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蓬萊的府前大街以前叫東西大街嗎

蓬萊的府前大街以前叫東西大街嗎

蓬萊的府前大街以前叫東西大街嗎

蓬萊的府前大街以前叫東西大街。大中路全長2公里,西門口以東,明代為府前大街,清代稱東西大街。府前大街位於濟南市鋼城區,是濟南市東南部城區東西方向主幹道,西起民心路,東至新興路。沿途經過民心路、永興路、雙山路、文化路、朝陽路、汶水路、雙泉路、昌盛路、新興路。途經重要地點有濟南市鋼城區人民政府、濟南市鋼城區人民法院、濟南市公安局鋼城分局、濟南市鋼城區信訪局、鋼都賓館、濟南市萊蕪第四中學、濟南市鋼城區財政局、濟南市鋼城區教育和體育局等。

蓬萊的府前大街以前叫東西大街。大中路全長2公里,西門口以東,明代為府前大街,清代稱東西大街。府前大街位於濟南市鋼城區,是濟南市東南部城區東西方向主幹道,西起民心路,東至新興路。沿途經過民心路、永興路、雙山路、文化路、朝陽路、汶水路、雙泉路、昌盛路、新興路。途經重要地點有濟南市鋼城區人民政府、濟南市鋼城區人民法院、濟南市公安局鋼城分局、濟南市鋼城區信訪局、鋼都賓館、濟南市萊蕪第四中學、濟南市鋼城區財政局、濟南市鋼城區教育和體育局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的東部,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蓬萊市擁有許多街道。那麼蓬萊市的街道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街道一:南大街

南大街是蓬萊市中心城區的主要街道之一,全長約3公里。南大街上有著眾多的商業門店,比如超市、商場、酒店、銀行等等。此外,南大街還有很多美食店鋪,供遊客和市民享用。南大街歷史悠久,是蓬萊市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這裡還有著許多傳統民居建築。南大街不僅有著美麗的景色,還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街道二:中華老街

中華老街是蓬萊市的又一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也是蓬萊市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在這條長800米的老街上,可以看到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古戲臺、琉璃廠、金絲樓等。此外,中華老街還是購物和美食的好去處,這裡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商品和美食。如果你想了解蓬萊市的歷史文化,那麼中華老街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地方。

街道三:黃海路

黃海路是蓬萊市的一條海濱路,全長約1.2公里。在這裡,你可以盡情享受大海的美景,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感受海風的清涼。黃海路旁還有著眾多的海鮮餐廳和小吃店,這裡的海鮮口感鮮美,深受遊客和當地人的喜愛。同時,黃海路還是蓬萊市的著名商業街,你可以在這裡購買到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和特色商品。

以上就是蓬萊市的三個重要街道,分別是南大街、中華老街以及黃海路。每一條街道都有著獨特的魅力,是蓬萊市獨特的文化和風景的體現。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到這些地方走走,感受蓬萊市的歷史文化和美麗風景。

東西為路 南北為街 有什麼來歷嗎?

北京所有宮殿、寺廟、舊時衙門都坐北朝南,導致門前一定會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如今的長安街、平安大街甚至兩廣大街,也都基於這樣的舊時格局形成,才出現瞭如今“東西為街”的主流說法。

但在舊時,“街”的含義除了寬闊的大路以外,還有“市場”的概念,專指商街,例如鼓樓、西單、東四、西四、前門等。

商業街在舊時只能按南北走向,這和日照有關。如果是東西走向的商業街,門臉兒朝南的飯館白天挨晒,門臉兒朝北的商鋪終年沒有陽光,生意必定受影響。

而如果商街呈南北走向,兩側門臉兒各朝東西,直晒的時間則會大大縮短。”趙書說。舊日裡的商街都是南北走向,也出現了“南北為街”的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街,四通道也。”今天雲南麗江古城的“四方街”用的還是這個意義。“街”的另一個特點是指城中的道路。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就有“街,都邑中之大道也”的解說。城市中的大道叫“街”,小道叫“巷”,這個詞義的基本內涵被現代漢語完全繼承下來了。

現代漢語中的“街頭巷尾”、“大街小巷”、“街道”、“上街”等等中的“街”字,都不能換成“路”。

許慎說:“路,道也。”但比許慎更早的《爾雅》和《毛詩詁訓傳》都說:“路,大也。”“路”的同族詞也都有大的意思,如大車叫“輅”,長串的美玉叫“璐”,大鳥叫“鷺”等等。“路”作為“道”的同義詞,其特點一是在城外,一是大而長。

現代城市已無內外之別,於是城裡的街道也可以叫“路”,但“路”的基本特點並未喪失:還是特指那些寬大長遠的街道。

無論是哪一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街”和“路”都沒有“方向性”的語義因子。拋棄詞的語義規範而人為地規定“南北為街,東西為路”,只能造成語義的混亂。

路名,街名,店名共20個

紅市街

舊名“紅四牌樓”,原是明晉王府前四座紅色牌樓所在地,故名。紅市街舊有育生醫院、晉陽日報社等。《晉陽日報》前身為山西同盟會創辦的《晉陽公報》,該報當時用通俗流暢的文筆介紹新思想,巧妙地揭露滿清的黑暗,極受群眾歡迎。

鐘樓街

因街內鐘樓得名。地處今解放路中段東側,西與按司街相連。路南側原有鐘樓一座,樓高3層,樓內鐵鐘高3米,直徑1.5米。解放後將鐘樓街、按司街、東羊市街合併,統一稱鐘樓街。其街舊有可達、開明、美光3家像館以及廣凝堂藥房、大寧堂藥房、興隆藥房,還有今聚合、義元升、明利華、亨得利、廣盛德、復聚興等多家買賣字號。

鼓樓街

因明建鼓樓得名。明代巡撫署衙前建成鼓樓一座,其高10餘丈,東西長百餘步,南北寬80餘步,甚是壯觀,解放以後拆毀。鼓樓街東至唱經樓、樓兒底,西至估衣街。清代鼓樓街稱鼓樓前街,亦稱鼓樓大街,以後改稱鼓樓街。今將估衣街、鼓樓街、唱經樓、樓兒底等街道合併,統稱鼓樓街。鼓樓街舊為山西金融中心,清代有大清銀行山西分行,以來有中國銀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銀行、太原金店等機構。

橋頭街

因位處宋“朝曦門”外護城河之吊橋遺址而得名。街名始見於清。道光《陽曲縣志》雲:“橋頭街,相傳關帝香亭下為橋眼,水入文瀛湖。”其街東至紅市街,西連鐘樓街。1958年,將原橋頭街和紅市街合併為一。

大中寺

因打鐘寺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年間建壽寧寺,金正隆年增建鐘樓,俗稱打鐘寺。辛亥太原起義時,兵火相接,打鐘寺除佛殿外盡遭毀圮。2年(1913年),陽曲縣人劉佔元集股蓋樓,闢建市場,打鐘寺易名大中寺,沿用至今。其街舊有義和永、華訊號、同德興、協力公、天吉盛等買賣字號。

柳巷

據說巷內舊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樹,故名。又據《永樂大典》所載,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晉王府時將大柳巷擴入府內,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處鬧市,是太原的商業中心。舊有中華大戲院、綏西墾業銀行、中華醫院、中德醫院、樂仁堂藥店、同仁書店、世界書局、正大飯館及其它許多買賣字號。解放後,拓寬柳巷北口至府東街,又打通柳巷南口至迎澤大街,分別稱為柳巷北路、柳巷南路。

通順巷

位於解放路、帽兒巷之間,南北通鐘樓街、鼓樓街。其巷原名雞鵝巷,為買賣雞、鵝的集市。清代相繼開設商號、錢莊,為求生意興隆通達,改稱通順巷。該巷舊有江康布莊、美克油行、元新工廠及同泰祥、義順成、慶和誠等十數家銀行、錢莊。

帽兒巷

因巷內多帽子作坊,又是商家集中地而得名。相傳,宋代時這裡已是太原的商業中心。帽兒巷舊有晉綏地方鐵路銀行、和合生銀號、長春樓珠寶店、天津貨店、文寶齋書社、香積圓飯店以及永順帽莊等。解放後帽兒巷併入都督北街,上世紀80年代拓建為經營地方風味的街巷——食品街。

麻市街

因街內舊為買賣麻及麻製品的市場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門前。舊有太原市布業同業公會、太原市藥材同業公會及利和銀行、蔚成德藥房等。1955年麻市街併入解放路。

府西街

金代天會中,陽曲縣治徙入太原城。明初擴建太原城,縣衙移至今府西街67號藥材公司院,縣衙前的街稱縣衙街。明洪武年太原知府胡維建府署於今省級機關幼兒園一帶,府衙門前的街叫府門口。清代縣前街東改稱灰市街,有太原府署、陽曲縣署、府學、縣學及黑虎廟等。20年(1931),灰市街改為府西街。

通過西米市、東米市、柴市巷、醬園巷、饅頭巷、牛肉巷、剪刀巷、鐵匠巷、羊市街、牛村街、靴巷、紙巷等等的舊名稱,大致可瞭解老太原的地域特徵,也可猜曉昔日的繁華程度。這些街巷名乍聽上去不免有些俚俗,細究則充滿市井生活的樂趣,是這座城市古老傳統、濃厚習俗的一部分。

城市街道的命名為什麼是南北叫街東西叫路?

城市道路命名並無國家規定,東西向稱緯,南北向稱經,寬闊的叫街,一般的叫路,只是約定俗成。

街指居民區、城鎮中交通功能較完善、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如:街道,大街小巷。路的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其他含義為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方面,地區;種類;大。從最原始的意義來看,城市中只能有“街”,不會有“路”。

 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兩邊有人類居住或活動的建築物的,就是街, 兩邊是曠野的,就是路。 但是經過演變,現在街和路的含義已經趨同。 但在有些城市中,習慣用街和路來區分幹道走向。

擴充套件資料: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總原則是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安排道路連線,並考慮城市的需求以及環境的保護需求。具體的如下:

1、合理用地、因地制宜,符合城市用地佈局規劃的需求。

2、合理安排公路與各城市的連線。

3、正確處理新建道路和原有路網的關係。

4、按交通需求規劃路網。

5、要滿足城市環境保護的需求。

6、考慮城市景觀的需求。

7、符合路面排水和過程管線敷設的需求。

應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組織為前提,根據城市現狀及自然壞境特點,經濟合理地佈局規劃城市道路系統,既滿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又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並對城市總體佈局中的各項用地提出佈置意見,達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路

路和街有什麼區別? 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還是反過來?北京市前者,而石家莊為後者

有說法為南北為路,東西為街,但是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城市發展的情況而定,就如同北京和石家莊的使用就不同一樣。路和街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路: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狹路相逢。

2、街: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街道。街市。街巷。街坊。

二、出處不同

1、路:東晉·陶潛《桃花源記》:遂迷,不復得路。

白話譯文:終於還是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街:《說文》:街,四通道也。

白話譯文:什麼是街,是四通八達的路。

三、側重點不同

1、路: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

2、街: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煙臺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麼名字?

1、西周時期——東萊

距今約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這座長滿萊草的山腳下曾經有一個紅紅火火的諸侯國——萊國。自萊子國以東稱東萊,以西稱西萊,東萊以此得名。東萊是山東龍口市的古稱。現也作為煙臺市的古稱,或作為地理名詞泛指煙臺地區。

2、春秋戰國——罘

煙臺的芝罘區,春秋戰國時稱之罘。春秋戰國時,齊國曾修八主廟,其中的陽主廟就修在芝罘島上。到後來,秦始皇和漢武帝東巡,都到這島上來舉行過祭祀的儀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設立登州。

4、明——煙臺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為加強海防,明在此設奇山守禦 所,這是煙臺最早的城市雛形;在北山築烽火臺,又稱“狼 煙臺”,煙臺由此而得名。

5、清——煙臺

公元1858年(清咸豐八年),清 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闢登州為通商口岸, 1861年改為煙臺。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臺 設立領事館。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 省轄煙臺市,1958年設立煙臺專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臺市。 

擴充套件資料:

煙臺是環渤海經濟圈內重要節點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骨幹城市、 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中國海濱城市,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

在中國,地處膠東半島的煙臺和威海,由於冬季降雪量遠高於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區,因而有“雪窩”之稱。煙臺和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相對於內陸,地處沿海的煙威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雪窩”,這個稱號的得來,與這兩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絡。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氣的影響下,常常具有持續性、高強度的特點,所謂的持續性就是一般下雪會持續數天,多者達數週之久,下雪在煙臺並不是奇聞,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聞。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季呈現出兩頭多、中減少的特點,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較多、較大,原因為:初冬時由於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節期間由於天氣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時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拉大,冷空氣影響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煙威地區的降雪特點,在多雪的煙臺生活過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煙臺,冬天只要刮北風,有一片雲彩就能下雪。常常見到的奇觀是“太陽雪”,一邊的天空中有太陽,但並不影響雪花紛紛落下。因此當地人稱這種雪為“太陽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芝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州

參考資料來源:煙臺市—— 首頁  > 走進煙臺   > 煙臺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煙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雪窩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這有什麼緣故嗎?

關於這個問題請你來濰坊,濰坊市區的路,南北稱路如和平路,新華路,北海路,東西為街如勝利街,東風街,福壽街。區別很大的,我的幾個外地朋友到濰坊後第一感覺就是濰坊的街路之分的辦法非常好,外地人到濰坊知道了街路之分,絕對不會迷失方向。

       

方便之極就不用說了。其次是都市計畫的前瞻性和統一性,一個城市的發展不是百年而是千年萬年。當年濟南的的經緯之分是何等的令人稱讚和大氣,可惜了,濟南人自亂方寸,空有省城之名,實則土裡土氣。路道都是交通線,在城市,道路也稱為街。

       

所以,城市中的交通幹線名稱中,“路”、“道”、“街”混用,有的城市,為了便於人們記路,南北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路,東西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道,例如,河北廊坊市就是這樣,當然,還可以東西方向的為路,南北方向的為街。這樣的組合有六種:南北路、東西道;南北路、東西街;南北街、東西道;南北街、東西路;南北道、東西街;南北道、東西路。

       

關於街路命名的規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方式,東北地區的城市是以南北方向的道路稱為街,東西方向的道路稱為路,也有以城市名字命名的街名或者是路名。北京或者是南方地區與東北不同。東西方向的道路稱街。

       

華易學文化風水學說:南北是子午向稱之為—路東西是平水向稱之為—街南北為經度,東西為緯度,形成子午與平水相融經度和緯度相交,路和街統稱之為—道中國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自然辯證法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論證關係。

如果根據按照中華漢字文化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人們習慣上的口語用語,街是指代城鎮;路上是指代農村;路是指代中國神州大地,在漢字文化裡、在中國大地:廣義相對論而言,路大於街、長於街;在中國城鎮,街“大”於路、街“短”於路。

不知道這個說法出自哪裡,據我所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市,街道的命名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臨近的兩個省會城市石家莊和太原,在石家莊,東西走向的為路,如中山路,裕華路等,南北走向的則為街,如中華大街,建設大街等。

歷史上的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大王莊在哪?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古下王家

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對登州府所轄區的範圍有詳細的記載。原文如下:“登州府東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萊州府即墨縣四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島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順口約六百里至蓋州套約千餘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東西廣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萊縣東至福山縣界九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黃縣界四十里(至縣治六十里),南至棲霞縣界七十里……”

山東省登州府就是現在的山東蓬萊.

