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古代時候問你來多久了怎麼說

古代時候問你來多久了怎麼說

古代時候問你來多久了怎麼說

古代時候問你來多久了可以說:幾時來到?古代,指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都屬於古代;1840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近現代,1949年以後則為當代。古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時代。因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範圍內無統一之時限。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波斯等,約當公元前三十世紀到公元初的幾個世紀(各國情形不一)。希臘和羅馬,約當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公元476年)。

古代時候問你來多久了可以說:幾時來到?古代,指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都屬於古代;1840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近現代,1949年以後則為當代。古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時代。因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範圍內無統一之時限。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波斯等,約當公元前三十世紀到公元初的幾個世紀(各國情形不一)。希臘和羅馬,約當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公元476年)。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問親戚什麼時候來我家怎麼說?

爐上酒已溫,小菜備些許,承蒙不棄,何時移駕寒舍,小酌幾杯。

你什麼時候回來?用古代文字怎麼翻譯?

若用古代漢語或文言文表達“你什麼時候回來?”的話,可以翻譯為“汝何時歸來?”、“卿何時歸?”,或者“爾何時返還?”、“君何時歸來?”等。如用古代英語表達,可翻譯為“What time shall thou return?”(中英文對照僅供參考,具體翻譯應根據不同背景和情境進行適當調整)。

親戚來我家了 我該怎麼打招呼 該說些什麼 (“你好” “來了多久了” “啥時候來的”

當你親戚來你家裡面的時候,除了問以上你提到的這些以外,其實還可以問問對方,近段時間做了什麼事情,在做什麼事情,有沒有談戀愛之類的。當然當問到個人感情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有些人會是比較反感的。像是我被親戚問到這些的話,其實我就不太高興的。因為我會覺得這個親戚真的太多事了。所以若是真的找不到什麼話題來說的話,有時候不說話反而會是更好的

問用文言文怎麼表達

1. “問”在古文中怎麼說

“問“在古文的意思指的是:

(1)詢問。 宋劉褒《六州歌頭》“杯到莫停手,何用問來期。“

(2)論難,探討。《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3)考查;過問。《漢書·韓延壽傳》:“望之自奏:‘職在總領天下,聞事不敢不問‘“。又與否定副詞“不”組合成“不問”,猶“不管“。唐韓愈《送殷員外序》:“凡四方萬國,不問海內外,無小大,鹹臣順於朝。“

(4)審訊罪犯。《金史·世宗紀中》:“詔凡犯罪被問之官,雖遇赦,不得復職“。

(5)責問;追究。《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6)打聽;尋訪。明金誠《江行》:“十年蹤跡渾無定,莫更逢人問故鄉“。

(7)周代諸侯國間互相訪問的禮節。《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8)饋贈。《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9)慰問;探望。《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出入五積,三問三勞“。

(10)舊時訂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禮。《穀梁傳·莊公二十二年》:“禮有納彩,有問名,有納徵,有告期。“

(11)通“聞”1,告訴。《戰國策·齊策三》:”或以問孟嘗君。“

2,音訊;資訊。《宋書·謝晦傳》:“(劉)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

3,名聲。漢《夏承碑》:“令問不已。“

4 介詞,表示方向、物件,相當於“向”。唐杜甫《入宅三首》之二:“相看多使者,一 一 問函關”

5 姓。《廣韻·問韻》:“問,姓,今襄州有之。“

2. 用文言文怎麼表達“怎麼會”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此話怎講。

’1.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樑將即楚將項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 *** .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3.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誌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矇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迫.4. 三、省略句(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物件.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餘欺也.(不欺餘)(蘇軾《石鐘山記》).。

3. 文言文中你好或問候怎麼表達

現在人們在信的開頭或電話的開頭、見面打招呼都喜歡說“你好”,古文一般有幾種表達形式: 一是用尊稱,如“仁兄”、“尊長”“賢妹”等,稱呼裡已經包含“你好”。

二是根據當時當地情景打招呼,如“貴人前往何地?”“兄臺別來無恙”等,也包含了“你好”。 另外,提供一些問候語: 1.敬扣金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敬:恭敬,尊敬;扣:以頭扣地,舊時最敬重的禮節;金:比喻尊貴,貴重,這裡是指對方的身體;安:平安。

