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戰國晚期的銅鏡為啥發紅又發綠

戰國晚期的銅鏡為啥發紅又發綠

戰國晚期的銅鏡為啥發紅又發綠

戰國晚期的銅鏡發紅又發綠是因為這個時期的銅質含鉛量高,經過氧化形成了紅斑綠鏽。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戰國,亦稱戰國時代、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東周列國諸侯爭鬥激烈的時代。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銅器放的時間長了容易發綠,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由於銅鏡放的時間過長,而慢慢的被空氣當中的水分氧化所導致的一種結果,銅被氧化之後就會出現墨綠色的反應,而空氣當中是存有一定水分的,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空氣相對溼度,空氣相對溼度越高,銅氧化的速度就越快,綠的也就越快,空氣相對溼度越低,銅氧化的速度就慢,綠的也就越慢,也就是說如果把一塊銅鏡放到水分最少的沙漠當中的時候,它變綠的速度將會非常的慢。那麼想讓銅鏡變綠的速度變慢的話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做到:

1、包一層塑料膜

首先,如果我們想要延長銅鏡的使用壽命的話,可以先給銅鏡包一層薄薄的塑料膜,這層塑料膜可以極大的隔絕銅鏡與空氣接觸,當然也就不會讓銅鏡氧化的過快,當然我們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也要定期的檢查一下這層塑料膜是否有破損的現象,如果發現破損的現象應該及時的進行補救。

2、降低空氣相對溼度

第2個方法就是降低我們空氣當中的相對溼度,當然如果空氣相對溼度太低的話,對於我們人的面板也是不太好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適當的對空氣溼度進行降低,最好是不要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影響的情況下使用銅鏡是比較合適的。

3、經常吹熱風

我們都知道熱風可以幫助銅鏡降低空氣相對溼度,所以如果想要延長銅鏡的使用年限的話,我們也可以在使用前後都用吹風機吹出熱風,來幫助銅鏡周圍烘乾,這樣的話就可以很好的延長銅鏡的使用年限了,並且我們在使用完畢之後,應該把銅鏡放到一個密封的空間中,因為在密封的環境當中空氣對於銅的氧化速度會更加的緩慢。

春秋戰國的銅鏡是紅色的嗎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一個重要特徵是顯現出紅色,但材質並不是紅色。

二、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三、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四、根據銅鏡的鑑賞標準,從銅質色澤來看,春秋戰國顯紅色、漢代呈銀灰色、唐代呈銀白色、宋金為紅銅質、元為黃銅、明清黃中閃白,這些都是我們鑑定銅鏡的依據。

五、由此可以推斷,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一個重要特徵是顯現出紅色。

紅銅鏡幾十年不用會變成什麼樣子

紅斑綠鏽包漿。紅銅鏡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採用紅銅製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經過很長時間後就會紅斑綠鏽包漿,在春秋戰國至秦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古代的銅鏡需要什麼才能保持光亮

由於銅會自然氧化生鏽,銅鏡擦蠟以後可以隔絕空氣,避免生鏽,從而保持光亮。在古代,銅鏡最早在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由於銅會自然氧化生鏽,銅鏡擦蠟以後可以隔絕空氣,避免生鏽,從而保持光亮。在古代,銅鏡最早在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為什麼很多博物館的古銅鏡還是鏽跡斑斑的?為什麼不將鏽跡處理掉呢?

之所以很多博物館的古銅鏡還是鏽跡斑斑的是因為年份太久了,不將鏽跡處理掉的原因是為了保護文物。

1.博物館的青銅器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其中大部分是出土的文物,這是歷史和歲月的痕跡,它們試圖在出土時保持原來的樣子。如果去除青銅器上的鏽跡,青銅器本身的歷史價值就會喪失。因此,博物館的青銅器是生鏽的,這只是表明它們是真實的。幾千年來,青銅器沒有特殊的工藝。在自然條件下,鏽跡仍然得到很好的儲存,許多鏽跡已經消失。

2.宋元明清銅鏡很少或沒有粉末生鏽,因為這一時期的銅鏡含錫量很小,不再是青銅。無論是一氧化錫還是二氧化錫,這種薄膜都是酸性的,是惰性物質,也就是說,它很難與酸鹼產生效果,因此具有良好的防鏽效能。這就是為什麼漢代的銅鏡在幾千年後不會生鏽的真正原因。從隋朝到唐初,青銅鏡的裝飾主要由吉祥動物製成。這一時期的吉祥動物鏡不僅繼承了古代青銅鏡的傳統,而且在外觀上進行了新的創新。

3.青銅鏽顏色主要是青色鏽在北京及北部,青銅鏽在山東主要是深藍色,青銅鏽在山西主要是深,青銅鏽在陝西主要是綠色和,青銅鏽在河南主要是紅棕色,青銅鏽在安徽主要是綠色水坑,青銅鏽在湖北、湖南和江西主要是深綠色水坑。

