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吉林松原的王氏宗親什麼意思

吉林松原的王氏宗親什麼意思

吉林松原的王氏宗親什麼意思

吉林松原的王氏宗親指的是在中國吉林省松原市有著王姓祖先關係的家族群體。宗親指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常常以宗祠、族譜等傳統方式維繫家族聯絡。

吉林松原的王氏宗親指的是在中國吉林省松原市有著王姓祖先關係的家族群體。宗親指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常常以宗祠、族譜等傳統方式維繫家族聯絡。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宗親和外親分別指什麼?舉例說明

一、宗親

是我國古代親屬分類之一,另外是外親、妻親。

1、同源於一個祖先的男系血親。如高祖父、曾祖父、孫、玄孫等。

2、旁系(男性)宗親。如族曾祖父、族祖、族兄弟、從祖、從父、從祖兄弟、親兄弟、伯父、叔父、兄子弟子、從子、族子、族孫等。

3、本宗男系血親的配偶,即嫁入本家的女性。如曾祖母、祖母、母、兒媳等。

二、外親

在封建社會,外親的地位遠不如宗親,範圍很窄。

1、母親的親戚僅算及上下兩代,即上溯至母之父母(外祖父母),旁及母之兄弟姐妹(舅、姨),下至母之兄弟姐妹之子(舅姨的子女——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超出詞範圍就不能算親屬了。

2、父系方面的親屬包括上下九代,範圍很寬。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三親六戚:

三親即指宗親、外親、妻親,六戚即指父親、母親、兄長、弟弟、妻子、兒女這六種親屬。泛指親戚和舊故。

二、其他稱呼:

“妻親”:妻系的親屬。就是妻子的直系親屬,這種親緣關係是後天的,是由於婚姻的關係組成的,所以最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親六戚

宗族是什麼意思?

宗族 [zōng zú]

1、釋義:

(1) [patriarchal clan;clan]∶以父親為血源紐帶劃定的家族

(2) [clansman]∶同族中出嫁女性以外的人 鳩宗族僮奴百許人。

(3) ㄗㄨㄥ ㄗㄨˊ 同一姓氏世代相傳的家族。

(4) 近系族 同族的人。爾雅.釋親:「父之黨為宗族。」三國演義.第二回:「昔呂后因握重權,宗族千口皆被戮。」

2、近義詞:系族

3、例句:

(1)因之,保護貴池儺戲的一切措施和機制,均應圍繞著宗族展開。

(2)徐氏宗族希望後人出官的願望,終於在徐高賢這一代得以實現。

(3)平旦者,楚平王之苗裔也,秦並六國,各國宗族四散於外。

(4)此外,宗族還重視延聘名師,資助族內貧寒子弟。 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5)不少人因此回到祖籍老家和宗親們重新建立起宗族關係。

(6)跳仙鶴為富陽場口徐姓宗族特有的藝術品種,起源於清乾隆年間。

劉備說自己是劉勝之後而非劉邦之後,原因是什麼?

劉備之所以這樣說,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度的影響。諸侯王的子孫只能以第1個搬到封地生活的諸侯王為自己的祖先,而不能以漢朝的皇帝為自己的祖先,只有皇帝才能夠將前面的皇帝當做自己的祖先。

假如劉備是生活在晉朝或者是宋朝的話,那麼他完全可以說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是漢朝,那個時候的漢獻帝還沒有被廢,所以劉備不能直接稱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之所以不能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古代的時候宗法制度有這樣的。比如說漢獻帝就可以稱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但是諸侯王的子孫卻不可以這樣稱呼。劉勝是漢景帝的兒子,由於劉徹登基以後將劉勝封到了中山國為王,所以劉勝的後代應該說自己的祖先是劉勝,而不是漢高祖劉邦。

其實劉備之所以會說自己是劉勝的後代,主要是因為漢朝早年的時候許多諸侯王的後代都受到了推恩令的影響,他們在經過了幾世以後就會淪為平民百姓。劉勝的兒子一共有100多個,所以他的子孫後代非常的多。如果有人想冒充劉勝後代的話,那麼真實身份就無法考證。正因如此,劉備才才會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假如劉備說自己是其他王氏子弟的後代,那麼其他王氏子弟的數量比較少,別人很可能就會戳破劉備的謊言。

而劉備之所以要說自己是王氏宗親,主要是因為他想要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去打天下,假如他沒有一個正義的旗幟,那麼他就出師無名。正是由於劉備走到哪裡都說自己是漢室宗親,所以他才會受到別人的禮遇。比如說他去荊州見劉表的時候,劉表就因為跟他是同宗而非常厚待他。

求辛亥革命中,胡歌(林覺民)說的那段話(……到朝廷要我的命,我誅朝廷的心。)

林覺民臺詞:

王氏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而老百姓呢?各個都是苟且偷生,愚昧無知。堂堂華夏,不齒於列幫,被輕於異族。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所謂何事?

擴充套件資料:

英勇就義

廣州起義失敗後,當時傳言抓獲一個剪短髮、穿西裝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覺民。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就用英語回答問題,毫無懼色,慷慨陳詞,綜論世界大事和各國時事,宣傳道理。

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頓足,激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建立共和。滿庭皆震動。兩廣總督張鳴歧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

當時水師提督李準勸總督大人為國留才,而張總督認為這種英雄人物萬不可留給黨,遂下令處死。被關押幾天,覺民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殉國時年僅24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辛亥》是一部由張黎、成龍聯合執導,趙文瑄、成龍、李冰冰等主演的劇情、歷史、戰爭片,於2011年9月23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派,決心以推翻清,建立共和的故事。2012年,孫淳、寧靜憑藉該片獲得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辛亥

王氏家譜 : 文乃兆明選、 德維輔弼臣、 禮樂光前業、 詩書潤繼人 。 老人心願尋找同宗人。

鄙人王法東,祖父居住遼寧昌圖,因戰亂搬到吉林四平,家譜,文乃召明選,法惟輔弼臣,禮樂光前業,詩書潤繼人

誰知道吉林省松原市蒙古族白姓的祖籍歷史?

