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筆石頁岩所指示地質年代

筆石頁岩所指示地質年代

筆石頁岩所指示地質年代

筆石頁岩所指示的地質年代是奧陶紀和早志留世。

筆石頁岩相是一種以黑色頁岩及矽質頁岩為主,含豐富的筆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見底棲生物化石。

一般反映了還原條件下的滯流臺槽、較深海和深海環境,水體寧靜、海底缺氧,多H2S氣體和黃鐵礦。

底棲生物無法生存,只有漂浮於水面的筆石死後下沉,又無其它生物吞食,故而得以大量儲存。

該相是奧陶紀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

因此黑色筆石頁岩成為指相標誌,這對恢復古地理、古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735年,動植物雙名命名法的創立者,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統》中,記載了一種如同隨意在岩石上塗鴉的鉛筆痕跡一樣的奇特現象,他為這種痕跡創立了一個類化石屬 “Graptolithus”,意為“筆在岩石中書寫的痕跡”。

然而林奈並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認為它可能並非生物痕跡,當時的其他科學家有的認為是珊瑚、有的認為是植物,眾說紛紜。

直到20世紀,科學家們才確定了這是一類海洋動物的化石,這就是筆石。

筆石出現於距今約從5.1億年前的寒武紀中期,在3.28億年前的石炭紀早期滅絕,它們雖然個體很小,但在分類上屬於半索動物門,進化地位並不低。

它們一般僅有1至2毫米,甚至更小,而儲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卻可以達到幾十釐米甚至更長,這是由於化石儲存的並非它們的身體,而是類似珊瑚那樣,由它們分泌出來用於居住的中空管子,稱為“胎管”。

展開剩餘63%

胎管上有一些分叉或不分叉的枝,每一個枝上具有很多排列整齊、形態相近的管狀體,稱為“胞管”,自第一代筆石建造的胎管開始,後代的筆石不斷建造著胞管,最終就建成了一個個相連的住室,被稱為筆石體。

根據胎管形態和胞管特徵,可以劃分為:樹形筆石目、管筆石目、腔筆石目、莖筆石目、介殼筆石目和正筆石目。

在儲存為化石的時候,它們經常受到降維打擊,在頁岩裡形成細長的碳質薄膜。

這是因為儘管筆石本身是立體的,但它們的軟體無法儲存,而筆石體在沉積作用中逐漸被壓扁,其中的有機質成分碳化、分解,好點的勉強留下些痕跡,慘點的在地下水滲透進岩石的過程中被沖刷得渣都不剩,不過,也有被黃鐵礦交代,得以半立體或三維立體儲存的。

在地質歷史上,筆石類生存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它們的演化卻非常迅速,不僅在不同時期存在不同的種類,即使在同一時期,不同的海水深度及不同的緯度也有著不同種類的筆石,全球除了南極洲外,筆石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

這樣的特點使它們和菊石、三葉蟲一樣,成為標準化石的至臻典範,用它們劃分和對比地層,尤其是它們最為繁盛的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能夠精確地判斷地層的年代以及地理環境。

更重要的是,筆石不僅在漫長的地質變遷中成為了形成頁岩氣的基礎物質之一,它們的化石也成為了尋找這種重要資源的重要指示物,如我國最主要的頁岩氣資源產地——涪陵頁岩氣田,就處於含有筆石化石的地層中,因此,利用它們進行生物地層標定,是最為精確而有效率的方法。

1735年,動植物雙名命名法的創立者,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統》中,記載了一種如同隨意在岩石上塗鴉的鉛筆痕跡一樣的奇特現象,他為這種痕跡創立了一個類化石屬 “Graptolithus”,意為“筆在岩石中書寫的痕跡”。

然而林奈並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認為它可能並非生物痕跡,當時的其他科學家有的認為是珊瑚、有的認為是植物,眾說紛紜。

