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氣象衛星有哪些

氣象衛星有哪些

氣象衛星有哪些

4、風雲二號: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計劃發射7顆,即風雲二號A、B、C、D、E、F、G。

氣象衛星有捕風家族、風雲家族、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等。

1、捕風家族:隨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成熟,利用衛星導航反射訊號(GNSS-R技術)對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引數進行反演,成為各國研究熱點,捕風一號正是瞄準這一方向進行研製和建設。

2、風雲家族:中國“風雲家族”早已聲名在外,風雲系列衛星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

3、風雲一號: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4、風雲二號: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計劃發射7顆,即風雲二號A、B、C、D、E、F、G。

5、風雲三號:風雲三號可從二維遙感成像到三維綜合大氣探測,從單一光學探測到全譜段寬波譜探測,從公里級觀測提高到百米級觀測,從國內組網接收到全球組網接收。

6、風雲四號: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氣象衛星是用於監測和收集地球大氣層和天氣現象的人造衛星。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氣象衛星:

1. 極軌衛星:這些衛星繞地球極軌執行,可以提供全球範圍內的觀測資料。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的NOAA衛星系列,包括NOAA-15、NOAA-18、NOAA-19等。

2. 非極軌衛星:這些衛星的軌道不是環繞地球的極軌,而是處於低地球軌道或地球同步軌道。

其中最知名的是歐洲氣象衛星組織的METEOSAT系列,包括METEOSAT-8、METEOSAT-9等。

3. 雷達衛星:這些衛星搭載雷達裝置,可以觀測降水、雲層和風暴等天氣現象。

中國的風雲衛星系列(如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就是具有雷達功能的氣象衛星。

4. 紅外線衛星:這些衛星通過探測地球表面發出的紅外線輻射來觀測雲層、溫度分佈等。

例如,美國的GOES衛星系列(如GOES-16、GOES-17)是紅外線氣象衛星。

這只是一些常見的氣象衛星示例,還有其他國家和組織的衛星也在進行氣象觀測任務。

隨著技術的進步,氣象衛星的功能和效能不斷提升,為我們提供更準確和及時的天氣預報和氣象資料。

“氣象衛星有哪些”主要包括:風雲二號、風雲一號、風雲四號、同步氣象衛星、風雲三號、捕風家族、極軌氣象衛星、風雲家族、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風雲一號、風雲四號、同步氣象衛星、風雲三號、捕風家族、極軌氣象衛星、風雲家族、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

,並且大部分使用者都認為風雲二號更好。

風雲二號: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計劃發射7顆,即風雲二號A、B、C、D、E、F、G。

風雲一號: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風雲四號: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②同步氣象衛星。

執行高度約35800千米,其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

從地球上看,衛星靜止在赤道某個經度的上空。

一顆同步衛星的觀測範圍為100個經度跨距,從南緯50°到北緯50°,100個緯度跨距,因而5顆這樣的衛星就可形成覆蓋全球中、低緯度地區的觀測網。

風雲三號:風雲三號可從二維遙感成像到三維綜合大氣探測,從單一光學探測到全譜段寬波譜探測,從公里級觀測提高到百米級觀測,從國內組網接收到全球組網接收。

捕風家族:隨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成熟,利用衛星導航反射訊號(GNSS-R技術)對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引數進行反演,成為各國研究熱點,捕風一號正是瞄準這一方向進行研製和建設。

①極軌氣象衛星。

飛行高度約為600~1500千米,衛星的軌道平面和太陽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交角,這樣的衛星每天在固定時間內經過同一地區2次,因而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

②同步氣象衛星。

執行高度約35800千米,其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

從地球上看,衛星靜止在赤道某個經度的上空。

一顆同步

風雲家族:中國“風雲家族”早已聲名在外,風雲系列衛星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

氣象衛星按軌道不同,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可以獲得全球氣象資訊,如我國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對目標區域進行連續氣象觀測,如我國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

由於軌道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即: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同步氣象衛星。

前者由於衛星是逆地球自轉方向與太陽同步,稱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者是與地球保持同步執行,相對地球是不動的,稱作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又稱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有捕風家族、風雲家族、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等。

