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茶圣陆羽生平简介

茶圣陆羽生平简介

茶圣陆羽生平简介

茶圣陆羽(733年—804年),字伯和,号半斋,唐代茶学家、著名茶文化传承人。河北蒲县人。

陆羽7岁随父亲移居浙江山区,自幼好学,20岁左右随父做生意到福建,碰巧遇到了“禅茶时代”的兴起,因而深入研究茶道,对茶道技艺和茶道文化有了较高的认识和体会,成为首屈一指的茶艺大师。

陆羽在《茶经》中不仅讨论了茶的功效、品质、采制、品鉴、泡制、保存等方面,还提出了茶的道德教化、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等问题,使茶和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部分。

陆羽在禅宗影响下,将茶道融入禅的修行中,很早就提出“七味即有涯,用法无尽法”的思想,即认为茶的品质各有不同,但泡茶的方法和技巧是无穷尽的。

陆羽还将古代的论语、诗词、典故、史书、佛经、道德经、易经之类的文化精华,结合茶道进行教化,提出了“茶不仅是茶,还有悟禅的功夫”等思想,使中国茶文化继承发展至今。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圣陆羽简介 茶圣陆羽的故事

  茶圣陆羽

  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自从有了陆羽,才有了茶这个字,陆羽是茶鼻祖。下面我们详细了解陆羽其人,以及陆羽的故事。

  茶圣陆羽简介

  陆羽本是一个弃婴,后被禅师收养,因为禅师酷爱茶所以陆羽从小就对茶艺之术很是精通。陆羽精于茶道,亲生实践,将一生对于茶的研究编纂成书,供后人收藏和研究。陆羽开启了一个茶时代,对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陆羽不仅在茶上的贡献很大,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诗歌辞赋样样精通,但是历史上对于其留存的诗歌作品很少。其最大的贡献并流传至今的要数茶文化了。   陆羽于733年出生在湖北,他是一个弃婴。一个深秋的早上,一位禅师在西郊的石桥旁边发现了陆羽,尚在襁褓中的陆羽被冻的发抖,旁边的一群大雁护着这个婴儿,这位禅师就把陆羽抱回去收养。禅师将这个弃婴交给了一位儒士收养,养父养母为这个弃婴取名,并且和他们的女儿一起生活,到7岁的时候李家举家迁徙,陆羽再次回到寺中生活。   一改以前的曾用名,取名叫做陆羽,常年侍奉于禅师身边。因为深受禅师的影响,陆羽耳濡目染对茶艺之术特别擅长和精通。12岁那年,陆羽离开寺庙,开始了自己的社会生活,在戏班里演过戏,编过曲,后来去学习,19岁学成归来。   陆羽钻研茶道,隐居各地,耗时多年终于完成了著作《茶经》,陆羽的开始,茶时代的开始,陆羽开创了一个以茶时代。

  茶圣陆羽的故事

  喜欢品茶之人都知道陆羽,陆羽开创了茶时代,而陆羽的孩提时代确是一个忧伤的故事。陆羽本是一个无名无姓之人,他是一个弃婴,被随意丢弃在西郊的一个小石桥下。深秋的早上,一位禅师发现了这个小婴儿,于是将其抱回寺庙中。此后这个禅师将这个弃婴交给了李家照顾,李家是一个儒士,对这个弃婴视如己出,对其待遇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就这个过了七八个岁月,但是李家举家迁徙回老家,于是陆羽又回到了寺庙中。   回到寺庙后,禅师为其占卜取名陆羽,禅师发现陆羽根基深厚,于是想着重栽培陆羽。小纪的陆羽学习佛理,但是他的兴趣却在诗人创作上。禅师还喜欢品茶,对茶方面的造诣很高,陆羽常年跟随陆羽,对茶艺之术很是精通。禅师喝过陆羽为其泡制的茶后喝其他人的茶就如喝水无异,足以看出陆羽在茶方面的成就有多高了。   陆羽还被召入宫,为皇帝服务,在宫中当老师培养茶师,但是淡泊名利的陆羽没多久就离开了宫中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陆羽主要事迹 陆羽人物生平 陆羽轶事典故简介