直到20世紀,科學家們才確定了這是一類海洋動物的化石,這就是筆石。

筆石出現於距今約從5.1億年前的寒武紀中期,在3.28億年前的石炭紀早期滅絕,它們雖然個體很小,但在分類上屬於半索動物門,進化地位並不低。

它們一般僅有1至2毫米,甚至更小,而儲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卻可以達到幾十釐米甚至更長,這是由於化石儲存的並非它們的身體,而是類似珊瑚那樣,由它們分泌出來用於居住的中空管子,稱為“胎管”。展開剩餘63%

胎管上有一些分叉或不分叉的枝,每一個枝上具有很多排列整齊、形態相近的管狀體,稱為“胞管”,自第一代筆石建造的胎管開始,後代的筆石不斷建造著胞管,最終就建成了一個個相連的住室,被稱為筆石體。

根據胎管形態和胞管特徵,可以劃分為:樹形筆石目、管筆石目、腔筆石目、莖筆石目、介殼筆石目和正筆石目。

在儲存為化石的時候,它們經常受到降維打擊,在頁岩裡形成細長的碳質薄膜。

這是因為儘管筆石本身是立體的,但它們的軟體無法儲存,而筆石體在沉積作用中逐漸被壓扁,其中的有機質成分碳化、分解,好點的勉強留下些痕跡,慘點的在地下水滲透進岩石的過程中被沖刷得渣都不剩,不過,也有被黃鐵礦交代,得以半立體或三維立體儲存的。

在地質歷史上,筆石類生存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它們的演化卻非常迅速,不僅在不同時期存在不同的種類,即使在同一時期,不同的海水深度及不同的緯度也有著不同種類的筆石,全球除了南極洲外,筆石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

這樣的特點使它們和菊石、三葉蟲一樣,成為標準化石的至臻典範,用它們劃分和對比地層,尤其是它們最為繁盛的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能夠精確地判斷地層的年代以及地理環境。

更重要的是,筆石不僅在漫長的地質變遷中成為了形成頁岩氣的基礎物質之一,它們的化石也成為了尋找這種重要資源的重要指示物,如我國最主要的頁岩氣資源產地——涪陵頁岩氣田,就處於含有筆石化石的地層中,因此,利用它們進行生物地層標定,是最為精確而有效率的方法。

筆石綱的化石分佈

正筆石目的地理分佈最廣,地質歷程短,限於奧陶紀、志留紀及早泥盆世;其中無軸亞目(除個別種類可上延至志留紀早期外)僅限於奧陶紀;隱軸亞目限於早奧陶紀寧國期及中奧陶紀胡樂期;有軸亞目從早奧陶紀寧國期至泥盆紀早期均有存在。由於正筆石是營漂浮生活的,因此它的地理分佈相當廣泛,加之這類筆石進化迅速,地質歷程短,很多屬種成為重要的“標準化石”,對劃分和對比地層有重要意義。中國含筆石地層發育完整,從上寒武統到下泥盆統共建立了57個筆石帶。

依據不同時代筆石群的發育狀況,從奧陶紀到早泥盆世可劃分出4個筆石動物群。奧陶紀早期為反稱筆石動物群,奧陶紀晚期為對筆石動物群。奧陶紀中晚期是叉筆石-雙筆石動物群。志留紀至泥盆紀早期為單筆石動物群,又可分為8個亞群,其中泥盆紀早期為新單筆石動物亞群。這些筆石動物群和筆石帶的建立,對含筆石地層的劃分與對比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國對奧陶系、志留系及泥盆系的劃分雖然不盡一致,但筆石帶的順序則基本一致。這為洲際間奧陶系、志留系及下泥盆統的相互對比提供了標準,有了可靠的化石依據。管筆石目、腔筆石目、莖筆石目和甲殼筆石目地理分佈狹窄,地層意義不大。 根據筆石動物群的性質及其分佈,全世界筆石動物群基本上有兩個型別,一是太平洋筆石動物群,在中國為華南型,二是大西洋(歐洲)筆石動物群,在中國為華中型。中國筆石種類繁多,兩大動物區的特徵種類,幾乎都在中國出現;同時,還有不少中國特有的種類,有不少在演化上的關鍵屬種在中國出現得最早。

