障,危峯壁立,山勢奇絕,風景秀麗。獨秀峯上的錦屏巖高80餘米,因其形似屏風,加之周圍松柏蒼翠、楊柳垂青,故得名“錦屏”。明代文人劉敕曾對錦屏巖的景色做過這樣的描繪:“丹碧點綴,曉霞掩映,絢若錦屏”。

此外,錦屏山西峯懸崖上有西龍洞,洞壁上鐫有佛像,洞頂鐘乳石花叢生;東懸崖上有東龍洞,東龍洞又分“金瓶”、“春曉”兩洞,相傳每逢立春這天,會有陽氣自洞中衝出,並有乾草枯葉隨之飛揚。龍洞下的深谷中,原來建有“壽聖院”。據史籍記載,壽聖院的建築形式古拙,院內銀杏蓊葱、松柏蒼翠,並有古碑數方。

過去秋天去龍洞看紅葉,是濟南及附近羣眾的一大盛事,現在山上的紅葉依然“燦若雲錦”,但遊客卻是稀稀落落,大概是隨着眾多新景點的開發,人們已經日漸將其淡忘了。

趵突騰空 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譽。歷史文獻上記載趵突泉“勢若雲沸,其高數尺,晶渺如練”,所以被稱為“趵突騰空”。

據史籍記載,趵突泉最高噴湧高度可達1米多,實為濟南一大奇景。泉池中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小泉頗多,簇簇串串,如珠似玉。

自上世紀70年代,趵突泉開始季節性停噴,近年來更是多次休眠,經過多方努力今年9月趵突泉終於復湧,但要重現當年勝景難度很大。

B

匯波晚照 瀲灩水波照半城

明湖泛舟 水上看山山更多

匯波晚照 泉城濟南的珍珠、濯纓、芙蓉等泉的泉水皆彙集於大明湖,然後從湖東北角的晏

公廟下流過,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所以稱為“匯波晚照”。

舊時晏公廟側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台下不遠原有一拱橋,即名為“匯波”。橋北是北水門,由磚石砌成,券門四周皆為垂柳,細長的柳絲點入水中,清風徐來,微波盪起。若到傍晚時分,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發出柔和的光,把周圍的一切都染上一層桔紅的顏色,迷人的景色即為“匯波晚照”。

元朝初年,水門上增建了匯波樓後,斜陽再不能映入,此景隨之消失。然而每當暮色降臨,登臨匯波樓,人們又可看到另一種綺麗的景色:南望晏公廟巍峨壯觀,滿院楊柳籠罩、修竹鬱森,晏公台上古柏老態龍鍾,院南一片荷紅,遠處碧波粼粼,夕陽西下,光輝萬丈,晚霞盡染,景色絕佳,故後人又把這一景觀稱為“匯波晚照”。

明湖泛舟 《歷城八景》在描述明湖泛舟時的景象時作詩曰:“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鏡中過”,形象地再現了過去明湖上佛山倒映的綺麗景色和明湖水質的清澈澄明,可是現在即使泛舟湖上,也很難看到這一景觀了。

大明湖是一個由泉水匯成的天然湖泊,過去水色澄碧,堤柳夾岸,蓮荷疊翠,佛山倒映,形成一幅天然畫卷。人們盪舟湖上,“如遊香國”,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近年來眾泉多次停噴,再加上污水不斷排入,明湖水質日漸惡劣,而且附近高樓不斷崛起,“水上看山山更多”只能是一句空話了。

C

佛山秋菊 鵲華煙雨

盛名猶在 只是大不如前

佛山秋菊 在千佛山東南不遠處有山名曰“佛慧山”,山上有濟南最大的石刻佛像,高約10米;山腰原建有古剎開元寺,寺周懸崖鑿有石室,昔日儒生多在裏面讀書;開元殿前面的石崖下原有甘露泉,水聲丁冬,富有琴韻。每逢秋季,山中澗谷縈迴,山上怒綻的野菊花滿山遍野,紅、白、黃、紫,各色俱全,但以為主。野菊盛開時節,如黃金遍撒,點綴在青松翠柏之間,十分好看!