4.最早的青銅鏡不是用來照顧人的,而是用來照顧人的。從春秋戰國到秦朝,青銅鏡只能由皇冠和貴族使用。後來,隨著銅鏡的逐漸普及,它們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當我們參觀博物館時,我們會發現基本上所有的青銅鏡都是在背面展示人的。事實上,主要原因是青銅鏡的正面基本上是看不見的,因為有鏽跡。以上就是對為什麼很多博物館的古銅鏡還是鏽跡斑斑的,為什麼不將鏽跡處理掉呢這個問題的解答。

戰國銅鏡有哪些明顯的特徵

戰國銅鏡的製作特點是形制輕巧,多圓形,少數為方形。鏡較輕薄,厚度在0.1——0.8釐米之間,直徑一般在10——20釐米之間。鏡紐多為細小的弓形紐,紐上也常有幾道弦紋。紐的周緣常有圓形或方形紐座。圓形鏡多為素卷緣,方形鏡有較寬的邊沿。

戰國銅鏡不鑄銘文,但花紋樣式極其豐富多彩,除素面的外,也有單層或雙層花紋。對花紋種類的劃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作為區分戰國時代不同時期銅鏡的重要依據。關於戰國銅鏡分期,可依據近年來考古學界建立起的分期序列,公元前5世紀為戰國早期,公元前4世紀為戰國中期,公元前3世紀為戰國晚期。就銅鏡花紋種類可以區分出銅鏡早、中、晚三期的基本特點,但應明確和指出的是,有的花紋種類在戰國早期已出現,此後繼續存在並有所發展。

大體說,早期主要流行素鏡,例如長沙龍洞坡出土的一面,粗拙樸素,上限為春秋末期,下限為戰國初期。蟠螭紋鏡,洛陽中州路墓2719號出土的一面,主題花紋為蟠螭紋,但在紐座邊和周緣內側各飾一週貝紋。四山紋鏡,以羽狀為地,主紋為四山紋。雲紋彩繪銅鏡,如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雲紋為朱彩,紋飾疏散開朗。另外還有龍鳳紋和雲雷紋多紐鏡等。

中期的主要有龍紋鏡、四山紋鏡、蟠螭紋鏡,新出現的有菱形紋鏡、四葉紋鏡和獸紋鏡等。菱形紋鏡,地紋為羽狀紋,用較寬的凹面帶作菱形紋,各凹線接合起來似井字形,在各空間內再配以四瓣花紋。四葉紋鏡圖案結構是在方座四周或圓座每隔90°弧上各出一桃形葉紋,長沙月亮山、沙湖橋出土的這類鏡子可作為代表作。獸紋鏡的特點是,主題紋飾是用凸線條簡單勾勒出一圈似鹿、鼠等各種不同形狀的四獸或五獸,長沙斗笠坡曾出土一面塗朱的獸紋鏡,是極少見到的。也有的獸紋鏡的獸紋圖案是分內外兩圈進行裝飾。

晚期主要有素鏡、龍鳳紋鏡、弦紋鏡、四山紋鏡、四葉鏡、獸紋鏡,新出現的銅鏡花紋種類主要有連弧紋鏡、幾何紋鏡、狩獵紋鏡、五山字鏡等。這時在四山鏡繼續流行的同時,也出現了五山紋鏡,下限可到秦楚之際,傳世品中偶然見到六山鏡,其時代也應在戰國晚期以後。狩獵紋鏡是戰國鏡中特別引人注意和令人感興趣的,新中國成立前在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一面錯金銀狩獵紋銅鏡,影象內容表現了騎馬武士手持利劍,正在與凶猛的惡豹搏鬥。

在出土地域上,基本情況是,湖南出土的戰國銅鏡不但數量和種類多,而且質量精,表明了楚國銅鏡製造業的發達。北方黃河流域出土的戰國銅鏡則數量少,花紋簡單。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發現了風格獨特的銅鏡。

銅鏡在地下掩埋千年之後,還能做到光潔如新嗎?古代銅鏡是怎麼做成的?

唐代詩人們也多次提及鏡子,“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沒想到明境裡,形影自相憐”,無論是油畫中的鏡子或是名詩中的鏡子,全是銅鏡並非當代的鏡面玻璃。古代人將銅、鐵、矽、鋁及一些不常用的金屬材料例如錫、鉛、鋅等依照一定比率混和,放到溶爐中開展融化,變成金屬材料汁後澆入事前準備好的模貝中,待凝結轉冷後,就變成銅鏡的發展歷程。必須留意的是古時候的銅鏡大多數為環形,一面為鏡,一面手工雕刻各種各樣紋路喻意吉祥如意。