明朝,登州府治蓬萊縣(今蓬萊市)。明初登州屬萊州府,洪武6年(1373年)改為直隸州,9年升為登州府。轄寧海州及州屬1縣,直隸縣有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6縣。至清末,登州府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文登、榮成、海陽9縣。時期登州府 下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招遠、棲霞、萊陽、福山、海陽、文登、榮成等1州9縣。

濟南最好的是什麼街道

1、曲水亭街:曲水亭街它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東望德王府北門,西鄰濟南文廟。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臨泉人家在這裡淘米濯衣。北魏時期,濟南士大夫即在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也即王府池子。池水北出為曲水河。舊時,每年三月三,各地文人聚會於此,到水邊洗濯以清除不祥,宴會開席,文人們將盈滿酒的杯子放在托盤上,又將托盤放在“流杯池”水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托盤漂至拐彎處往往會停下來,於是,坐在河邊的人必要端杯一飲而盡,然後即興吟詩,如詩作不佳便會被罰酒。這種曲水流觴盛會一直流行到清代。

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曲水亭街,叫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極富文化韻味。

2、濟南經十路:經十路位於濟南市市中心區南側,東起邢村立交,西至擔山屯立交,全長30公里,是連線濟南東部產業帶和西部新城、貫穿中心城區的城市主幹道。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分東段、中段、西段。這次申報“魯班獎”的是東段和中段,東起邢村立交,西至興濟河橋,總長度24.6公里,專案總規模用地270萬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積14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26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1.65億元。在經十路改造工程中,施工單位採用了16項新技術,在我市的城建史上均屬於首次運用。

3、濟南泉城路: 泉城路位於繁華的中心商業區,歷史悠久,商業發達,她是泉城東西向發展的主軸,南北自然山水風貌的交匯點圍合於濟南四大泉群之中,有“十字金街”’之地位。她毗鄰大明湖,的突泉、泉城廣場。黑虎泉等諸多景點,又相連芙蓉街、曲水亭古城區,是濟南城市旅遊中心的一條重要的準步行商業街。

泉城路東起青龍橋,西至爍源橋,北通太平寺巷、高都司巷,鞭指巷、省府前街、縣東巷、縣西巷;南接舊軍門巷、榜棚街、衛巷、舜井街、歷山西街,全長1.5公里。據城建檔案資料記載,早在明代。泉城路就是濟南】日城區的主於道。1965年,原來的府東大街、府西六街、院東大街、院西大街、西門大街、西門城街合併,濟南開始有了泉城路。

時代的演變,歲月的更迭,發展起來的是泉城路兩側成片的商業區,確立起來的是傳統商業街的顯赫地位。 30年代之前,這裡集中了舊城幾乎所有重要的老字號店鋪、布店、金銀店、書店、藥店、當鋪、銀號等,僅著名的老字號就有隆祥布店、恆大銀號、巨集濟堂藥店、瑞蚊祥布店、東方書社、山東商業銀行等,這些老字號有著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以至於成為泉城路標誌性的建築和城市歷史文化內涵的組成部分。泉城路上的老字號幾乎控制了濟南市的市場,從其建築上就可見一斑。 20世紀30年代的泉城路大店鋪基本上都是中西合壁的建築,如隆祥布店(1935年)、恆大銀號(1917年)、巨集濟堂藥店(1920年)、東方書社(1935年)等。這些老字號店鋪成為濟南標誌性的建築,建築形象也為廣大市民所接受。其中的瑞蚊祥布店建店於清末成豐年間,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在全國北京、上海、武漢、青島等地建成十餘處分號,員工達三千餘人。它的店鋪採用鑄鐵欄杆,大玻璃櫥窗等近代建築手法,同時又保留灰磚牆面和槅扇門等傳統手法,僅在外觀上就顯示出其實力不凡。

然而,隨著年輪的增加,時代步伐的加快,使得泉城路凸現其房屋陳舊、設施落後,布居雜亂的疲憊之態。濟南市、市順應社會各界的強烈心願,把泉城路的建設改造問題提上了桌面。

泉城拓寬改造工程是濟南市實現“五年大變樣”’目標的重點工程,是泉城特色標誌區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程。 2001年6月16日,作為濟南市“五年人變樣”’的重頭戲,在彙集了各界人民共識的基礎上泉城路機聲隆隆,建設改造工程破土動工。省市領導率各路精兵強將身蒞現場調研,立足泉城特色、文化品位、商業功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精心施工,精益求精。其水平規模,既滿足當前,更著眼於未來。而今,僅近十個月,在建設者手中,在市民心中,一條既秉承歷史文化,又接續時代未來的嶄新的泉城路誕生了。

新生的泉城路是一條具有購物、交通、休閒、旅遊、文化五大功能的準步行商業街。長1560米,寬50米的準步行街,路面由色澤華貴的十幾萬塊大理石一氣呵成,首次引入的“軟”隔離,創造出空間上一覽無餘的視覺整體效果。泉城路商業街環境設計總用地13.3=公頃,其樸地面鋪裝用地10.6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79。55兒公共設施用地0. 3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2.40兒綠化用地2.3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17.23兒水面0.11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0.82%。景觀設施休閒帶貫穿整條商業街。漫步街頭,真是一步一景,十步一畫,它特有的時尚與繁榮令人耳目一新。這裡有齊魯金店、百貨大樓、寶明齋等老字號,更有貴和、新大新等眾多商業新秀;有氣勢巨集偉的大廈,也有飛簷彩繪的民族建築,更有時空廣場清泉石上流、銅塑的品位高雅,盎然意趣。

從青龍橋到西門, 1500米長的泉城路全部用請一色的花崗石一塊塊拼接起來的,石板以灰色調為主, 50米寬的石板路簡潔分明、平整如一。整條道路的路面被分成三部門。路中間是15米寬的快車道,可以並排跑4輛車。快車道兩側,是4.=米寬的自行車道和13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斑馬線也全部以色彩變化的石村砌成。快車道與慢車道中間,是原有的和新移植的232棵法國梧桐樹,每隔幾米就有一棵,形態各異。慢車道與人行道中間用景觀設施帶隔開。綠化後,設施帶就變成一條綠帶,綠帶上有電話亭、休閒椅、報亭、還由小的噴泉、雕塑。人行道又分為東、中、西三段,各景觀段路面色彩和採用材質總體風格統一,但又有變化。西門至省府前街景觀段,以灰綠色廣場磚鋪裝分隔帶和景觀設施休閒帶;省府前街至縣西巷主體景觀段以磨光問人燒花崗岩為分隔帶,以紫灰紅色巖面地磚鋪砌景觀設施休閒帶;縣西巷至青龍橋景觀段以灰藍色巖面地磚為分隔帶和設施休閒帶的鋪砌。新泉城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些亂糟糟站立的電線杆和到處懸掛的各種電線。各種管線都藏在地下。

更引人注目的,而且凸顯泉城特色的,還是泉城路上的水景設計。行走在寬闊的石板路上,行人隔一段就會驚喜的發現,五組形態各異的泉景相映成趣,讓人們真正體會到泉城風韻。

在原歷下分局門前,是長約32米的“歐式冰柱噴泉”,水型潔白高雅,宛如凝固的水晶一般,晶瑩剔透。在齊魯金店東側,與歐式冰柱噴泉相呼應的是“跳泉”’。跳泉由一段段光亮的圓弧水柱組成。在空中交錯飛舞,不濺不散,是目前國際上科技含量很高的一種水型。在芙蓉街一院前街景觀設施帶內,則是長約200米的流動的“水街”’,水街分為五段,芙蓉銜街口有三個高低不同的水池,水源自高處噴溢而出,由高到低迴圈,形成噴溢景觀。西更道口由兩級高低不同的水池組成,形成湧泉景觀。院前街口為長方形水池,池兩側為斜坡,斜面左右成v字效果,形成溢水景觀。在貴和購物中心門前,是“夜星海小廣場一旱噴泉”’。方格網狀花崗石鋪裝地面,旱噴泉噴頭安裝在網格交點上,噴泉呈柱狀。夜晚,鋪裝分隔帶上安裝的燈光照亮水柱。不僅供觀賞,人們還可以在水柱中走動與戲水。在百貨大樓和省僑辦之間的開闊地帶,市民還可以欣賞到“時空主題廣場噴泉\一條婉蜒曲折的“小溪”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小溪兩旁還有兩組《泉韻》的雕塑;遊客老外和少女在水邊駐足觀賞。南部為水景空間:“石板清泉”’一方整而於水中的平臺宛如老濟南街區中石板縫中湧動的泉水。“疊水瀑布”’一分立於廣場水池兩側,八列逐漸增高的水幕牆,由1.2米至3米逐漸升高,形成瀑布群般的巨集偉氣勢。“的突湧泉”’一在“石板請泉”中,及瀑布下水池中,幾處噴湧而光亮的“趵突泉湧”,低矮、粗壯的噴水令人聯想起泉城的“天下第一泉”’。

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

在時空主題廣場對面、芙蓉街南口的小廣場內,一組《老殘聽曲》,再現老殘坐在柳樹下的“明湖居”聽書的場景,讓人彷彿回到了當年“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老濟南;濟南舊城區的文化場景彷彿歷歷在目。在與芙蓉街相對的泉城路南側的時空主體廣場東西兩側,“泉韻一”“泉韻二”兩組雕塑,十足表現了古時老濟南人與水的親密關係和對泉水的依賴。另一組則更表現當代人對泉的渴望以及利用泉水資源開發旅遊的觀念。在舜井街騎樓下,一個《打手機的人》又把人拉回到現代生活中。泉城路東段步行道上的《母女倆》,正如生活中在街上閒的光濟南人;泉城路西段設施帶上走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的《父與子》則讓人會心一笑。

泉城路的兩邊,已經建起的新建商業建築古色古香,風格各異。這些建築一般為兩三層,為了與整個步行街的環境相協調,其臨街立面經過了精心設計,有的像仿古建築,有的照搬濟南的老建築模樣。有的富有現代氣息。另外,泉城路兩側原有建築物,像百貨大樓、時裝大樓等,也按照統一風格重新裝飾一新。

行走在泉城路上,有裝演華麗的現代大樓,如珍珠泉大廈,新大新、貴和購物中心、貴和商廈等,同時,泉城路還保留了高家當鋪、珍珠泉等建築,這些頗有價值的老建築風格各異,卻都讓人領略到老商業街昔日的繁華景象。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芙蓉街。

在這次泉城路的改建中,芙蓉街的整治、改造也是個“重頭戲”改造後的芙蓉街是按照原芙蓉街的風貌建設的,保持了古老風味。走到街口,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別緻的牌樓,“芙蓉街”牌坊集彩繪、斗拱、木雕於一身,華麗精巧。兩側建築都是木製雕花門窗,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低層是民式方窗,高層是官式圓窗。登上房頂俯視, 30餘個仿古建築的屋面錯落有致,沒有一處雷同,組合起來依然是“四合院”。古風民韻在這些建築物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現代建築科技還給這些::古建築,,增添了新意,使其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如在窗臺上使用了優質青石,在牆面上噴細砂,既美觀又耐風化。

古今建築的有趣融合,烘托出了泉城路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濃濃商業文化。同時,匯聚了世界一流的照明燈飾,更體現出了泉城路建設的高標準、高檔次。泉城路快車道兩側有107盞9米的高杆路燈,造型為灰白色流線形飛利浦鈉光鄧;慢車道和人行道照明是150根義大利進口的低杆庭院燈;針對大型商場多的特點,整條商業街人行道上設了626盞引導埋地燈; 600多盞沿街引導樹照明燈, 35組別致的廣告燈箱和。組現代氣息濃郁的旋轉式燈箱,營造出綠綠蔥蔥、人樹銀花的景象。 15米以下的建築裙樓,由建築泛光燈、沿街商店透光和廣告燈箱共同渲染街道氣氛;15一60米建築立面。泛光燈與投光燈照明匯成整潔協調的背景介面; 6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閃爍的燈飾將豐富著城市的輪廓線。

泉城路是歷史的。芙蓉街、歷山頂、舜井街、兩側小巷如畫軸,單是名字已今人陶醉,更不消說泉城路的磚磚瓦瓦,都敲得出一個個故事;泉城路是現代的,它是我們濟南的時代通衡(qu)大道,是濟南書架上的一部精美的都市風情畫卷;是濟南人採納衣食的一個豐富的廳堂;它更將濟南這架高速運轉的計算機中,彙集了八方資訊,使其成為技術更先進,儲存量更巨大的一個嶄新的硬碟……

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這正是泉城路的魅力。

新生的泉城路,濟南人的驕傲。

參考資料:http://www.jinanta.com/jingdian/aticle_show.asp?id=2447

定遠縣有幾個楚秦遺址?

定遠這條名街,

曾叫主義大街,

滿滿的都是故事!

定遠有條著名大街,這條大街,曾經是皖東第一大街,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老定城南北方向的中軸線,定遠歷史上有多少個第一都誕生在這條大街上,它曾經還有個響亮的名字:主義大街。

這條定城標誌性的大街,就是著名的曲陽大街,就像到上海要去南京路,到哈爾濱要去大街一樣,到了定遠不到曲陽大街,就永遠讀不懂定遠。

曾經的主義大街

時期,曲陽大街曾叫“主義大街”。大街筆直而寬廣,人們嚮往主義,叫這個名字是何等的氣派!

定城的主義大街(以後有一個時期更名為新大街)就是當年安徽宋佩章下令拓寬的,宋佩章當年在定遠紅崗蹲點,“學大寨、趕郭莊、追紅崗”就是那個時候的口號。

主義大街現在看起來不算太寬,但在七十年代的定城,路上車稀人少,這條大街可是皖東最寬的大街啊!當年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修這麼寬的大街浪費了。

修建主義大街時,我還參與了建設。我當年在實驗國小念書,為修這條大街,縣裡給學校下了砸石子任務,學校給每個班又分配了石方數量,記得我們班分的路段在原縣醫院門診部附近。在砸石子時,我不小心傷了手,一時不知所措,我們班有個女同學父親是搬運隊的,她經常見到此類小傷,處理此事有經驗,她帶我到旁邊的門診部包紮了傷口。

曲陽大街東側的定遠影劇院也是宋佩章從省裡撥50萬元建造的,這也是當年皖東最大的影劇院。

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

歷史文化名街是城市歷史文化積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地。曲陽大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定城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唐、宋、元、明、清定遠縣衙遺址就在曲陽大街今新華書店營業大樓後、糧食局大院一帶。

曲陽大街原縣衙大堂的東北側曾有一個判虎臺,臺上有判虎亭。相傳唐宋時期淮南一帶多虎患,北宋包拯代理定遠知縣時,曾馴服一虎,系之於石,登臺判虎,從而消除了人們的畏虎心理,進而組織捕捉,最後消滅了虎災。判虎臺高二米,方圓十餘米,臺上建有八角形的判虎亭。亭前一側有一塊七尺高、二尺五寸寬、五寸厚的石碑,上刻‘系虎’二字,名‘系虎石’。臺、亭、石,均明代洪武年間定遠知縣高壁所重建。臺上松柏成林,夏日陰涼幽靜,故‘虎石秋陰’成為舊時定遠八景之一。亭毀於清末咸豐年間之戰火。一九五五年,縣糧食局擴建門市部,系虎石被作為石料砌入北牆基中,判虎臺亦平毀。遺址在今糧食局大院內。正所謂:虎石猶存,政跡盛誇仰佳話;龍圖何在,苔痕深鎖乘秋陰。

定遠鼓樓在舊縣衙前,今已不存,遺址在縣糧食局大院附近。

包公祠遺址位於曲陽大街原縣稅務局位置。包公中進士後,因父母年老未出仕。天聖七年(一O二九年),初任代理定遠知縣,系廬州知府劉筠舉薦。一年多後即因父母相繼而亡,回鄉守喪,故《宋史》未載,只說初任天長知縣。有聯曰:

奕奕祠堂,孝肅神明供肅穆;

年年瞻拜,慕公誰是繼公人。

儒學,位於城內原縣衙東南側,始建於宋孝宗淳熙年間,又名“文廟”,原建築已毀,遺址為曲陽大街今縣實驗國小所在地。

曾經的皖東第一街

曲陽大街是一張濃縮了老定城精華的名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曲陽大街因其寬敞,曾經是皖東第一街。這條大街上誕生過很多定遠第一的記錄:

定遠縣城第一個裝置紅綠燈的路口就在曲陽大街與東西大街交叉口。

九十年代初期定遠縣曾經的第一高樓——縣稅務局大樓在曲陽大街上。

定遠縣城第一條地下商業街在曲陽大街下面。

曲陽大街上的定遠影劇院曾位列皖東第一大劇院。

定遠縣第一個高等國小校——縣實驗國小、第一個商業大樓——百貨大樓(定遠百貨大樓從1973年7月開業後一直是定城的購物中心)、定城第一個上檔次的酒店——五穀山莊、第一個國營飯店大樓——向陽飯店、建於清光緒31年(1905年)的百年名校——縣民族國小都誕生在曲陽大街上。

曲陽大街,一個走過就會留下回憶的地方,這條大街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記憶:

曲陽大街上原縣物資局大樓二樓臨街走廊曾經是縣城多年前群眾集會的臺。

曲陽大街上原二輕局大樓樓頂曾經是多年前縣城春節放煙花的制高點。

曲陽大街曾經是多年前群眾在元宵節期間玩龍燈的主要場地。

滄桑的過往,成為一個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填滿整條曲陽大街。

城市是一本開啟的書,走進曲陽大街,你一定會在定城這本開啟的書中讀到一段段精彩華美的篇章。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的東部,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蓬萊市擁有許多街道。那麼蓬萊市的街道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街道一:南大街

南大街是蓬萊市中心城區的主要街道之一,全長約3公里。南大街上有著眾多的商業門店,比如超市、商場、酒店、銀行等等。此外,南大街還有很多美食店鋪,供遊客和市民享用。南大街歷史悠久,是蓬萊市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這裡還有著許多傳統民居建築。南大街不僅有著美麗的景色,還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街道二:中華老街

中華老街是蓬萊市的又一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也是蓬萊市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在這條長800米的老街上,可以看到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古戲臺、琉璃廠、金絲樓等。此外,中華老街還是購物和美食的好去處,這裡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商品和美食。如果你想了解蓬萊市的歷史文化,那麼中華老街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地方。

街道三:黃海路

黃海路是蓬萊市的一條海濱路,全長約1.2公里。在這裡,你可以盡情享受大海的美景,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感受海風的清涼。黃海路旁還有著眾多的海鮮餐廳和小吃店,這裡的海鮮口感鮮美,深受遊客和當地人的喜愛。同時,黃海路還是蓬萊市的著名商業街,你可以在這裡購買到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和特色商品。

以上就是蓬萊市的三個重要街道,分別是南大街、中華老街以及黃海路。每一條街道都有著獨特的魅力,是蓬萊市獨特的文化和風景的體現。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到這些地方走走,感受蓬萊市的歷史文化和美麗風景。

東西為路 南北為街 有什麼來歷嗎?

