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武夷山茶文化》紀錄片

《武夷山茶文化》紀錄片

《武夷山茶文化》紀錄片

《武夷山茶文化》是一部關於武夷山茶文化的紀錄片。武夷山位於中國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國著名的茶產區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旅遊勝地。武夷山茶葉以其獨特的品質和歷史文化而受到世界茶葉愛好者的喜愛。

這部紀錄片通過採訪當地茶農、茶葉加工商和茶葉文化專家,介紹了武夷山茶葉的歷史、種類、產地、製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涵蓋了與武夷山茶文化相關的茶道、茶藝和茶文化活動等內容。

在這部紀錄片中,觀眾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武夷山茶,如大紅袍、水仙、鐵觀音等。同時還可以瞭解到不同的製作方法,如搖青、發酵、烘焙等。此外,觀眾還可以感受到武夷山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認識到茶文化的內涵和精神。

通過這部紀錄片,觀眾可以更深刻地瞭解武夷山茶文化,並且加深對中國茶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這也是一部展現中國茶文化的視窗,將中國茶文化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知識|新手學茶必看10部紀錄片

茶知識|新手學茶必看10部紀錄片

尋文化基因,品茶道之美。

1《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推薦理由:由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打造,從種類、歷史、傳播、製作工藝四大維度,重新解讀茶對於中國茶的意義,有知識、有深度、有眼界。

2《茶界中國》

推薦理由:歷時三年,橫跨全球四大洲,歷經中國11個省市以及日本、英國、肯亞等茶葉原產地,通過茶人的執著和堅守,真正展現了中國茶的文化自信。

3《茶緣天下》

推薦理由:從“緣”字出發,以茶的種植、加工、品飲、鑑賞為縱線,以紅茶、綠茶、青茶、黑茶等色彩品系為橫向板塊,講述了一個個與茶結緣的故事。傳達出千年茶文化中,蘊涵的濃濃人情味道、中華智慧、人類智慧。

4《茶葉之路》

推薦理由:以“茶葉之路”的興衰歷史為線索,向觀眾介紹茶葉貿易通道是如何興起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茶葉所途徑的地方有哪些、那裡的人們和茶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絡。

5《中國茶:東方的萬能藥》

推薦理由: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解讀中國茶文化:講述中國茶的起源以及茶文化在中國和外國的落地生根歷程。通過寫實的茶園紀實、專家採訪等方式,呈現出了茶館、藥房中的市井百態,還有儒釋道三教的茶道哲思。

6《武夷山茶文化》

推薦理由:講述武夷山的茶文化和茶歷史,武夷山不僅有著茶葉王國的美譽,也有著底蘊豐厚的傳統制茶工藝。分為兩集,分別是武夷問茶和萬里茶路,系統全面地告訴我們武夷山大紅袍、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

7《徽 茶》

推薦理由:專門講述來自安徽的名茶,詳細的講解它們的製作工藝、形狀、色澤和功效,真正地做到了看一集懂一種茶,非常適合新手小白系統地學習茶知識。

8《天賜普洱》

推薦理由:該片不單是區域文化紀錄片,更是通過普洱人民對自然的尊重,對生活的本真態度,以茶葉為載體的中國文化跨文化傳播,來解答關於生態、民族、邊疆、精神生態、文明對話等問題。

9《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

推薦理由:這是一部紀錄片電影,不同於一般的紀錄片的沉悶,它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解說,從走入中印茶鄉,回溯茶的古今傳奇,到英國人愛喝茶的緣由。英式幽默時不時讓你捧腹大笑,沏上一壺茶,領略悠遠綿長的品茶文化…

10《鶴子的茶道之旅》

推薦理由:一部溫馨的紀錄片電影,已到古稀之年的茶道專家鶴子,用兩年的時間,她把自己交付在自然之中。為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做出屬於每一個時間與環境下的茶會,近距離感受日本茶道文化。

必看的15部茶記錄片有哪些?