意思是恭敬地向您瞌頭交祝您身體平安。 2.敬請福安。

寫給父母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請:敬詞,無實在意義;福:幸福,祝福。

意思是恭敬地祝你們幸福安康。 3.謹祝康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康:健康;安:平安。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健康平安。 4.謹祝榮壽。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謹:恭敬,鄭重:榮:高,長。

意思是恭敬地祝願您健康長壽。 5.恭請示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恭;恭敬,恭順;請:敬詞;示:給人去信的敬稱。

意思是恭敬地寫信與您並祝您平安。 6.順扣崇祺。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順:恭順;叩:以頭扣地;崇:高;祺:吉祥。

意思是恭順地向您瞌頭交祝您吉祥如意。 7.虔請崇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虔:虔誠;崇:高。

意思是虔誠地祝福您幸福平安。 8.敬請鈞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鈞(jūn):舊時一種敬辭,用於下級對上級,鈞,是古代重量單位,這裡引申為貴重。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平安幸福。 9.恭請福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福:幸福;綏(suí):安好。

意思是恭敬地祝願您幸福安好。 10.恭請褆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褆(tí):福。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幸福平安。 11.恭請頤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頤(yí):保養。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好好保養平安幸福。 12.肅叩堂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肅:拜;堂:堂上。

本指尊長居住的地方。《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堂上啟阿母。”

此指父母所居的正房,從而便因此指代父母。意思是兩手作拜用頭扣地祝您平安幸福。

4. "學"用文言文怎麼表達

這個問題真的好難啊!

“學”,在文言中就是“學”!

比如“學而時習之”

比如“孫權勸學”

比如“譚青學琴”

等等,

“尚不知何字可謂‘學’也!

可以參見百度百科:“學”字詞條。

詳細解釋

【動】

1、形聲。作“壆”,象雙手構木為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

2、學習。

學,識也。——《廣雅》

好學近乎知。——《禮記·中庸》

念終始典於學。——《禮記·文王世子》

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尚書大傳》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莊子·庚桑楚》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而時習之。——《論語》

學即繼以問也。——清·劉開《問說》

2、模仿。笑嘻嘻走到鳳姐身邊學舌。——《紅樓夢》。又如:學嘴(學舌);調嘴學舌;學他爸爸走路的樣子;學不上來。

3、講述,說。

一五一十向著珍哥、晁大舍學個不了。——《醒世姻緣傳》

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唐·陸龜蒙《魚具》

又如:學舌(說閒話;搬弄是非)。

4、講學。

學,教也。——《廣雅》

叔仲皮學子柳。——《禮記》

凡學世子及學士。——《禮記·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資治通鑑》

【名】

1、學校。又曾稱學廬、學教、學館、學堂、學宮、學院、學屋、學園。

學,官也。——《廣雅·釋室》

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

學則三代共之。——《孟子》

萬用入學。——《夏小正》

國小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禮記·王制》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韓愈《進學解》

2、學問。天子積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有未達。——清·劉開《問說》

是芋視乃學。——清·周容《芋老人傳》

生平為學。——清·張廷玉《明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學科;某一門類系統的知識。

今日覩卿詞學。——《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

又如:文學;哲學;地理學;化學;問學於師。[1]

5. '別人' 用文言文怎麼說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

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樑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 *** 。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

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

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誌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矇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兵勢耳。

(《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

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

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物件。

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

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餘欺也。

(不欺餘)(蘇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

在文言文中,。

晚上很晚了問下老公什麼時候回家用古代語言怎麼說

晚上很晚了問下老公什麼時候回家用古代語言,汝何時能歸爾,子欲何歸,汝之歸期等等。問君何時歸來的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

古代語言介紹

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是漢族的古代語言。從廣義上說,凡五四運動前漢族人民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漢語。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古代先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在部分漢語方言中有遺留。

先秦時期,古代的雅言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陽,然後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準音的。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

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在古代問女孩年齡稱芳齡,那男孩稱年齡怎麼的呢?