1、捕風家族:隨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成熟,利用衛星導航反射訊號(GNSS-R技術)對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引數進行反演,成為各國研究熱點,捕風一號正是瞄準這一方向進行研製和建設。

2、風雲家族:中國“風雲家族”早已聲名在外,風雲系列衛星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

3、風雲一號: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4、風雲二號: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計劃發射7顆,即風雲二號A、B、C、D、E、F、G。

5、風雲三號:風雲三號可從二維遙感成像到三維綜合大氣探測,從單一光學探測到全譜段寬波譜探測,從公里級觀測提高到百米級觀測,從國內組網接收到全球組網接收。

6、風雲四號: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地球上有哪幾種氣象衛星?

地球上有兩種氣象衛星:地面靜止衛星即地球靜止業務環境衛星,簡稱GDES;極地軌道衛星即極地控制環境衛星,簡稱POES。在地面靜止軌道上,靜止衛星距地面約22,000英里(35,000千米)的赤道上空,其執行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同步,幾乎晝夜懸在一個地點上。地球餘下區域由極地軌道衛星監測,它沿著從北到南一圈一圈地重複執行,每兩小時在極地附近經過一次。

電視氣象播報的衛星圖片通常是地面靜止衛星拍攝的照片,儘管白天也可見到它們,但常用紅外線沖洗。從地球表面擴散的紅外線可用來估測空氣中的水汽。這是因為當紅外線的波長達到6.7微米時,水汽極易吸收能量。水汽越多,來自地球的紅外線在未到達衛星之前就越多地被吸收掉了。紅外線釋放也可用來測評雲頂部的溫度,它與風暴關係十分密切。

微波資料有許多特殊功能,由於微波可以穿透雲層而丟失的能量少,例如,貫穿行星的冰和雪的出現是可以被跟蹤的,因為結凍的水與陸地和液態的水所散發的微波頻率不一樣。

衛星壽命僅有幾年——這給科學家發射新衛星提供革新的機會。經過過去20年的發展,人類對大氣層的瞭解更廣泛了,南極“臭氧空洞”每年的增減均已得到的監控,是根據從同溫層到它上方的極地軌道衛星所反射的紫外線照射量而定。美國於1995年發射一種探測器用以監測雲內部和從雲到地面的閃電,測量結果表明:閃電還不及科學家們所料想的一半。一些衛星甚至攜帶雷達裝置進入太空。這些裝置是測量洋麵的高度(水溫的指數),以及大海的風暴潮(海面風速指南)。

氣象衛星可以分為哪些?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每天對全球表面巡查兩遍,可以獲得全球氣象資料。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對全球1/3的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及時將氣象資料傳回地面。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哪一系列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風雲”系列。

風雲氣象衛星是中國於1977年開始研製的氣象衛星,1988年、1990年和1999年,先後發3顆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即風雲1號A、B和C氣象衛星。

“風雲”氣象衛星系列的發展可以說是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30年中國人堅持不懈地奮鬥和自主創新,我國已成功發9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仍有5顆在軌穩定執行,為氣象、海洋、農業、林業、水利、航空、航海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專業性和決策性服務。

氣象衛星可以分為幾類

氣象衛星,主要用於氣象觀測。據美國統計,氣象衛星的經濟效益巨大。該國每年用於氣象衛星工程的投資約3億美元,而通過氣象衛星的服務得到的效果,可折算成每年增產或減少災害損失達20億美元,投資效益比為1:7。據前蘇聯有關當局估計,前蘇聯的氣象衛星的投資效益比高達1:10。

被稱之為“巡天千里眼”的氣象衛星按執行軌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由於衛星是逆地球自轉方向與太陽同步,沿著太陽早升晚落的方向執行,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故又稱極地軌道氣象衛星。衛星執行高度通常為數百公里,可觀測全球的氣象資料,供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用;另一類是與地球保持同步執行,相對地球是靜止的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類衛星軌道比較高,觀測範圍更廣闊,通常用於對同一地區進行長期、持續觀測,及時提供有關天氣預報資料。衛星對雲圖的拍攝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藉助於地球上物體對太陽光的反射程度而拍攝的可見光雲圖,只限於白天工作;另一種是藉助於地球表面物體溫度和大氣層溫度輻射的程度不同,形成紅外雲圖,可以全天候工作。顯然,兩類衛星和兩種雲圖的拍攝形成共同配合使用,即可起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作用,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效果。