1.《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是由家喻戶曉的《舌尖上的中國》製作團隊,繼續打造的探尋世界茶文化紀錄片,拍攝了近60位茶人的故事,足跡踏過中國、印度、美國、肯亞……

2.《徽茶》

專門講述來自安徽的名茶。整個紀錄片分兩集,第一集是黃山毛峰和六安瓜片,第二集是太平猴魁和祁門紅茶。

3.《茶緣天下》

由茶學界泰斗張天福老人題字,從“茶緣”出發,融情於茶,探祕千古茶事,瞭解各地的茶品類、茶品牌、茶道以及風格迥異的飲茶風情。

4.《茶葉之路》

再現這條傳奇而悠遠的古代商貿——貫穿南北,一直延伸到蒙古、俄羅斯的茶葉之路,進而瞭解中國的茶葉歷史和茶文化。

5.《茶界中國》

走訪中國茶葉代表性的原產地,奔赴海內外,拍攝近百位茶人,為茶正本清源,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

6.《武夷山茶文化》

片如其名,對烏龍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主要講述武夷山的大紅袍和其他武夷巖茶。

7.《中國茶 世界香》

農業部對中國茶葉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巨集觀表現。

8.《中國茶 東方神藥》

由美國孔子學院和佐治亞州公共電視臺聯合拍攝。曾獲69屆美國電視艾美獎,並獲得專題紀錄片獎在內的6項大獎。

9.《浙江大學公開課:茶文化與茶健康》

聽大師講課,是種藝術。茶文化和歷史講解得通俗易懂,並從科學的視角重新認識茶的內涵和健康價值。

10.《茶馬古道》

茶葉和茶文化是從中國傳入西方的物種,千百年來馬幫在這條古道上活動,茶葉從一地傳到一地,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甚至到地球的另一邊。

11.《古茶之路》

詳細介紹了西雙版納自治州茶區的情況。

12.《日本茶道》

主要介紹日本茶文化和風土人情等。對日本文化好奇的人來說,該節目資訊量豐富,是瞭解日本的視窗。

13.《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

主持人維多利亞用優雅的英式口音為大家解說呆萌英國人與茶的恩怨情仇,回溯茶的古今傳奇,解說英國人愛茶緣由。

14.《和西蒙·裡夫一起尋茶》

與紀錄冒險家兼記者的西蒙·裡夫前往東非,探訪英國人每天要喝幾百萬杯飲料——茶葉背後的故事。

15.《鶴子的茶道之旅》

講述了已到古稀之年的茶道專家鶴子,為那些平日無緣接觸茶道的人舉辦茶會的故事。

關於茶的八大紀錄片

關於茶的八大紀錄片

茶界中國

歷時三年,橫跨全球四大洲,走遍了中國11個省市,力求為觀眾傳達正確的茶葉認知,倡導健康的飲茶方式。

時長: 35分鐘/集集數:10

一片樹葉的故事

由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打造,開篇以一片樹葉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有了茶!從茶的種類,歷史傳播,製作工藝,四大維度,深刻解讀了茶對於中國的意義!有知識、有深度,有眼界。

集數:6時長: 300分鐘

茶綠天下

是由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提字,每集以故事為切人點,展示了世界上最好的茶,讓觀眾通過此篇去了解各地茶的起源,茶品類、茶品牌、茶道以及風格迥異的茶文化。

集數:7時長:315分鐘

中國茶:

東方的萬能藥

暖語號聯它分為5個部分茶的起源、茶的種類茶的養生、中國茶文化、中國茶在美國是非常全面的一部科普必。

集數:1時長:57分鐘

微茶

專門講述來自安徽的名茶,詳細的介紹他們的形狀、色澤、湯色、功效以及製作工藝。真正的做到了看集懂一種茶,非常適合新手系統的學習茶知識。

集數:2

時長:96分鐘

茶葉之路

專門講茶葉貿易的紀錄片。以茶葉之路的興衰為線索,帶我們重走這一趟茶葉之旅。看完你會對中國茶葉貿易,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集數: 90時長: 10分鐘/集

武夷山茶文化

它分為兩集,分別是武夷問茶和萬里茶路。系統全面的告訴我們武夷山大紅袍,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那麼想要了解巖茶的朋友們,必須要看這一部紀錄0片了。

集數:2時長:59分鐘

浮 生茶語

茶人用腳步丈量夢想,為歲月賦予藝術。通過“茶人茶語式”的講述,深入淺出引1出中國六大茶類的精彩傳承,旨在挖掘傳統意義上的茶文化在當今時代氣息的影響下,與不同人集互動後,所造就的全新精神風貌。揭示了幹百年來中華民族沉澱的樸素哲學觀念,以及“堅守不保守,傳承亦創新”的文化態度。

時長:86分鐘集數:4

張藝謀導演的印象系列演出分別是哪幾個?哪個最好看

印象劉三姐(桂林),印象 麗江,印象 西湖,印象 海南島,印象 大紅袍(武夷山茶文化)。

同年,張藝謀又擔任影片《黃土地》的攝影,在這部片子中,他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造型表現出黃土的渾樸和壯美。

1985年憑藉影片《黃土地》獲得了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法國第7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5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從此跨入一線攝影師的行列。

1984年至1999年:

1984年在影片《一個和八個》中擔任攝影師,這是一部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以其大膽的構圖、獨特的鏡頭設計獲1984年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它被列為“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從形式到內容以及在導、攝、美等方面都較以往各代的片子有大的突破。張藝謀作為該片的攝影之一,開始受到電影界的注意。

《震撼場面——武夷山印象大紅袍!》

      晚上,和朋友一起來到武夷山印象大紅袍觀看劇場演出,從演出到結束短短的70分鐘,非常震撼。從演出中,能感受到,茶歷史文化所散發出的韻味。

      《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由是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共同組成的“印象鐵三角”領銜導演,是他們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後創作的第五個印象作品,也是以雙世遺產地——武夷山為地域背景,以武夷山茶文化為表現主題的大型實景演出。

      《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觀景、九曲泛舟漂流”的傳統旅遊方式與審美方式,不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武夷山之美,同時還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該演出將以獨特視角,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展示不同的武夷“山水茶”文化。

      《印象大紅袍》突出故事性和參與性,不僅展示了茶史、各個製茶工藝,還藉助當下流行的“偷菜、炒房、蝸居”等語彙,說大王與玉女的愛情故事,說大紅袍的來歷,說現代人所有的煩惱,說一杯茶所帶來的幸福和感悟。導演王潮歌、樊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印象大紅袍》是借茶說山、說文化、說生活。

       劇場的表演區域由環繞在旋轉觀眾席周圍的仿古民居表演區、高地表演區、沙洲地表演區與河道表演區等共同組成。仿古民居表演區借鑑了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建築元素,使得演出現場更像是有著一千九百八十八個座位的巨型茶館。

       坐席的視覺半徑超過二公里,四面舞臺相連,可綿延出萬米長卷的壯闊景象。置身其中,不僅可以將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王峰、玉女峰盡收眼底,而且還會有穿著民俗服飾的侍女,遞上一杯中國“茶王”大紅袍,讓觀者一品芳茗。

      《印象大紅袍》是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後,“印象鐵三角”創作的第五個印象作品,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在二十三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勝地創作的“印象”作品。

       演出舞臺坐落在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武夷茶博園西南角、崇陽溪東側河岸,背倚風光綺麗的武夷山水,佔地面積約為十一點二畝,總投資近二億元人民幣

作為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國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實景電影”是其中最長的一個演出環節,也是《印象大紅袍》最大的看點。長達七十分鐘的演出,在完全開放的“山水”間進行,堪稱世界上第一座“山水環景劇場”。

“實景電影”採用全球首創三百六十度旋轉的觀眾席,觀眾席五分鐘內即可完成一週旋轉,舞臺視覺總長度達一萬兩千米。

      同時,導演組史無前例地引入“矩陣式”實景電影,將十五塊電影銀幕融入自然山水之中,組成“矩陣式”超寬實景電影場面,現場效果如夢似幻,使觀者真切地感受“人在畫中游”的奇妙體驗。

演出中有一個最大亮點:演員們一聲吶喊,大王峰和玉女峰被瞬間照亮,演員們再一聲吶喊,水也被燈光瞬間照亮,演員們開始講述大王和玉女的愛情故事,歷史如水潺潺盪漾出優雅的線條,流連在古代才子的對月獨酌,月下佳人的顰笑扶搖、環佩叮噹間。這就是史無前例的“矩陣式”實景電影,將15塊電影銀幕融入自然山水之中,組成“矩陣式”超寬實景電影場面,現場效果如夢似幻。

表演陣容強大,為觀眾介紹了從採茶到製茶的過程,古色古香的舊樓閣,彷彿回到過去。幽默詼諧的臺詞,讓人忘卻煩惱。像演員們說的,我們雖然很累,但是我們很幸福。

頗負盛名的武夷山茶文化

古語有云:“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茶與儒、釋、道有著不解淵源,精煉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內涵。每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戶戶都忙著採茶、做茶,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茶的清香。幾百年來,武夷山人世代傳承的不僅僅是原汁原味的製作方法,還有對茶一絲不苟的執著與熱愛。一起了解南平文化吧!