當代人覺得銅鏡不清楚一方面是影視劇的欺詐,另一方面則是歷史書籍中合曆史博物館裡通常只表明銅鏡的紋路面,看上去就厚實不清。大家經常忽視了文物在歷經上千年的歲月磨練後,土層的滲入、氣體的空氣氧化、金屬材料自身材質的多變性這些都是會使本來光亮的鏡面玻璃越來越生繡,發綠變黑。從模貝中取出初品後,會出現專業的手工藝人對環形銅具的一面開展物理學打磨,直到將鏡面玻璃打磨的光可鑑人,以前有些人試著將當代的銅質5角幣開展打磨,磨出去的圓形片照人已經很清晰。

從古至今愛美之心人人皆有,在古代外出也是必須梳理自個的妝面的,現在有鏡子,在古代也是有銅鏡。在銅鏡沒被創造發明以前,大家是用水裡的倒映看來自身的外貌的,在銅器創造發明以後,大家應用銅盆裝水來照自身,伴隨著冶煉銅工藝的提升,大家逐漸開始應用銅或是是錫來製做銅鏡。在古代的銅鏡是根據冶煉出去的銅製做而成,銅鏡是那時候大家日常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古時候銅鏡生產製造精湛,有著不一樣的形狀,也是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遠古的鏡,是小盆的含意,由於大家一直應用盆來裝水照自身,古時候的鏡子叫做監。最開始的那時候是在商周時期,逐漸鑄造銅鑑,伴隨著冶煉技術性的提升,到秦代時逐漸很多生產製造銅鏡,由於銅鏡好於鑑,因此從秦以後就不會再應用水在做鑑了,再到春秋時期,銅鏡的應用則更為普遍,加工工藝提升製做出來的鏡子也更為精湛。銅鏡在古代是根據紫銅和錫,或是是用鉛等根據嚴謹的比例開展冶煉溶化,再倒進磨具中製冷過後產生毛胚,再開展生產加工以後,表層塗上錫汞而成。

各個時代銅質的銅鏡有什麼特點?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又稱青銅鏡。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鑑形照影,銅鏡的發展分為不同階段,各時期銅鏡也不盡相同,下面為大家詳解不同時期銅鏡的都有哪些特點。

商周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樸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青銅鏡的特點,各個時期又有哪些特點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歷史考證。正如某些發明創造被歸功於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製造和使用說成起始於黃帝:“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軒轅黃帝傳說》)。“饒州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述異記》)。上世紀70年代,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承馬臺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先後出土了兩面銅鏡,齊家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約4000多年,屬原始公社的解體時期。由此可見,齊家文化銅鏡應屬銅鏡的初起形式。

如果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算得上銅鏡發展史上三個最重要的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總體而言,戰國時期的銅鏡特點是形體輕巧,紋飾精緻,線條流暢。鏡形以圓形為主,偶見方形,多為弦紋鈕。紋飾結構從初期的單純地紋,後在地紋上增添主紋飾,到戰國中晚期還出現了透雕(鏤空)、金銀錯、嵌玉、彩繪等工藝的銅鏡。

到了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鏡形基本為圓形,半圓形鈕為主,也出現了一些伏獸形鈕,紋飾表現手法為平雕、線雕和浮雕。漢代銅鏡上開始出現銘文。紋飾種類上主要有西漢的蟠螭紋、蟠虺紋、草葉紋、規矩草葉、規矩蟠螭紋、百乳紋、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銘文為裝飾的銘文帶(指有銘文的部分)鏡。

西漢晚期王莽至東漢早期,出現了四乳禽獸紋、多乳禽獸、四神規矩紋等,這期間主要產自浙江紹興的畫像鏡、半圓方枚神獸鏡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藝以高浮雕為主,刻劃極為精細、紋飾內涵豐富,多有銘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之後還有連弧紋、變形四葉紋、龍虎紋和夔鳳紋等,紀年銘文亦開始流行~

青銅鏡怎麼鑑定歷朝各代的青銅鏡都有什麼特點怎麼辨別

一般銅鏡在鑄造時,多采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開放式”就是隻有一塊鏡範,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範平放,由上傾入溶液。在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即每鏡有兩塊陶範,鏡背範上雕刻花紋,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範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範的中部。鏡面範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範合而為一。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鑑容了。

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樓空花紋銅鏡。這種銅鏡是採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這種複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

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對宮內收藏的古鏡正面多進行了處理,以達到重新鑑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鏡面就採用了複合的方法,重新鑄一鏡面,研磨好後,再粘附在古鏡正面。當然這種複合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複合鏡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漢代透光銅鏡的發明是鑄鏡工藝的又一里程碑。透光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與普通鏡一樣。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和銘文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鼎形、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中國古代銅鏡的大小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型銅鏡尺寸一般在3釐米~8釐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綯繩繫於腰間,隨身攜帶。中型銅鏡尺寸在10釐米~39.4釐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臺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rnk1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