北京所有宮殿、寺廟、舊時衙門都坐北朝南,導致門前一定會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如今的長安街、平安大街甚至兩廣大街,也都基於這樣的舊時格局形成,才出現瞭如今“東西為街”的主流說法。

但在舊時,“街”的含義除了寬闊的大路以外,還有“市場”的概念,專指商街,例如鼓樓、西單、東四、西四、前門等。

商業街在舊時只能按南北走向,這和日照有關。如果是東西走向的商業街,門臉兒朝南的飯館白天挨晒,門臉兒朝北的商鋪終年沒有陽光,生意必定受影響。

而如果商街呈南北走向,兩側門臉兒各朝東西,直晒的時間則會大大縮短。”趙書說。舊日裡的商街都是南北走向,也出現了“南北為街”的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街,四通道也。”今天雲南麗江古城的“四方街”用的還是這個意義。“街”的另一個特點是指城中的道路。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就有“街,都邑中之大道也”的解說。城市中的大道叫“街”,小道叫“巷”,這個詞義的基本內涵被現代漢語完全繼承下來了。

現代漢語中的“街頭巷尾”、“大街小巷”、“街道”、“上街”等等中的“街”字,都不能換成“路”。

許慎說:“路,道也。”但比許慎更早的《爾雅》和《毛詩詁訓傳》都說:“路,大也。”“路”的同族詞也都有大的意思,如大車叫“輅”,長串的美玉叫“璐”,大鳥叫“鷺”等等。“路”作為“道”的同義詞,其特點一是在城外,一是大而長。

現代城市已無內外之別,於是城裡的街道也可以叫“路”,但“路”的基本特點並未喪失:還是特指那些寬大長遠的街道。

無論是哪一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街”和“路”都沒有“方向性”的語義因子。拋棄詞的語義規範而人為地規定“南北為街,東西為路”,只能造成語義的混亂。

路名,街名,店名共20個

紅市街

舊名“紅四牌樓”,原是明晉王府前四座紅色牌樓所在地,故名。紅市街舊有育生醫院、晉陽日報社等。《晉陽日報》前身為山西同盟會創辦的《晉陽公報》,該報當時用通俗流暢的文筆介紹新思想,巧妙地揭露滿清的黑暗,極受群眾歡迎。

鐘樓街

因街內鐘樓得名。地處今解放路中段東側,西與按司街相連。路南側原有鐘樓一座,樓高3層,樓內鐵鐘高3米,直徑1.5米。解放後將鐘樓街、按司街、東羊市街合併,統一稱鐘樓街。其街舊有可達、開明、美光3家像館以及廣凝堂藥房、大寧堂藥房、興隆藥房,還有今聚合、義元升、明利華、亨得利、廣盛德、復聚興等多家買賣字號。

鼓樓街

因明建鼓樓得名。明代巡撫署衙前建成鼓樓一座,其高10餘丈,東西長百餘步,南北寬80餘步,甚是壯觀,解放以後拆毀。鼓樓街東至唱經樓、樓兒底,西至估衣街。清代鼓樓街稱鼓樓前街,亦稱鼓樓大街,以後改稱鼓樓街。今將估衣街、鼓樓街、唱經樓、樓兒底等街道合併,統稱鼓樓街。鼓樓街舊為山西金融中心,清代有大清銀行山西分行,以來有中國銀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銀行、太原金店等機構。

橋頭街

因位處宋“朝曦門”外護城河之吊橋遺址而得名。街名始見於清。道光《陽曲縣志》雲:“橋頭街,相傳關帝香亭下為橋眼,水入文瀛湖。”其街東至紅市街,西連鐘樓街。1958年,將原橋頭街和紅市街合併為一。

大中寺

因打鐘寺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年間建壽寧寺,金正隆年增建鐘樓,俗稱打鐘寺。辛亥太原起義時,兵火相接,打鐘寺除佛殿外盡遭毀圮。2年(1913年),陽曲縣人劉佔元集股蓋樓,闢建市場,打鐘寺易名大中寺,沿用至今。其街舊有義和永、華訊號、同德興、協力公、天吉盛等買賣字號。

柳巷

據說巷內舊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樹,故名。又據《永樂大典》所載,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晉王府時將大柳巷擴入府內,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處鬧市,是太原的商業中心。舊有中華大戲院、綏西墾業銀行、中華醫院、中德醫院、樂仁堂藥店、同仁書店、世界書局、正大飯館及其它許多買賣字號。解放後,拓寬柳巷北口至府東街,又打通柳巷南口至迎澤大街,分別稱為柳巷北路、柳巷南路。

通順巷

位於解放路、帽兒巷之間,南北通鐘樓街、鼓樓街。其巷原名雞鵝巷,為買賣雞、鵝的集市。清代相繼開設商號、錢莊,為求生意興隆通達,改稱通順巷。該巷舊有江康布莊、美克油行、元新工廠及同泰祥、義順成、慶和誠等十數家銀行、錢莊。

帽兒巷

因巷內多帽子作坊,又是商家集中地而得名。相傳,宋代時這裡已是太原的商業中心。帽兒巷舊有晉綏地方鐵路銀行、和合生銀號、長春樓珠寶店、天津貨店、文寶齋書社、香積圓飯店以及永順帽莊等。解放後帽兒巷併入都督北街,上世紀80年代拓建為經營地方風味的街巷——食品街。

麻市街

因街內舊為買賣麻及麻製品的市場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門前。舊有太原市布業同業公會、太原市藥材同業公會及利和銀行、蔚成德藥房等。1955年麻市街併入解放路。

府西街

金代天會中,陽曲縣治徙入太原城。明初擴建太原城,縣衙移至今府西街67號藥材公司院,縣衙前的街稱縣衙街。明洪武年太原知府胡維建府署於今省級機關幼兒園一帶,府衙門前的街叫府門口。清代縣前街東改稱灰市街,有太原府署、陽曲縣署、府學、縣學及黑虎廟等。20年(1931),灰市街改為府西街。

通過西米市、東米市、柴市巷、醬園巷、饅頭巷、牛肉巷、剪刀巷、鐵匠巷、羊市街、牛村街、靴巷、紙巷等等的舊名稱,大致可瞭解老太原的地域特徵,也可猜曉昔日的繁華程度。這些街巷名乍聽上去不免有些俚俗,細究則充滿市井生活的樂趣,是這座城市古老傳統、濃厚習俗的一部分。

城市街道的命名為什麼是南北叫街東西叫路?

城市道路命名並無國家規定,東西向稱緯,南北向稱經,寬闊的叫街,一般的叫路,只是約定俗成。

街指居民區、城鎮中交通功能較完善、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如:街道,大街小巷。路的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其他含義為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方面,地區;種類;大。從最原始的意義來看,城市中只能有“街”,不會有“路”。

 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兩邊有人類居住或活動的建築物的,就是街, 兩邊是曠野的,就是路。 但是經過演變,現在街和路的含義已經趨同。 但在有些城市中,習慣用街和路來區分幹道走向。

擴充套件資料: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總原則是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安排道路連線,並考慮城市的需求以及環境的保護需求。具體的如下:

1、合理用地、因地制宜,符合城市用地佈局規劃的需求。

2、合理安排公路與各城市的連線。

3、正確處理新建道路和原有路網的關係。

4、按交通需求規劃路網。

5、要滿足城市環境保護的需求。

6、考慮城市景觀的需求。

7、符合路面排水和過程管線敷設的需求。

應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組織為前提,根據城市現狀及自然壞境特點,經濟合理地佈局規劃城市道路系統,既滿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又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並對城市總體佈局中的各項用地提出佈置意見,達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路

路和街有什麼區別? 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還是反過來?北京市前者,而石家莊為後者

有說法為南北為路,東西為街,但是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城市發展的情況而定,就如同北京和石家莊的使用就不同一樣。路和街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路: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狹路相逢。

2、街: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街道。街市。街巷。街坊。

二、出處不同

1、路:東晉·陶潛《桃花源記》:遂迷,不復得路。

白話譯文:終於還是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街:《說文》:街,四通道也。

白話譯文:什麼是街,是四通八達的路。

三、側重點不同

1、路: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

2、街: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煙臺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麼名字?

1、西周時期——東萊

距今約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這座長滿萊草的山腳下曾經有一個紅紅火火的諸侯國——萊國。自萊子國以東稱東萊,以西稱西萊,東萊以此得名。東萊是山東龍口市的古稱。現也作為煙臺市的古稱,或作為地理名詞泛指煙臺地區。

2、春秋戰國——罘

煙臺的芝罘區,春秋戰國時稱之罘。春秋戰國時,齊國曾修八主廟,其中的陽主廟就修在芝罘島上。到後來,秦始皇和漢武帝東巡,都到這島上來舉行過祭祀的儀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設立登州。

4、明——煙臺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為加強海防,明在此設奇山守禦 所,這是煙臺最早的城市雛形;在北山築烽火臺,又稱“狼 煙臺”,煙臺由此而得名。

5、清——煙臺

公元1858年(清咸豐八年),清 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闢登州為通商口岸, 1861年改為煙臺。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臺 設立領事館。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 省轄煙臺市,1958年設立煙臺專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臺市。 

擴充套件資料:

煙臺是環渤海經濟圈內重要節點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骨幹城市、 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中國海濱城市,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

在中國,地處膠東半島的煙臺和威海,由於冬季降雪量遠高於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區,因而有“雪窩”之稱。煙臺和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相對於內陸,地處沿海的煙威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雪窩”,這個稱號的得來,與這兩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絡。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氣的影響下,常常具有持續性、高強度的特點,所謂的持續性就是一般下雪會持續數天,多者達數週之久,下雪在煙臺並不是奇聞,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聞。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季呈現出兩頭多、中減少的特點,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較多、較大,原因為:初冬時由於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節期間由於天氣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時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拉大,冷空氣影響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煙威地區的降雪特點,在多雪的煙臺生活過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煙臺,冬天只要刮北風,有一片雲彩就能下雪。常常見到的奇觀是“太陽雪”,一邊的天空中有太陽,但並不影響雪花紛紛落下。因此當地人稱這種雪為“太陽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芝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州

參考資料來源:煙臺市—— 首頁  > 走進煙臺   > 煙臺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煙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雪窩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這有什麼緣故嗎?

關於這個問題請你來濰坊,濰坊市區的路,南北稱路如和平路,新華路,北海路,東西為街如勝利街,東風街,福壽街。區別很大的,我的幾個外地朋友到濰坊後第一感覺就是濰坊的街路之分的辦法非常好,外地人到濰坊知道了街路之分,絕對不會迷失方向。

       

方便之極就不用說了。其次是都市計畫的前瞻性和統一性,一個城市的發展不是百年而是千年萬年。當年濟南的的經緯之分是何等的令人稱讚和大氣,可惜了,濟南人自亂方寸,空有省城之名,實則土裡土氣。路道都是交通線,在城市,道路也稱為街。

       

所以,城市中的交通幹線名稱中,“路”、“道”、“街”混用,有的城市,為了便於人們記路,南北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路,東西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道,例如,河北廊坊市就是這樣,當然,還可以東西方向的為路,南北方向的為街。這樣的組合有六種:南北路、東西道;南北路、東西街;南北街、東西道;南北街、東西路;南北道、東西街;南北道、東西路。

       

關於街路命名的規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方式,東北地區的城市是以南北方向的道路稱為街,東西方向的道路稱為路,也有以城市名字命名的街名或者是路名。北京或者是南方地區與東北不同。東西方向的道路稱街。

       

華易學文化風水學說:南北是子午向稱之為—路東西是平水向稱之為—街南北為經度,東西為緯度,形成子午與平水相融經度和緯度相交,路和街統稱之為—道中國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自然辯證法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論證關係。

如果根據按照中華漢字文化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人們習慣上的口語用語,街是指代城鎮;路上是指代農村;路是指代中國神州大地,在漢字文化裡、在中國大地:廣義相對論而言,路大於街、長於街;在中國城鎮,街“大”於路、街“短”於路。

不知道這個說法出自哪裡,據我所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市,街道的命名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臨近的兩個省會城市石家莊和太原,在石家莊,東西走向的為路,如中山路,裕華路等,南北走向的則為街,如中華大街,建設大街等。

歷史上的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大王莊在哪?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古下王家

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對登州府所轄區的範圍有詳細的記載。原文如下:“登州府東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萊州府即墨縣四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島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順口約六百里至蓋州套約千餘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東西廣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萊縣東至福山縣界九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黃縣界四十里(至縣治六十里),南至棲霞縣界七十里……”

山東省登州府就是現在的山東蓬萊.