我個人分析,松原的白姓蒙古人的歷史應該追溯到金丹道事件。遼寧朝陽阜新一帶以前是卓索圖蒙(東土默特,這裡面姓白的蒙古人很多),居住著很多蒙古人,因為19世紀末的金丹道事件,這個事件對東部蒙古人影響深遠(據說也是導致外蒙古的一個因素),導致大量蒙古人北遷,在東北散居著很多祖籍是遼寧朝陽阜新等一帶的蒙古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王姓的由來

王姓的由來

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 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隻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這雖然是被記入《史記?殷本紀》中,但我們也只能把它當作一個神話傳說。這種傳說不僅我們今天不把它看作是歷史事實,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懷疑它的真空性。例如,傳說中說簡狄是帝嚳的妃子,對此,三國時譙周就說,帝嚳生堯,而契在堯時出生,在舜時才長大被提拔,所以,簡狄一定不是帝嚳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在我們今天看來,疑點豈只這些,吃鳥蛋懷孕這件事本身就令人難以置信。不過,我們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發現這樣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遠古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第二,在契出生的時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正常現象了,人們開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所以才有了吃鳥蛋而懷孕的故事,以此來為不知其父製造一個體面的理由。這說明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在舜的時候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裡有稷、契、 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毫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那時候,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他有一句名言:"人通過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過民可以知道國家治理與否"。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主,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股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

這些以子為姓的契的子孫們,既有湯、盤庚、武丁這樣的傑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輩,而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一般人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但要說紂王,則人人都會知道。他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著上天早點懲罰紂王,早點降下受天命的人來代替他。

然而,以子為姓的殷商宗室並不是人人都像紂王那樣,他們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比干是紂王的爺爺帝太丁的兒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就連紂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以示不與紂王合作。而比干卻下了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後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說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

王子比干死後不久,商朝就被在其西方興起的姬周滅掉了。商朝雖然滅亡了,但商王室的3個子姓貴族卻因為不與紂王同流合汙而被視為商朝的3個仁人,他們就是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後來被封在宋,箕子也受到了周武王的優待,比干的墓地所在的地方也被周武王封疆益土,賜給了比干的後代。比干的墓地,《水經注?清水》說是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史記?周本紀》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說在衛州汲縣(治今河南衛輝市)10裡250步。比干的後代便在從淇縣到衛輝市一帶的土地上生活,並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最早生活在商都一帶的王姓,實際上是殷商王族子姓的後裔。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參考資料:知道

王氏一族介紹

一、來源

在遠古的周代,有位國王周靈王,他的長子姬晉(黃帝第四十二代後人,字子喬)生於公元前565年,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年少冊立,十五歲就輔佐父王治國。但太子晉寬厚仁愛,卻生性耿直,說話總是讓父親周靈王不愛聽,所以得不到周靈王的賞識。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氾濫,危及王宮,靈王決定壅塞二水,太子晉直諫阻塞之不當,主張像大禹治水那樣因勢利導。不料觸怒父王,結果被廢太子,貶為庶人,逐出王宮,流落民間。

太子位被廢,立其弟貴為太子,太子貴即位後稱為周景王。周景王因子喬在太子位時得到百姓和大臣的擁護,並對子喬產生痛恨、妒忌,在靈王面前百般挑撥,也成為致使子喬的太子位被廢的一個主要原因。貴即位後下令要除掉子喬,子喬得知後連夜攜妻帶子,逃往自己外公的家鄉晉國。晉國國王晉平公早就聽說了太子晉的賢名,於是就收留了他。由於晉原來是太子,又是皇室出身,便賜他為王姓,從此子喬就姓王,叫王子喬。

但太子晉被貶後,鬱鬱不樂,於公元前549年,齎志而終,年僅十七歲。

太子晉雖一生短暫,但他作為王氏立姓開始之始祖,王姓人對其始終不忘,有著追思敬仰之情。太子晉的兒子姬宗敬,做官做到司徒職位時,痛恨祖父對自己父親的不公,冒著大不敬的罵名,就著民眾對他出自王家的叫法,將自己的姬姓改成了王姓。

太子晉後人即為王氏,至其二十世孫秦朝武城候王離有王元、王威兩個兒子,王元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遷到山東琅琊郡,成了琅琊王氏的第一世祖,王威則居太源,是為太原王氏的祖先。

二、王姓相關的其它來源

姬姓,黃帝之姓,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周朝的國姓。黃帝的嫡系後裔世世代代以姬姓相沿襲,非嫡系子孫便分成其它姓氏,如周姓、吳姓、王姓、楊姓、魏姓、趙姓、韓姓、孫姓、鄭姓、馮姓、衛姓、何姓、張姓、謝姓、華姓、于姓、康姓、孟姓、汪姓、毛姓、戴姓、龐姓、熊姓、項姓、賈姓、郭姓、樊姓、霍姓、管姓、石姓、文姓等。

  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有稱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任魏國將軍,才重得顯貴。先秦時期,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徒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距今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除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外,還有3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氏,己有2700年的歷史。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距今己有2400年的歷史。