由於《山東通志》把千佛山與佛慧山混稱,故亦有人把“佛山賞菊”中的“佛山”當成千佛山。另據志載,千佛山南側原有“賞菊崖”,是古人賞菊處。為使人們更好地觀賞這一景觀,1984年,人們在山頂巨石上建起了“賞菊閣”,為人們秋日賞菊提供了一個駐足之處。

不過,近年來由於到佛慧山遊玩賞菊的遊人數量越來越多,對山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佛慧山上的秋菊數量已大不如以前。此外,原來的著名景觀開元寺和甘露泉都已不復存在,只能到歷史典籍中尋覓了。

鵲華煙雨 鵲、華兩山在濟南市城北,山勢俊秀,景色迷人。鵲山橫列如屏,無主峯,山上林木青翠,舊有鵲山院、鵲山亭、扁鵲墓等古蹟,傳説是名醫扁雀居住行醫之處。山下據説原有鍾、鼓二石,如以石擊之,其聲可遠揚數裏。

華山原名“華不注山”,與鵲山隔黃河相望。華山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客都曾登臨此山,並多有詠贊。唐朝詩人李白即有詩句贊此山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華山上建有華陽宮、三元宮、泰山行宮等廟觀。廟觀院內古柏蒼翠,蔚為壯觀。山腳下古有華陽湖,而鵲、華二山之間原有鵲山湖,碧波萬頃,湖光浩渺。舊時大明湖南岸還有一拱形石橋,名為“鵲華橋”,春秋陰雨之日,站在橋上向北遠眺,但見細雨濛濛之中的鵲、華二山,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青煙兩點;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漁舍的映襯烘托,簡直如詩如夢、頗似一幅絕妙的水鄉圖畫。

可惜後來湖水日漸乾涸,山體也多遭破壞,景色已大不如前了。

濟南古八景是哪八景

説濟南這個城市,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城市以泉水而出名,所以才稱之為“泉城”。然而泉城濟南在歷史上就已經比較出名了,而且還有八處美景,也就是所謂的濟南古八景。那麼這八初美景是哪幾個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錦屏春曉

濟南城區東南約10公里處有一座叫做龍洞的山,現在已經開發為龍洞風景區,錦屏春曉描寫的就是龍洞山的風光。龍洞山風光最秀美的地方在獨秀峯,獨秀峯上有一處狀似屏風的巖石,人們稱作錦屏巖。錦屏巖的周圍松柏蒼翠,楊柳青綠,風光絕佳,宋代的蘇轍、元代的趙孟_、張養浩等文化名流都曾來到過這裏遊覽,留下了很多關於龍洞山的詩作。

2、趵突騰空

雖然濟南的泉水眾多,但是趵突泉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一處泉水。趵突泉的名氣之大不但現在如此,在古代也是如此。從宋代到明清時期,很多文化名人都到過濟南趵突泉遊覽,比如元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趙孟_就遊覽過趵突泉,並且還不止一次,在他的《趵突泉》詩作中這樣描寫他看到的趵突泉: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所以趵突泉的“趵突騰空”被評選為歷城八景之一絕對是實至名歸。

3、鵲華煙雨

濟南城區有兩座比較有名的山,一座鵲山,一座華山。鵲山相傳是因為神醫扁鵲曾在此煉丹,死後葬於此處而得名,也有傳説是因為這裏經常看到很多烏鵲佈滿山巔,所以被叫做鵲山。華山全名叫做華不注山,是濟南歷史上的一座名山。

鵲、華兩座山都位於濟南城區的北面,山勢俊秀,景色迷人,每當煙雨迷濛的時候,鵲、華兩山連亙於城北,若即若離,時隱時現,雲霧繚繞,遠遠看去就是一幅風光優美的水鄉畫面,因此有了“鵲華煙雨”的美景。

4、明湖泛舟

對於濟南來講,大明湖就相當於杭州的西湖,如果沒有大明湖,泉城濟南一定少了很多靈氣。所以很多外地遊客來到濟南,大明湖是一定要逛的。當年才女李清照在湖中泛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奇遇令很多文人客對大明湖趨之若鶩,而瓊瑤阿姨筆下一句“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更是讓無數的遊客來到大明湖探尋夏雨荷的故事。

遊覽大明湖最好是在六七月份,大明湖中的荷花盛放時,荷香襲人,碧波萬頃。在大明湖中划着一首小船,感受古人在大明湖中泛舟的樂趣,於是就形成了一幅優美的明湖泛舟畫面。

5、歷下秋風

大明湖中有一座湖心島,湖心島上有一座亭子,取名歷下亭。除了歷下亭,島上還建有御碑亭、名士軒、蔚藍軒以及曲廊等建築。金秋時節登上湖心島,倚坐在歷下亭中觀賞大明湖的湖光山色,但見湖光渺渺、青山隱約,島上蘆荻瑟瑟、秋柳蕭蕭,形成一幅優美的歷下秋風圖。

6、匯波晚照

歷城八景中有三景都和大明湖有關,除了明湖泛舟和歷下秋風,還有匯波晚照。濟南城中有眾多的泉水,這些泉水最終匯入到大明湖中,在大明湖的東北隅有一座城門,因為眾多泉水從此處匯入大明湖,因此被命名為匯波門。匯波門內有匯波橋,每當夕陽西下時分,站在匯波橋上向南眺望大明湖,湖水被萬霞的霞光映照得通紅,大明湖因此而變得格外的妖嬈動人,於是就形成了一幅“匯波晚照”的畫面。