明朝,登州府治蓬萊縣(今蓬萊市)。明初登州屬萊州府,洪武6年(1373年)改為直隸州,9年升為登州府。轄寧海州及州屬1縣,直隸縣有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6縣。至清末,登州府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文登、榮成、海陽9縣。時期登州府 下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招遠、棲霞、萊陽、福山、海陽、文登、榮成等1州9縣。

濟南最好的是什麼街道

1、曲水亭街:曲水亭街它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東望德王府北門,西鄰濟南文廟。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臨泉人家在這裡淘米濯衣。北魏時期,濟南士大夫即在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也即王府池子。池水北出為曲水河。舊時,每年三月三,各地文人聚會於此,到水邊洗濯以清除不祥,宴會開席,文人們將盈滿酒的杯子放在托盤上,又將托盤放在“流杯池”水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托盤漂至拐彎處往往會停下來,於是,坐在河邊的人必要端杯一飲而盡,然後即興吟詩,如詩作不佳便會被罰酒。這種曲水流觴盛會一直流行到清代。

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曲水亭街,叫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極富文化韻味。

2、濟南經十路:經十路位於濟南市市中心區南側,東起邢村立交,西至擔山屯立交,全長30公里,是連線濟南東部產業帶和西部新城、貫穿中心城區的城市主幹道。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分東段、中段、西段。這次申報“魯班獎”的是東段和中段,東起邢村立交,西至興濟河橋,總長度24.6公里,專案總規模用地270萬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積14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26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1.65億元。在經十路改造工程中,施工單位採用了16項新技術,在我市的城建史上均屬於首次運用。

3、濟南泉城路: 泉城路位於繁華的中心商業區,歷史悠久,商業發達,她是泉城東西向發展的主軸,南北自然山水風貌的交匯點圍合於濟南四大泉群之中,有“十字金街”’之地位。她毗鄰大明湖,的突泉、泉城廣場。黑虎泉等諸多景點,又相連芙蓉街、曲水亭古城區,是濟南城市旅遊中心的一條重要的準步行商業街。

泉城路東起青龍橋,西至爍源橋,北通太平寺巷、高都司巷,鞭指巷、省府前街、縣東巷、縣西巷;南接舊軍門巷、榜棚街、衛巷、舜井街、歷山西街,全長1.5公里。據城建檔案資料記載,早在明代。泉城路就是濟南】日城區的主於道。1965年,原來的府東大街、府西六街、院東大街、院西大街、西門大街、西門城街合併,濟南開始有了泉城路。

時代的演變,歲月的更迭,發展起來的是泉城路兩側成片的商業區,確立起來的是傳統商業街的顯赫地位。 30年代之前,這裡集中了舊城幾乎所有重要的老字號店鋪、布店、金銀店、書店、藥店、當鋪、銀號等,僅著名的老字號就有隆祥布店、恆大銀號、巨集濟堂藥店、瑞蚊祥布店、東方書社、山東商業銀行等,這些老字號有著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以至於成為泉城路標誌性的建築和城市歷史文化內涵的組成部分。泉城路上的老字號幾乎控制了濟南市的市場,從其建築上就可見一斑。 20世紀30年代的泉城路大店鋪基本上都是中西合壁的建築,如隆祥布店(1935年)、恆大銀號(1917年)、巨集濟堂藥店(1920年)、東方書社(1935年)等。這些老字號店鋪成為濟南標誌性的建築,建築形象也為廣大市民所接受。其中的瑞蚊祥布店建店於清末成豐年間,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在全國北京、上海、武漢、青島等地建成十餘處分號,員工達三千餘人。它的店鋪採用鑄鐵欄杆,大玻璃櫥窗等近代建築手法,同時又保留灰磚牆面和槅扇門等傳統手法,僅在外觀上就顯示出其實力不凡。

然而,隨著年輪的增加,時代步伐的加快,使得泉城路凸現其房屋陳舊、設施落後,布居雜亂的疲憊之態。濟南市、市順應社會各界的強烈心願,把泉城路的建設改造問題提上了桌面。

泉城拓寬改造工程是濟南市實現“五年大變樣”’目標的重點工程,是泉城特色標誌區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程。 2001年6月16日,作為濟南市“五年人變樣”’的重頭戲,在彙集了各界人民共識的基礎上泉城路機聲隆隆,建設改造工程破土動工。省市領導率各路精兵強將身蒞現場調研,立足泉城特色、文化品位、商業功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精心施工,精益求精。其水平規模,既滿足當前,更著眼於未來。而今,僅近十個月,在建設者手中,在市民心中,一條既秉承歷史文化,又接續時代未來的嶄新的泉城路誕生了。

新生的泉城路是一條具有購物、交通、休閒、旅遊、文化五大功能的準步行商業街。長1560米,寬50米的準步行街,路面由色澤華貴的十幾萬塊大理石一氣呵成,首次引入的“軟”隔離,創造出空間上一覽無餘的視覺整體效果。泉城路商業街環境設計總用地13.3=公頃,其樸地面鋪裝用地10.6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79。55兒公共設施用地0. 3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2.40兒綠化用地2.3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17.23兒水面0.11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0.82%。景觀設施休閒帶貫穿整條商業街。漫步街頭,真是一步一景,十步一畫,它特有的時尚與繁榮令人耳目一新。這裡有齊魯金店、百貨大樓、寶明齋等老字號,更有貴和、新大新等眾多商業新秀;有氣勢巨集偉的大廈,也有飛簷彩繪的民族建築,更有時空廣場清泉石上流、銅塑的品位高雅,盎然意趣。

從青龍橋到西門, 1500米長的泉城路全部用請一色的花崗石一塊塊拼接起來的,石板以灰色調為主, 50米寬的石板路簡潔分明、平整如一。整條道路的路面被分成三部門。路中間是15米寬的快車道,可以並排跑4輛車。快車道兩側,是4.=米寬的自行車道和13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斑馬線也全部以色彩變化的石村砌成。快車道與慢車道中間,是原有的和新移植的232棵法國梧桐樹,每隔幾米就有一棵,形態各異。慢車道與人行道中間用景觀設施帶隔開。綠化後,設施帶就變成一條綠帶,綠帶上有電話亭、休閒椅、報亭、還由小的噴泉、雕塑。人行道又分為東、中、西三段,各景觀段路面色彩和採用材質總體風格統一,但又有變化。西門至省府前街景觀段,以灰綠色廣場磚鋪裝分隔帶和景觀設施休閒帶;省府前街至縣西巷主體景觀段以磨光問人燒花崗岩為分隔帶,以紫灰紅色巖面地磚鋪砌景觀設施休閒帶;縣西巷至青龍橋景觀段以灰藍色巖面地磚為分隔帶和設施休閒帶的鋪砌。新泉城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些亂糟糟站立的電線杆和到處懸掛的各種電線。各種管線都藏在地下。

更引人注目的,而且凸顯泉城特色的,還是泉城路上的水景設計。行走在寬闊的石板路上,行人隔一段就會驚喜的發現,五組形態各異的泉景相映成趣,讓人們真正體會到泉城風韻。

在原歷下分局門前,是長約32米的“歐式冰柱噴泉”,水型潔白高雅,宛如凝固的水晶一般,晶瑩剔透。在齊魯金店東側,與歐式冰柱噴泉相呼應的是“跳泉”’。跳泉由一段段光亮的圓弧水柱組成。在空中交錯飛舞,不濺不散,是目前國際上科技含量很高的一種水型。在芙蓉街一院前街景觀設施帶內,則是長約200米的流動的“水街”’,水街分為五段,芙蓉銜街口有三個高低不同的水池,水源自高處噴溢而出,由高到低迴圈,形成噴溢景觀。西更道口由兩級高低不同的水池組成,形成湧泉景觀。院前街口為長方形水池,池兩側為斜坡,斜面左右成v字效果,形成溢水景觀。在貴和購物中心門前,是“夜星海小廣場一旱噴泉”’。方格網狀花崗石鋪裝地面,旱噴泉噴頭安裝在網格交點上,噴泉呈柱狀。夜晚,鋪裝分隔帶上安裝的燈光照亮水柱。不僅供觀賞,人們還可以在水柱中走動與戲水。在百貨大樓和省僑辦之間的開闊地帶,市民還可以欣賞到“時空主題廣場噴泉\一條婉蜒曲折的“小溪”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小溪兩旁還有兩組《泉韻》的雕塑;遊客老外和少女在水邊駐足觀賞。南部為水景空間:“石板清泉”’一方整而於水中的平臺宛如老濟南街區中石板縫中湧動的泉水。“疊水瀑布”’一分立於廣場水池兩側,八列逐漸增高的水幕牆,由1.2米至3米逐漸升高,形成瀑布群般的巨集偉氣勢。“的突湧泉”’一在“石板請泉”中,及瀑布下水池中,幾處噴湧而光亮的“趵突泉湧”,低矮、粗壯的噴水令人聯想起泉城的“天下第一泉”’。

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

在時空主題廣場對面、芙蓉街南口的小廣場內,一組《老殘聽曲》,再現老殘坐在柳樹下的“明湖居”聽書的場景,讓人彷彿回到了當年“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老濟南;濟南舊城區的文化場景彷彿歷歷在目。在與芙蓉街相對的泉城路南側的時空主體廣場東西兩側,“泉韻一”“泉韻二”兩組雕塑,十足表現了古時老濟南人與水的親密關係和對泉水的依賴。另一組則更表現當代人對泉的渴望以及利用泉水資源開發旅遊的觀念。在舜井街騎樓下,一個《打手機的人》又把人拉回到現代生活中。泉城路東段步行道上的《母女倆》,正如生活中在街上閒的光濟南人;泉城路西段設施帶上走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的《父與子》則讓人會心一笑。

泉城路的兩邊,已經建起的新建商業建築古色古香,風格各異。這些建築一般為兩三層,為了與整個步行街的環境相協調,其臨街立面經過了精心設計,有的像仿古建築,有的照搬濟南的老建築模樣。有的富有現代氣息。另外,泉城路兩側原有建築物,像百貨大樓、時裝大樓等,也按照統一風格重新裝飾一新。

行走在泉城路上,有裝演華麗的現代大樓,如珍珠泉大廈,新大新、貴和購物中心、貴和商廈等,同時,泉城路還保留了高家當鋪、珍珠泉等建築,這些頗有價值的老建築風格各異,卻都讓人領略到老商業街昔日的繁華景象。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芙蓉街。

在這次泉城路的改建中,芙蓉街的整治、改造也是個“重頭戲”改造後的芙蓉街是按照原芙蓉街的風貌建設的,保持了古老風味。走到街口,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別緻的牌樓,“芙蓉街”牌坊集彩繪、斗拱、木雕於一身,華麗精巧。兩側建築都是木製雕花門窗,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低層是民式方窗,高層是官式圓窗。登上房頂俯視, 30餘個仿古建築的屋面錯落有致,沒有一處雷同,組合起來依然是“四合院”。古風民韻在這些建築物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現代建築科技還給這些::古建築,,增添了新意,使其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如在窗臺上使用了優質青石,在牆面上噴細砂,既美觀又耐風化。

古今建築的有趣融合,烘托出了泉城路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濃濃商業文化。同時,匯聚了世界一流的照明燈飾,更體現出了泉城路建設的高標準、高檔次。泉城路快車道兩側有107盞9米的高杆路燈,造型為灰白色流線形飛利浦鈉光鄧;慢車道和人行道照明是150根義大利進口的低杆庭院燈;針對大型商場多的特點,整條商業街人行道上設了626盞引導埋地燈; 600多盞沿街引導樹照明燈, 35組別致的廣告燈箱和。組現代氣息濃郁的旋轉式燈箱,營造出綠綠蔥蔥、人樹銀花的景象。 15米以下的建築裙樓,由建築泛光燈、沿街商店透光和廣告燈箱共同渲染街道氣氛;15一60米建築立面。泛光燈與投光燈照明匯成整潔協調的背景介面; 6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閃爍的燈飾將豐富著城市的輪廓線。

泉城路是歷史的。芙蓉街、歷山頂、舜井街、兩側小巷如畫軸,單是名字已今人陶醉,更不消說泉城路的磚磚瓦瓦,都敲得出一個個故事;泉城路是現代的,它是我們濟南的時代通衡(qu)大道,是濟南書架上的一部精美的都市風情畫卷;是濟南人採納衣食的一個豐富的廳堂;它更將濟南這架高速運轉的計算機中,彙集了八方資訊,使其成為技術更先進,儲存量更巨大的一個嶄新的硬碟……

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這正是泉城路的魅力。

新生的泉城路,濟南人的驕傲。

參考資料:http://www.jinanta.com/jingdian/aticle_show.asp?id=2447

定遠縣有幾個楚秦遺址?

定遠這條名街,

曾叫主義大街,

滿滿的都是故事!

定遠有條著名大街,這條大街,曾經是皖東第一大街,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老定城南北方向的中軸線,定遠歷史上有多少個第一都誕生在這條大街上,它曾經還有個響亮的名字:主義大街。

這條定城標誌性的大街,就是著名的曲陽大街,就像到上海要去南京路,到哈爾濱要去大街一樣,到了定遠不到曲陽大街,就永遠讀不懂定遠。

曾經的主義大街

時期,曲陽大街曾叫“主義大街”。大街筆直而寬廣,人們嚮往主義,叫這個名字是何等的氣派!

定城的主義大街(以後有一個時期更名為新大街)就是當年安徽宋佩章下令拓寬的,宋佩章當年在定遠紅崗蹲點,“學大寨、趕郭莊、追紅崗”就是那個時候的口號。

主義大街現在看起來不算太寬,但在七十年代的定城,路上車稀人少,這條大街可是皖東最寬的大街啊!當年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修這麼寬的大街浪費了。

修建主義大街時,我還參與了建設。我當年在實驗國小念書,為修這條大街,縣裡給學校下了砸石子任務,學校給每個班又分配了石方數量,記得我們班分的路段在原縣醫院門診部附近。在砸石子時,我不小心傷了手,一時不知所措,我們班有個女同學父親是搬運隊的,她經常見到此類小傷,處理此事有經驗,她帶我到旁邊的門診部包紮了傷口。

曲陽大街東側的定遠影劇院也是宋佩章從省裡撥50萬元建造的,這也是當年皖東最大的影劇院。

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

歷史文化名街是城市歷史文化積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地。曲陽大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定城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唐、宋、元、明、清定遠縣衙遺址就在曲陽大街今新華書店營業大樓後、糧食局大院一帶。

曲陽大街原縣衙大堂的東北側曾有一個判虎臺,臺上有判虎亭。相傳唐宋時期淮南一帶多虎患,北宋包拯代理定遠知縣時,曾馴服一虎,系之於石,登臺判虎,從而消除了人們的畏虎心理,進而組織捕捉,最後消滅了虎災。判虎臺高二米,方圓十餘米,臺上建有八角形的判虎亭。亭前一側有一塊七尺高、二尺五寸寬、五寸厚的石碑,上刻‘系虎’二字,名‘系虎石’。臺、亭、石,均明代洪武年間定遠知縣高壁所重建。臺上松柏成林,夏日陰涼幽靜,故‘虎石秋陰’成為舊時定遠八景之一。亭毀於清末咸豐年間之戰火。一九五五年,縣糧食局擴建門市部,系虎石被作為石料砌入北牆基中,判虎臺亦平毀。遺址在今糧食局大院內。正所謂:虎石猶存,政跡盛誇仰佳話;龍圖何在,苔痕深鎖乘秋陰。

定遠鼓樓在舊縣衙前,今已不存,遺址在縣糧食局大院附近。

包公祠遺址位於曲陽大街原縣稅務局位置。包公中進士後,因父母年老未出仕。天聖七年(一O二九年),初任代理定遠知縣,系廬州知府劉筠舉薦。一年多後即因父母相繼而亡,回鄉守喪,故《宋史》未載,只說初任天長知縣。有聯曰:

奕奕祠堂,孝肅神明供肅穆;

年年瞻拜,慕公誰是繼公人。

儒學,位於城內原縣衙東南側,始建於宋孝宗淳熙年間,又名“文廟”,原建築已毀,遺址為曲陽大街今縣實驗國小所在地。

曾經的皖東第一街

曲陽大街是一張濃縮了老定城精華的名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曲陽大街因其寬敞,曾經是皖東第一街。這條大街上誕生過很多定遠第一的記錄:

定遠縣城第一個裝置紅綠燈的路口就在曲陽大街與東西大街交叉口。

九十年代初期定遠縣曾經的第一高樓——縣稅務局大樓在曲陽大街上。

定遠縣城第一條地下商業街在曲陽大街下面。

曲陽大街上的定遠影劇院曾位列皖東第一大劇院。

定遠縣第一個高等國小校——縣實驗國小、第一個商業大樓——百貨大樓(定遠百貨大樓從1973年7月開業後一直是定城的購物中心)、定城第一個上檔次的酒店——五穀山莊、第一個國營飯店大樓——向陽飯店、建於清光緒31年(1905年)的百年名校——縣民族國小都誕生在曲陽大街上。

曲陽大街,一個走過就會留下回憶的地方,這條大街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記憶:

曲陽大街上原縣物資局大樓二樓臨街走廊曾經是縣城多年前群眾集會的臺。

曲陽大街上原二輕局大樓樓頂曾經是多年前縣城春節放煙花的制高點。

曲陽大街曾經是多年前群眾在元宵節期間玩龍燈的主要場地。

滄桑的過往,成為一個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填滿整條曲陽大街。

城市是一本開啟的書,走進曲陽大街,你一定會在定城這本開啟的書中讀到一段段精彩華美的篇章。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的東部,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蓬萊市擁有許多街道。那麼蓬萊市的街道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街道一:南大街

南大街是蓬萊市中心城區的主要街道之一,全長約3公里。南大街上有著眾多的商業門店,比如超市、商場、酒店、銀行等等。此外,南大街還有很多美食店鋪,供遊客和市民享用。南大街歷史悠久,是蓬萊市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這裡還有著許多傳統民居建築。南大街不僅有著美麗的景色,還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街道二:中華老街

中華老街是蓬萊市的又一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也是蓬萊市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在這條長800米的老街上,可以看到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古戲臺、琉璃廠、金絲樓等。此外,中華老街還是購物和美食的好去處,這裡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商品和美食。如果你想了解蓬萊市的歷史文化,那麼中華老街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地方。

街道三:黃海路

黃海路是蓬萊市的一條海濱路,全長約1.2公里。在這裡,你可以盡情享受大海的美景,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感受海風的清涼。黃海路旁還有著眾多的海鮮餐廳和小吃店,這裡的海鮮口感鮮美,深受遊客和當地人的喜愛。同時,黃海路還是蓬萊市的著名商業街,你可以在這裡購買到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和特色商品。

以上就是蓬萊市的三個重要街道,分別是南大街、中華老街以及黃海路。每一條街道都有著獨特的魅力,是蓬萊市獨特的文化和風景的體現。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到這些地方走走,感受蓬萊市的歷史文化和美麗風景。

東西為路 南北為街 有什麼來歷嗎?