迄今為止,氣象衛星有的已發展為以氣象為主的多用途對地觀測衛星,不僅用於提高天氣預報精度和準確度,還可用於海洋觀測、冰雪和水文監測、莊稼生長以及病蟲害和土壤墒情的監測等,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

中國有哪些衛星,有氣象衛星,人造衛星,還有什麼衛星

中國的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訊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 、海洋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天文衛星和空間探測衛星等15類。

一、東方紅系列通訊衛星

“東方紅一號”(NSSDC ID: 1970-034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時也是東方紅人造衛星系列的首顆衛星。主要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層密度。

東方紅二號衛星是中國二十世紀末用於遠距電視傳輸的主要衛星,該衛星採用地球同步軌道,分別定位於東經87.5度、東經110.5度和東徑98度等處,能覆蓋中國全境及周圍一些地區。

東方紅三號衛星是中國新一代通訊衛星,主要用於電視傳輸、廣播、通訊及資料傳輸等業務。衛星上有24路C頻段轉發器,服務範圍有中國、海南、臺灣及近海島嶼。

東方紅四號(DJS-2/DFH-4)是一種執行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的通訊衛星平臺,用於替代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的中國第三代靜止軌道通訊衛星,除了供中國使用外還出口到了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

二、北斗系列導航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執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致力於向全球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能向有更高要求的授權使用者提供進一步服務,軍用與民用目的兼具。

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又稱為北斗一號,是中國的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即有源區域衛星定位系統,在衛星的壽命到期後(設計值8年),系統已停止工作。

正式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被稱為北斗二號,是中國的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英文簡稱BDS,曾用名COMPAS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詞一般用來特指第二代系統。此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目標是對全球提供無源定位,與全球定位系統相似。在計劃中,整個系統將由35顆衛星組成,其中5顆是靜止軌道衛星,以與使用靜止軌道衛星的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相容。

三、風雲系列氣象衛星

中國的氣象衛星為風雲系列衛星,目前有風雲一號D星,風雲二號C、D、E、F星,風雲三號A、B、C星8顆氣象衛星在軌執行。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向世界各地雲圖接收站傳送實時的衛星雲圖,還可以對海洋水色進行探測和對海溫進行遙感研究;衛星上攜帶有空間粒子成分監測器,可對空間環境進行研究。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其主要任務是對地觀測,每小時獲取一次對地觀測的可見光、紅外線和水汽的雲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新一代極地軌道氣象衛星,主要用於有關大霧、冰凌、積雪覆蓋、水情、火情等方面的監測服務。 

四、"資源"系列資源衛星

資源1號為傳輸型遙感衛星,執行在圓形太陽同步軌道,與赤道平面傾角為98.5度。這一代衛星綜合了美國"陸地衛星"5和法國斯波特3的優點,並且比它們具有更大的應用範圍,能適應多用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具有較高的自主能力、高精度的姿態控制系統和適應變軌能力要求的軌道控制系統。資源1號為中國的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和國土資源綜合調查等重要研究專案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資源2號傳輸型遙感衛星,主要用於國土資源普查、都市計畫、作物估產、災害監測和空間科學試驗。

五、"海洋"系列海洋衛星

海洋一號衛星,執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陽同步近圓軌道,設計壽命2年。發射這顆衛星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觀測海水光學特徵、葉綠素濃度、海表溫度、懸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機物和海洋汙染物質,併兼顧觀測海水、淺海地形、海流特徵和海面上大氣氣膠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級生產力分佈、海洋漁業及養殖業資源狀況和環境質量,瞭解重點河口港灣的懸浮泥沙分佈規律,為海洋生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灣治理、海洋環境監測、環境保護和執法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資料。

海洋二號衛星用於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首制星“海洋二號A”於2011年8月16日在太原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主要搭載微波遙感器,完成對海洋水動力環境的監測。“海洋二號A”上具有四種有效載荷: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掃描微波輻射計、校正微波輻射計。衛星可完成對星下點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速風向、海表面溫度、大氣水汽含量、雲中液態水含量以及海面降水、海冰的觀測。

有哪些衛星?又有什麼作用?