三、江右鍬溪王氏的來源

鍬溪始祖偞之公,屬太原郡琅琊派系元公之裔,覽公第六子琛公的十二世裔孫。官拜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刺史,公因訪其祖跡而來鍬溪定居。據家譜記載:琛公長子稜公是西晉王導的從弟,少時清顯,官丞相從事中郎,出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侃公是稜公的胞弟,也就是偞之公的十二世宗祖,侃公曾出任豫章廣武將軍,因為他們的先祖三百年前曾在南昌做官,按理稜公應有後人還在南昌。

自偞之公來德安鍬溪定居落業後,生子瓘文,唐時為凌煙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是為鍬溪二世祖(晉世四十五世)。瓘文公生子二,定、海(晉公四十六世)。定公生子三,靖、顯、暉。海公生子二,明、昭(晉公四十七世)。靖公生子三,濱、復、誼。顯公生子二,誠、溶。暉公生子一,哲。明公待考。昭公生子三,澄、密、燮(晉公四十八世)濱公居鍬溪舊宅,生子三,平、振、儼。復公為孝感縣丞,娶袁氏生子一,衡,公遷興國洴田(今名泉口阪)。公妣合葬猛虎跳澗。誼公徙居蘄春白沙河,生子二,麗、霖。誠公唐大中五年(851年)登第,鹹通間為豫寧令,遂而家焉:公生子三,怡、惇、恆。溶公精地理,欲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未果,生子一、義。哲公生子一,銳,葬新建路口。澄公生子二,慶、寶。慶公欲遷黃土(今九井)未果。密公由鍬溪樓下遷九江府(待考)。燮公住珠明莊(今愛民碧山王村),生子二、坪、本(晉公四十九世)。平公居鍬溪生子君御,振公(待考)、儼公(待考),衡公娶楊氏生子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霖公(待考)。惇公生子君甫,遷西源莊(今德安吳山鄉林居村)。恆公遷楓林郎溜田,馬頭坑(地名無考)。義公生子君濟,君朋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銳公生子三,君明、君權、君顯。明公因避亂早徙居武寧田畔,與家鄉音信隔絕。君權公於五代間兵荒馬亂時,遷居武寧安樂鄉驢駐坪,公享年期頤,葬樟樹口尾。顯公兵亂時遷武寧五鳳山,慶公長子君津,因五代兵亂遷徙瑞邑洪陽上鄉顏坑(今瑞昌市洪一鄉蛟溪)。慶公次子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長子君滿,第三郎。唐末、昭宗爵封端公,居長溪山祖(今鄒橋畈),歿葬櫟榔塘畔。寶公次子君演,第五郎,先鋒使,歿葬曹家坑。寶公三子君淺,第十郎,字禹源,唐置鎮南軍節度使,國子祭酒兼御使大夫。公卒葬於黃土坡(今九井李塘衝附先壠)。寶公四子君汴,系官司鎮南軍,節度使,佐廂兵馬,右押衙檢校,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公天佑三年(907年)歿葬茶培坑。平公生子君源(待考)。本公生子君澗,珠明祖(以上君字輩,為晉公五十世)。

再補偞之公的資料,偞之公初由山東臨沂市膠南縣遷入金陵任職(今南京),由金陵再遷洪洲(今南昌)官拜洪洲刺史(相當於今南昌)因避戰亂,於唐高宋永微元年(公元650年)擇地隱居德安鍬溪,所成為江南(江右)鍬溪王氏一世始祖。偞之生子瓘文,瓘文公文學超眾,文武雙全,深受女王武則天的器重。於垂拱元年(685年)拜凌煙閣大學士,賜封金紫光祿大夫,官至工部尚書。

瓘文公其後裔繁衍五代,人丁興旺。君字輩有兄弟二十餘人:君御,君湘,君源,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顯,君津,君澤,君滿,君汴,君淺,君演,君湧,君沅,君澗等。至唐宣宗十二年時,戍寅年(公元858年)鍬溪出現過戶則百餘,人則近千,樓宇連貫,雨不溼腳,良田千畝。鍬溪東西兩岸及二衝等處,接棟連楹無尺寸空址。我們祖上在鍬溪的居地,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愛民鄉土塘三組鍬溪王氏祖地。

若要論具體精細的方面來說,還需審慎、嚴謹和仔細。四十九世祖平公,生子君御,居鍬溪。衡公生子二: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怡公光啟元年(885年)遷岡廉村待考。惇公生子:君甫,居西源。義公生子二:君濟、君朋。遷居三萬。銳公生子三:君明,因避亂早遷武寧田畔,與家庭音信隔絕無考。次子君權,五代(907—960)兵亂,遷居武寧安樂都驢駐坪。三子君顯,遷武寧五鳳山。慶公生子:君津、君澤。君津,五代兵亂,遷瑞昌洪陽上鄉顏坑。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君滿遷長溪山鄒橋阪;次子君演居黃土;三子君淺居黃土(今九井)楊梅綠水界;四子君汴居黃土;五子君湧,兵馬副使遷徙不明。本公生子君澗,遷珠明村。

四、關於鍬溪王氏的字輩

鍬溪王氏始於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始有君津、君汴二公首次纂修《鍬溪王氏家譜》。定下了40個字派行詩: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廷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鍬溪王氏分佈全國各地,這40個字也散佈到全國各地,曾由王賢勇、王義炳帶領幾位族人走訪了兩省15個縣的鍬溪宗親,查閱了各縣的派序:發現有百分之七十是用唐代40字;百分之三十用自創派序;有的還誤用太原派序;有的則跟別支系的派序混合在一起;有的家譜上有唐代40字。但未起作用。特別對自創派序,我們走到他們的莊門,可無法按輩分稱呼,只好稱其為家門。這些莊門沒有記住先祖的兩句遺囑:“居方源自合,念祖派相通”,故造成今天相逢的尷尬。