對男孩子可以說年方18、年滿18。

詢問年齡,對於男子,通用的,可用“貴庚”,意思是問對方今年的年齡是多少。該詞男女通用,更多用於年長之人,交往中用於男子較多。如: “您貴庚?”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文人相互之間經常用, 一是顯示自己有學問, 二是尊重對方的一種表現。

1、動問中青年人年齡的敬語。

1)《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虞候又問:‘小娘子貴庚?’待詔應道:‘一十八歲。’”

2)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遊學》:“[小生]請問 鄒兄,貴庚?[生]學生二十有三。”

2、“貴”是對對方的尊稱,當“你、您”的意思,和“您貴姓?”中的“貴”同個意思。“庚”是對對方年齡提問。

擴充套件資料:

對方問“貴庚” 您可以這樣回答:

“鄙人已及~~~~(“~~~~”是選下面任一個適合於您的年齡的詞語)”

“志學之年”(滿15歲)【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之年”】

“弱冠之年”(滿20歲)

“而立之年”(滿30歲)、

“不惑之年”(滿40歲)、

“天命之年”(滿50歲)、

“耳順之年(或)花甲之年”(滿60歲)、

“古稀之年”(滿70歲)、

“耄耋之年”(滿80或90歲)、

“期頤之年”(滿100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貴庚

古代怎麼問別人年齡

一般的:足下(公子)年幾何、或年方几何、貴庚

女子(年輕的):敢問小姐芳齡?

老人:老者高壽?春秋幾何?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歷史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在雲南發現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在陝西出土了距今約80萬年的藍田人。

此外,還有聞名世界的北京人。從元謀人到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到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中國進入到氏族公社時期。山頂洞人按血統關係組成比較固定的集團。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親屬,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一個氏族大約有幾十個人,他們過著集體的生活,共同向大自然作鬥爭。

古代人見面怎樣打招呼?第一句說什麼?也是“你好”嗎?

一、初次見面

1、問姓名

“貴姓”、“上姓”或“尊姓”,

回答要說“賤姓某。”

2、問名字

“臺號”或“大號”,

回答則說“年幼無號”,或僅說“年幼”,或說“賤字某”等。

3、問年紀

“貴甲子?”

回答則說“虛度(若干)歲”。

4、問住址

“府上住何方?”

回答則說“舍下某處”或“草舍某處”等。

二、朋友見面

1、家庭拜訪

“屢常驚動起居。”

主人一般答“幸蒙賜教,迎請不至。”

2、久別重逢

“久違了。久違大教”;

對方會回答“不敢”。還可再客套一句:“常懷渴想,時常渴慕。”對方會回答:“彼此彼此。”

三、與見面

“老大人貴職?”

對方答“某職”。

再問:“貴治何處?”

答說:“某處。”

四、與老師見面

問書院地址

“設帳何處?”

答說:“某處。”

再問:“高徒幾位?”或“門人幾位?”

答說:“小徒幾人”或“頑童幾人”。

五、孔聖人畫像,儒學締造者路見文人

要問:“治何經?”

答曰:“習某經。”

多說一問:“一向用功?久聞潛修。”

對方會答:”一向荒疏,虛度歲月。”

再說:“即日高薦?”

答曰:“惶恐。”

六、路見武官

要問:“營扎何處?”

對方會答:“營在某處。”

又問:“帳下幾人?”

對方回答:“小卒幾人。”

再寒喧一下:“久聞弓馬精熟。”

對方回答:“有失習學,未曾操演。”

七、路遇農夫,多問“目今年田禾如何?”

農夫會答“甚好”或“平常”。

又問“今年寶莊收成如何?”