衛星的種類及作用:

1、氣象衛星:

用來監測雲層氣象資訊,提供最新的氣象情況以及長期的氣象分析。我國氣象衛星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極軌衛星圍繞南北極跨越赤道飛行,飛行一圈約102分鐘,軌道高度830公里左右。

衛星所經過地點的地方時基本相同,所以也稱為“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它的優點是可以對全球任何地點進行觀測,主要用於天氣預報、生態、環境監測以及氣候變化研究。軍事衛星: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對重要軍事目標進行監視。

2、通訊衛星:

主要為民用,提供各種通訊用途,例如電視廣播、IP通訊網、電話網等等。通訊衛星採用了Ka 頻段、鐳射通訊和電推進等一系列新技術,通訊總容量超過20兆位元/秒;

從而超過了我國此前研製的所有通訊衛星容量的總和,這標誌我國衛星通訊進入高通量時代,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通訊衛星寬頻應用,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資源衛星:主要用於資源探測等等。

3、低軌衛星:

低軌道衛星的軌道高度為200—2000千米,在這個高度範圍內的衛星即是低軌道衛星。

一般是由多個衛星構成的、可進行實時資訊處理的大型衛星系統,可以實現通訊、遙感、導航等功能。星座規模群體產生的效益,可能超過功能全面、效能突出的大衛星。

低軌道衛星也用於手機通訊,衛星的軌道高度低使得傳輸延時短,路徑損耗小。多個衛星組成的通訊系統可以實現真正的全球覆蓋,頻率複用更有效。

蜂窩通訊、多址、點波束、頻率複用等技術也為低軌道衛星行動通訊提供了技術保障。低軌道衛星是最新最有前途的衛星移動通訊系統。

4、軍事衛星:

可為地面戰車、飛機、水面艦艇、地面部隊甚至單兵提供精確位置、速度和時間資訊,並能為導彈和炮彈精確制導,大大提高武器的使用效率。

軍事衛星要求具有迅速、準確、保密、連續、靈活等優點,所以常採用自適應天線調零、星上處理、星間鏈路等先進技術,以便提高可靠性、生存能力、抗干擾性等,減少對地面站的依賴,為作戰所需的大容量、快速資訊傳遞發揮關鍵性作用。

5、資源衛星:

地球資源衛星是一種中等高度的“太陽同步衛星”,它的近地點是905千米,遠地點是918千米,所以軌道是近於圓形的;每103.267分鐘它就由北向南,又由南而北地圍繞,地球一週,一天要轉14圈,每隔25秒鐘就“拍”一張相片。

地球資源衛星上帶有兩種“攝影”儀器(稱為感測器),一是反光束導管電視攝像儀,類似電視攝像機;另一種是多光譜掃描器,能把地面反射上來的電磁波按波長分開,記錄下來。

這些儀器接收到的光訊號都經過轉換,變成電壓訊號記錄在磁帶上,等到衛星經過地面接收站上空,地面站又用磁帶把它發射回來的電壓訊號記錄下來,再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把它變成光學訊號,在感光材料上重新成像,這就是衛星相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氣象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通訊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低軌衛星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軍事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資源衛星

世界氣象遙感衛星有哪些?

遙感衛星根據其軌道及攜帶的遙感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徵,下面介紹的幾種當前遙感應用中最常見的衛星。

(1)陸地衛星(landsat)

第一顆陸地衛星是美國於1972年7月23日發射的是世界上第一次發射的真正的地球觀測衛星,原名叫做地球資源技術衛星(Earth Reasource Technology Satellite-ERTS),1975年更名為陸地衛星,由於它的出色的觀測能力推動了衛星遙感的飛躍發展,迄今Landsat已經發6顆衛星,但第6顆衛星發射失敗,現在執行的是第5號星。

前三顆衛星的軌道是近圖形太陽同步軌道,高度約為915公里,執行週期103分,每天繞地球14圈,每18天覆蓋全球一次,星載的遙感器有:(1) 3臺的返束光導攝像機(RBV),分三個波段同步成像,地面解析度為80米,(2)多波段掃描器(MSS)在綠、紅、和近紅外的四個波段工作,地面解析度也為80米。