北京所有宮殿、寺廟、舊時衙門都坐北朝南,導致門前一定會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如今的長安街、平安大街甚至兩廣大街,也都基於這樣的舊時格局形成,才出現瞭如今“東西為街”的主流說法。

但在舊時,“街”的含義除了寬闊的大路以外,還有“市場”的概念,專指商街,例如鼓樓、西單、東四、西四、前門等。

商業街在舊時只能按南北走向,這和日照有關。如果是東西走向的商業街,門臉兒朝南的飯館白天挨晒,門臉兒朝北的商鋪終年沒有陽光,生意必定受影響。

而如果商街呈南北走向,兩側門臉兒各朝東西,直晒的時間則會大大縮短。”趙書說。舊日裡的商街都是南北走向,也出現了“南北為街”的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街,四通道也。”今天雲南麗江古城的“四方街”用的還是這個意義。“街”的另一個特點是指城中的道路。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就有“街,都邑中之大道也”的解說。城市中的大道叫“街”,小道叫“巷”,這個詞義的基本內涵被現代漢語完全繼承下來了。

現代漢語中的“街頭巷尾”、“大街小巷”、“街道”、“上街”等等中的“街”字,都不能換成“路”。

許慎說:“路,道也。”但比許慎更早的《爾雅》和《毛詩詁訓傳》都說:“路,大也。”“路”的同族詞也都有大的意思,如大車叫“輅”,長串的美玉叫“璐”,大鳥叫“鷺”等等。“路”作為“道”的同義詞,其特點一是在城外,一是大而長。

現代城市已無內外之別,於是城裡的街道也可以叫“路”,但“路”的基本特點並未喪失:還是特指那些寬大長遠的街道。

無論是哪一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街”和“路”都沒有“方向性”的語義因子。拋棄詞的語義規範而人為地規定“南北為街,東西為路”,只能造成語義的混亂。

路名,街名,店名共20個

紅市街

舊名“紅四牌樓”,原是明晉王府前四座紅色牌樓所在地,故名。紅市街舊有育生醫院、晉陽日報社等。《晉陽日報》前身為山西同盟會創辦的《晉陽公報》,該報當時用通俗流暢的文筆介紹新思想,巧妙地揭露滿清的黑暗,極受群眾歡迎。

鐘樓街

因街內鐘樓得名。地處今解放路中段東側,西與按司街相連。路南側原有鐘樓一座,樓高3層,樓內鐵鐘高3米,直徑1.5米。解放後將鐘樓街、按司街、東羊市街合併,統一稱鐘樓街。其街舊有可達、開明、美光3家像館以及廣凝堂藥房、大寧堂藥房、興隆藥房,還有今聚合、義元升、明利華、亨得利、廣盛德、復聚興等多家買賣字號。

鼓樓街

因明建鼓樓得名。明代巡撫署衙前建成鼓樓一座,其高10餘丈,東西長百餘步,南北寬80餘步,甚是壯觀,解放以後拆毀。鼓樓街東至唱經樓、樓兒底,西至估衣街。清代鼓樓街稱鼓樓前街,亦稱鼓樓大街,以後改稱鼓樓街。今將估衣街、鼓樓街、唱經樓、樓兒底等街道合併,統稱鼓樓街。鼓樓街舊為山西金融中心,清代有大清銀行山西分行,以來有中國銀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銀行、太原金店等機構。

橋頭街

因位處宋“朝曦門”外護城河之吊橋遺址而得名。街名始見於清。道光《陽曲縣志》雲:“橋頭街,相傳關帝香亭下為橋眼,水入文瀛湖。”其街東至紅市街,西連鐘樓街。1958年,將原橋頭街和紅市街合併為一。

大中寺

因打鐘寺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年間建壽寧寺,金正隆年增建鐘樓,俗稱打鐘寺。辛亥太原起義時,兵火相接,打鐘寺除佛殿外盡遭毀圮。2年(1913年),陽曲縣人劉佔元集股蓋樓,闢建市場,打鐘寺易名大中寺,沿用至今。其街舊有義和永、華訊號、同德興、協力公、天吉盛等買賣字號。

柳巷

據說巷內舊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樹,故名。又據《永樂大典》所載,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晉王府時將大柳巷擴入府內,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處鬧市,是太原的商業中心。舊有中華大戲院、綏西墾業銀行、中華醫院、中德醫院、樂仁堂藥店、同仁書店、世界書局、正大飯館及其它許多買賣字號。解放後,拓寬柳巷北口至府東街,又打通柳巷南口至迎澤大街,分別稱為柳巷北路、柳巷南路。

通順巷

位於解放路、帽兒巷之間,南北通鐘樓街、鼓樓街。其巷原名雞鵝巷,為買賣雞、鵝的集市。清代相繼開設商號、錢莊,為求生意興隆通達,改稱通順巷。該巷舊有江康布莊、美克油行、元新工廠及同泰祥、義順成、慶和誠等十數家銀行、錢莊。

帽兒巷

因巷內多帽子作坊,又是商家集中地而得名。相傳,宋代時這裡已是太原的商業中心。帽兒巷舊有晉綏地方鐵路銀行、和合生銀號、長春樓珠寶店、天津貨店、文寶齋書社、香積圓飯店以及永順帽莊等。解放後帽兒巷併入都督北街,上世紀80年代拓建為經營地方風味的街巷——食品街。

麻市街

因街內舊為買賣麻及麻製品的市場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門前。舊有太原市布業同業公會、太原市藥材同業公會及利和銀行、蔚成德藥房等。1955年麻市街併入解放路。

府西街

金代天會中,陽曲縣治徙入太原城。明初擴建太原城,縣衙移至今府西街67號藥材公司院,縣衙前的街稱縣衙街。明洪武年太原知府胡維建府署於今省級機關幼兒園一帶,府衙門前的街叫府門口。清代縣前街東改稱灰市街,有太原府署、陽曲縣署、府學、縣學及黑虎廟等。20年(1931),灰市街改為府西街。

通過西米市、東米市、柴市巷、醬園巷、饅頭巷、牛肉巷、剪刀巷、鐵匠巷、羊市街、牛村街、靴巷、紙巷等等的舊名稱,大致可瞭解老太原的地域特徵,也可猜曉昔日的繁華程度。這些街巷名乍聽上去不免有些俚俗,細究則充滿市井生活的樂趣,是這座城市古老傳統、濃厚習俗的一部分。

城市街道的命名為什麼是南北叫街東西叫路?

城市道路命名並無國家規定,東西向稱緯,南北向稱經,寬闊的叫街,一般的叫路,只是約定俗成。

街指居民區、城鎮中交通功能較完善、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如:街道,大街小巷。路的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其他含義為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方面,地區;種類;大。從最原始的意義來看,城市中只能有“街”,不會有“路”。

 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兩邊有人類居住或活動的建築物的,就是街, 兩邊是曠野的,就是路。 但是經過演變,現在街和路的含義已經趨同。 但在有些城市中,習慣用街和路來區分幹道走向。

擴充套件資料: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總原則是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安排道路連線,並考慮城市的需求以及環境的保護需求。具體的如下:

1、合理用地、因地制宜,符合城市用地佈局規劃的需求。

2、合理安排公路與各城市的連線。

3、正確處理新建道路和原有路網的關係。

4、按交通需求規劃路網。

5、要滿足城市環境保護的需求。

6、考慮城市景觀的需求。

7、符合路面排水和過程管線敷設的需求。

應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組織為前提,根據城市現狀及自然壞境特點,經濟合理地佈局規劃城市道路系統,既滿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又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並對城市總體佈局中的各項用地提出佈置意見,達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路

路和街有什麼區別? 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還是反過來?北京市前者,而石家莊為後者

有說法為南北為路,東西為街,但是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城市發展的情況而定,就如同北京和石家莊的使用就不同一樣。路和街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路: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狹路相逢。

2、街: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街道。街市。街巷。街坊。

二、出處不同

1、路:東晉·陶潛《桃花源記》:遂迷,不復得路。

白話譯文:終於還是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街:《說文》:街,四通道也。

白話譯文:什麼是街,是四通八達的路。

三、側重點不同

1、路: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

2、街: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煙臺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麼名字?

1、西周時期——東萊

距今約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這座長滿萊草的山腳下曾經有一個紅紅火火的諸侯國——萊國。自萊子國以東稱東萊,以西稱西萊,東萊以此得名。東萊是山東龍口市的古稱。現也作為煙臺市的古稱,或作為地理名詞泛指煙臺地區。

2、春秋戰國——罘

煙臺的芝罘區,春秋戰國時稱之罘。春秋戰國時,齊國曾修八主廟,其中的陽主廟就修在芝罘島上。到後來,秦始皇和漢武帝東巡,都到這島上來舉行過祭祀的儀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設立登州。

4、明——煙臺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為加強海防,明在此設奇山守禦 所,這是煙臺最早的城市雛形;在北山築烽火臺,又稱“狼 煙臺”,煙臺由此而得名。

5、清——煙臺

公元1858年(清咸豐八年),清 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闢登州為通商口岸, 1861年改為煙臺。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臺 設立領事館。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 省轄煙臺市,1958年設立煙臺專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臺市。 

擴充套件資料:

煙臺是環渤海經濟圈內重要節點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骨幹城市、 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中國海濱城市,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

在中國,地處膠東半島的煙臺和威海,由於冬季降雪量遠高於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區,因而有“雪窩”之稱。煙臺和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相對於內陸,地處沿海的煙威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雪窩”,這個稱號的得來,與這兩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絡。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氣的影響下,常常具有持續性、高強度的特點,所謂的持續性就是一般下雪會持續數天,多者達數週之久,下雪在煙臺並不是奇聞,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聞。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季呈現出兩頭多、中減少的特點,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較多、較大,原因為:初冬時由於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節期間由於天氣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時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拉大,冷空氣影響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煙威地區的降雪特點,在多雪的煙臺生活過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煙臺,冬天只要刮北風,有一片雲彩就能下雪。常常見到的奇觀是“太陽雪”,一邊的天空中有太陽,但並不影響雪花紛紛落下。因此當地人稱這種雪為“太陽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芝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州

參考資料來源:煙臺市—— 首頁  > 走進煙臺   > 煙臺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煙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雪窩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這有什麼緣故嗎?

關於這個問題請你來濰坊,濰坊市區的路,南北稱路如和平路,新華路,北海路,東西為街如勝利街,東風街,福壽街。區別很大的,我的幾個外地朋友到濰坊後第一感覺就是濰坊的街路之分的辦法非常好,外地人到濰坊知道了街路之分,絕對不會迷失方向。

       

方便之極就不用說了。其次是都市計畫的前瞻性和統一性,一個城市的發展不是百年而是千年萬年。當年濟南的的經緯之分是何等的令人稱讚和大氣,可惜了,濟南人自亂方寸,空有省城之名,實則土裡土氣。路道都是交通線,在城市,道路也稱為街。

       

所以,城市中的交通幹線名稱中,“路”、“道”、“街”混用,有的城市,為了便於人們記路,南北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路,東西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道,例如,河北廊坊市就是這樣,當然,還可以東西方向的為路,南北方向的為街。這樣的組合有六種:南北路、東西道;南北路、東西街;南北街、東西道;南北街、東西路;南北道、東西街;南北道、東西路。

       

關於街路命名的規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方式,東北地區的城市是以南北方向的道路稱為街,東西方向的道路稱為路,也有以城市名字命名的街名或者是路名。北京或者是南方地區與東北不同。東西方向的道路稱街。

       

華易學文化風水學說:南北是子午向稱之為—路東西是平水向稱之為—街南北為經度,東西為緯度,形成子午與平水相融經度和緯度相交,路和街統稱之為—道中國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自然辯證法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論證關係。

如果根據按照中華漢字文化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人們習慣上的口語用語,街是指代城鎮;路上是指代農村;路是指代中國神州大地,在漢字文化裡、在中國大地:廣義相對論而言,路大於街、長於街;在中國城鎮,街“大”於路、街“短”於路。

不知道這個說法出自哪裡,據我所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市,街道的命名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臨近的兩個省會城市石家莊和太原,在石家莊,東西走向的為路,如中山路,裕華路等,南北走向的則為街,如中華大街,建設大街等。

歷史上的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大王莊在哪?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古下王家

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對登州府所轄區的範圍有詳細的記載。原文如下:“登州府東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萊州府即墨縣四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島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順口約六百里至蓋州套約千餘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東西廣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萊縣東至福山縣界九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黃縣界四十里(至縣治六十里),南至棲霞縣界七十里……”

山東省登州府就是現在的山東蓬萊.