五、江西德安縣鍬溪王氏歷代世系

1世—晉、2世—宗敬、3世—仕蠲、4世—森、5世—質、6世—升、7世—昱、8世—穎、9世—弼、10世—景、11世—錯、12世—賁、13世—渝、14世—息、15世—恢、16世—元、17世—頤、18世—翦、19世—賁、20世—離、21世—元、威、22世—道行、23世—謙、24世—樂、25世—吉、26世—駿、27世—崇、28世—遵、29世—音、30世—融、31世—覽、32世—琛、33世—侃、34世—戩、35世—明德、36世—璿、37世—尹壽、38世—施仁、39世—政、40世—廷治、41世—灝、42世—釴、43世—偉、44世—偞之(鍬溪王氏始祖)、45世—瓘文、46世—定、海、47世—靖、顕、暉、明、昭、48世—濱、復、誼、誠、溶、哲、澄、密、燮、49世—平、振、儼、衡、麗、霖、怡、惇、恆、義、銳、慶、寶、坪、本、50世—君御、君湘、君沅、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顕、君津、君澤、君滿、君演、君淺、君汴、君湧、君源、君澗。

以下世系以字派為準: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

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輝騰漢,芳芝秀遇春。

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說明:功字輩89世、瑞字輩為90世

            注:偞之公之上應有研究、偞之公之下無異

                                  (引自中華鍬溪王氏聯誼總會  王賢勇)

六、關於茅田宗祠

茅田王氏派系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巨集。

宋丹嘉時善,化愛永興隆。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飛騰漢,芳枝秀遇春。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王氏宗祠,亦稱茅田王氏宗祠,位於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茅田村,始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毀於文化大,於二OO七年重建,佔地面積達1800餘平方米。曾被有關專家譽為鄂南第一祠。

七、王氏始祖子喬公在安徽巢湖的傳說

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今紫薇洞景區內,相傳春秋時代,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得名。

巢湖王喬洞,作為王子喬過的福地,想來王氏宗族的子孫們知之甚少。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相傳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而得名。它是個呈弧型的天然石灰岩熔洞。洞長40餘米,高5-7米,寬4米左右。主洞口朝南,東巖壁上有明嘉靖年間刻的“王喬洞”三個楷書大字。後洞口略偏北,石窟內兩壁上刻有大小佛像520餘尊,另有虎,象,馬,獅,麒麟等動物石刻多處。此外洞中還有刻碑六塊,最早的為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其餘均為明清兩代遺物。據此推測佛像的雕刻年代在北宋以前。它是安徽省唯一的一處摩崖雕刻石窟,省級文保單位。洞內刻在石壁上的浮雕佛像全部沒有頭,佛像為何無頭?一直是個迷。

八、歷代名人名士

從西漢王吉為琅琊王氏這個宰相世家開闢歷史以來,經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未年,大約一千年時間,族中有六百餘人的名字永遠刻在人類文明史上,同時,到唐朝未代宰相王摶止,還造就了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九十二位宰相,其中權位最為顯赫的要屬東晉宰相王導,他因擁立司馬氏建立東晉政權有功,幾乎使王姓之人佔據了東晉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職,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與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勢力達到巔峰的標誌,同時也標誌著琅琊王姓是為天下第一旺族。同時在講究“忠孝節義”的封建社會裡,生活在漢晉時期的王祥、王覽兄弟,更以王祥“臥冰求鯉”,王覽“捨身救兄”被譽為“二十四孝”之一的美名,從而使琅琊王氏顯赫一時。不僅如此,琅琊王氏的女子也不簡單,在自西漢景帝皇后王氏始至明熹宗生母王皇太后止,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三十六位皇后中,就有十二位是出自琅琊王氏,王家三十六位皇后是十二個王朝三十二位皇帝的配偶,又是十六位皇帝及四位太子,六位王爺,十五位公主的生母;在其所配皇帝之中,有吳主孫權、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等蓋世明主;在所生皇帝中,有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北魏昭成帝什翼健等英明帝王。

以上內容部分引自:http://www.xalyws.com/bbs/Default.asp?GroupID=5

(王氏論壇)。

電影<辛亥革命>中林覺明被張鳴岐審問時說的話(臺詞)是什麼?

林覺民,你一表人才,家境也不錯,可為何要和亂黨裹在一起呢?

張鳴歧,你為什麼躲在暗處?你怕什麼?

我怕什麼

你怕我年輕,我雖然選擇了死,可我依然年輕;你雖然苟活,但你已經老了。你讀過《天演論》嗎?物競天擇,你有沒有想過,當今世界有那一個國家,不是因為才得以強盛的?中國豈能不思?

國家大事,不是你們這些人

孫文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積弱,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氏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而老百姓呢,個個都是苟且偷生,矇昧無知,堂堂華夏,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

年輕人,朝廷也不容易朝廷?

朝廷把香港割給了英國,把臺灣割給了日本,這是朝廷該乾的事兒?這樣的朝廷,要來有什麼用?我審你,今天到變成你審我了!

因為你對我無從審起!