筆石通常儲存在黑色頁岩中,即一般所說的“筆石相頁岩”。在黑色頁岩中除筆石外,有時還見到少量營漂浮生活的無鉸綱腕足類和胡桃蝦(Caryocaris),沒有底棲動物存在。這表明滯流海的原始環境,海底硫化氫含量高,而缺乏氧氣,底棲生物一般不能生存。因此黑色筆石頁岩成為指相標誌,這對恢復古地理、古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缺氧條件下的沉積物中,有機碳和某些金屬(如金、釩、鉬、鈾等的化合物)含量高,因此,研究黑色筆石頁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中國黑色筆石頁岩發育完整。

地質年代如何劃分?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複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裡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氣候溫暖而溼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巖而得名。這個時期裡,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遊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型別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矽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裡,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塔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地質年代順序表

地質年代順序為宙、代、紀、世、期。

每個大階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等。宙以下為代。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代以下分為紀,如三疊紀、侏羅紀等。紀以下分為世,每紀分為早、中、晚3個市。紀以下為期,是最小的地質年代單位。

宙之下分代,隱生宙分為太古代、元古代,顯生宙又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劃分若干紀如寒武紀、侏羅紀、第四紀。每個紀又分為二個或三個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劃分與名稱是國際性的,是世界統一的,世以下的劃分與名稱是按各地區實際情況來決定。

古生代的順序:

寒武紀。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

奧陶紀。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

志留紀。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

泥盆紀。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

石炭紀。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

二疊紀。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

地質時期指哪個時期?

地球從大約40億年前開始形成,從最初的太古宙發展到現在的新生代第四紀。你的問題需要明確,比如你可以問恐龍化石主要是處於哪個地質時期形成的,大家都知道恐龍生活在侏羅紀,但對應到岩石則是侏羅系的岩石。

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宙】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複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宙】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宙】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裡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氣候溫暖而溼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巖而得名。這個時期裡,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遊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型別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矽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裡,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塔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地球的歷史可劃分為幾個地質時代?

志留系】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相當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氣候溫暖而溼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巖而得名。這個時期裡,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遊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型別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矽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說說最具體的地質年代?

基本概念地質年代(geologictime)是指通過綜合巖性特徵、地層關係、相對年齡和絕對年齡等,對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建立起來的一個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層層序系統,每個地層代表著它形成時相應的地質年代,即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常情況下,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分類

1.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相對年代: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相對新老關係和它們的時代順序。

絕對年齡:根據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 2.地質年代單位

宙、代、紀、世、期(對應年代地層單位為: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階)概述岩石上的地質年代 地質學表示時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相對地質年代,即利用地層層序律、生物層序律以及切割律等來確定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另一種為同位素地質年齡,即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齡,也稱絕對地質年代。 相對年代(relativeage) 相對年代即把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組合,按先後順序確定下來,展示出岩石的新老關係。因此,相對年代只能說明各地質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沒有絕對的數量關係。 確定相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疊復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規律和地質體(岩層、巖體、岩脈等)之間的切割關係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的。

疊復原理(lawofsuperposition) 沉積岩的原始沉積總是一層一層的疊置起來,表現了下老上新的關係。遺憾的是,各地區的地層並非都是完整無缺,有的地區因地殼下降而接受沉積,另一些地區又因地殼上升而遭受剝蝕。在這種各地不統一的情況下,要建立大區域的或全球性的統一地層系統,就必須把各地零星的地層加以綜合研究對比,最後綜合出一個標準的地層順序(或地層剖面),這種方法叫地層學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質。 生物群的演化規律(lawoffaunalsuccession) 除了利用巖性和岩層之間的疊復關係來解決岩層的相對新老外,人們發現儲存在岩層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種明確的可以確定的順序。而且處在下部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層中也存在,有的則絕滅了但又出現一些新的種屬。這充分說明,生物在演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階段性。而且在某一階段中絕滅了的生物種屬,不會在新的階段中重新出現,這就是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層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階;愈新的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進,愈高階。這就是劃分地層相對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規律。這種方法叫古生物學法。 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要適應隨時間而變化的環境,所以在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有不同種屬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佈很狹小(生存時間短),但水平分佈卻很廣(分佈面積大,數量多),這種生物化石對劃分、對比地層的相對年代最有意義,稱為標準化石(indexfossil)。所以不論岩石的性質是否相同,相差地區何等遙遠,只要所含的標準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們的地質年代就是相同或大體相同的。 地質體之間的切割關係(lawofdissection) 由於地殼運動、岩漿作用、沉積作用、剝蝕作用的發生,常常會出現地質體(岩層、巖體、岩脈)之間的彼此穿切現象。顯然,被切割的岩層比切割的岩層老;被侵入的巖體比侵入的岩層或岩脈老。利用這種關係來確定岩層的相對地質年代,就叫構造地質學法。 絕對年代