  中文名:陆羽

  别 名:陆疾、陆鸿渐、陆季疵

  国 籍:中国(唐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竟陵(今湖北天门)

  出生日期:公元733年

  逝世日期:公元804年

  职 业:茶学专家

  主要成就:编纂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代表作品:《茶经》《陆羽自传》《谑谈》

  自 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

  尊 号:茶圣,茶仙,茶神

   陆羽——将茶文化引入中华文化的一代茶圣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茶文化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陆羽主要生活在唐什么时期

陆羽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

扩展资料

陆羽的主要成就:

1、撰写了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和博览群书,全面、科学地总结了前人植茶制茶的经验,系统地归纳了人们饮茶的方式、方法,并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把中国文化的精粹内涵注入茶的饮用过程中,推出了博大精深的茶学百科全书《茶经》。

2、陆羽《茶经》极大地促进了茶业生产与发展。

3、陆羽《茶经》是中国茶道的奠基和茶文化的发轫,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4、为后代茶人树立精行俭德的榜样。

茶圣陆羽是唐朝哪个时期的,他的生平事迹?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据《新唐书》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生平】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时的陆羽才3岁,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积公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或有另一种说法,陆羽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识,据说陆羽年长后以《易》自况,占得《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队伍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渡。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职。

茶圣陆羽是唐朝哪个时期的,他的生平事迹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年),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得,抱回寺里。禅师以《易》自筮,

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 “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但他不愿皈依佛门,削发为僧。九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却反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禅师对他藐视尊长的态度非常生气,就用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来迫他悔悟回头。但陆羽不但不气馁屈服,反而求知欲更强。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崔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收获极大。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后来,陆羽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被人称谓“楚狂接舆”。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钱财,酷爱自然,坚持正义。

陆羽的晚年是在哪里渡过的呢?在江南,他选择了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古城,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这里风景秀丽,向有"江南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且有清泉可品,有丘陵之地可以种茶。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其晚年休闲所选择的最佳寓居地了。

陆羽评论当地的虎丘山上的石泉清寒甘美,誉之为"天下第五泉"。在此期间,陆羽还深入研究了水质对种茶的影响,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探索出一整套栽培、采制方法。 相传,陆羽在苏州研究泉品、茶叶的消息再次传进了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后,就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饮之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这也就是陆羽"茶圣"美名的由来吧。

陆羽是谁?他有什么传为佳话的事迹?

陆羽(733一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因著 《茶经》而名扬四海,被誉为“茶圣”、“茶宗”、“茶祖”、“茶 仙”、”茶神”。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好学,唐天宝十一 年(752)出巴山,涉峡州,考察茶事,结识不少社会名流。22岁,陆 羽潜心于茶事研究和著述。至乾元三年(760),开始隐居湖州苕溪一 带搜集采茶、制茶、饮茶的资料,四年后,他根据32州调查资料,写 成《茶经》初稿。其后,在大量读书,翻阅资料的基础上,《茶经》 才被修订成书,出版于建中元年(780)。《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 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 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 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作者在写《茶经》的过程中,还十分重视长兴顾渚山紫笋茶。他 将该地紫笋茶与别的茶种进行比较,说:“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 ,芽者次。”紫笋一名遂由此而得。陆羽向常州太守李栖筠推荐紫笋 茶为上品茶,可作贡茶入贡;常州大守以宜兴茶贡额不足,遂令长( 兴)宜(兴)共同交纳入贡。后经朝廷规定。山阳(湖州所辖长兴县 )山阴(常州所辖宜兴县)会集起来,一起入贡。每年立春后45日, 吴(吴兴,今湖州)、常(常州)两州刺吏在宜、长两县交界的悬脚 岭境会亭相聚,有歌有舞,人们像过节日一样。有白居易的诗为证: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 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 对病眠人。”湖州刺史杜牧《题茶山》诗,歌颂:“山实东吴秀,茶 称瑞草魁”。东吴地区的山水,首推顾渚秀丽;此山所出贡茶,自然 优于他处,当为“瑞草”之冠!诗人还有一首《人茶山下题水口草市 绝句》,直接写到长兴县水口乡,那是产、制紫笋茶的地方。 晚唐诗人皮日休的《茶人》,开头就写:“生于顾渚山,老在漫 石坞”,说茶人生在顾渚山,老在顾渚山,终身生活在这因生产贡茶 而闻名的地方。 陆羽在顾渚山一带写《茶经》,在贡茶院监制紫笋茶,提高了顾 淆紫笋茶的知名度。紫笋茶不仅唐时被列为贡茶,并历经宋、元、明 ;然至明朝,贡额大大减少,至清初名茶渐次失传。 解放后对紫笋茶的试制得到成功,并逐步有了发展。陆羽把湖州 、长兴看作第二故乡,湖、长人民也忘不了一代茶祖陆羽。湖州市早 就开设了陆羽茶馆,水口乡顾渚山麓也建造了陆羽山庄,陆羽茶庄。 重建忘归亭。重拓金沙泉。眼看清澈的山泉汨汨长流,遥想陆羽当年 聚集山僧野老品茗于此,我们今天在这里饮茶,也是人间一大快事呀 !(吕晴飞)

