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哪一年发生的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哪一年发生的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哪一年发生的

纸上谈兵的赵括参加的是长平之战的历史战争。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长平之战详细经过

长平之战详细经过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攻占上党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长平之战前的上党之战结束。

廉颇败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赵国议和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

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两军换帅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长平之战是发生于公元前262年的一场战争,据悉,此战战后,杀神白起歼灭敌军四十万。它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同时,长平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租到的包围歼灭战,那么,你知道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吗?长平之战的交战双都分别是谁?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的一场战争,但是也有说法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据记载,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在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由上述我们可知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间的战役。据悉,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

但是,唇亡齿寒的到了谁到知道,本来嘛,于是伙同赵国共同对对抗秦国,说是同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不想,赵国接受了韩国的城池引起了秦国的不满,在加上秦国兵强马壮,你毁我计策我就先把你打到服了为止。

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但是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战后,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赵国与秦国的五次大战分别为:

1、阙与之战:

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2、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3、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秦军败绩,但赵也已经遭受惨重打击。

4、平阳大败:

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朝,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

5、肥之战:

肥之战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带)大败秦军的截击战。

6、番吾之战:

番吾之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歼秦军。

扩展资料:

1、秦国的军事制度:

建立起一支英勇善战,能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强大军队,秦制定了严明而系统的训练管理制度。在吴子《治兵》中记载了当时军队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2、赵国的军事制度:

战国时期,赵国推行郡县征兵制,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龄限于十六七岁至60岁之间。

战国时期,赵国的兵种按出现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为:车兵、步兵、骑兵和舟兵。赵国的步兵,称为“带甲”,为赵事实力的象征。

赵国的骑兵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建立起来的。赵国骑兵的来源:从赵国本土招募及变车为骑、三胡的骑兵、赵国代地的骑兵。骑兵的武器有弓箭与剑。代地的马匹是赵国战马的主要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国

百度百科-赵国

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

长平之战是五十三年与五十五年之间,秦国率军在赵的长平进行的一场战争。最后赵军大败,秦国获胜占领昌平。在这场战役中,赵军被斩首,阵亡约45万人。

这是秦和赵之间的一场战略决战。由于连年战争,赵在战争中期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虽然战线较长,但国力远强于赵国。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国更不利,就抛弃了著名后卫廉颇,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按照赵王的意图,改变了廉颇的防守部署和抓捕,更换了将领,组织进攻。

秦暗中换帅,针对赵括求胜心切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出阵,再分、围、歼的作战方针,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战削弱了赵,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转折点,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这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规模歼灭战。

漫长的和平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的一场战争。据秦记载,昭王派百田攻打韩国,占领城,上党郡与韩国都城断绝。南朝鲜想把上党郡送给秦国求和,但上党郡守卫拒绝向秦国投降,并要求赵国发兵到上党郡。公元前260年,秦国派王弼攻打朝鲜,夺取上党。上党的人逃到了赵国。赵驻长平,廉颇必抗。

秦国用离经叛道的手段,让赵王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命令他带兵攻打秦国。同年,秦国秘密派田雷到长平接替王弼指挥秦军,赵括纸上谈兵,被秦军打败,其他诸侯国不愿救赵。近40万赵俘虏全部被秦军杀死,只有240名年轻的赵人被秦军释放给赵

隆平之战后,昭君大败,秦军全面获胜。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my/zonghezhishi/3l92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