絕對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絕對地質年代是以絕對的天文單位“年”來表達地質時間的方法,絕對地質年代學可以用來確定地質事件發生、延續和結束的時間。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目前較常見也較準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齡為45億年,月岩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詳述地層系統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 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 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複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 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 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 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 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 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 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裡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 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 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 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 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 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 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 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 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 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 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氣候溫暖而溼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 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 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 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 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 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 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 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 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 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 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巖而得名。這個時期裡,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 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 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 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舊稱老第三系、早第三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 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遊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 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舊稱新第三系、晚第三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 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型別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矽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 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 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裡,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塔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中國地質年代表海相陸相

地質年代的劃分簡表

時代、地層單位及同位素年齡(百萬年) 開始繁殖時期 主要化石門類 代(界) 紀 (系) 時代間距 距今年齡 植物 動物 新生代K Z 第四紀Q 2—3 0.01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陸生孢子植物

真核藻類

真核生物 古人類

哺乳動物

爬行動物

兩棲動物

魚類出現

硬殼動物

裸露動物

多細胞動物 被子植物;哺乳動物及人類 新近紀N 7—8 2—3 被子植物;哺乳動物及蝙蝠類、鯨類;有孔蟲,軟體,六射珊瑚、淡水介形類。   5 古近紀E 15 25 20 40 10 60 中生代M Z 白堊紀K 70 70 昆蟲、爬行類極盛;淡水魚類、菊石、箭石、有孔蟲 侏羅紀J 55 140 蘇鐵、松柏、本內蘇鐵及蕨類;爬行類;菊石類、 三疊紀T 35 195 蘇鐵及蕨類、木 等;魚類、爬行類;出現恐龍。 古生代P Z 晚古生代 P Z2 二疊紀P 50 230 石松類、有節類、真蕨,種子蕨;兩棲類;珊瑚、腕足類、菊石 石炭紀C 70 280   泥盆紀D 50 350   早石生代P Z1 志留紀S 40 400 珊瑚、層孔蟲;軟體動物,以筆石、腕足、珊瑚為標準 奧陶紀O 60 440 筆石、鸚鵡螺類、三葉蟲、牙形刺 寒武紀 ∈ 100 500 元古代(宙)P t 晚P t3 震旦紀Z 200 600 三葉蟲為主及古杯類、小殼類化石 青白口紀Qb 200 800 菌藻類,小母動物,蠕形動物 中 P t2 薊縣紀Jx 800 1000(900) 菌藻,古藻類(疊層石) 長城紀Ch 1800(1600)   早P t1   700 2600   太古代(宙)Ar   1300 3800 原核生物出現(菌類及藻類)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誰知道地質年代和地層年代是怎麼劃分的,他們有什麼區別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複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裡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氣候溫暖而溼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巖而得名。這個時期裡,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遊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型別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矽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裡,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塔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摘自)

整個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劃分哪些構造階段

整個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劃分為四個構造階段:

陸核形成:時限為38億年前至28億年前。陸核是較大規模的、穩定成熟的地殼塊體。標準是其上可承荷巨厚的沉積和火山岩屑體,沉積物中包含成熟的花崗質岩屑。

地臺形成:時限為28億年前至 8億年前。這個大階段可以分成兩大時期。從28億年前至18億年前,即從太古宙後期到古元古代末,是原始穩定地臺的形成期,大氣、水體的組分、沉積的性質和生命的型別都有重要改變。

