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一部舉世聞名的“東方聖經”,這32句精華,...

一部舉世聞名的“東方聖經”,這32句精華,...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數千年來,“四書五經”啟迪了炎黃子孫對宇宙自然的體悟、對人生哲理的深刻認識、對人倫天理的創造性闡釋,提供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和經驗。

一部舉世聞名的“東方聖經”,這32句精華,...

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語佳言、成語典故至今仍大量地體現在各類文化書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動中。嶽麓君從“四書”中選摘了一小部分精華句,一起共賞!

《大學》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大學的道理,在於使自己的光明德性得以體現,使民眾棄舊向新,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2.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每樣東西都有根本和末節,每件事情都有開始和終結。知道了本末始終的先後次序,就接近事物本來的道理了。

3.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光明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好自己的品行;想要修養好自己的品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窮盡萬事萬物的道理。窮盡了萬事萬物的道理才能獲得知識,獲得了知識才能使自己意念真誠,意念真誠才能使心思端正,心思端正才能修養好品行,品行修養好才能治理好家庭,家庭治理好才能治理國家,國家治理好才能使天下太平。

4.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浩》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成湯刻在盆上的警句說:“如果今天能滌除身體上、心靈上的塵垢,使身心都煥然一新,那麼就要每天如此,新了還要追求更新。”《康浩》說:“要激勵人民振作,不斷革新自己。”《詩經》說:“周朝雖然是個古老的國家,但是由於統治者的革新進取,所以能得到上天的眷顧,稟受新的天命。”所以,有道德的人應該凡事都追求達到至善的境地。

5.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經一章”中)所說的“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不好的氣味一樣,就像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一切都出於內心的真實,)這就是自我滿足,沒有矯飾。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在自己獨自一人時保持謹慎。

6.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財富可以裝飾房屋,道德可以潤澤身心,心胸寬廣了,身體自然安樂舒適。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7.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譯文:喜愛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愛的,這是違揹人的本性,災難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以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譯文:所以,國君有自己治國的法則:一定忠誠守信,以獲取天下,如果驕橫奢侈,就會失去天下。產生財富也有法則:從事生產的人多,而消耗財富的人少,生產財富的人勤奮,消耗財富的人節省,那麼財富就能常常充足了。

《中庸》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上天賦予人的稟賦叫作性,遵循人天生的本性而行動叫作道,修養人的行為,使之符合道的要求,這就叫作教。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中是天下的重要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如果人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極之,達到圓滿的狀態,那麼天地萬物就各在其位,順利生長繁衍了。

3.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譯文:上不抱怨老天,下不歸咎他人。所以,君子安於自己現在的位置,等待天命,而小人冒險行動,追求分外的利益。

4.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

譯文: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好像要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就好像要登高,必須要從低處開始。

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要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探問,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別,切實地履行。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就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就學一千次。一個人如果真的這樣去做,即使他是愚蠢的也會變明白,即使他是柔弱的也會變堅強。

7.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譯文:好學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勇敢了。

8.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世,反古之道。

愚笨而又自以為是,卑賤而又獨斷專行,生在現在的時代,卻恢復古代的做法。

論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習過了,再定時複習它,不也高興嗎?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花言巧語,滿臉堆笑,這種人是沒有多少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4.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譯文:晚輩後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順他們;離開自己的房子,便敬愛兄長;謹慎而且信實,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君子,吃飯不要求能飽,居住不要求舒適,幹事情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即小有所成,能夠自立;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會迷惑;五十歲,知曉了天命;六十歲,別人一說話,便能聽出大旨;七十歲,儘管隨心所欲,也不會有任何念頭越出規矩。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既溫習舊知識,又不斷了解新知識,這樣就可以做教師了。

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學習而不思考,就會受騙;空想而不學習,就會疲憊無所得。

《孟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孝敬我家裡的長輩,並把這孝敬推廣到別人家的長輩;呵護我家裡的兒女,並把這呵護推廣到別人家的兒女。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把老百姓的快樂當作他自己的快樂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把老百姓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

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譯文:同情之心是仁的首要,羞恥之心是義的首要,推讓之心是禮的首要,是非之心是智的首要。人具備了這四種首要的善心,就好比他有手足四肢一般自然。

4.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譯文:別人指出他的錯誤,他便高興。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引誘他,貧賤不能改變他,威武不能壓服他,這樣才叫作大丈夫。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文:行仁政的人大家都來幫助他,不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幫助他。

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都要,便放棄魚而獲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都要,便放棄生命而獲取道義。

8.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所以,當上天將要把大任務降臨某人肩上時,必定要讓他的內心痛苦,讓他的筋骨疲乏,讓他的身體飢餓,讓他身無長物一貧如洗,總是干擾他的作為使他事事不如意。用這些來磨礪他的心性,堅韌他的意志,增強他的能力。

本文譯文選自“古典名著普及文庫”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yle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