茶王陆羽生平事迹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当然是他在茶学或茶业方面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一点,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一直是后人对陆羽研究、介绍的主要方面。由于大家对陆羽这些方面的贡献并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讲他茶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我们现在所说的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现在的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谈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崔国辅其人据载,在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显然进一步学到了不少学问。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在文学上的地位使然。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业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①。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①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如独孤及刺常州时,无锡县令为整修惠山名胜,“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②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茶经   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唐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苕溪。诏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著经三篇。《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出《四库总目提要》

茶圣陆羽是什么朝代的人 茶圣陆羽所属的朝代

1、茶圣陆羽是唐朝人。

2、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3、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简介:撰有茶经旧时被视为茶神

陆羽陆羽,唐学者。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复州竟陵人。性格幽默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一度曾为伶工。与女诗人李季兰、僧皎然颇友好。以嗜茶著名,并对茶道有精深研究,撰有茶经,旧时被视为茶神。又能诗,但传世者仅数首

陆羽的家世现已无从考证,传说他幼小时被父母遗弃,是一僧人把他收养的,他长大后,不想当和尚就逃离了寺庙

离开了寺庙,陆羽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这时他看到很多人围着看热闹,走近一看,人围里正玩杂技:吞刀吐火,扛鼎走索,劈砖钻碗,钻圈驯兽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功夫,令他兴奋不已,简直着了魔。陆羽被这伙杂耍艺人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走到哪里,陆羽就跟到哪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逃出寺院无家可归的人

等到天黑了,小陆羽向戏班的班头哭诉自己无家可归,想随杂耍戏班学艺,戏班十分同情他,便收留了他。从此,陆羽成了杂耍戏班中的一员,走街串巷,四处奔波,风餐露宿

陆羽演技渐渐成熟了。演戏之余,他熟读前人传下的脚本,慢慢地自己开始学着编脚本写唱词。他先后写了谑谈三篇,写了教坊录,对戏剧作过一番研究和探讨。他很快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了级的人物

天宝五年春天,竟陵郡的们为给新任太守接风洗尘,命陆羽所在的戏班为他们表演戏剧。那天,陆羽的演技,赢得阵阵喝彩声,很受观众的喜欢

演出完毕后,新任太守亲自召见了陆羽,赏赐他一些诗书,还给了他一个说书的书场,陆羽在说书攒了一些钱后到火门山拜邹墅为师学习

邹墅,是位饱学经书的老夫子,才华横溢,情操高洁,一生隐居不仕,名望极高

火门山紧连龙尾山。陆羽来到火门山邹墅居处后,便潜心向邹墅学习。在诵读诗书之余,他常常到山上去采撷野茶,为邹墅烹制。对于陆羽的煮茶技艺,邹夫子十分赏识。火门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清澈,水质甘甜。陆羽用此泉水煮出来的茶,馨香醇厚。邹墅赞不绝口。有了邹墅的鼓励与支持,陆羽对茶事的兴趣更浓了,他除了实践之外,还进一步加以考察和研究