農夫可答“甚好”或“比去年稍可”。

又問“目下米價貴賤?”

答曰:“價若干。”

八、見生意人,要問:“一向生意大發?”

對方會答:“託庇,只好度日。”

九、見書畫家,要說:“久聞筆法精工。一向丹青甚妙。”

對方會答:“拙手惶恐,拙筆塗鴉。”

你客套一句:“改日拜求”或“異日轉拜奉求。”

對方會答:“拙筆獻醜。”或“醜筆不敢呈教。”

十、路見僧人,要問:“寶剎何處?”

僧答:“小庵何方。”

你問:“上房幾眾?”

僧答:“幾僧。”

多客氣一句:“久聞老師禪機透徹。”

對方會說:“愚昧無知。”

再說:“一向不曾相會。”

僧答:“小僧杜門不出。”

十一、路見道士,情景相差不多。

問:“仙觀何處?”

答:“小觀某處。”

又說:“久聞老師清修高妙。”

也答:“愚昧無知。”

古代文言文怎麼問候

1. 古人問候文言文加翻譯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文】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2. 古代怎麼問好

現代社會見面打招呼比較隨便。嗨!幹嗎呢?吃了沒有哇?今晚找幾個哥們撮一頓? 這些日常會話,隨便回答,並無固定模式。古人不是這樣。見面怎麼招呼,怎麼回答,都有比較固定的模板。往淺處說,這叫學問、知識;往深處說,這叫規矩、禮貌。以下試舉數例。

頭一次跟人家見面,問人家姓什麼,要問“貴姓”、“上姓”或“尊姓”,回答者要說“賤姓某。”問人家名字,要問“臺號”或“大號”,回答則說“年幼無號”,或僅說“年幼”,或說“賤字某”等。問人家多大年紀,要問“貴甲子?”回答則說“虛度(若干)歲”。問人家住哪裡,要問“府上住何方?”回答則說“舍下某處”或“草舍某處”等。

如果你時不時到朋友家拜訪,要說“屢常驚動起居。”主人一般回答“幸蒙賜教,迎請不至。”你抱歉說:“屢承大教。”主人一般答說:“不敢,彼此。”

朋友久別重逢。見面時你該說“久違了。久違大教”;對方會回答“不敢”。你再客套一句:“常懷渴想,時常渴慕。”對方會回答:“彼此彼此。”

路上遇到,要問“老大人貴職?”對方答“某職”。再問:“貴治何處?”答說:“某處。”見老師,要問:“設帳何處?”答說:“某處。”再問:“高徒幾位?”或“門人幾位?”答說:“小徒幾人”或“頑童幾人”。

見文人,要問:“治何經?”答曰:“習某經。”多說一問:“一向用功?久聞潛修。”對方會答:”一向荒疏,虛度歲月。”再說:“即日高薦?”答曰:“惶恐。”路見武官,要問:“營扎何處?”對方會答:“營在某處。”又問:“帳下幾人?”對方回答:“小卒幾人。”再寒喧一下:“久聞弓馬精熟。”對方回答:“有失習學,未曾操演。”

路遇農夫,多問“目今年田禾如何?”農夫會答“甚好”或“平常”。又問“今年寶莊收成如何?”農夫可答“甚好”或“比去年稍可”。又問“目下米價貴賤?”答曰:“價若干。”見生意人,要問:“一向生意大發?”對方會答:“託庇,只好度日。”見書畫家,要說:“久聞筆法精工。一向丹青甚妙。”對方會答:“拙手惶恐,拙筆塗鴉。”你客套一句:“改日拜求”或“異日轉拜奉求。”對方會答:“拙筆獻醜。”或“醜筆不敢呈教。”

路見僧人,要問:“寶剎何處?”僧答:“小庵何方。”你問:“上房幾眾?”僧答:“幾僧。”多客氣一句:“久聞老師禪機透徹。”對方會說:“愚昧無知。”再說:“一向不曾相會。”僧答:“小僧杜門不出。”路見道士,情景相差不多。問:“仙觀何處?”答:“小觀某處。”又說:“久聞老師清修高妙。”也答:“愚昧無知。”