聯合古陸形成:時限為8億年前至2.1億年前。這個大階段包括加里東階段、海西(華力西)階段和印支階段,有時合稱海西-印支階段。最後在二疊-三疊紀形成了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相互連線的聯合古陸。

聯合古陸解體:時限為 2.1億年前至今。從三疊紀以後,位於南極周圍的岡瓦納超級逐步為幾個古陸。它們相互離散的結果,一方面使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斷開啟,大西洋的中間洋脊和太平洋東部的海嶺以及印度洋中的張裂帶構成全球性的洋盆張裂體系;另一方面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洋盆因受擠壓,不斷縮小,最後導致印度和非洲地塊與歐亞聯接碰撞,形成阿爾卑斯- 喜馬拉雅山系。

我們的地球——志留紀

志留紀,筆石的時代,陸生植物和有頜動物出現,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4.4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

志留紀名稱的由來

志留紀由英國前軍官,地質學家羅德里克·默奇森於1835年確定。他與年輕的劍橋大學教員亞當·塞奇維克一起繪製出了威爾士地層。人們認為這個地層是覆蓋在首批火山岩之上的最古老的分層岩石。通過研究分佈在沉積地層中不同的化石,莫奇森把分佈在寒武紀(塞奇威克命名)岩石上的地層稱為志留紀岩石,以作區別。命名志留紀是為了紀念古羅馬時代居住在威爾士的“志留”部落。

從靠近兩極上空的角度俯瞰地球(圖1為南極,圖2為北極)很明顯可以看出,在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時期,大多數都位於南半球岡瓦納超,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和印度就環繞在南極附近。但美洲東海岸大部分地區地塊和阿瓦隆尼亞,在向勞倫移動中填滿了伊阿珀託斯洋。勞倫是如今北美的主體。瑞亞克洋和阿瓦隆尼亞南部生成,如今靠近北極的陸地,如格陵蘭島和阿拉斯加在志留紀時期則都位於赤道上。

1 年代確定

奧陶紀和志留紀之間的史前年代是通過蘇格蘭多不斯林的岩石地層確定的。在志留紀時期,這片區域曾是波羅地的邊緣,構成的波羅地還包括斯堪迪維亞和北歐的部分地區。砂岩層和頁岩層形成於海底,而這兩個地層之間的邊界則標誌著奧陶紀晚期和志留紀早期的大變更。

2澳大利亞東部

岡瓦納東部邊緣發生著俯衝(一個板塊受力下降到另一個板塊之下的過程)導致火山的形成,海底的岩層被朝著地慢下壓,進而融化。融化後的岩石受壓迫湧向地面噴發而形成火山,帶出大量的熔岩和火山灰。從志留紀中期到泥盆紀時期,澳大利亞東部的火山活動極為頻繁。

3中國南部的化石時間表

中國南部的志留紀地層中含有多種多樣的化石,稱為“筆石動物”。筆石動物的體型微小,生活在環繞地球的海洋中,並迅速演化成多種不同的生命形式。這種連續的筆石動物演化形成,以及進化時清晰的時間線,可以將中國的滯留紀地層當作衡量標準,已判斷其它地方發現的筆石動物化石的地層的地質年代。

4廣闊的海洋

從志留紀時期到中生代覆蓋半個地球的海洋被稱為“泛大洋”。這片海洋地域廣闊,從空中的某個角度看去,地球似乎整個被海洋覆蓋。泛大洋的擴張和泛大洋所在的的板塊運動,必然會受到從海底延伸出來的洋中脊的控制,然而這個洋脊在地圖中的具體位置並不為人所知。

5沙丘中的蹤跡

澳大利亞西部的卡爾巴里頁岩中發現的志留紀晚期遺蹟化石為我們研究當地的早期環境提供了諸多材料。小動物移動時留下的痕跡凝結而成的遺蹟化石出現在沙質河床以及沙丘上。這些化石表明當時當地沒有植被覆蓋,留下這些遺蹟的生物則以少量的海藻和細菌為食。