Landsat-4和Landsat-5進入高約705km的近圖形太陽同步軌道,每一圈執行的時間約為99分鐘,每16天覆蓋全球一次,第17天返回到同一地點的上空,星上除了帶有與前三顆基本相同的多波段掃描器(MSS)外,還帶有一臺專題成像儀(TM),它可在包括可見光,近紅外和熱紅外在內的7個波段工作,MSS的IFOV為80米,TM的IFOV除6波段為120米以外,其它都為30米(見表2.2)。

MSS、TM的資料是以景為單元構成的,每景約相當地面上185×170km2 的面積,各景的位置根據衛星軌道所確定的軌道號和由中心緯度所確定的行號進行確定Landsat的資料通常用計算機相容磁帶(CCT)提供給使用者。Landsat的資料現在被世界上十幾個的地面站所接收,主要應用於陸地的資源探測,環境監測,它是世界上現在利用最為廣泛的地球觀測資料。

(2)“斯波特”衛星(SPOT)

SPOT衛星是法國研製發射的地球觀測衛星,第一顆SPOT衛星於1986年2月發射成功。1990年2月發第2號星,第3號星已於1994年發射。

SPOT採用高度為830公里,軌道傾角為98.7度的太陽同步準迴歸軌道,通過赤道時刻為地方時上午10:30。迴歸天數為26天。但由於採用傾斜觀測,所以實際上4-5天就可對同一地區進行重複觀測。

SPOT攜帶兩臺相同的高解析度遙感器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imagine System).它的觀測方法不象Landsat那樣採用掃描鏡,而是採用CCD的電子式掃描,HRV的觀測引數見表2.2,它具有多光譜和全色波段兩種模式。由於HRV裝有可變指向反射鏡,能在偏離星下點±27°(最大可達30°)範圍內觀測任何區域(見圖2.6),所以通過圖2.7所示的斜視觀測平均二天半就可以對同一地區進行高頻率的觀測,縮短了重複觀測的時間。此外,通過用不同的觀測角觀測同一地區,可以得到立體視覺效果,能進行高精度的高程測量與立圖。

(3)“諾阿”衛星(NOAA)

NOAA是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的第三代實用氣象觀測衛星,第一代稱為“泰羅斯”(TIROS)系列(1960-1965年),第二代稱為“艾託斯(ITOS)”/NOAA系列(1970-1976年),其後執行的第三代稱為TIROS-N/NOAA系列,從1978年10月發第一顆TIROS-N,到199 年底已發14顆。

NOAA衛星的軌道是接近正圓的太陽同步軌道,軌道高度為870KM及833KM,軌道傾角為98.9度和98.7度,週期為101.4分。

NOAA衛星的應用目的是日常的氣象業務,平時有兩顆衛星在執行。由於用一個衛星每天至少可以對地面同一地區進行2次觀測,所以兩顆衛星就可以進行4次以上的觀測。

NOAA衛星上攜帶的探測儀器主要有高階甚高解析度輻射計(AVHRR/2)和泰羅斯垂直分佈探測儀TOVS AVHRR/2是以觀測雲的分佈,地表(主要是海域)的溫度分佈等為目的的遙感器,TOVS是測量大氣中氣溫及溫度的垂直分佈的多通道分光計,由高解析度紅外垂直探測儀(HIRS/2)、平流層垂直探測儀(SSU)和微波垂直探測儀(MSU)組成,這些遙感器的引數見表2.2。AVHRR/2資料還可以用於非氣象的遙感,其主要特點是巨集觀快速、廉價。在農業、海洋、地質、環境、災害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應用價值。