7、佛山賞菊

現在濟南每年金秋時節都會舉辦菊花展,濟南菊展的主會場一般都在趵突泉公園,所以趵突泉公園就成為很多遊客觀賞菊花的地方。其實在古代,濟南也有菊花展,不過主會場不是在趵突泉,因為那時候的趵突泉還沒有開闢為公園,而是在佛慧山,即現在的千佛山佛頭。佛慧山位於千佛山的東南,也叫大佛頭山,海拔約460米,是濟南城區的制高點,站在山頂上可以俯瞰泉城濟南的全景。秋天到來時,佛慧山上紅葉滿山,黃花滿地,鳥語花香,成為當時人們的遊覽勝地。

8、白雲雪霽

明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的第二子朱見_被封為德王,封地在濟南府歷城縣,即現在的濟南。朱見_的德王府又叫德藩故宮,修建的異常豪華,王府內不但建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還有修建有樓台水榭,並且還有一處珍珠泉。珍珠泉邊曾經建有一座白雲樓,登樓遠眺,既可以看到大明湖的碧波點點和黃河中的孤帆遠影,也能夠看到梵宇簇立和羣山青葱。尤其是大雪之後,登上白雲樓憑欄尋望,晴光四野,綺麗多姿,讓人歎為觀止,這就是歷城八景中的“白雲雪霽”。

有心長作濟南人

如果你不知道“有心長作濟南人”出自於何人之手?來,我給你提個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你想起來了嗎?

對,沒錯。就是宋末金初時期北方文學的文壇盟主“一代文宗”元好問的手筆。

為什麼元好問在詩中寫到:“有心長作濟南人呢”?

元好問祖籍山西。出生于山東忻州農村一個書香門第的士大夫家庭裏。

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恰巧元好問又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個。

根據中國傳統習俗,元好問他老爸在他七個月的時候,將他過繼給了他的二叔元格。

元好問第一次與濟南結緣應該是在他五歲那一年。

當時,他叔叔元格要去山東掖縣走馬上任,榮升縣太爺。於是,五歲的元好問跟隨叔叔元格初次來到濟南。

由於僅僅五歲,所以元好問只記得濟南府很大。後來,每當人們説起濟南的風土人情時,他還常常因為沒能在濟南逗留和遊玩而遺憾。

並且始終耿耿於懷,直到四十二年以後,他終於得如願以償。

再次來到濟南,而且興致勃勃地記錄下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當金朝滅亡以後,元好問一家被蒙古士兵做為俘虜,押往山東聊城看管。

幸好被惜才如命的冠縣縣太爺趙天錫將他從監管的住處撈了出來。然後又幫他把家安置在冠縣。

不知不覺中兩年就這麼過去了。一天,在濟南做官的好朋友李輔之邀請他到濟南去做客。

此時此刻,己經整整四十二年了。在濟南,元好問一待就是二十多天,在作為東道主的李輔之陪同下,元好問西到匡山,東到華山、可以説整個濟南的山水名勝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同時,他也為我們留下了"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作濟南人”的上乘佳句。

濟南一行,對於拘押已久的元好問來説,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白“自由”的重要性。

所以,他十分珍惜這次機會。除了每天都沉醉在濟南的美輪美奐之中以外,他還真想從此以後就做個濟南人。

我想,這就是元好問在顛沛流離之際最大的夢想和希望吧。可遺憾的是20多天以後,他只能戀戀不捨的離開了濟南。

到了1239年秋天,在朝廷為官的朋友想請元好問再次出山為官。

但是,己經五十多歲的元好問卻心如止水。早己無心重返仕途啦。

不但如此,他還下定決心重返故里。回到老家山西著書立説,終老一生。

在回山西的途中,元好問再一次來到了山東濟南。人到晚年,特別是經歷了亡國之恥的朝廷一員。

我們能夠想象得到,他的內心創傷是多麼沉重,曾經滄海難為水,斗轉星移世事難料。

可見在元好問的內心世界裏產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

唉!真是此一時彼一時。與其説在廟堂之上日夜操勞,還要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倒不如瀟瀟灑灑長居濟南做個散淡之人。

可滑稽的是,命運再一次給元好問挖了個坑,讓他三去濟南,還發自內心的感慨一番:

“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作濟南人”到頭來充其量不過是曇花一現。眨眼之間又讓他匆匆地離了開濟南。

《濟南雜詩十首》,不僅記錄了元好問笫二次到濟南的見聞和心路歷程。

而且從根本上扭轉和改變了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這一點我們通過他的《濟南雜詩十首》也可以看出端倪。