6威爾士和北愛爾蘭

在志留紀時期阿瓦隆尼亞的碎片曾是勞倫近岸的一系列島嶼。在威爾士和愛爾蘭當時仍是阿瓦隆尼亞的一部分,發現的石頭最大的特點是含有統治陸地的第一代植物化石。這些化石在淺海海底的石頭中發現,離植物曾經生長的古代海岸線不遠。

7捷克邊界

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克朗克刨面發現的岩石和砂岩的地層都屬於志留紀的最晚期,標誌著地球 歷史 轉入下一個地質年代泥盆紀。這個地區的石頭含有許多化石,包括上千種貝類,特別是三葉蟲居多。

海洋變化: 到了志留紀,古老的伊阿珀託斯洋逐漸閉合,而勞倫,波羅地和阿瓦隆尼亞合為一體。南方新生的一片海洋,將正在成形的北方新與岡瓦納南部分離。

伊阿珀託斯洋閉合 ,形成了淺海和盆地,為新生命提供了新的棲息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海洋生命再次繁榮興盛。物種變得多種多樣,大片的珊瑚礁遍及勞倫和波羅地附近的赤道水域。

經過奧陶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在志留紀時期復甦,陸地被新的植被和節肢動物所佔據。志留紀始於4.44億年前,儘管只持續了2600萬年,但在英國和北美洲發現的這一時期的地層和化石卻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由於歐洲的羅德里克,默奇森爵士和北美洲的地質學家詹姆斯·霍爾的努力,這些地層和化石在19世紀中期已聞名天下。

志留紀是演化史上的關鍵時期。隨著奧陶紀末期冰期到來,大量生物滅絕,有些動物包括三葉蟲,牙形刺和筆石動物再也未能完全恢復其繁榮。然而從總體看來,隨著海水變暖,海平面上升,生物還是出現了大規模的復興。雖然海洋很適宜於生命存在,但是正是在這個時期,植物和無脊椎動物首次確切的定居在陸地。

在志留紀被沖刷到沙灘上的許多貝類,如今仍然清晰可辨。

志留紀的貝類生物比早期的要大,長度甚至可達四釐米。而有些則更大,如一種類似烏賊的鸚鵡螺,其圓錐形的貝殼長達十釐米或更長。腕足動物,雙殼動物,腹足動物和棘皮動物,如海星和海百合和魚類,都在持續的多樣化發展。北部的淺海和海盆逐漸變得更淺,進而,最終相互分離,形成湖泊。無頜魚在這些溫暖的水域中繁衍壯大,體長比奧陶紀更長,達到了20釐米。新的有頜魚類和海蠍已無頜魚類為食,而無頜魚類則演化出奇異的重甲來應付。在地球上,生命長期演化,最重要的莫過於苔蘚更復雜的植物出現和興盛。這些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創造了含氧環境支撐陸地上大批動物生存

陸地上和海洋中的生命。與在海洋中生存相比,陸地上的環境更為艱苦,動植物都需要演化出特殊的器官來適應大氣環境。為了生存,他們還需承受冷熱變換,氣候乾燥和太陽輻射。然而到了志留紀時期,陸地還是逐漸的被動物植物所佔據。

儘管是奧陶紀以來,如苔蘚植物早已搶先站住了陸地,但他們的生命形式卻受到了很大。志留紀時期第一批直立的維管植物出現,它們也留下了化石記錄,被稱為庫克孫蕨,具有堅硬的根莖和用來傳輸水和營養的管道。

庫克孫蕨與現在的開花植物大不相同,它們沒有花朵,葉子和種子,而是有微小的直立根莖構成,高四釐米,分叉成兩根相同的支叉,兩端均為充滿孢子的杵狀的生殖囊。這種植物最初的繁殖需要潮溼的環境,所以雄配子游動著去給自配子受精。