林覺民,本官有意對你法外施恩。

不必了。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可你這麼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王氏家譜

王姓家譜

南北朝時興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佚。今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及個人手中的王姓族譜家譜,絕大部分為近代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例如:《豫章王氏宗譜 灣裡分譜》經過全體宗親和編纂人員一年多來的共同努力,終於和大家見面,2009年3月28日在灣裡舉行了隆重的發譜儀式,是新的發譜儀式。)

編輯本段文獻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豫章王氏宗譜•灣裡分譜》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儲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儲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莊儲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編輯本段字輩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淨。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勳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勳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宗親和外親分別指什麼?舉例說明

一、宗親

是我國古代親屬分類之一,另外是外親、妻親。

1、同源於一個祖先的男系血親。如高祖父、曾祖父、孫、玄孫等。

2、旁系(男性)宗親。如族曾祖父、族祖、族兄弟、從祖、從父、從祖兄弟、親兄弟、伯父、叔父、兄子弟子、從子、族子、族孫等。

3、本宗男系血親的配偶,即嫁入本家的女性。如曾祖母、祖母、母、兒媳等。

二、外親

在封建社會,外親的地位遠不如宗親,範圍很窄。

1、母親的親戚僅算及上下兩代,即上溯至母之父母(外祖父母),旁及母之兄弟姐妹(舅、姨),下至母之兄弟姐妹之子(舅姨的子女——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超出詞範圍就不能算親屬了。

2、父系方面的親屬包括上下九代,範圍很寬。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三親六戚:

三親即指宗親、外親、妻親,六戚即指父親、母親、兄長、弟弟、妻子、兒女這六種親屬。泛指親戚和舊故。

二、其他稱呼:

“妻親”:妻系的親屬。就是妻子的直系親屬,這種親緣關係是後天的,是由於婚姻的關係組成的,所以最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親六戚

宗族是什麼意思?

宗族 [zōng zú]

1、釋義:

(1) [patriarchal clan;clan]∶以父親為血源紐帶劃定的家族

(2) [clansman]∶同族中出嫁女性以外的人 鳩宗族僮奴百許人。

(3) ㄗㄨㄥ ㄗㄨˊ 同一姓氏世代相傳的家族。

(4) 近系族 同族的人。爾雅.釋親:「父之黨為宗族。」三國演義.第二回:「昔呂后因握重權,宗族千口皆被戮。」

2、近義詞:系族

3、例句:

(1)因之,保護貴池儺戲的一切措施和機制,均應圍繞著宗族展開。

(2)徐氏宗族希望後人出官的願望,終於在徐高賢這一代得以實現。

(3)平旦者,楚平王之苗裔也,秦並六國,各國宗族四散於外。

(4)此外,宗族還重視延聘名師,資助族內貧寒子弟。 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5)不少人因此回到祖籍老家和宗親們重新建立起宗族關係。

(6)跳仙鶴為富陽場口徐姓宗族特有的藝術品種,起源於清乾隆年間。

劉備說自己是劉勝之後而非劉邦之後,原因是什麼?

劉備之所以這樣說,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度的影響。諸侯王的子孫只能以第1個搬到封地生活的諸侯王為自己的祖先,而不能以漢朝的皇帝為自己的祖先,只有皇帝才能夠將前面的皇帝當做自己的祖先。

假如劉備是生活在晉朝或者是宋朝的話,那麼他完全可以說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是漢朝,那個時候的漢獻帝還沒有被廢,所以劉備不能直接稱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之所以不能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古代的時候宗法制度有這樣的。比如說漢獻帝就可以稱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但是諸侯王的子孫卻不可以這樣稱呼。劉勝是漢景帝的兒子,由於劉徹登基以後將劉勝封到了中山國為王,所以劉勝的後代應該說自己的祖先是劉勝,而不是漢高祖劉邦。

其實劉備之所以會說自己是劉勝的後代,主要是因為漢朝早年的時候許多諸侯王的後代都受到了推恩令的影響,他們在經過了幾世以後就會淪為平民百姓。劉勝的兒子一共有100多個,所以他的子孫後代非常的多。如果有人想冒充劉勝後代的話,那麼真實身份就無法考證。正因如此,劉備才才會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假如劉備說自己是其他王氏子弟的後代,那麼其他王氏子弟的數量比較少,別人很可能就會戳破劉備的謊言。

而劉備之所以要說自己是王氏宗親,主要是因為他想要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去打天下,假如他沒有一個正義的旗幟,那麼他就出師無名。正是由於劉備走到哪裡都說自己是漢室宗親,所以他才會受到別人的禮遇。比如說他去荊州見劉表的時候,劉表就因為跟他是同宗而非常厚待他。

求辛亥革命中,胡歌(林覺民)說的那段話(……到朝廷要我的命,我誅朝廷的心。)

林覺民臺詞:

王氏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而老百姓呢?各個都是苟且偷生,愚昧無知。堂堂華夏,不齒於列幫,被輕於異族。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所謂何事?

擴充套件資料:

英勇就義

廣州起義失敗後,當時傳言抓獲一個剪短髮、穿西裝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覺民。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就用英語回答問題,毫無懼色,慷慨陳詞,綜論世界大事和各國時事,宣傳道理。

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頓足,激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建立共和。滿庭皆震動。兩廣總督張鳴歧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

當時水師提督李準勸總督大人為國留才,而張總督認為這種英雄人物萬不可留給黨,遂下令處死。被關押幾天,覺民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殉國時年僅24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辛亥》是一部由張黎、成龍聯合執導,趙文瑄、成龍、李冰冰等主演的劇情、歷史、戰爭片,於2011年9月23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派,決心以推翻清,建立共和的故事。2012年,孫淳、寧靜憑藉該片獲得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辛亥

王氏家譜 : 文乃兆明選、 德維輔弼臣、 禮樂光前業、 詩書潤繼人 。 老人心願尋找同宗人。

鄙人王法東,祖父居住遼寧昌圖,因戰亂搬到吉林四平,家譜,文乃召明選,法惟輔弼臣,禮樂光前業,詩書潤繼人

誰知道吉林省松原市蒙古族白姓的祖籍歷史?