《濟南雜詩十首》第一首詩寫道:兒時曾過濟南城,暗算存亡只自驚。四十二年彈指過,只疑行處是前生。

第二首寫匡山;

第三首寫華不注;

第四首寫鵲山;

第五首寫歷下亭;

第六首寫靈泉庵;

第七首寫趵突泉;

第八首寫鵲華煙雨景;

第九首寫大明湖;

第十首寫旅遊的總體感受。

正所謂,看山看水自由身,着處題詩發興新。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作濟南人。

元好問以擅長作詩、文、詞、曲。而聞名。其中他的詩文成就最高。

他曾經先後三次來到濟南。而且每來一次,都不遺餘力地寫下讚美濟南山山水水的篇章。

特別是“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長做濟南人”。的詩句。

時至今日早已演變成為宣傳和介紹齊魯大地濟南城的金字招牌啦。

濟南,你到底有什麼特殊的魅力?讓名動千秋的文壇盟主元好問信誓旦旦的要做濟南人呢?

一城山色半城湖,求下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刻在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的楹聯描寫的是“泉城”濟南的秀麗風光。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

據説這幅楹聯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清朝人劉鳳誥所作。

劉鳳誥(1760~1830),字丞牧,號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濟南泉城三景之一“大明湖”

2018年12月,在一年的最末幾天,我有幸被派往濟南,參加高研班的高考改革培訓。

臨行前,想起老家有個侄子在濟南工作,才輾轉和他聯繫上。

我心想:自打他小時候5-6歲,我們回老家探親見過一次,以後就不曾會面,親情是不是淡漠了?再説,人家是省廳的,平時工作一定很忙,最多去火車站接我一下,吃個飯,也就OK了,哪有閒工夫陪我呢?

結果,我想錯了,侄子不僅派兩位帥哥接了我們,吃了午餐,還陪我們遊覽了大明湖,晚上逛了濟南音樂噴泉廣場,又吃了豐盛的晚餐;第二天晚上,侄子開車來接我,又去吃了海鮮大餐;走前一天晚上,又請我們幾位老師,去千佛山景區內,在風景優美的“八不食”宴會廳,領略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三次,一次比一次規格高,真是讓人如沐春風,給了我好幾個意外驚喜,和大大的面子,令我這個當姑姑的倍感親切,回味無窮。

下面先來看看冬日大明湖的美景。

大明湖位於“泉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宋代稱“四望湖”,後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馬可·波羅在《中國遊記》中寫道:“園林美麗,堪悦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大明湖為諸泉匯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一湖煙水,綠樹蔽空,碧波間菡萏映日,景色佳麗。公園內亭台樓榭,曲徑迴廊,文人墨跡,錯落其間,其中清人劉鳳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尤為人們所稱頌。沿湖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南有稼軒祠、遐園、明湖居、秋柳園,湖東北有南豐祠、張公祠、匯波樓、北極閣,湖北有鐵公祠、小滄浪,湖中有歷下亭、匯泉堂等名勝古蹟。

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乏説,水質清冽,天光雲影,游魚可見。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長處,經年水位恆定。水深平均兩米左右,最深處約四米,沿湖岸邊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

據説,每當春夏之際,沿湖八百餘株垂柳環繞,柔枝垂綠,婀娜點水。湖中四十餘畝荷池,碧葉田田,白荷紅蓮,交相輝映,爭奇鬥豔,荷香飄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碧波之上,畫舫穿行,小舟蕩波。各處遊客雲集,指點觀賞,歡聲笑語,一派繁華景勝,儼若北國江南。若於湖之北岸遠眺,南山蒼翠,環列似屏,倒映入湖,畫圖難足。漫遊湖畔,處處花繁樹茂,點點亭台樓閣掩映綠蔭之間,歷下亭、鐵公祠、北極廟、匯波樓等二十多處名勝景點,令人應接不暇,可謂步移景換,遊趣無窮。

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風姿贏得古往今來眾多人士的詠贊,還吸引了“夏雨荷”,成就了一段佳話,令遊人紛紛慕名而來。

清代嘉慶年間的山東學政劉鳳誥撰寫的對聯在描繪什麼?

清代嘉慶年間的山東學政劉鳳誥撰有一副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把大明湖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木刻的楹聯一直懸掛在大明湖北岸的小滄浪亭上。歷經元明清歷代的修建和重建,大明湖楊柳垂岸,畫舫遊艇穿行其上,樓台亭閣點綴其間,祠堂廟宇林立,成為濟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元、明、清代有“濟南八景”之説,而大明湖以歷下秋風、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獨佔其半。

標籤: 煙雨 鵲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mo/zonghezhishi/rnk0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