明朝,登州府治蓬萊縣(今蓬萊市)。明初登州屬萊州府,洪武6年(1373年)改為直隸州,9年升為登州府。轄寧海州及州屬1縣,直隸縣有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6縣。至清末,登州府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文登、榮成、海陽9縣。時期登州府 下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招遠、棲霞、萊陽、福山、海陽、文登、榮成等1州9縣。

濟南最好的是什麼街道

1、曲水亭街:曲水亭街它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東望德王府北門,西鄰濟南文廟。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臨泉人家在這裡淘米濯衣。北魏時期,濟南士大夫即在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也即王府池子。池水北出為曲水河。舊時,每年三月三,各地文人聚會於此,到水邊洗濯以清除不祥,宴會開席,文人們將盈滿酒的杯子放在托盤上,又將托盤放在“流杯池”水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托盤漂至拐彎處往往會停下來,於是,坐在河邊的人必要端杯一飲而盡,然後即興吟詩,如詩作不佳便會被罰酒。這種曲水流觴盛會一直流行到清代。

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曲水亭街,叫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極富文化韻味。

2、濟南經十路:經十路位於濟南市市中心區南側,東起邢村立交,西至擔山屯立交,全長30公里,是連線濟南東部產業帶和西部新城、貫穿中心城區的城市主幹道。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分東段、中段、西段。這次申報“魯班獎”的是東段和中段,東起邢村立交,西至興濟河橋,總長度24.6公里,專案總規模用地270萬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積14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26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1.65億元。在經十路改造工程中,施工單位採用了16項新技術,在我市的城建史上均屬於首次運用。

3、濟南泉城路: 泉城路位於繁華的中心商業區,歷史悠久,商業發達,她是泉城東西向發展的主軸,南北自然山水風貌的交匯點圍合於濟南四大泉群之中,有“十字金街”’之地位。她毗鄰大明湖,的突泉、泉城廣場。黑虎泉等諸多景點,又相連芙蓉街、曲水亭古城區,是濟南城市旅遊中心的一條重要的準步行商業街。

泉城路東起青龍橋,西至爍源橋,北通太平寺巷、高都司巷,鞭指巷、省府前街、縣東巷、縣西巷;南接舊軍門巷、榜棚街、衛巷、舜井街、歷山西街,全長1.5公里。據城建檔案資料記載,早在明代。泉城路就是濟南】日城區的主於道。1965年,原來的府東大街、府西六街、院東大街、院西大街、西門大街、西門城街合併,濟南開始有了泉城路。

時代的演變,歲月的更迭,發展起來的是泉城路兩側成片的商業區,確立起來的是傳統商業街的顯赫地位。 30年代之前,這裡集中了舊城幾乎所有重要的老字號店鋪、布店、金銀店、書店、藥店、當鋪、銀號等,僅著名的老字號就有隆祥布店、恆大銀號、巨集濟堂藥店、瑞蚊祥布店、東方書社、山東商業銀行等,這些老字號有著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以至於成為泉城路標誌性的建築和城市歷史文化內涵的組成部分。泉城路上的老字號幾乎控制了濟南市的市場,從其建築上就可見一斑。 20世紀30年代的泉城路大店鋪基本上都是中西合壁的建築,如隆祥布店(1935年)、恆大銀號(1917年)、巨集濟堂藥店(1920年)、東方書社(1935年)等。這些老字號店鋪成為濟南標誌性的建築,建築形象也為廣大市民所接受。其中的瑞蚊祥布店建店於清末成豐年間,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在全國北京、上海、武漢、青島等地建成十餘處分號,員工達三千餘人。它的店鋪採用鑄鐵欄杆,大玻璃櫥窗等近代建築手法,同時又保留灰磚牆面和槅扇門等傳統手法,僅在外觀上就顯示出其實力不凡。

然而,隨著年輪的增加,時代步伐的加快,使得泉城路凸現其房屋陳舊、設施落後,布居雜亂的疲憊之態。濟南市、市順應社會各界的強烈心願,把泉城路的建設改造問題提上了桌面。

泉城拓寬改造工程是濟南市實現“五年大變樣”’目標的重點工程,是泉城特色標誌區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程。 2001年6月16日,作為濟南市“五年人變樣”’的重頭戲,在彙集了各界人民共識的基礎上泉城路機聲隆隆,建設改造工程破土動工。省市領導率各路精兵強將身蒞現場調研,立足泉城特色、文化品位、商業功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精心施工,精益求精。其水平規模,既滿足當前,更著眼於未來。而今,僅近十個月,在建設者手中,在市民心中,一條既秉承歷史文化,又接續時代未來的嶄新的泉城路誕生了。

新生的泉城路是一條具有購物、交通、休閒、旅遊、文化五大功能的準步行商業街。長1560米,寬50米的準步行街,路面由色澤華貴的十幾萬塊大理石一氣呵成,首次引入的“軟”隔離,創造出空間上一覽無餘的視覺整體效果。泉城路商業街環境設計總用地13.3=公頃,其樸地面鋪裝用地10.6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79。55兒公共設施用地0. 3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2.40兒綠化用地2.3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17.23兒水面0.11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0.82%。景觀設施休閒帶貫穿整條商業街。漫步街頭,真是一步一景,十步一畫,它特有的時尚與繁榮令人耳目一新。這裡有齊魯金店、百貨大樓、寶明齋等老字號,更有貴和、新大新等眾多商業新秀;有氣勢巨集偉的大廈,也有飛簷彩繪的民族建築,更有時空廣場清泉石上流、銅塑的品位高雅,盎然意趣。

從青龍橋到西門, 1500米長的泉城路全部用請一色的花崗石一塊塊拼接起來的,石板以灰色調為主, 50米寬的石板路簡潔分明、平整如一。整條道路的路面被分成三部門。路中間是15米寬的快車道,可以並排跑4輛車。快車道兩側,是4.=米寬的自行車道和13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斑馬線也全部以色彩變化的石村砌成。快車道與慢車道中間,是原有的和新移植的232棵法國梧桐樹,每隔幾米就有一棵,形態各異。慢車道與人行道中間用景觀設施帶隔開。綠化後,設施帶就變成一條綠帶,綠帶上有電話亭、休閒椅、報亭、還由小的噴泉、雕塑。人行道又分為東、中、西三段,各景觀段路面色彩和採用材質總體風格統一,但又有變化。西門至省府前街景觀段,以灰綠色廣場磚鋪裝分隔帶和景觀設施休閒帶;省府前街至縣西巷主體景觀段以磨光問人燒花崗岩為分隔帶,以紫灰紅色巖面地磚鋪砌景觀設施休閒帶;縣西巷至青龍橋景觀段以灰藍色巖面地磚為分隔帶和設施休閒帶的鋪砌。新泉城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些亂糟糟站立的電線杆和到處懸掛的各種電線。各種管線都藏在地下。

更引人注目的,而且凸顯泉城特色的,還是泉城路上的水景設計。行走在寬闊的石板路上,行人隔一段就會驚喜的發現,五組形態各異的泉景相映成趣,讓人們真正體會到泉城風韻。

在原歷下分局門前,是長約32米的“歐式冰柱噴泉”,水型潔白高雅,宛如凝固的水晶一般,晶瑩剔透。在齊魯金店東側,與歐式冰柱噴泉相呼應的是“跳泉”’。跳泉由一段段光亮的圓弧水柱組成。在空中交錯飛舞,不濺不散,是目前國際上科技含量很高的一種水型。在芙蓉街一院前街景觀設施帶內,則是長約200米的流動的“水街”’,水街分為五段,芙蓉銜街口有三個高低不同的水池,水源自高處噴溢而出,由高到低迴圈,形成噴溢景觀。西更道口由兩級高低不同的水池組成,形成湧泉景觀。院前街口為長方形水池,池兩側為斜坡,斜面左右成v字效果,形成溢水景觀。在貴和購物中心門前,是“夜星海小廣場一旱噴泉”’。方格網狀花崗石鋪裝地面,旱噴泉噴頭安裝在網格交點上,噴泉呈柱狀。夜晚,鋪裝分隔帶上安裝的燈光照亮水柱。不僅供觀賞,人們還可以在水柱中走動與戲水。在百貨大樓和省僑辦之間的開闊地帶,市民還可以欣賞到“時空主題廣場噴泉\一條婉蜒曲折的“小溪”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小溪兩旁還有兩組《泉韻》的雕塑;遊客老外和少女在水邊駐足觀賞。南部為水景空間:“石板清泉”’一方整而於水中的平臺宛如老濟南街區中石板縫中湧動的泉水。“疊水瀑布”’一分立於廣場水池兩側,八列逐漸增高的水幕牆,由1.2米至3米逐漸升高,形成瀑布群般的巨集偉氣勢。“的突湧泉”’一在“石板請泉”中,及瀑布下水池中,幾處噴湧而光亮的“趵突泉湧”,低矮、粗壯的噴水令人聯想起泉城的“天下第一泉”’。

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

在時空主題廣場對面、芙蓉街南口的小廣場內,一組《老殘聽曲》,再現老殘坐在柳樹下的“明湖居”聽書的場景,讓人彷彿回到了當年“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老濟南;濟南舊城區的文化場景彷彿歷歷在目。在與芙蓉街相對的泉城路南側的時空主體廣場東西兩側,“泉韻一”“泉韻二”兩組雕塑,十足表現了古時老濟南人與水的親密關係和對泉水的依賴。另一組則更表現當代人對泉的渴望以及利用泉水資源開發旅遊的觀念。在舜井街騎樓下,一個《打手機的人》又把人拉回到現代生活中。泉城路東段步行道上的《母女倆》,正如生活中在街上閒的光濟南人;泉城路西段設施帶上走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的《父與子》則讓人會心一笑。

泉城路的兩邊,已經建起的新建商業建築古色古香,風格各異。這些建築一般為兩三層,為了與整個步行街的環境相協調,其臨街立面經過了精心設計,有的像仿古建築,有的照搬濟南的老建築模樣。有的富有現代氣息。另外,泉城路兩側原有建築物,像百貨大樓、時裝大樓等,也按照統一風格重新裝飾一新。

行走在泉城路上,有裝演華麗的現代大樓,如珍珠泉大廈,新大新、貴和購物中心、貴和商廈等,同時,泉城路還保留了高家當鋪、珍珠泉等建築,這些頗有價值的老建築風格各異,卻都讓人領略到老商業街昔日的繁華景象。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芙蓉街。

在這次泉城路的改建中,芙蓉街的整治、改造也是個“重頭戲”改造後的芙蓉街是按照原芙蓉街的風貌建設的,保持了古老風味。走到街口,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別緻的牌樓,“芙蓉街”牌坊集彩繪、斗拱、木雕於一身,華麗精巧。兩側建築都是木製雕花門窗,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低層是民式方窗,高層是官式圓窗。登上房頂俯視, 30餘個仿古建築的屋面錯落有致,沒有一處雷同,組合起來依然是“四合院”。古風民韻在這些建築物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現代建築科技還給這些::古建築,,增添了新意,使其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如在窗臺上使用了優質青石,在牆面上噴細砂,既美觀又耐風化。

古今建築的有趣融合,烘托出了泉城路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濃濃商業文化。同時,匯聚了世界一流的照明燈飾,更體現出了泉城路建設的高標準、高檔次。泉城路快車道兩側有107盞9米的高杆路燈,造型為灰白色流線形飛利浦鈉光鄧;慢車道和人行道照明是150根義大利進口的低杆庭院燈;針對大型商場多的特點,整條商業街人行道上設了626盞引導埋地燈; 600多盞沿街引導樹照明燈, 35組別致的廣告燈箱和。組現代氣息濃郁的旋轉式燈箱,營造出綠綠蔥蔥、人樹銀花的景象。 15米以下的建築裙樓,由建築泛光燈、沿街商店透光和廣告燈箱共同渲染街道氣氛;15一60米建築立面。泛光燈與投光燈照明匯成整潔協調的背景介面; 6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閃爍的燈飾將豐富著城市的輪廓線。

泉城路是歷史的。芙蓉街、歷山頂、舜井街、兩側小巷如畫軸,單是名字已今人陶醉,更不消說泉城路的磚磚瓦瓦,都敲得出一個個故事;泉城路是現代的,它是我們濟南的時代通衡(qu)大道,是濟南書架上的一部精美的都市風情畫卷;是濟南人採納衣食的一個豐富的廳堂;它更將濟南這架高速運轉的計算機中,彙集了八方資訊,使其成為技術更先進,儲存量更巨大的一個嶄新的硬碟……

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這正是泉城路的魅力。

新生的泉城路,濟南人的驕傲。

參考資料:http://www.jinanta.com/jingdian/aticle_show.asp?id=2447

定遠縣有幾個楚秦遺址?

定遠這條名街,

曾叫主義大街,

滿滿的都是故事!

定遠有條著名大街,這條大街,曾經是皖東第一大街,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老定城南北方向的中軸線,定遠歷史上有多少個第一都誕生在這條大街上,它曾經還有個響亮的名字:主義大街。

這條定城標誌性的大街,就是著名的曲陽大街,就像到上海要去南京路,到哈爾濱要去大街一樣,到了定遠不到曲陽大街,就永遠讀不懂定遠。

曾經的主義大街

時期,曲陽大街曾叫“主義大街”。大街筆直而寬廣,人們嚮往主義,叫這個名字是何等的氣派!

定城的主義大街(以後有一個時期更名為新大街)就是當年安徽宋佩章下令拓寬的,宋佩章當年在定遠紅崗蹲點,“學大寨、趕郭莊、追紅崗”就是那個時候的口號。

主義大街現在看起來不算太寬,但在七十年代的定城,路上車稀人少,這條大街可是皖東最寬的大街啊!當年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修這麼寬的大街浪費了。

修建主義大街時,我還參與了建設。我當年在實驗國小念書,為修這條大街,縣裡給學校下了砸石子任務,學校給每個班又分配了石方數量,記得我們班分的路段在原縣醫院門診部附近。在砸石子時,我不小心傷了手,一時不知所措,我們班有個女同學父親是搬運隊的,她經常見到此類小傷,處理此事有經驗,她帶我到旁邊的門診部包紮了傷口。

曲陽大街東側的定遠影劇院也是宋佩章從省裡撥50萬元建造的,這也是當年皖東最大的影劇院。

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

歷史文化名街是城市歷史文化積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地。曲陽大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定城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唐、宋、元、明、清定遠縣衙遺址就在曲陽大街今新華書店營業大樓後、糧食局大院一帶。

曲陽大街原縣衙大堂的東北側曾有一個判虎臺,臺上有判虎亭。相傳唐宋時期淮南一帶多虎患,北宋包拯代理定遠知縣時,曾馴服一虎,系之於石,登臺判虎,從而消除了人們的畏虎心理,進而組織捕捉,最後消滅了虎災。判虎臺高二米,方圓十餘米,臺上建有八角形的判虎亭。亭前一側有一塊七尺高、二尺五寸寬、五寸厚的石碑,上刻‘系虎’二字,名‘系虎石’。臺、亭、石,均明代洪武年間定遠知縣高壁所重建。臺上松柏成林,夏日陰涼幽靜,故‘虎石秋陰’成為舊時定遠八景之一。亭毀於清末咸豐年間之戰火。一九五五年,縣糧食局擴建門市部,系虎石被作為石料砌入北牆基中,判虎臺亦平毀。遺址在今糧食局大院內。正所謂:虎石猶存,政跡盛誇仰佳話;龍圖何在,苔痕深鎖乘秋陰。

定遠鼓樓在舊縣衙前,今已不存,遺址在縣糧食局大院附近。

包公祠遺址位於曲陽大街原縣稅務局位置。包公中進士後,因父母年老未出仕。天聖七年(一O二九年),初任代理定遠知縣,系廬州知府劉筠舉薦。一年多後即因父母相繼而亡,回鄉守喪,故《宋史》未載,只說初任天長知縣。有聯曰:

奕奕祠堂,孝肅神明供肅穆;

年年瞻拜,慕公誰是繼公人。

儒學,位於城內原縣衙東南側,始建於宋孝宗淳熙年間,又名“文廟”,原建築已毀,遺址為曲陽大街今縣實驗國小所在地。

曾經的皖東第一街

曲陽大街是一張濃縮了老定城精華的名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曲陽大街因其寬敞,曾經是皖東第一街。這條大街上誕生過很多定遠第一的記錄:

定遠縣城第一個裝置紅綠燈的路口就在曲陽大街與東西大街交叉口。

九十年代初期定遠縣曾經的第一高樓——縣稅務局大樓在曲陽大街上。

定遠縣城第一條地下商業街在曲陽大街下面。

曲陽大街上的定遠影劇院曾位列皖東第一大劇院。

定遠縣第一個高等國小校——縣實驗國小、第一個商業大樓——百貨大樓(定遠百貨大樓從1973年7月開業後一直是定城的購物中心)、定城第一個上檔次的酒店——五穀山莊、第一個國營飯店大樓——向陽飯店、建於清光緒31年(1905年)的百年名校——縣民族國小都誕生在曲陽大街上。

曲陽大街,一個走過就會留下回憶的地方,這條大街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記憶:

曲陽大街上原縣物資局大樓二樓臨街走廊曾經是縣城多年前群眾集會的臺。

曲陽大街上原二輕局大樓樓頂曾經是多年前縣城春節放煙花的制高點。

曲陽大街曾經是多年前群眾在元宵節期間玩龍燈的主要場地。

滄桑的過往,成為一個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填滿整條曲陽大街。

城市是一本開啟的書,走進曲陽大街,你一定會在定城這本開啟的書中讀到一段段精彩華美的篇章。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都有哪些街道

蓬萊市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的東部,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蓬萊市擁有許多街道。那麼蓬萊市的街道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街道一:南大街

南大街是蓬萊市中心城區的主要街道之一,全長約3公里。南大街上有著眾多的商業門店,比如超市、商場、酒店、銀行等等。此外,南大街還有很多美食店鋪,供遊客和市民享用。南大街歷史悠久,是蓬萊市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這裡還有著許多傳統民居建築。南大街不僅有著美麗的景色,還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街道二:中華老街

中華老街是蓬萊市的又一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也是蓬萊市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在這條長800米的老街上,可以看到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古戲臺、琉璃廠、金絲樓等。此外,中華老街還是購物和美食的好去處,這裡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商品和美食。如果你想了解蓬萊市的歷史文化,那麼中華老街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地方。

街道三:黃海路

黃海路是蓬萊市的一條海濱路,全長約1.2公里。在這裡,你可以盡情享受大海的美景,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感受海風的清涼。黃海路旁還有著眾多的海鮮餐廳和小吃店,這裡的海鮮口感鮮美,深受遊客和當地人的喜愛。同時,黃海路還是蓬萊市的著名商業街,你可以在這裡購買到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和特色商品。

以上就是蓬萊市的三個重要街道,分別是南大街、中華老街以及黃海路。每一條街道都有著獨特的魅力,是蓬萊市獨特的文化和風景的體現。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到這些地方走走,感受蓬萊市的歷史文化和美麗風景。

東西為路 南北為街 有什麼來歷嗎?