這些直立植物的演化對於陸地食物鏈的形成至關重要。食植動物以植物為食,一旦食植動物達到一定數量,食肉動物就能演化,並以食植動物為食。然而,對於原始動物而言,消化新鮮植物是非常困難的,首次出現的食植動物就是以植物為食的節肢動物。被細菌部分分解之後的植物更容易被食植動物消化,也順便將重要的微生物帶入食植動物的消化器官,以幫助消化植物。

板足鱟 在志留紀時期,地球上存在著一種叫板足鱟或海蠍的首批大型食肉動物。他們演化自奧陶紀一直存活到二疊紀,他們體型類似蠍子,有些還有大大的鉗子,長長的有關節的軀幹被堅硬的外殼所覆蓋,使得它們成為當時裝備最為精良的動物之一。然而因為他們屬於節肢動物,所以不得不周期性的退去外骨骼以供生長,這一過程也讓他們無法對抗外來襲擊。板足鱟有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有些能夠游泳,有些是食腐動物,而有些則是活躍的食肉動物。從美國紐約的志留紀地層發現的板足鱟長度已達兩米,他們是最早從海洋轉移到淡水環境的動物之一。

繁榮蓬勃的生命

志留紀的許多海洋生物與現在的海洋生物大不相同。有些屬於已滅絕的物種,如古生代的珊瑚,移動的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和筆石動物、自由遊動而有裝甲精良的無頜動物板足鱟、牙形刺和直錐形的頭足類動物,其他的種類如腕足動物和海百合,如今仍然存在,但與奧陶紀和志留紀相比已經少了很多。他們當時曾以數量眾多,種類繁多而佔據者架淺海區。

脊椎動物的崛起

滯留紀最為普遍的機動物,就是無頜魚類,它們品種繁多,還有墨氏魚。另外一種無頜動物的形狀怪異,軀幹覆蓋著微小的尖刺一樣的鱗甲,就如現今的鯊魚一樣。還有一些人們較為熟悉的魚形無頜動物。對海洋中的生態鏈產生最大影響的生物學事件是魚形脊椎動物的頜的演化,最早的有頜的魚形脊椎動物是如今已經滅絕的棘魚,他們所有的魚鰭前端都有獨特的棘刺。這些棘刺幾乎是這種小動物化石中僅存的部分,但他們確實有帶牙的頜。

志留紀的魚化石是儲存好而可靠的最早魚類記錄,但比較原始,數量不多。中國志留紀的魚化石相對地較多,最早的代表見於蘭利世的晚期。

志留紀地層中具有最早的陸生植物化石記錄。志留紀後期出現大面積海退,半陸生的裸蕨類植物進一步繁育。

中國

中國的志留系除中期地塊外,分佈較廣。蘭利統在揚子地區發育最好,是研究蘭利統必不可少的關鍵地區。在揚子地區的蘭利世,初期為含筆石的黑色頁岩和頁岩,以龍馬溪為代表;中、晚期普遍出現殼相層和碳酸鹽地層;晚期在揚子地區的北緣出現生物岩礁和海相紅層。蘭利世之後,揚子地區普遍上升成陸。地層區劃是由不同古板塊控制的。不同古板塊上發育的志留系可以作為不同的大區。同一古板塊中的穩定地區和活動地區可以作為地層區,地層分割槽主要根據巖相和生物相帶的不同。

礦產資源

志留紀是一個沉積礦產貧乏的時期。主要的沉積礦產是北美地臺上的克林頓沉積鐵礦。美國鐵礦的10%、鹽礦的20%和少量油氣資源均來自志留紀地層。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撒哈拉中部的,大部分也來自志留紀地層。此外,還有西伯利亞、科累馬和澳大利亞西部蒸發巖系中的膏鹽礦,以及澳大利亞東部的金礦和錫礦在中國志留系中黑色頁岩中放射性元素富集,特別是西秦嶺地區。在東秦嶺的志留系中的小型藻煤已具開採價值,並與鈾、釩、鉬、鎳、鈷等元素相伴。志留系灰巖、白雲岩是建築材料和水泥的重要原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py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