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一個漢語詞語,莊子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人道譭棄,而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以孝而論,烏鴉生反哺,無需彰顯孝道,而盡反哺本職。以專注彰顯孝為宗旨的贍養,攀比成風,最終有人無法滿足所謂孝道,而放棄了贍養,於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何若行贍養之本職,人人贍養,不勝出個別所謂的孝子。再如人人排隊,勝過一群人亂哄哄而出個別謙讓的好品質人。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處是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

原文: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譯文: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

給天下人制定鬥、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鬥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範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賞析

莊子喜歡用審美與藝術來判斷這人世間的所有存在感,他的言論總是互搏互補,讓人也能耳濡目染。那他說出一種聖人不死的時候,那就是在一種聖人的文化背景裡,感受到一種審美的較量了。他說出一種大盜不止的時候,就是遇到封建社會的發展,都在向聖人討要一種文化的山山水水。

所以聖人是這人世間的上帝,而上帝就在魔鬼的社會裡,所以他們互相成全著彼此的最遠距離,也成全了一種審美與藝術的概況。所以時代就是需要聖人的文化,因為聖人的邏輯可以讓這人世間的思維都充滿了一種對於生命的探討,讓一種強盜都喜歡參與其中,陪伴在一種風起雲湧。

聖人走的路就是阡陌了,強盜行的現實就是泥濘了,強盜總是看到聖人的花開花落,但是他總習慣去聖人的一切千嬌百媚。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會誕生一個聖人,而每一種時代都會出現一個強盜,這大概就是雙向思維裡的不二法則。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莊子·外篇·胠篋

絕聖棄智,大盜乃止

”絕聖棄智,大盜乃止“出自《莊子·胠篋》,意思是: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社會就會沒有盜亂回到原始狀態中去。

原文為: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絕聖棄智,大盜乃止,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譯文: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

擴充套件資料:

莊子本意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外篇·胠篋》,但和《雜篇·盜跖》也有很大關聯。有一些學者認為莊子中的一些內容是對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本人的攻擊,甚至質疑盜跖篇的真偽,這其實是沒有從老莊學說本身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命題。

莊子三十三章,通篇的主要思想有三:齊物論,本我說和本職說

所謂齊物論,是道家基本主張。道家認為差距產生貪,沒有貧就沒有富;等級差距產生歧視,沒有貴就沒有賤,矛盾是差異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

同理沒有聖人,就沒有大盜,當你搶佔道德制高點的時候,製造了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在《道德經》裡,老子是這樣表述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沒有差異就不存在聖人和大盜。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聖人如果不死,盜賊就不會消失。

這個世界之中的所有的東西都不會停止,不會因為一個人有所改變,我們在這個世界之中,無論做任何的事情的時候都要明白,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勇敢,所有的事情才會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向去發生,整個人會變得更加的堅定。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道家莊子的思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倘若聖人不在世間絕跡,和聖人相對應的大盜,就會一直出現。按照我們一般人的邏輯而言,大盜在世間為非作歹,聖人才會現世,拯救苦難的世人。

莊子認為,世人一直崇尚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其實都是人道譭棄,人為標榜出來的。若是天下井然有序,人人皆循道而行,又何須聖人,何來大盜。聖人之所以為聖,皆是因為人道譭棄,唯獨聖人循道行事,才彰顯出聖人的地位。倘若人人皆循道而行,便不會凸顯出聖人,而大盜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含義、出處

含義:

1、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脅迫別人,這種脅迫製造不和諧。

2、不要只注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要多從人類的基本欲求出發理解他人,人都不是聖人也都不是惡人。

3、沒有絕對的聖人與惡人,不搶佔道德制高點,也就沒有軸心。

出處:《莊子·胠篋》

原文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譯文

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

給天下人制定鬥、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鬥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範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鬥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

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聖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擴充套件資料

從前有位很出名的盜賊叫做盜跖。有一天,盜跖的門徒曾向盜跖問道:“做強盜也有道嗎?”盜跖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道呢?入室盜竊之前,能預測房中有無貴重物品是“聖明”;率先進到屋裡是“勇敢”;最後退出屋子是“義氣”;酌情判斷能不能動手是“智慧”;事後分配公平是“仁愛”。不能具備這五種素質而能成為大盜的人是不可能的。”

從這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在這世上立足,盜跖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惡人多,那麼聖人給天下帶來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聖人出現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方才能太平無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標籤: 聖人 大盜 不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p4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