北京所有宮殿、寺廟、舊時衙門都坐北朝南,導致門前一定會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如今的長安街、平安大街甚至兩廣大街,也都基於這樣的舊時格局形成,才出現瞭如今“東西為街”的主流說法。

但在舊時,“街”的含義除了寬闊的大路以外,還有“市場”的概念,專指商街,例如鼓樓、西單、東四、西四、前門等。

商業街在舊時只能按南北走向,這和日照有關。如果是東西走向的商業街,門臉兒朝南的飯館白天挨晒,門臉兒朝北的商鋪終年沒有陽光,生意必定受影響。

而如果商街呈南北走向,兩側門臉兒各朝東西,直晒的時間則會大大縮短。”趙書說。舊日裡的商街都是南北走向,也出現了“南北為街”的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街,四通道也。”今天雲南麗江古城的“四方街”用的還是這個意義。“街”的另一個特點是指城中的道路。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就有“街,都邑中之大道也”的解說。城市中的大道叫“街”,小道叫“巷”,這個詞義的基本內涵被現代漢語完全繼承下來了。

現代漢語中的“街頭巷尾”、“大街小巷”、“街道”、“上街”等等中的“街”字,都不能換成“路”。

許慎說:“路,道也。”但比許慎更早的《爾雅》和《毛詩詁訓傳》都說:“路,大也。”“路”的同族詞也都有大的意思,如大車叫“輅”,長串的美玉叫“璐”,大鳥叫“鷺”等等。“路”作為“道”的同義詞,其特點一是在城外,一是大而長。

現代城市已無內外之別,於是城裡的街道也可以叫“路”,但“路”的基本特點並未喪失:還是特指那些寬大長遠的街道。

無論是哪一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街”和“路”都沒有“方向性”的語義因子。拋棄詞的語義規範而人為地規定“南北為街,東西為路”,只能造成語義的混亂。

路名,街名,店名共20個

紅市街

舊名“紅四牌樓”,原是明晉王府前四座紅色牌樓所在地,故名。紅市街舊有育生醫院、晉陽日報社等。《晉陽日報》前身為山西同盟會創辦的《晉陽公報》,該報當時用通俗流暢的文筆介紹新思想,巧妙地揭露滿清的黑暗,極受群眾歡迎。

鐘樓街

因街內鐘樓得名。地處今解放路中段東側,西與按司街相連。路南側原有鐘樓一座,樓高3層,樓內鐵鐘高3米,直徑1.5米。解放後將鐘樓街、按司街、東羊市街合併,統一稱鐘樓街。其街舊有可達、開明、美光3家像館以及廣凝堂藥房、大寧堂藥房、興隆藥房,還有今聚合、義元升、明利華、亨得利、廣盛德、復聚興等多家買賣字號。

鼓樓街

因明建鼓樓得名。明代巡撫署衙前建成鼓樓一座,其高10餘丈,東西長百餘步,南北寬80餘步,甚是壯觀,解放以後拆毀。鼓樓街東至唱經樓、樓兒底,西至估衣街。清代鼓樓街稱鼓樓前街,亦稱鼓樓大街,以後改稱鼓樓街。今將估衣街、鼓樓街、唱經樓、樓兒底等街道合併,統稱鼓樓街。鼓樓街舊為山西金融中心,清代有大清銀行山西分行,以來有中國銀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銀行、太原金店等機構。

橋頭街

因位處宋“朝曦門”外護城河之吊橋遺址而得名。街名始見於清。道光《陽曲縣志》雲:“橋頭街,相傳關帝香亭下為橋眼,水入文瀛湖。”其街東至紅市街,西連鐘樓街。1958年,將原橋頭街和紅市街合併為一。

大中寺

因打鐘寺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年間建壽寧寺,金正隆年增建鐘樓,俗稱打鐘寺。辛亥太原起義時,兵火相接,打鐘寺除佛殿外盡遭毀圮。2年(1913年),陽曲縣人劉佔元集股蓋樓,闢建市場,打鐘寺易名大中寺,沿用至今。其街舊有義和永、華訊號、同德興、協力公、天吉盛等買賣字號。

柳巷

據說巷內舊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樹,故名。又據《永樂大典》所載,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晉王府時將大柳巷擴入府內,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處鬧市,是太原的商業中心。舊有中華大戲院、綏西墾業銀行、中華醫院、中德醫院、樂仁堂藥店、同仁書店、世界書局、正大飯館及其它許多買賣字號。解放後,拓寬柳巷北口至府東街,又打通柳巷南口至迎澤大街,分別稱為柳巷北路、柳巷南路。

通順巷

位於解放路、帽兒巷之間,南北通鐘樓街、鼓樓街。其巷原名雞鵝巷,為買賣雞、鵝的集市。清代相繼開設商號、錢莊,為求生意興隆通達,改稱通順巷。該巷舊有江康布莊、美克油行、元新工廠及同泰祥、義順成、慶和誠等十數家銀行、錢莊。

帽兒巷

因巷內多帽子作坊,又是商家集中地而得名。相傳,宋代時這裡已是太原的商業中心。帽兒巷舊有晉綏地方鐵路銀行、和合生銀號、長春樓珠寶店、天津貨店、文寶齋書社、香積圓飯店以及永順帽莊等。解放後帽兒巷併入都督北街,上世紀80年代拓建為經營地方風味的街巷——食品街。

麻市街

因街內舊為買賣麻及麻製品的市場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門前。舊有太原市布業同業公會、太原市藥材同業公會及利和銀行、蔚成德藥房等。1955年麻市街併入解放路。

府西街

金代天會中,陽曲縣治徙入太原城。明初擴建太原城,縣衙移至今府西街67號藥材公司院,縣衙前的街稱縣衙街。明洪武年太原知府胡維建府署於今省級機關幼兒園一帶,府衙門前的街叫府門口。清代縣前街東改稱灰市街,有太原府署、陽曲縣署、府學、縣學及黑虎廟等。20年(1931),灰市街改為府西街。

通過西米市、東米市、柴市巷、醬園巷、饅頭巷、牛肉巷、剪刀巷、鐵匠巷、羊市街、牛村街、靴巷、紙巷等等的舊名稱,大致可瞭解老太原的地域特徵,也可猜曉昔日的繁華程度。這些街巷名乍聽上去不免有些俚俗,細究則充滿市井生活的樂趣,是這座城市古老傳統、濃厚習俗的一部分。

城市街道的命名為什麼是南北叫街東西叫路?

城市道路命名並無國家規定,東西向稱緯,南北向稱經,寬闊的叫街,一般的叫路,只是約定俗成。

街指居民區、城鎮中交通功能較完善、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如:街道,大街小巷。路的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其他含義為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方面,地區;種類;大。從最原始的意義來看,城市中只能有“街”,不會有“路”。

 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兩邊有人類居住或活動的建築物的,就是街, 兩邊是曠野的,就是路。 但是經過演變,現在街和路的含義已經趨同。 但在有些城市中,習慣用街和路來區分幹道走向。

擴充套件資料: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總原則是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安排道路連線,並考慮城市的需求以及環境的保護需求。具體的如下:

1、合理用地、因地制宜,符合城市用地佈局規劃的需求。

2、合理安排公路與各城市的連線。

3、正確處理新建道路和原有路網的關係。

4、按交通需求規劃路網。

5、要滿足城市環境保護的需求。

6、考慮城市景觀的需求。

7、符合路面排水和過程管線敷設的需求。

應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組織為前提,根據城市現狀及自然壞境特點,經濟合理地佈局規劃城市道路系統,既滿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又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並對城市總體佈局中的各項用地提出佈置意見,達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路

路和街有什麼區別? 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還是反過來?北京市前者,而石家莊為後者

有說法為南北為路,東西為街,但是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城市發展的情況而定,就如同北京和石家莊的使用就不同一樣。路和街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路: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狹路相逢。

2、街: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街道。街市。街巷。街坊。

二、出處不同

1、路:東晉·陶潛《桃花源記》:遂迷,不復得路。

白話譯文:終於還是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街:《說文》:街,四通道也。

白話譯文:什麼是街,是四通八達的路。

三、側重點不同

1、路:路的本意,是連線城市或村莊等聚落的通道。

2、街:街的本意,是城市或村莊等聚落中的公共通道。

煙臺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麼名字?

1、西周時期——東萊

距今約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這座長滿萊草的山腳下曾經有一個紅紅火火的諸侯國——萊國。自萊子國以東稱東萊,以西稱西萊,東萊以此得名。東萊是山東龍口市的古稱。現也作為煙臺市的古稱,或作為地理名詞泛指煙臺地區。

2、春秋戰國——罘

煙臺的芝罘區,春秋戰國時稱之罘。春秋戰國時,齊國曾修八主廟,其中的陽主廟就修在芝罘島上。到後來,秦始皇和漢武帝東巡,都到這島上來舉行過祭祀的儀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設立登州。

4、明——煙臺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為加強海防,明在此設奇山守禦 所,這是煙臺最早的城市雛形;在北山築烽火臺,又稱“狼 煙臺”,煙臺由此而得名。

5、清——煙臺

公元1858年(清咸豐八年),清 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闢登州為通商口岸, 1861年改為煙臺。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臺 設立領事館。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 省轄煙臺市,1958年設立煙臺專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臺市。 

擴充套件資料:

煙臺是環渤海經濟圈內重要節點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骨幹城市、 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中國海濱城市,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

在中國,地處膠東半島的煙臺和威海,由於冬季降雪量遠高於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區,因而有“雪窩”之稱。煙臺和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相對於內陸,地處沿海的煙威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雪窩”,這個稱號的得來,與這兩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絡。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氣的影響下,常常具有持續性、高強度的特點,所謂的持續性就是一般下雪會持續數天,多者達數週之久,下雪在煙臺並不是奇聞,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聞。

煙臺威海地區的降雪在冬季呈現出兩頭多、中減少的特點,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較多、較大,原因為:初冬時由於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節期間由於天氣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時地面和海面的溫度差拉大,冷空氣影響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煙威地區的降雪特點,在多雪的煙臺生活過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煙臺,冬天只要刮北風,有一片雲彩就能下雪。常常見到的奇觀是“太陽雪”,一邊的天空中有太陽,但並不影響雪花紛紛落下。因此當地人稱這種雪為“太陽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芝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州

參考資料來源:煙臺市—— 首頁  > 走進煙臺   > 煙臺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煙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雪窩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南北為路,東西為街”,這有什麼緣故嗎?

關於這個問題請你來濰坊,濰坊市區的路,南北稱路如和平路,新華路,北海路,東西為街如勝利街,東風街,福壽街。區別很大的,我的幾個外地朋友到濰坊後第一感覺就是濰坊的街路之分的辦法非常好,外地人到濰坊知道了街路之分,絕對不會迷失方向。

       

方便之極就不用說了。其次是都市計畫的前瞻性和統一性,一個城市的發展不是百年而是千年萬年。當年濟南的的經緯之分是何等的令人稱讚和大氣,可惜了,濟南人自亂方寸,空有省城之名,實則土裡土氣。路道都是交通線,在城市,道路也稱為街。

       

所以,城市中的交通幹線名稱中,“路”、“道”、“街”混用,有的城市,為了便於人們記路,南北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路,東西方向的交通幹線稱為道,例如,河北廊坊市就是這樣,當然,還可以東西方向的為路,南北方向的為街。這樣的組合有六種:南北路、東西道;南北路、東西街;南北街、東西道;南北街、東西路;南北道、東西街;南北道、東西路。

       

關於街路命名的規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方式,東北地區的城市是以南北方向的道路稱為街,東西方向的道路稱為路,也有以城市名字命名的街名或者是路名。北京或者是南方地區與東北不同。東西方向的道路稱街。

       

華易學文化風水學說:南北是子午向稱之為—路東西是平水向稱之為—街南北為經度,東西為緯度,形成子午與平水相融經度和緯度相交,路和街統稱之為—道中國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自然辯證法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論證關係。

如果根據按照中華漢字文化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人們習慣上的口語用語,街是指代城鎮;路上是指代農村;路是指代中國神州大地,在漢字文化裡、在中國大地:廣義相對論而言,路大於街、長於街;在中國城鎮,街“大”於路、街“短”於路。

不知道這個說法出自哪裡,據我所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市,街道的命名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臨近的兩個省會城市石家莊和太原,在石家莊,東西走向的為路,如中山路,裕華路等,南北走向的則為街,如中華大街,建設大街等。

歷史上的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大王莊在哪?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古下王家

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對登州府所轄區的範圍有詳細的記載。原文如下:“登州府東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萊州府即墨縣四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島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順口約六百里至蓋州套約千餘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東西廣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萊縣東至福山縣界九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黃縣界四十里(至縣治六十里),南至棲霞縣界七十里……”

山東省登州府就是現在的山東蓬萊.

