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潑水節那個族

潑水節那個族

潑水節那個族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現已固定在公曆4月13至15日。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舉行拜佛、賽龍舟、放高升、點孔明燈等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增加了遊行、文藝匯演、電影晚會、展覽和物資交流等新內容。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

現已固定在公曆4月13至15日。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舉行拜佛、賽龍舟、放高升、點孔明燈等活動。

起源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 ,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

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潑水節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

潑水節是傣族的。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

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麥帕雅晚瑪”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雲南潑水節有什麼傳統活動

1、歌舞活動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的盛裝,共聚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和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2、浴佛

在“麥日”(第一天),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

潑水節是哪個族的

潑水節是傣族的節日,是雲南少數民族喜歡的節日,也是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人們歡聚一起,互相潑水把去年的晦氣洗掉,而迎接最美好,最吉祥的新年。

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又稱之為“浴佛節”。意為太陽運轉完一個週期,向新的一年過渡。傣族人們把節日定在每年清明節前後10天左右,每次節日為期3至7天。潑水節是來源於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發源於印度,後來被佛教給吸收,大約在公元12世紀左右跟隨佛教傳入我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的地位在傣族日益加深,於是潑水節便成為了當地民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到現在已有數百年曆史了。並且在潑水節當天,還有很多內容豐富多彩的表演,比如誦經、賽龍舟、趕擺、孔雀舞表演等,吸引了很多人去雲南旅遊。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一些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潑水節這天,會用清水互相潑灑對方,以祈求洗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對於瞭解少數民族特徵有著重要的作用。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

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視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瞭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標籤: 潑水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6lg3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