和尚、道士當然並不愚昧,也非無知。這些都是謙詞,是見面應酬的客氣話,體現的是儒家文化的恭謙禮貌。答錯了,會被人看輕,顯得沒學識水平。古人視謙和禮讓為崇高的美德,女孩子們都很崇拜有學問的知識分子。我中華民族所以被譽為文明禮儀之邦,絕非浪得虛名。

3. 古代問好怎麼問

古代問候語

1.敬扣金安。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敬:恭敬,尊敬;扣:以頭扣地,舊時最敬重的禮節;金:比喻尊貴,貴重,這裡是指對方的身體;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向您瞌頭交祝您身體平安。

2.敬請福安。寫給父母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請:敬詞,無實在意義;福:幸福,祝福。意思是恭敬地祝你們幸福安康。

3.謹祝康安。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康:健康;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健康平安。

4.謹祝榮壽。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謹:恭敬,鄭重:榮:高,長。意思是恭敬地祝願您健康長壽。

5.恭請示安。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恭;恭敬,恭順;請:敬詞;示:給人去信的敬稱。意思是恭敬地寫信與您並祝您平安。

6.順扣崇祺。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順:恭順;叩:以頭扣地;崇:高;祺:吉祥。意思是恭順地向您瞌頭交祝您吉祥如意。

7.虔請崇安。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虔:虔誠;崇:高。意思是虔誠地祝福您幸福平安。

8.敬請鈞安。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鈞(jūn):舊時一種敬辭,用於下級對上級,鈞,是古代重量單位,這裡引申為貴重。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平安幸福。

9.恭請福安。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福:幸福;綏(suí):安好。意思是恭敬地祝願您幸福安好。

10.恭請褆安。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褆(tí):福。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幸福平安。

11.恭請頤安。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頤(yí):保養。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好好保養平安幸福。

12.肅叩堂安。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肅:拜;堂:堂上。本指尊長居住的地方。《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堂上啟阿母。”此指父母所居的正房,從而便因此指代父母。意思是兩手作拜用頭扣地祝您平安幸福。

4. 急求,古代的問候語能不能幫我搜集點啊

1.敬扣金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敬:恭敬,尊敬;扣:以頭扣地,舊時最敬重的禮節;金:比喻尊貴,貴重,這裡是指對方的身體;安:平安。

意思是恭敬地向您瞌頭交祝您身體平安。2.敬請福安。

寫給父母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請:敬詞,無實在意義;福:幸福,祝福。

意思是恭敬地祝你們幸福安康。3.謹祝康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康:健康;安:平安。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健康平安。4.謹祝榮壽。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謹:恭敬,鄭重:榮:高,長。

意思是恭敬地祝願您健康長壽。5.恭請示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恭;恭敬,恭順;請:敬詞;示:給人去信的敬稱。

意思是恭敬地寫信與您並祝您平安。6.順扣崇祺。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順:恭順;叩:以頭扣地;崇:高;祺:吉祥。

意思是恭順地向您瞌頭交祝您吉祥如意。7.虔請崇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虔:虔誠;崇:高。

意思是虔誠地祝福您幸福平安。8.敬請鈞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鈞(jūn):舊時一種敬辭,用於下級對上級,鈞,是古代重量單位,這裡引申為貴重。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平安幸福。9.恭請福安。

這是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福:幸福;綏(suí):安好。

意思是恭敬地祝願您幸福安好。10.恭請褆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褆(tí):福。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幸福平安。11.恭請頤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頤(yí):保養。

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好好保養平安幸福。12.肅叩堂安。

寫給長輩書信結尾的問安語。肅:拜;堂:堂上。

本指尊長居住的地方。《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堂上啟阿母。”