其實,地球資源衛星、海洋觀察衛星、氣象衛星、軍事偵察衛星……都具有遙感效能,只是偏重於哪一方面。

氣象衛星

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傳統的氣象觀測採用直接測量法,即利用各種測量儀器直接測出大氣的溫溼、壓、風等資料。而面對佔地球表面80%的海洋極地和人煙稀少、難以建立氣象站的地區,則無法保證觀測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60年代出現了氣象火箭、地球物理探測火箭,雖然使對大氣的探測高度L升到幾百公里的高空,但仍有侷限性。人造衛星為氣象探測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它可不受地理條件的,在地球大氣層外的不同高度鳥瞰大地,對全球各處的`大氣溫度、水氣、雲層變化、降水量、海洋溫度等進行精確觀測。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世界上第一顆“泰勒斯”號氣象實驗衛星。該星重約128公斤,用兩臺電視攝像機進行地面攝影並傳遞雲層照片,使氣象學家可追蹤、預報和分析風暴。

氣象衛星一般由氣象觀測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兩部分組成。專用系統中主要裝置是氣象遙感器,衛星還載有資料貯存裝置和資料傳輸裝置。

氣象衛星可按照衛星的軌道分為兩類:一類是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又稱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它每天對全球表面巡視兩週,每12小時即可獲取一次全球氣象資料,中國1990年發射的“風雲”l號氣象衛星就屬此類衛星2另一類是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簡稱靜止氣象衛星,它可對地球近五分之一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並實時將資料送回地面,中國1997年發射的“風雲”2號氣象衛星即是此類衛星。

隨著氣象衛星的發展,世界氣象組織已經組織了“世界天氣監測網”,還組成了“大氣科學委員會”進行‘全球大氣研究計劃”的規劃和組織工作。按照這個計劃構成全球氣象衛星網,參加的主要衛星系列有:“泰羅斯”號氣象衛星系列?美國發射的實驗氣象衛星系列;“流星”號氣象衛星系列-前蘇聯(現俄羅斯)業務氣象衛星系列;“艾薩”號衛星?美國第一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業務應用衛星;“泰羅斯N/諾阿”衛星系列?美國第三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日本的地球靜止軌道氣象業務衛星;‘地球靜止環境業務衛星”--美國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此外還有“印度衛星”等。目前,氣象衛星探測到大氣層中許多氣象要素分佈和變化的資料,尤其是雲圖的資料,已廣泛、直接地服務於國防和國民經濟的建設之中。

我國目前主要的氣象衛星是什麼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

FY-1A,1B是試驗型氣象衛星,分別於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長征四號火箭發射,衛星本體是1.4×1.4× 1.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六塊太陽帆板,衛星總長度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軸定向穩定,衛星高900公里,傾角99°,週期102?86分鐘,每天衛星繞地球為14圈。首顆 FY-1A衛星入軌後獲取了大量高質量雲圖資料。由於姿態失控,衛星工作了39天;FY- 1B衛星的姿態控制系統比FY─1A有明顯改善,但系統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改進。。這兩顆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成像性

能良好,獲取的試驗資料和執行經驗為後續衛星的研製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資料。FY-1A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標誌著中國已躋身世界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執行氣象衛星國家的行列。

FY-1C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運行於901千米的太陽同步極軌道,衛星設計壽命3年。衛星的主要遙感器是甚高解析度可見光-紅外掃描器,通道數由FY-1A/B的5個增加到10個,解析度為1100米。衛星獲取的遙感資料主要用於天氣預報和植被、冰雪覆蓋、洪水、森林火災等環境監測,FY-1C衛星因其在軌執行的穩定性和獲取資料的準確性,而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業務極軌氣象衛星序列,成為中國第一顆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的衛星。

FY-1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第一顆傳輸型極軌遙感衛星。其主要任務是獲取國內外大氣、雲、陸地、海洋資料,進行有關資料收集,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全球環境監測等。

風雲二號

FY-2A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一顆試驗衛星,FY-2A衛星於1997年6月10日發射成功,姿態均為自旋穩定,只有一個三通道掃描輻射計,設計壽命3年。 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者進行業務使用。衛星雲圖資料在監測颱風和海洋天氣、暴雨預報、為防汛服務、進行青藏高原上空天氣系統分析、航空氣象保障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已發揮出重要作用。

FY-2A衛星運行了3個月左右就開始出現一些故障,只能間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時之後就要休息。在氣象業務應用上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沒有實現業務化。