  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定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巖茶。因而,武夷巖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定了“御茶園”,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為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後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為最多,約佔全國貢額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

  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為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仍為世人所重,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茶葉。

  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後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為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為武夷變種,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後,西歐人還把茶稱為“武夷”,併成為習俗。

試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簡單介紹

武夷山有著獨特的茶 文化 ,那麼你們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資料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

  文化是“指人類 社會實踐 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但是,茶文化有“廣義”、“狹義”之說。我傾向“廣義” 觀點。因為不論那種說法,都離不開茶及其相關因素。如泡茶藝術中各種茶的泡法,就涉及到採摘、製作、品種等。所以武夷茶文化當是武夷茶的物質和精神的反映,它涵蓋著武夷茶的歷史、生長環境、栽種製作、品質特徵、品飲鑑賞、流通傳播,以及詩詞歌賦、 傳說 故事 、摩崖石刻、書畫楹聯、影視歌舞、風俗民情、軼聞舊事,等等。其中如茶園、茶樹、茶品、茶水、茶廠、裝置、工具、茶具等系物質的;著作、字畫、 文章 、石刻、劇本等系文化的;製作技藝、沖泡品評、茶藝歌舞、表演傳唱等當是非物質文化,後兩種都屬於精神範疇。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書中,都有其綽約身姿,而今更是在電視中頻頻出鏡,不愧為武夷文化瑰寶。所以局題字中強調“要多宣傳武夷茶文化”。筆者在此作個簡要概述:武夷茶的歷史。武夷茶歷史悠久,在漢代就有傳說,唐代見諸文字記載,宋代處於興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創制出烏龍茶、紅茶,時間武夷山成為全國茶葉科研中心,新中國的又一崛起。期間雖有興有衰,但總的趨勢是朝茶類增多、品質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發展,已至形成當今的“武夷風雅茶韻”、“大紅袍紅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個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詩賦文讚賞評說;飲者、茶家煎煮、品飲、操技、演藝、傳播、營運,等等。如唐代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徐夤的《尚書惠蠟麵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蘇軾的《葉嘉傳》,元代暗都剌的《喊山臺記》,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說》,林馥泉的《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等等。舉不勝舉,出處可查,佐證可靠。

  武夷巖茶品質優異的原因。古今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有三點:優異的自然環境,傳到的製作工藝,選用優良的品種。

  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巖茶的優異品質。這裡講的以黃崗山等群峰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溫度、雨量、溼度、霜期、雲霧、日照、風速、雲層等,上蒼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積風化爛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這就是人力無法造就的“一方水土”。這些不但有具體的資料查閱,而且有科學道理探索。

  武夷巖茶獨到的製作工藝,使其優異內質得以外揚。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費時之冗長,工序之繁複,技藝之高超是罕見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具有傳承性。它是從團餅茶,晒青蒸青散茶,炒青綠茶發展而來的;它包含著豐富的 經驗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葉“死去活來”,手試溫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後來的製茶機器所應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藝性。如“開青”、“搖青”、“手炒”、“揚簸”、“分篩”等等。難度極大,有的人雖然肯於勤學苦練,但由於缺乏悟性,一輩子還是沒有學到這一手絕活。

  採用這種既促進發酵又要抑制發酵的循序漸進的 方法 製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獨特的韻味。

  選用適宜的品種,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靈氣。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種名曰“菜茶”。由於過去採用茶籽繁育,產生了不少變異,派生出繁多的名叢、單叢。其樹形、葉形、葉色、枝幹、產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別,被茶家、茶客、文人號以富有文彩的芳名,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關於巖茶的品飲方法。既要講究藝術形式,更要注重科學方法。如場所、茶具、選茶、水溫、茶量、泡時,以及品嚐功夫等。當要糾正“洗茶”之說,武夷巖茶高溫熱炒、炭火慢焙、乾燥存放,當是無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儘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當釋為“潤茶”。

  關於巖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應從巖茶的產地環境、茶山管理、內含物種類和含量、製作工藝等方面進行講解巖茶特殊功能,不要過分誇大其效果。還要講清 飲茶 的禁忌。

  關於武夷茶的傳播。既有茶種之外傳,又有茶品及製作工藝的外傳。茶籽於清嘉慶年間(1810年)就傳到臺灣台北桀(魚+桀)魚坑(即今臺北瑞芳、石碇一帶);繼之又由印度茶葉委員會祕書戈登於1834年6月購運到印度阿薩姆 種植 ,並請去當地茶師製作。茶品先後傳到閩南、臺灣及國外。

  關於烏龍茶、紅茶發源於武夷山的考證,要多從製作工藝及茶類特徵上去解說。既要舉證史料,並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歷史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為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為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為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茶”上面是草字頭,中文寫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說茶道界都說祝您老喝茶得茶壽,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事實上,直到唐代,茶才從最初的藥用完成到實用的轉變,成為被廣為接受的飲品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也正是這時,武夷茶開始大量種植。一個叫孫樵的唐朝進士在給友人的信札裡,曾經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武夷茶稱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遊景點