五年以后,陆羽告别邹墅,开始了考察茶事的旅程

陆羽先抵达义阳,到车云山、震雷山、云雾山、天云山、脊云山、黑龙潭、白龙潭等茶叶产区访问茶农,了解茶叶制作工艺、山区的土质以及天气的状况。他对于茶树的一芽二叶,白毫锋苗,都要亲口品尝,然后采集一部分制成标本保存

陆羽接着又到光州、舒州、黄州、泰州和淮南各地茶区去考察那里的制茶工艺。第二年春天,陆羽又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巴山,采集了茶树标本,并为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想出了许多办法

至德二年,陆羽渡江南下,遍访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沿途考察茶树的生长环境和生产情况,搜集了大量关于采茶、制茶的工艺

庐山种茶历史悠久,东晋时,庐山已遍种茶树。到了,庐山茶叶已远近闻名。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茶浓醇鲜甘,滋味清爽,是上等的好茶。在五老峰下,陆羽品尝了它

拜别庐山,陆羽又慕名拜访了名重江南的湖州诗僧皎然,并和他经下了深厚的友谊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人,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上元、贞元年间。皎然曾游历三江五岳,遍访古刹名寺,学识渊博

皎然当时住在湖州南郊的杼山妙喜寺,是妙喜寺主持

妙喜寺四周木树参天,茶林遍山,环境幽雅。陆羽在妙喜寺居住期间,常外出寻访山寺茶区,同皎然烹茶论诗,作诗谈画,过着悠闲的生活

不久,陆羽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湖州城郊将军山麓的苕溪旁,盖了一间房子,从此便定居下来

宝应二年,陆羽又到苏州,随皎然看望了贬谪南巴后北归苏州的刘长卿。刘长卿很会写诗,皎然与他有文字之交。陆羽、皎然和刘长卿,在苏州一起游历了虎丘。在虎丘,陆羽品尝了清润甘甜的观音泉,并题写了天下第五泉五个大字

清明时节,陆羽为弄清钱塘的茶叶品质,专程游览了美丽的西子湖,品尝了龙井茶,虎跑泉的好茶好水,并记下了当时杭州茶叶的制作过程

无锡惠山上的泉水无色透明,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煮茶后色泽明亮,滋味鲜甘。陆羽品尝后,誉此为天下第二泉。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为历代文士名流所公认。当地人为纪念陆羽,在泉上建了一座陆子祠堂

贞元八年,年届花甲的陆羽又千里迢迢来到湖州的青塘另业,看望好友皎然,重游他往日去过的旧地。除此而外,便是闭门著书,他先后写成了茶经、吴兴历官记和湖州刺史记等

贞元二十年冬天,茶圣陆羽在湖州的青塘别业去世,终年71岁

陆羽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著茶经,吟诗文,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前往妙峰寺陆羽坟前去凭吊他,尊奉他为茶圣。

陆羽主要经历是什么

陆羽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陆羽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取名陆羽。在龙盖寺,陆羽不仅学会了读书,还学会了泡茶。然而,陆羽不愿意皈依佛教,也不愿意剪头发当和尚。

十二岁那年,陆羽意外地从龙盖寺逃出来,到一个剧团学习表演。尽管陆羽外表不好,还有些口吃,但陆羽幽默风趣。然后非常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小丑。后来,陆羽写了三卷笑话书《对话》。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国宴上看到了陆羽的杰出表现,非常欣赏陆羽的才华和抱负,并修书推荐陆羽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来,经常和一个好朋友(崔国辅)一起旅行,品尝茶和水,谈论诗歌和论文。

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盛州(今南京)学习茶事。

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隐居山中,阖门著述《茶经》。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陆羽的《茶经》由三卷十章七千多字组成。它们是: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它是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这是陆羽茶叶生产经验的结晶。

陆羽在获得了茶叶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后,还翻阅了大量书籍,收集了大量的茶叶生产经验。茶经应运而生,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为当时的人们所学习和珍藏。

在《茶经》中,陆羽首先发现了许多名茶,除了描述了茶区的分布、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和品尝之外。例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被陆羽评为优等品,然后被列为贡品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由陆羽直接推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圣

标签: 陆羽 生平 茶圣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my/zonghezhishi/0lm8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