我個人分析,松原的白姓蒙古人的歷史應該追溯到金丹道事件。遼寧朝陽阜新一帶以前是卓索圖蒙(東土默特,這裡面姓白的蒙古人很多),居住著很多蒙古人,因為19世紀末的金丹道事件,這個事件對東部蒙古人影響深遠(據說也是導致外蒙古的一個因素),導致大量蒙古人北遷,在東北散居著很多祖籍是遼寧朝陽阜新等一帶的蒙古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王姓的由來

王姓的由來

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 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隻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這雖然是被記入《史記?殷本紀》中,但我們也只能把它當作一個神話傳說。這種傳說不僅我們今天不把它看作是歷史事實,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懷疑它的真空性。例如,傳說中說簡狄是帝嚳的妃子,對此,三國時譙周就說,帝嚳生堯,而契在堯時出生,在舜時才長大被提拔,所以,簡狄一定不是帝嚳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在我們今天看來,疑點豈只這些,吃鳥蛋懷孕這件事本身就令人難以置信。不過,我們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發現這樣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遠古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第二,在契出生的時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正常現象了,人們開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所以才有了吃鳥蛋而懷孕的故事,以此來為不知其父製造一個體面的理由。這說明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在舜的時候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裡有稷、契、 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毫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那時候,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他有一句名言:"人通過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過民可以知道國家治理與否"。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主,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股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

這些以子為姓的契的子孫們,既有湯、盤庚、武丁這樣的傑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輩,而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一般人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但要說紂王,則人人都會知道。他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著上天早點懲罰紂王,早點降下受天命的人來代替他。

然而,以子為姓的殷商宗室並不是人人都像紂王那樣,他們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比干是紂王的爺爺帝太丁的兒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就連紂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以示不與紂王合作。而比干卻下了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後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說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

王子比干死後不久,商朝就被在其西方興起的姬周滅掉了。商朝雖然滅亡了,但商王室的3個子姓貴族卻因為不與紂王同流合汙而被視為商朝的3個仁人,他們就是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後來被封在宋,箕子也受到了周武王的優待,比干的墓地所在的地方也被周武王封疆益土,賜給了比干的後代。比干的墓地,《水經注?清水》說是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史記?周本紀》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說在衛州汲縣(治今河南衛輝市)10裡250步。比干的後代便在從淇縣到衛輝市一帶的土地上生活,並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最早生活在商都一帶的王姓,實際上是殷商王族子姓的後裔。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參考資料:知道

王氏一族介紹

一、來源

在遠古的周代,有位國王周靈王,他的長子姬晉(黃帝第四十二代後人,字子喬)生於公元前565年,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年少冊立,十五歲就輔佐父王治國。但太子晉寬厚仁愛,卻生性耿直,說話總是讓父親周靈王不愛聽,所以得不到周靈王的賞識。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氾濫,危及王宮,靈王決定壅塞二水,太子晉直諫阻塞之不當,主張像大禹治水那樣因勢利導。不料觸怒父王,結果被廢太子,貶為庶人,逐出王宮,流落民間。

太子位被廢,立其弟貴為太子,太子貴即位後稱為周景王。周景王因子喬在太子位時得到百姓和大臣的擁護,並對子喬產生痛恨、妒忌,在靈王面前百般挑撥,也成為致使子喬的太子位被廢的一個主要原因。貴即位後下令要除掉子喬,子喬得知後連夜攜妻帶子,逃往自己外公的家鄉晉國。晉國國王晉平公早就聽說了太子晉的賢名,於是就收留了他。由於晉原來是太子,又是皇室出身,便賜他為王姓,從此子喬就姓王,叫王子喬。

但太子晉被貶後,鬱鬱不樂,於公元前549年,齎志而終,年僅十七歲。

太子晉雖一生短暫,但他作為王氏立姓開始之始祖,王姓人對其始終不忘,有著追思敬仰之情。太子晉的兒子姬宗敬,做官做到司徒職位時,痛恨祖父對自己父親的不公,冒著大不敬的罵名,就著民眾對他出自王家的叫法,將自己的姬姓改成了王姓。

太子晉後人即為王氏,至其二十世孫秦朝武城候王離有王元、王威兩個兒子,王元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遷到山東琅琊郡,成了琅琊王氏的第一世祖,王威則居太源,是為太原王氏的祖先。

二、王姓相關的其它來源

姬姓,黃帝之姓,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周朝的國姓。黃帝的嫡系後裔世世代代以姬姓相沿襲,非嫡系子孫便分成其它姓氏,如周姓、吳姓、王姓、楊姓、魏姓、趙姓、韓姓、孫姓、鄭姓、馮姓、衛姓、何姓、張姓、謝姓、華姓、于姓、康姓、孟姓、汪姓、毛姓、戴姓、龐姓、熊姓、項姓、賈姓、郭姓、樊姓、霍姓、管姓、石姓、文姓等。

  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有稱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任魏國將軍,才重得顯貴。先秦時期,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徒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距今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除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外,還有3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氏,己有2700年的歷史。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距今己有2400年的歷史。

三、江右鍬溪王氏的來源

鍬溪始祖偞之公,屬太原郡琅琊派系元公之裔,覽公第六子琛公的十二世裔孫。官拜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刺史,公因訪其祖跡而來鍬溪定居。據家譜記載:琛公長子稜公是西晉王導的從弟,少時清顯,官丞相從事中郎,出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侃公是稜公的胞弟,也就是偞之公的十二世宗祖,侃公曾出任豫章廣武將軍,因為他們的先祖三百年前曾在南昌做官,按理稜公應有後人還在南昌。