明朝,登州府治蓬萊縣(今蓬萊市)。明初登州屬萊州府,洪武6年(1373年)改為直隸州,9年升為登州府。轄寧海州及州屬1縣,直隸縣有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6縣。至清末,登州府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文登、榮成、海陽9縣。時期登州府 下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招遠、棲霞、萊陽、福山、海陽、文登、榮成等1州9縣。

濟南最好的是什麼街道

1、曲水亭街:曲水亭街它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東望德王府北門,西鄰濟南文廟。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臨泉人家在這裡淘米濯衣。北魏時期,濟南士大夫即在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也即王府池子。池水北出為曲水河。舊時,每年三月三,各地文人聚會於此,到水邊洗濯以清除不祥,宴會開席,文人們將盈滿酒的杯子放在托盤上,又將托盤放在“流杯池”水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托盤漂至拐彎處往往會停下來,於是,坐在河邊的人必要端杯一飲而盡,然後即興吟詩,如詩作不佳便會被罰酒。這種曲水流觴盛會一直流行到清代。

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曲水亭街,叫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極富文化韻味。

2、濟南經十路:經十路位於濟南市市中心區南側,東起邢村立交,西至擔山屯立交,全長30公里,是連線濟南東部產業帶和西部新城、貫穿中心城區的城市主幹道。經十路道路及環境建設工程分東段、中段、西段。這次申報“魯班獎”的是東段和中段,東起邢村立交,西至興濟河橋,總長度24.6公里,專案總規模用地270萬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積14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26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1.65億元。在經十路改造工程中,施工單位採用了16項新技術,在我市的城建史上均屬於首次運用。

3、濟南泉城路: 泉城路位於繁華的中心商業區,歷史悠久,商業發達,她是泉城東西向發展的主軸,南北自然山水風貌的交匯點圍合於濟南四大泉群之中,有“十字金街”’之地位。她毗鄰大明湖,的突泉、泉城廣場。黑虎泉等諸多景點,又相連芙蓉街、曲水亭古城區,是濟南城市旅遊中心的一條重要的準步行商業街。

泉城路東起青龍橋,西至爍源橋,北通太平寺巷、高都司巷,鞭指巷、省府前街、縣東巷、縣西巷;南接舊軍門巷、榜棚街、衛巷、舜井街、歷山西街,全長1.5公里。據城建檔案資料記載,早在明代。泉城路就是濟南】日城區的主於道。1965年,原來的府東大街、府西六街、院東大街、院西大街、西門大街、西門城街合併,濟南開始有了泉城路。

時代的演變,歲月的更迭,發展起來的是泉城路兩側成片的商業區,確立起來的是傳統商業街的顯赫地位。 30年代之前,這裡集中了舊城幾乎所有重要的老字號店鋪、布店、金銀店、書店、藥店、當鋪、銀號等,僅著名的老字號就有隆祥布店、恆大銀號、巨集濟堂藥店、瑞蚊祥布店、東方書社、山東商業銀行等,這些老字號有著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以至於成為泉城路標誌性的建築和城市歷史文化內涵的組成部分。泉城路上的老字號幾乎控制了濟南市的市場,從其建築上就可見一斑。 20世紀30年代的泉城路大店鋪基本上都是中西合壁的建築,如隆祥布店(1935年)、恆大銀號(1917年)、巨集濟堂藥店(1920年)、東方書社(1935年)等。這些老字號店鋪成為濟南標誌性的建築,建築形象也為廣大市民所接受。其中的瑞蚊祥布店建店於清末成豐年間,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在全國北京、上海、武漢、青島等地建成十餘處分號,員工達三千餘人。它的店鋪採用鑄鐵欄杆,大玻璃櫥窗等近代建築手法,同時又保留灰磚牆面和槅扇門等傳統手法,僅在外觀上就顯示出其實力不凡。

然而,隨著年輪的增加,時代步伐的加快,使得泉城路凸現其房屋陳舊、設施落後,布居雜亂的疲憊之態。濟南市、市順應社會各界的強烈心願,把泉城路的建設改造問題提上了桌面。

泉城拓寬改造工程是濟南市實現“五年大變樣”’目標的重點工程,是泉城特色標誌區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程。 2001年6月16日,作為濟南市“五年人變樣”’的重頭戲,在彙集了各界人民共識的基礎上泉城路機聲隆隆,建設改造工程破土動工。省市領導率各路精兵強將身蒞現場調研,立足泉城特色、文化品位、商業功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精心施工,精益求精。其水平規模,既滿足當前,更著眼於未來。而今,僅近十個月,在建設者手中,在市民心中,一條既秉承歷史文化,又接續時代未來的嶄新的泉城路誕生了。

新生的泉城路是一條具有購物、交通、休閒、旅遊、文化五大功能的準步行商業街。長1560米,寬50米的準步行街,路面由色澤華貴的十幾萬塊大理石一氣呵成,首次引入的“軟”隔離,創造出空間上一覽無餘的視覺整體效果。泉城路商業街環境設計總用地13.3=公頃,其樸地面鋪裝用地10.6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79。55兒公共設施用地0. 32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2.40兒綠化用地2.3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17.23兒水面0.11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0.82%。景觀設施休閒帶貫穿整條商業街。漫步街頭,真是一步一景,十步一畫,它特有的時尚與繁榮令人耳目一新。這裡有齊魯金店、百貨大樓、寶明齋等老字號,更有貴和、新大新等眾多商業新秀;有氣勢巨集偉的大廈,也有飛簷彩繪的民族建築,更有時空廣場清泉石上流、銅塑的品位高雅,盎然意趣。

從青龍橋到西門, 1500米長的泉城路全部用請一色的花崗石一塊塊拼接起來的,石板以灰色調為主, 50米寬的石板路簡潔分明、平整如一。整條道路的路面被分成三部門。路中間是15米寬的快車道,可以並排跑4輛車。快車道兩側,是4.=米寬的自行車道和13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斑馬線也全部以色彩變化的石村砌成。快車道與慢車道中間,是原有的和新移植的232棵法國梧桐樹,每隔幾米就有一棵,形態各異。慢車道與人行道中間用景觀設施帶隔開。綠化後,設施帶就變成一條綠帶,綠帶上有電話亭、休閒椅、報亭、還由小的噴泉、雕塑。人行道又分為東、中、西三段,各景觀段路面色彩和採用材質總體風格統一,但又有變化。西門至省府前街景觀段,以灰綠色廣場磚鋪裝分隔帶和景觀設施休閒帶;省府前街至縣西巷主體景觀段以磨光問人燒花崗岩為分隔帶,以紫灰紅色巖面地磚鋪砌景觀設施休閒帶;縣西巷至青龍橋景觀段以灰藍色巖面地磚為分隔帶和設施休閒帶的鋪砌。新泉城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些亂糟糟站立的電線杆和到處懸掛的各種電線。各種管線都藏在地下。

更引人注目的,而且凸顯泉城特色的,還是泉城路上的水景設計。行走在寬闊的石板路上,行人隔一段就會驚喜的發現,五組形態各異的泉景相映成趣,讓人們真正體會到泉城風韻。

在原歷下分局門前,是長約32米的“歐式冰柱噴泉”,水型潔白高雅,宛如凝固的水晶一般,晶瑩剔透。在齊魯金店東側,與歐式冰柱噴泉相呼應的是“跳泉”’。跳泉由一段段光亮的圓弧水柱組成。在空中交錯飛舞,不濺不散,是目前國際上科技含量很高的一種水型。在芙蓉街一院前街景觀設施帶內,則是長約200米的流動的“水街”’,水街分為五段,芙蓉銜街口有三個高低不同的水池,水源自高處噴溢而出,由高到低迴圈,形成噴溢景觀。西更道口由兩級高低不同的水池組成,形成湧泉景觀。院前街口為長方形水池,池兩側為斜坡,斜面左右成v字效果,形成溢水景觀。在貴和購物中心門前,是“夜星海小廣場一旱噴泉”’。方格網狀花崗石鋪裝地面,旱噴泉噴頭安裝在網格交點上,噴泉呈柱狀。夜晚,鋪裝分隔帶上安裝的燈光照亮水柱。不僅供觀賞,人們還可以在水柱中走動與戲水。在百貨大樓和省僑辦之間的開闊地帶,市民還可以欣賞到“時空主題廣場噴泉\一條婉蜒曲折的“小溪”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小溪兩旁還有兩組《泉韻》的雕塑;遊客老外和少女在水邊駐足觀賞。南部為水景空間:“石板清泉”’一方整而於水中的平臺宛如老濟南街區中石板縫中湧動的泉水。“疊水瀑布”’一分立於廣場水池兩側,八列逐漸增高的水幕牆,由1.2米至3米逐漸升高,形成瀑布群般的巨集偉氣勢。“的突湧泉”’一在“石板請泉”中,及瀑布下水池中,幾處噴湧而光亮的“趵突泉湧”,低矮、粗壯的噴水令人聯想起泉城的“天下第一泉”’。

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新泉城路引人駐足的景觀除了水景,還有五組銅像雕塑。生活味很濃的“母女倆”“父與子”“打手機者”,以及今人恍如置身老泉城的“老殘聽曲”“泉韻一”“泉韻二”,散佈在路上,遊人觸手可及。伸手摸一摸,別有一番趣味。

在時空主題廣場對面、芙蓉街南口的小廣場內,一組《老殘聽曲》,再現老殘坐在柳樹下的“明湖居”聽書的場景,讓人彷彿回到了當年“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老濟南;濟南舊城區的文化場景彷彿歷歷在目。在與芙蓉街相對的泉城路南側的時空主體廣場東西兩側,“泉韻一”“泉韻二”兩組雕塑,十足表現了古時老濟南人與水的親密關係和對泉水的依賴。另一組則更表現當代人對泉的渴望以及利用泉水資源開發旅遊的觀念。在舜井街騎樓下,一個《打手機的人》又把人拉回到現代生活中。泉城路東段步行道上的《母女倆》,正如生活中在街上閒的光濟南人;泉城路西段設施帶上走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的《父與子》則讓人會心一笑。

泉城路的兩邊,已經建起的新建商業建築古色古香,風格各異。這些建築一般為兩三層,為了與整個步行街的環境相協調,其臨街立面經過了精心設計,有的像仿古建築,有的照搬濟南的老建築模樣。有的富有現代氣息。另外,泉城路兩側原有建築物,像百貨大樓、時裝大樓等,也按照統一風格重新裝飾一新。

行走在泉城路上,有裝演華麗的現代大樓,如珍珠泉大廈,新大新、貴和購物中心、貴和商廈等,同時,泉城路還保留了高家當鋪、珍珠泉等建築,這些頗有價值的老建築風格各異,卻都讓人領略到老商業街昔日的繁華景象。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芙蓉街。

在這次泉城路的改建中,芙蓉街的整治、改造也是個“重頭戲”改造後的芙蓉街是按照原芙蓉街的風貌建設的,保持了古老風味。走到街口,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別緻的牌樓,“芙蓉街”牌坊集彩繪、斗拱、木雕於一身,華麗精巧。兩側建築都是木製雕花門窗,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低層是民式方窗,高層是官式圓窗。登上房頂俯視, 30餘個仿古建築的屋面錯落有致,沒有一處雷同,組合起來依然是“四合院”。古風民韻在這些建築物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現代建築科技還給這些::古建築,,增添了新意,使其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如在窗臺上使用了優質青石,在牆面上噴細砂,既美觀又耐風化。

古今建築的有趣融合,烘托出了泉城路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濃濃商業文化。同時,匯聚了世界一流的照明燈飾,更體現出了泉城路建設的高標準、高檔次。泉城路快車道兩側有107盞9米的高杆路燈,造型為灰白色流線形飛利浦鈉光鄧;慢車道和人行道照明是150根義大利進口的低杆庭院燈;針對大型商場多的特點,整條商業街人行道上設了626盞引導埋地燈; 600多盞沿街引導樹照明燈, 35組別致的廣告燈箱和。組現代氣息濃郁的旋轉式燈箱,營造出綠綠蔥蔥、人樹銀花的景象。 15米以下的建築裙樓,由建築泛光燈、沿街商店透光和廣告燈箱共同渲染街道氣氛;15一60米建築立面。泛光燈與投光燈照明匯成整潔協調的背景介面; 6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閃爍的燈飾將豐富著城市的輪廓線。

泉城路是歷史的。芙蓉街、歷山頂、舜井街、兩側小巷如畫軸,單是名字已今人陶醉,更不消說泉城路的磚磚瓦瓦,都敲得出一個個故事;泉城路是現代的,它是我們濟南的時代通衡(qu)大道,是濟南書架上的一部精美的都市風情畫卷;是濟南人採納衣食的一個豐富的廳堂;它更將濟南這架高速運轉的計算機中,彙集了八方資訊,使其成為技術更先進,儲存量更巨大的一個嶄新的硬碟……

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這正是泉城路的魅力。

新生的泉城路,濟南人的驕傲。

參考資料:http://www.jinanta.com/jingdian/aticle_show.asp?id=2447

定遠縣有幾個楚秦遺址?

定遠這條名街,

曾叫主義大街,

滿滿的都是故事!

定遠有條著名大街,這條大街,曾經是皖東第一大街,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老定城南北方向的中軸線,定遠歷史上有多少個第一都誕生在這條大街上,它曾經還有個響亮的名字:主義大街。

這條定城標誌性的大街,就是著名的曲陽大街,就像到上海要去南京路,到哈爾濱要去大街一樣,到了定遠不到曲陽大街,就永遠讀不懂定遠。

曾經的主義大街

時期,曲陽大街曾叫“主義大街”。大街筆直而寬廣,人們嚮往主義,叫這個名字是何等的氣派!

定城的主義大街(以後有一個時期更名為新大街)就是當年安徽宋佩章下令拓寬的,宋佩章當年在定遠紅崗蹲點,“學大寨、趕郭莊、追紅崗”就是那個時候的口號。

主義大街現在看起來不算太寬,但在七十年代的定城,路上車稀人少,這條大街可是皖東最寬的大街啊!當年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修這麼寬的大街浪費了。

修建主義大街時,我還參與了建設。我當年在實驗國小念書,為修這條大街,縣裡給學校下了砸石子任務,學校給每個班又分配了石方數量,記得我們班分的路段在原縣醫院門診部附近。在砸石子時,我不小心傷了手,一時不知所措,我們班有個女同學父親是搬運隊的,她經常見到此類小傷,處理此事有經驗,她帶我到旁邊的門診部包紮了傷口。

曲陽大街東側的定遠影劇院也是宋佩章從省裡撥50萬元建造的,這也是當年皖東最大的影劇院。

古代定城的府前大街

歷史文化名街是城市歷史文化積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地。曲陽大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定城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唐、宋、元、明、清定遠縣衙遺址就在曲陽大街今新華書店營業大樓後、糧食局大院一帶。

曲陽大街原縣衙大堂的東北側曾有一個判虎臺,臺上有判虎亭。相傳唐宋時期淮南一帶多虎患,北宋包拯代理定遠知縣時,曾馴服一虎,系之於石,登臺判虎,從而消除了人們的畏虎心理,進而組織捕捉,最後消滅了虎災。判虎臺高二米,方圓十餘米,臺上建有八角形的判虎亭。亭前一側有一塊七尺高、二尺五寸寬、五寸厚的石碑,上刻‘系虎’二字,名‘系虎石’。臺、亭、石,均明代洪武年間定遠知縣高壁所重建。臺上松柏成林,夏日陰涼幽靜,故‘虎石秋陰’成為舊時定遠八景之一。亭毀於清末咸豐年間之戰火。一九五五年,縣糧食局擴建門市部,系虎石被作為石料砌入北牆基中,判虎臺亦平毀。遺址在今糧食局大院內。正所謂:虎石猶存,政跡盛誇仰佳話;龍圖何在,苔痕深鎖乘秋陰。

定遠鼓樓在舊縣衙前,今已不存,遺址在縣糧食局大院附近。

包公祠遺址位於曲陽大街原縣稅務局位置。包公中進士後,因父母年老未出仕。天聖七年(一O二九年),初任代理定遠知縣,系廬州知府劉筠舉薦。一年多後即因父母相繼而亡,回鄉守喪,故《宋史》未載,只說初任天長知縣。有聯曰:

奕奕祠堂,孝肅神明供肅穆;

年年瞻拜,慕公誰是繼公人。

儒學,位於城內原縣衙東南側,始建於宋孝宗淳熙年間,又名“文廟”,原建築已毀,遺址為曲陽大街今縣實驗國小所在地。

曾經的皖東第一街

曲陽大街是一張濃縮了老定城精華的名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曲陽大街因其寬敞,曾經是皖東第一街。這條大街上誕生過很多定遠第一的記錄:

定遠縣城第一個裝置紅綠燈的路口就在曲陽大街與東西大街交叉口。

九十年代初期定遠縣曾經的第一高樓——縣稅務局大樓在曲陽大街上。

定遠縣城第一條地下商業街在曲陽大街下面。

曲陽大街上的定遠影劇院曾位列皖東第一大劇院。

定遠縣第一個高等國小校——縣實驗國小、第一個商業大樓——百貨大樓(定遠百貨大樓從1973年7月開業後一直是定城的購物中心)、定城第一個上檔次的酒店——五穀山莊、第一個國營飯店大樓——向陽飯店、建於清光緒31年(1905年)的百年名校——縣民族國小都誕生在曲陽大街上。

曲陽大街,一個走過就會留下回憶的地方,這條大街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記憶:

曲陽大街上原縣物資局大樓二樓臨街走廊曾經是縣城多年前群眾集會的臺。

曲陽大街上原二輕局大樓樓頂曾經是多年前縣城春節放煙花的制高點。

曲陽大街曾經是多年前群眾在元宵節期間玩龍燈的主要場地。

滄桑的過往,成為一個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填滿整條曲陽大街。

城市是一本開啟的書,走進曲陽大街,你一定會在定城這本開啟的書中讀到一段段精彩華美的篇章。

標籤: 大街 蓬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5lp1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