B星編輯

FY-2B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二顆試驗衛星,FY-2B衛星於2000年6月25日“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於7月6日成功獲取第一張原始雲圖。姿態均為自旋穩定,只有一個三通道掃描輻射計,設計壽命3年。

FY-2B星發射上去之後,運行了不到8個月,星上有一個部件開始出毛病,衛星轉發下來的訊號比正常情況下衰減很多,接收起來非常困難。在氣象業務應用上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沒有實現業務化。這顆衛星的執行給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後續衛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C星編輯

FY-2C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一顆業務衛星。2004年10月19日,FY-2C衛星發射升空後,24日定位於東經105度赤道上空,定點距地面36000千米,佔據了FY-2B衛星位置,以對亞太地區氣象情況進行觀測。衛星定位後4天,地面應用系統進行了適應性除錯,與衛星進行了技術對接,打通了業務測控、資料傳輸與轉發通道,開通了掃描輻射計。

D星編輯

2006年12月8日風雲二號(FY-2D)靜止業務氣象衛星發射成功,實現了“在軌備份”。風雲二號D星執行穩定,技術狀態良好。

E星編輯

2008年12月23日08時54分04秒,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顆業務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E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風雲二號E星的成功發射,為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增添了新的一員,對於確保我國靜止氣象衛星觀測業務的連續穩定執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F星編輯

2012年1月13日8時56分,風雲二號07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風雲二號F星是風雲二號

風雲二號F星

風雲二號F星 (3張)

03批3顆衛星中的首發星,星載兩個主要載荷: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

掃描輻射計包括1個可見光和4個紅外通道,可以實現非汛期每小時,汛期每半小時獲取覆蓋地球表面約1/3的全圓盤影象。同時,風雲二號F星還具備更加靈活的、高時間解析度的特定區域掃描能力,能夠針對颱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進行重點觀測,將在我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空間環境監測器實現對太陽X射線、高能質子、高能電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監測,用於開展空間天氣監測、預報和預警業務。

首顆發射

2008年5月27日11時02分,中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中國自行研究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顆裝載10餘種先進探測儀器的衛星升空後,將使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第二顆

2010年11月5日,中國“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發射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它將和“風雲三號”A星組成上下午雙星同時在軌執行的格局。

發射成功

2010年11月5日凌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把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將與第一顆“風雲三號”組網執行,由原來的一天全球掃描2次變為4次,從而提高對臺風、雷暴等災害性天氣的的觀測能力。據悉,“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均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研製。據瞭解,除了天氣預報外,“風雲三號”B星還有監測乾旱、水災、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全球冰雪覆蓋和臭氧分佈以及區域空氣質量的能力,甚至還能對全球糧食產量進行預估。

根據計劃,中國將在未來10年發射14顆氣象衛星。

第三顆

北京時間2013年9月23日11時許,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中國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將與正在軌執行的兩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組網執行,進一步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探測,主要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氣象引數,並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同時為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氣象資訊。

中國第一顆和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為試驗應用星,分別於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成功發射,仍在軌穩定執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實現三星組網後,其觀測資料更新時效將由12小時縮短為6小時,從而大幅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

氣象衛星有哪些

氣象衛星有捕風家族、風雲家族、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等。捕風家族:隨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成熟,利用衛星導航反射訊號對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引數進行反演,成為各國研究熱點,捕風一號正是瞄準這一方向進行研製和建設。風雲家族:中國“風雲家族”早已聲名在外,風雲系列衛星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

氣象衛星有捕風家族、風雲家族、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等。

1、捕風家族:隨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成熟,利用衛星導航反射訊號(GNSS-R技術)對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引數進行反演,成為各國研究熱點,捕風一號正是瞄準這一方向進行研製和建設。

2、風雲家族:中國“風雲家族”早已聲名在外,風雲系列衛星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

3、風雲一號:中國1988年9月7日發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4、風雲二號: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計劃發射7顆,即風雲二號A、B、C、D、E、F、G。

5、風雲三號:風雲三號可從二維遙感成像到三維綜合大氣探測,從單一光學探測到全譜段寬波譜探測,從公里級觀測提高到百米級觀測,從國內組網接收到全球組網接收。

6、風雲四號: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標籤: 氣象衛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