自偞之公來德安鍬溪定居落業後,生子瓘文,唐時為凌煙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是為鍬溪二世祖(晉世四十五世)。瓘文公生子二,定、海(晉公四十六世)。定公生子三,靖、顯、暉。海公生子二,明、昭(晉公四十七世)。靖公生子三,濱、復、誼。顯公生子二,誠、溶。暉公生子一,哲。明公待考。昭公生子三,澄、密、燮(晉公四十八世)濱公居鍬溪舊宅,生子三,平、振、儼。復公為孝感縣丞,娶袁氏生子一,衡,公遷興國洴田(今名泉口阪)。公妣合葬猛虎跳澗。誼公徙居蘄春白沙河,生子二,麗、霖。誠公唐大中五年(851年)登第,鹹通間為豫寧令,遂而家焉:公生子三,怡、惇、恆。溶公精地理,欲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未果,生子一、義。哲公生子一,銳,葬新建路口。澄公生子二,慶、寶。慶公欲遷黃土(今九井)未果。密公由鍬溪樓下遷九江府(待考)。燮公住珠明莊(今愛民碧山王村),生子二、坪、本(晉公四十九世)。平公居鍬溪生子君御,振公(待考)、儼公(待考),衡公娶楊氏生子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霖公(待考)。惇公生子君甫,遷西源莊(今德安吳山鄉林居村)。恆公遷楓林郎溜田,馬頭坑(地名無考)。義公生子君濟,君朋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銳公生子三,君明、君權、君顯。明公因避亂早徙居武寧田畔,與家鄉音信隔絕。君權公於五代間兵荒馬亂時,遷居武寧安樂鄉驢駐坪,公享年期頤,葬樟樹口尾。顯公兵亂時遷武寧五鳳山,慶公長子君津,因五代兵亂遷徙瑞邑洪陽上鄉顏坑(今瑞昌市洪一鄉蛟溪)。慶公次子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長子君滿,第三郎。唐末、昭宗爵封端公,居長溪山祖(今鄒橋畈),歿葬櫟榔塘畔。寶公次子君演,第五郎,先鋒使,歿葬曹家坑。寶公三子君淺,第十郎,字禹源,唐置鎮南軍節度使,國子祭酒兼御使大夫。公卒葬於黃土坡(今九井李塘衝附先壠)。寶公四子君汴,系官司鎮南軍,節度使,佐廂兵馬,右押衙檢校,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公天佑三年(907年)歿葬茶培坑。平公生子君源(待考)。本公生子君澗,珠明祖(以上君字輩,為晉公五十世)。

再補偞之公的資料,偞之公初由山東臨沂市膠南縣遷入金陵任職(今南京),由金陵再遷洪洲(今南昌)官拜洪洲刺史(相當於今南昌)因避戰亂,於唐高宋永微元年(公元650年)擇地隱居德安鍬溪,所成為江南(江右)鍬溪王氏一世始祖。偞之生子瓘文,瓘文公文學超眾,文武雙全,深受女王武則天的器重。於垂拱元年(685年)拜凌煙閣大學士,賜封金紫光祿大夫,官至工部尚書。

瓘文公其後裔繁衍五代,人丁興旺。君字輩有兄弟二十餘人:君御,君湘,君源,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顯,君津,君澤,君滿,君汴,君淺,君演,君湧,君沅,君澗等。至唐宣宗十二年時,戍寅年(公元858年)鍬溪出現過戶則百餘,人則近千,樓宇連貫,雨不溼腳,良田千畝。鍬溪東西兩岸及二衝等處,接棟連楹無尺寸空址。我們祖上在鍬溪的居地,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愛民鄉土塘三組鍬溪王氏祖地。

若要論具體精細的方面來說,還需審慎、嚴謹和仔細。四十九世祖平公,生子君御,居鍬溪。衡公生子二: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怡公光啟元年(885年)遷岡廉村待考。惇公生子:君甫,居西源。義公生子二:君濟、君朋。遷居三萬。銳公生子三:君明,因避亂早遷武寧田畔,與家庭音信隔絕無考。次子君權,五代(907—960)兵亂,遷居武寧安樂都驢駐坪。三子君顯,遷武寧五鳳山。慶公生子:君津、君澤。君津,五代兵亂,遷瑞昌洪陽上鄉顏坑。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君滿遷長溪山鄒橋阪;次子君演居黃土;三子君淺居黃土(今九井)楊梅綠水界;四子君汴居黃土;五子君湧,兵馬副使遷徙不明。本公生子君澗,遷珠明村。

四、關於鍬溪王氏的字輩

鍬溪王氏始於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始有君津、君汴二公首次纂修《鍬溪王氏家譜》。定下了40個字派行詩: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廷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鍬溪王氏分佈全國各地,這40個字也散佈到全國各地,曾由王賢勇、王義炳帶領幾位族人走訪了兩省15個縣的鍬溪宗親,查閱了各縣的派序:發現有百分之七十是用唐代40字;百分之三十用自創派序;有的還誤用太原派序;有的則跟別支系的派序混合在一起;有的家譜上有唐代40字。但未起作用。特別對自創派序,我們走到他們的莊門,可無法按輩分稱呼,只好稱其為家門。這些莊門沒有記住先祖的兩句遺囑:“居方源自合,念祖派相通”,故造成今天相逢的尷尬。

