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古箏的來歷

古箏的來歷

古箏的來歷

1.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 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古箏的發展經歷了隋唐時期的鼎盛和客家箏、潮州箏、山東箏、河南箏四大流派的形成。 古箏最早的記載見於《史記》,當時箏多被作用於宮廷彈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箏的來歷是什麼

古箏起源於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故也稱秦箏。早期的古箏,為五絃,箏體為竹製,形式如“築”。以後箏弦逐漸增加。東漢許慎和清代訓詁家朱駿聲分別在《說文解字》和《說文通訓定聲》中有具體說明。許慎說:“蒙恬改為十二絃,變形為瑟,易竹以木。”朱駿聲日:“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蒙恬改為十二絃,變形如瑟,易以木。唐以後為十三絃。”現代更增加至二十一弦。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三國時期的箏弦當為十二絃。用假甲彈箏,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公元前502年)的樑代《梁書-羊侃傳》載:“有彈箏人陸大喜,著鹿角爪,長七寸”,在李商隱的《無題二首》詩中有:“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可見三國時期仍是用肉甲演奏。

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面板大多數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絃,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

古箏起源於哪個朝代

戰國。古箏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出現了,大約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古箏也叫做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民族傳統樂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種箏樂器,和三絃一樣都屬於彈撥樂器。

古箏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傳統的箏樂早期被分成南北兩派,即“南箏”(潮州箏)和“北箏”(河南箏和山東箏)。中國箏北方以河南、山東學派為代表,南方主要以臺灣箏學派為代表。

初學古箏,指尖關節要主動的去勾琴絃,彈完之後,放鬆到正常手型,為下一次彈弦做準備。要注意手指不要放在琴絃上之後去“拽”琴絃,正確的姿勢是離琴絃有3個毫米左右的距離地方去彈琴。

在彈古箏的初期,先跟著節拍器練習,把節拍器的速度調慢,用手劃拍子跟著節拍器先唱幾遍,等熟練後再在琴上跟節拍器練習,熟練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把速度提上去。

彈古箏的時候,左手恰到好處的“吟、揉、按、滑”是箏樂表現力的“靈魂”所在,基本功決定了演奏者的藝術水準。所以初學者要熟練掌握標準的彈奏姿勢與指法。

古箏歷史簡介 古箏的起源介紹

1、古箏的起源

箏,又名秦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樂淳樸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後來人又把它稱為“古箏”。

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2、古箏的發展

在漫長的二千多年曆史程序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製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箏這件華夏民族的古樸樂器得以不斷改進,其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一樣,也是由“簡”和“繁”、“彈撥樂器”。

最初的古箏體積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現在最多的有五十餘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二十一根弦,又稱二十一弦箏。

古箏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鮮、新加坡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可與鋼琴並駕齊驅,由於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色音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

標籤: 來歷 古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mqkx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