  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僅擁有自然景觀的特色,還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觀,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時候還被聯合國教科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後來名氣也是越來越大了。

  說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說的就是名氣最大的大紅袍了,在這個具有茶樹品種王國稱呼的地方,大紅袍更是被譽為王中之王,大紅袍有四棵母樹,位於武夷山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邊就是矗立著的巖壁,這裡日照時間不會特別長,有著適宜的溫度,並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潤的泉水,每年苔蘚、枯葉等腐爛後形成的有機物會成為他們的養料,為茶樹補充足夠的養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母樹茁壯成長,大紅袍的茶葉衝到九泡都不會讓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紅袍景區也成為人們爭相去旅遊的勝地,都希望親眼瞧瞧這幾棵茶樹的面容。

  不得不說的是大紅袍每年的產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現在您在市面上見到的大紅袍都是二代大紅袍,也就是通過嫁接生長而成的,等級也是分為很多個的。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紅袍之外的茶樹,比如鐵羅漢、水金龜、半天鷂、白雞冠等。

  武夷茶博園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館和茶店,所以茶業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遊業之外的另一個支柱產業,人們種茶、製茶、賣茶,所以茶早就成為平時生活中必須有的一部分,武夷山也特別重視武夷山茶文化的傳播,所以斥資近兩億建造了一座茶博園,不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歷史、傳說,還有武夷山茶的製作工藝。

  印象大紅袍

茶文化知識大全之武夷山大紅袍

大紅袍作為茶中精品,更是被稱為中國十大名茶中的“茶王”,其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香高而持久,實屬為茶中精品,那麼本期的茶文化,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下茶中之王—武夷山大紅袍吧。

  大紅袍的起源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的形態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1~11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

  幹茶的外形色澤也可以作為品質鑑別的參考。通常要求外形勻整,條索緊結壯實,稍扭曲,色澤油潤帶寶色。陳茶則色澤灰褐。條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葉的葉底也可以作為茶葉品質的參考,應軟亮勻齊,葉底紅邊明顯。

  大紅袍的喝法

  潔具:這一環節對於大紅袍來說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須把沖泡器(蓋碗或紫砂壺)內外沖洗乾淨,而且必須熱透,經過幾次用心的試驗,這都很好完成。

  賞茶:無論是沖泡者還是品飲者此時都應該認真地看看這個茶的外形,色澤,包括幹茶的香氣。當然,此時香氣尚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那麼通過下面的步驟就可以聞到大紅袍的迷人香氣了。

  置茶:置茶時,動作要快,儘可能地保持沖泡器的溫度。

  洗茶:大紅袍的外形不像鐵觀音那麼緊結,所以這個洗茶過程可以簡單一些。入水之後,就可以馬上把洗茶水倒出來。還是不建議倒入公道杯中,然後分入品茗杯的做法。

  沖泡:在巖茶的沖泡中,高衝顯得非常重要。高衝時,最好讓茶葉在蓋碗中能翻滾起來。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大紅袍的功效

  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可以促進腦部血液迴圈,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帶著塞北的風塵僕僕:雞鳴驛

雞鳴驛城位於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是一處建於明代(1368年-1644年)的驛站遺存。驛城佔地22000平方米,平面近方形,城牆周長1891.8米。城牆表層是磚砌的,裡層是夯土。牆體底寬8-11米,上寬3-5米,高11米,城牆四周均勻分佈著4個角臺。東西各開一城門,建有城樓,城外有煙墩。城內的五條道路縱橫交錯,將城區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個區域。城內建築分佈有序,驛署區在城中心,西北區有馬號,東北區為驛倉,城南的傍城有驛道東西向通過。城內還有古代遺留的商店和民居。雞鳴驛城是中國郵傳、軍驛的寶貴遺存,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雞鳴驛,因背靠雞鳴山而得名。雞鳴山,《水經注》裡說,趙襄子殺代王於夏屋而並其土,襄子迎其姊於代。其姊代之夫人,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將歸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地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鳴於祠屋上,故亦謂之雞鳴山。《明·一統志》裡則說,唐太宗北伐至山聞雞鳴,因名雞鳴山。

  雞鳴驛始建於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開闢驛路,設定“站赤”,即驛站。到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擴建為定貨府進京師的第一大站。清康熙年間,設驛臣主管驛站事務。雞鳴驛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磚修城池,全城周長2330米,牆高12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此城中部建玉皇閣樓,城四角分築角樓。東西“馬道”為驛馬進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當年驛卒傳令幹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將城牆重新修理,並在城東築護城壩一道。

  您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佈情況

   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武夷山

   頗負盛名的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山茶文化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云:“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n6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