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古時候的一刻代表著多長時間?

古時候的一刻代表著多長時間?

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鐘),即15分鐘;一盞茶為10分鐘或者14.4分鐘;一息顧名思義即指一呼一吸的時間。 以前我國沒有今天這樣的鐘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

14分24秒

古人曾以銅壺滴漏的辦法計時,這種銅壺叫漏壺,有單壺和復壺兩種,復壺計時更精確。 元代有一種復壺由四隻銅壺組成,由上而下,互相迭放,上面三隻壺底都有小孔,最下一隻壺中豎放著一個箭型的浮標,上面有刻度。 隨著壺中水最的增多,浮標逐步

古時沒有鐘錶,靠叫做“銅殼滴漏”的工具計時,“銅殼滴漏”中一天有100個刻度,所以古時的一刻時間為14分24秒。

古代的一刻應該與西方的一刻鐘長短不一樣。樓上被推薦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不只是這一種滴漏,還有日晷、沙漏等,如果樓上的說法成立的話,一個時辰就有8刻,可古代可有人用過四刻以上的叫法? 我認為中國古代一個時辰應該

古時候的一刻代表著多長時間?

古時沒有鐘錶,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一天一夜剛好滴盡,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刻是用沙漏的計算,一個時辰就大約分為4.167刻,一刻是14.4分鐘。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

古時候的一刻代表著多長時間? 第2張

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時一刻也就15分鐘 一個時辰相當於2小時(一天12個時辰十二生肖時)古時一柱香一個小時左右 以廟裡做法事為標準的一天11炷香 中間休息二十多分鐘

中國古代的一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

古代一刻是15分鐘。 釋義:(1).表示時間。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今用鐘錶計時,一刻為十五分鐘。 【出處】:《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書。” 【示例】: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及期

古時候的一刻代表著多長時間? 第3張

午時三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1時45分。(11時至13時是午時)

古代一刻是指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即為14.4分鐘,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一刻即為15分鐘。 有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當於8刻。 擴充套件資料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

說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週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我國古代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注:這是大時,才有現在“小時”一說)。按地支排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焚香,"漏壺"都是計時的方法,還有一種是“日晷”,用一個適合當地緯度的傾斜圓平面,中心用一根針垂直於圓

說法二:?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古代一刻是指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即為14.4分鐘,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一刻即為15分鐘。 有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當於8刻。 擴充套件資料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古代一刻為多久?一個時辰有多少刻?

古代一刻是指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即為14.4分鐘,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一刻即為15分鐘。

有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當於8刻。

擴充套件資料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 清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沒一個時辰兒不掛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西遊記》第四九回:“這等幹,只是忒費事,耽擱了時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這就叫:不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1366236是不報,時辰不到。”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時辰

百度百科——一刻

古時一刻有多長時間?

中國古代的時間單位淺說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231383361分鐘。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福建廣東的閩南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於西漢,將一晝夜平分為一百個等分,也稱百刻記時制。晝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從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組合。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晝夜共有二十四份,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更”是一種在晚上以擊點報時的名稱。從酉時(今之晚上七點)起,巡夜人打擊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稱為“打更”。七點至九點一擊,為一更;九點至十一點兩擊,為二更;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三擊,為三更;一點至三點四擊,為四更;三點至五點五擊,為五更;此時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說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聲》,沒有實指某點時唱,而是一段時間唱。若要實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後加字,那就有實指了,如三更半夜,實指了三更。又如過了半夜,實指“過了”,這時就有說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時點,在正三更處,即子時四刻,現之零點正。另外,在古軍隊營寨裡也有打更的,不過擊打的,不是木製的梆子,而是金質的,叫做“金柝”。

附歷代記時制:

殷武丁時12段記時:白天:夙、旦、明(大采)、佔、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採(上半段);

夜間:小採(下半段)、會、(木+凡)、夕。

殷稟辛至文丁時16段記時: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採、莫

夜間:會、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記時:平旦、日出、食時、莫食、東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時、下市、黃昏、人定、夜半、雞鳴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古代一刻鐘是多長時間

中國古代是用一天12個時辰計時。一個時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鐘是十五分鐘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採納我賺積分

古時候的一刻是現在的多少?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 漢代除使用百刻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時,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夜間還使用獨特的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 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zhidao致,我國古老的百剋制演變為九十六刻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一刻15分鐘,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希望採納

古代裡一刻鐘、一個時辰、一炷香是多長時間

古時一刻也就15分鐘 一個時辰相當於2小時(一天12個時辰十二生肖時)古時一柱香一個小時左右 以廟裡做法事為標準的一天11炷香 中間休息二十多分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wnl4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