五、江西德安縣鍬溪王氏歷代世系

1世—晉、2世—宗敬、3世—仕蠲、4世—森、5世—質、6世—升、7世—昱、8世—穎、9世—弼、10世—景、11世—錯、12世—賁、13世—渝、14世—息、15世—恢、16世—元、17世—頤、18世—翦、19世—賁、20世—離、21世—元、威、22世—道行、23世—謙、24世—樂、25世—吉、26世—駿、27世—崇、28世—遵、29世—音、30世—融、31世—覽、32世—琛、33世—侃、34世—戩、35世—明德、36世—璿、37世—尹壽、38世—施仁、39世—政、40世—廷治、41世—灝、42世—釴、43世—偉、44世—偞之(鍬溪王氏始祖)、45世—瓘文、46世—定、海、47世—靖、顕、暉、明、昭、48世—濱、復、誼、誠、溶、哲、澄、密、燮、49世—平、振、儼、衡、麗、霖、怡、惇、恆、義、銳、慶、寶、坪、本、50世—君御、君湘、君沅、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顕、君津、君澤、君滿、君演、君淺、君汴、君湧、君源、君澗。

以下世系以字派為準: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

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輝騰漢,芳芝秀遇春。

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說明:功字輩89世、瑞字輩為90世

            注:偞之公之上應有研究、偞之公之下無異

                                  (引自中華鍬溪王氏聯誼總會  王賢勇)

六、關於茅田宗祠

茅田王氏派系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巨集。

宋丹嘉時善,化愛永興隆。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飛騰漢,芳枝秀遇春。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王氏宗祠,亦稱茅田王氏宗祠,位於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茅田村,始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毀於文化大,於二OO七年重建,佔地面積達1800餘平方米。曾被有關專家譽為鄂南第一祠。

七、王氏始祖子喬公在安徽巢湖的傳說

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今紫薇洞景區內,相傳春秋時代,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得名。

巢湖王喬洞,作為王子喬過的福地,想來王氏宗族的子孫們知之甚少。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相傳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而得名。它是個呈弧型的天然石灰岩熔洞。洞長40餘米,高5-7米,寬4米左右。主洞口朝南,東巖壁上有明嘉靖年間刻的“王喬洞”三個楷書大字。後洞口略偏北,石窟內兩壁上刻有大小佛像520餘尊,另有虎,象,馬,獅,麒麟等動物石刻多處。此外洞中還有刻碑六塊,最早的為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其餘均為明清兩代遺物。據此推測佛像的雕刻年代在北宋以前。它是安徽省唯一的一處摩崖雕刻石窟,省級文保單位。洞內刻在石壁上的浮雕佛像全部沒有頭,佛像為何無頭?一直是個迷。

八、歷代名人名士

從西漢王吉為琅琊王氏這個宰相世家開闢歷史以來,經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未年,大約一千年時間,族中有六百餘人的名字永遠刻在人類文明史上,同時,到唐朝未代宰相王摶止,還造就了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九十二位宰相,其中權位最為顯赫的要屬東晉宰相王導,他因擁立司馬氏建立東晉政權有功,幾乎使王姓之人佔據了東晉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職,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與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勢力達到巔峰的標誌,同時也標誌著琅琊王姓是為天下第一旺族。同時在講究“忠孝節義”的封建社會裡,生活在漢晉時期的王祥、王覽兄弟,更以王祥“臥冰求鯉”,王覽“捨身救兄”被譽為“二十四孝”之一的美名,從而使琅琊王氏顯赫一時。不僅如此,琅琊王氏的女子也不簡單,在自西漢景帝皇后王氏始至明熹宗生母王皇太后止,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三十六位皇后中,就有十二位是出自琅琊王氏,王家三十六位皇后是十二個王朝三十二位皇帝的配偶,又是十六位皇帝及四位太子,六位王爺,十五位公主的生母;在其所配皇帝之中,有吳主孫權、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等蓋世明主;在所生皇帝中,有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北魏昭成帝什翼健等英明帝王。

以上內容部分引自:http://www.xalyws.com/bbs/Default.asp?GroupID=5

(王氏論壇)。

電影<辛亥革命>中林覺明被張鳴岐審問時說的話(臺詞)是什麼?

林覺民,你一表人才,家境也不錯,可為何要和亂黨裹在一起呢?

張鳴歧,你為什麼躲在暗處?你怕什麼?

我怕什麼

你怕我年輕,我雖然選擇了死,可我依然年輕;你雖然苟活,但你已經老了。你讀過《天演論》嗎?物競天擇,你有沒有想過,當今世界有那一個國家,不是因為才得以強盛的?中國豈能不思?

國家大事,不是你們這些人

孫文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積弱,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氏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而老百姓呢,個個都是苟且偷生,矇昧無知,堂堂華夏,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

年輕人,朝廷也不容易朝廷?

朝廷把香港割給了英國,把臺灣割給了日本,這是朝廷該乾的事兒?這樣的朝廷,要來有什麼用?我審你,今天到變成你審我了!

因為你對我無從審起!

林覺民,本官有意對你法外施恩。

不必了。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可你這麼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王氏家譜

王姓家譜

南北朝時興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佚。今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及個人手中的王姓族譜家譜,絕大部分為近代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例如:《豫章王氏宗譜 灣裡分譜》經過全體宗親和編纂人員一年多來的共同努力,終於和大家見面,2009年3月28日在灣裡舉行了隆重的發譜儀式,是新的發譜儀式。)

編輯本段文獻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豫章王氏宗譜•灣裡分譜》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儲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儲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莊儲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編輯本段字輩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淨。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勳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勳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k8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