此指父母所居的正房,從而便因此指代父母。意思是兩手作拜用頭扣地祝您平安幸福。

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周振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是文學,文學的重要內容就是提倡白話文,於是一般的人就認為文言與白話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而且從來就是如此。如果從古代的歷史文獻與少數存留下來的一些白話文學作品相對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

這一點可以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與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便很清楚。除此而外,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光緒皇帝留下來的硃批中就有從白話到文言的的修改。

光緒十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學習批閱奏摺。其中有一份硃批原來寫著“你們作督撫的”應如何如何,後來又在旁邊用小字注著“爾等身膺疆寄……”,這就是從所謂活生生的口語變成文縐縐的文言的典型材料。

再看元朝的白話碑,明太祖朱元璋立於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徹底的白話,與史書所載文言的詔書完全不同,的確證明文言與白話之間差異很大。但如果秦漢上古看來,文言與白話未必就有這麼大的區別。

換句話說,古人說話大多是文縐縐的,不大有所謂文言與白話的不同。雖然古代的白話材料我們今天已經不易得到,但由於南方方言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形態,因此我們今天可以從方言口語中去窺測古代人說話的樣子。

以廈門話為例,在日常口頭語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說的文言形態,如中國人最普通的問候語就是“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問人家“有沒有?”廈門話只需說“有無?”如果問得詳細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這裡的“抑”字的用法,現在只能在文言文裡讀到,如“抑或”一詞,但卻正用於今天廈門地地道道的口語裡。

所以上古文獻中我們讀來不易的文言其實恐怕都是當時的口語。如果認為上面的例項過於簡單,我們還可以再舉出些稍複雜的例子來。

廈門人批評操之過急的人常說,“未曾學行,就要學飛。”亦即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要學著飛。

“未曾”二字是典型的文言,但在廈門卻是口語。再有十數年前頗為流行的通俗歌曲“酒矸倘賣無?”,差不多所有非閩方言區的人都不知其為何意,但廈門人卻很明白這就是“有沒有空酒瓶可賣?”的意思。

將無字放在句末,又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達方式,但至今卻仍用於方言的口語中,可見文言與白話在古代相去的確不遠。當然,廈門人本身並未意識到他們說的話其實就是古代的文言,因為現在“抑”寥紜鞍?保?拔叢?鋇摹霸?倍寥簦?ing〕,就連說話者自己也不知道說的是這些字眼了。

其他方言也有類似現象,不遑多舉。五四運動時期,對傳統文化的批評至為激烈,先知先覺們多認為文言是統治者創造出來愚弄老百姓的東西,甚而認為漢字的難學難認也是治人者有意為之,因而有人至於主張將漢字丟到毛廁裡頭去。

其實平心看來,文言與白話的差異以及漢字的繁難複雜本來是語言文字的一個自然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要形容的事物越來越多,要表達的感情越來越豐富,語言文字也就發生了從簡到繁的變化。上古時代多是單音節詞,亦即一字一詞,為了表示更多的內涵,一是增加漢字,二是出現雙音節詞乃至多單節詞;在口頭語言方面也是如此,越簡單的話越容易含混,於是用詞時就。

古代說自己年齡怎麼答

古人表示年齡,通常除了用“歲”以外,還往往用“年”、“齒”、“春秋”等詞。

所用數字如果是10以上的零碎數字,通常用“x十有x”的格式表示,例如《陳情表》中李密形容自己和自己的母親的年齡:“臣密今年四十有六,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意思為李密今年46歲,李密的母親今年96歲。

如果所說的年齡是極有特點的數字則採用特殊的方式表達,例如少女16歲,就用二八相乘方式表述,如李白的《江夏行》中“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意思為見到一個賣酒的女孩子,妝容打扮應該是16歲的樣子。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關於年齡的謂稱怎麼說:

1、豆蔻:指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

2、束髮:指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3、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4、而立:指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5、不惑:指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6、知命:指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7、花甲:指的是六十歲。

8、古稀:指的是七十歲。

9、耄耋:指的是八十歲。

10、鮐背:指九十歲。

11、期頤:指一百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04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