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指中國北方的一個文化圈,包括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和寧夏等地,約有5000年的歷史。這個文化圈的核心區域為黃河與長江的交匯處的黃河套地區,因此被稱為“河套地區”。

河套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交匯,既包括了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也吸收了周邊各民族的文化成分,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它的主要特點是:土地崇拜,祖先信仰,尊崇自然,鼓勵勤勞,崇尚詩歌和音樂等。代表河套文化的藝術形式有:皮影戲、蒙古族馬頭琴、滿族鑼鼓、通靈舞、詠春·河套拳等。此外,河套地區還有許多古老而神祕的歷史文化遺址,如杏園遺址、銅川橋遺址、巨廟遺址等,這些都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套文化不僅代表了中國北方多元文化的精髓,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河套文化的概況

河套文化的和諧精神,集中體現在飲食風俗宗教文化中。各族人民在彼此相依的漫長歲月中,飲食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傳統,又融會互通,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味。比如蒙古族的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奶茶,回族的麻花、白焙子、油炸糕,甘肅的拉麵,陝北的羊肉泡饃、肉夾饃,山西的烙,還有獨具特色的面精釀皮、豬肉勾雞,酸燴菜等吃法,蒙漢兼通,老少咸宜,風行河套大地。在民風民俗方面,河套人的“婚喪嫁娶”形式既有蒙式,也有漢式、回式,在一些細節方面,還糅合各族各地長處形成比較統一的風俗習慣。傳承中各民族都能相互學習、借鑑,接受認同。最典型的是宗教信仰,河套人的宗教信仰可謂大雜燴,遍地開花的寺廟、教堂,充滿了個性化特徵,佛教、教、道教、教都有一定的尊信者,甚至於在同一個村營裡,就有三大宗教的不同信徒住在一起,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這在全國都十分少見,充分反映了作為移民文化的河套人的寬容大度的性格稟賦。作為民族融合、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絕唱的“胡漢和親”,更是構成了河套文化堅強的底蘊,獨特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絢麗多姿的民族民俗風情,凝聚了河套文化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奏響了草原各族人民團結和諧的樂章,印證了民族血脈融合的延續和民族大團結優良傳統的傳承。

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院屬於哪裡

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院佔地面積為4.9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47萬平方米,位於中國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是集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群藝館、歌舞劇院、音樂廳、科技館、少年宮、書院、畫院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公益性大型公共建築,是我國首個以文化叢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集中展示了我國古老文明的誕生地之一——黃河河套文化萌生、發展、成熟、興盛的歷史全貌,共展示文物5000餘件(套)。

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院,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文博中心地處臨河區五一街(開源路與金川大道之間段)北側,該博物院是我國首個以文化叢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北臨河套公園,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院和內蒙古河套文化藝術中心便位於其中。

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院暨內蒙古河套文化藝術中心,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該博物院集河套文化博物院、圖書館、美術館、群藝館、河套文化主題劇場、青少年科技館、書院畫院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提煉凝聚,從文化生態、先人演進、巖刻春秋、青銅鑄史、長城嬗替、水利開拓、文化昇華等7個單元,集中展示了我國古老文明的誕生地之一——黃河河套文化萌生、發展、成熟、興盛的歷史全貌。

河套文化博物院是我國首個以文化叢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其基本陳列,將古往今來的河套人文歷史融於一爐,共展示文物5000餘件(套),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發展、成熟、興盛的歷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體百科全書。內蒙古河套文化藝術中心包括圍繞大型陰山岩刻情景史詩《陰山·古歌》而建的主題劇場及排練廳等場所。

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院暨內蒙古河套文化藝術中心,是弘揚和展示河套文化的重要平臺,對挖掘河套文化內涵、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提高地區文化軟實力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據介紹,幾千年來,邊塞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在內蒙古河套地區聚集、融合、傳承、積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相容幷蓄的河套文化體系。

河套的歷史與文化讀後感

河套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組織部分,陰山南北和河套地區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祖先居磚?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具備北方草原自然經濟形態的特點。夏、商、周、秦就出現了以河套文化為特徵的古代文明。河套的稱謂大體從唐代開始,歷經宋、元、明、清,“大河三面環之、河以套名,故稱河套也”。縱觀河套文明孕育和發展的過程,河套文化的發展歷史是中華文明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套文明的程序與中華文明共生共榮。

歷史

數千年以來,河套地區的變遷歷盡滄桑,在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的臂彎裡,孕育、生成了河套文化。在河套文化的形成中,有五個重要的自然人文元素,一是黃河,二是草原,三是陰山,四是戰爭,五是移民。黃河、草原的影響自不必說,從陰山看,陰山是大河之源的天然屏障,也是北方草原與中原大地的分水嶺。“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說盡了陰山的重要和雄偉。再以戰爭的影響看,河套地處中原與漠北的通衢要衝,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代表意義的是長城,還有無數的要塞、烽燧。從戰國起,不論哪個朝代,以哪個民族為主體,都是經過戰爭才“各領數百年”。移民的影響加速了這一地區的開發,影響文化形成的烙印最顯著的是方言。河套地區的許多地名蒙漢混雜,多取自商號。久收了大量蒙古語,形成了本地方言特色,反映了強烈的移民色彩。

文化

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融會之產物,其自身漫長的生成發育以及複雜的嬗變傳承過程,特別是與烏拉特、鄂爾多斯蒙古文化的關係,也說明了河套文化與黃河文化的關係。河套文化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草原文化中,河套文化既是源,又是流。作為源,河套文化有與北方草原文化共生共長的深厚歷史積澱,是對草原文化精髓一脈相承的傳揚。作為流,它與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科爾沁文化等蒙古經典文化不同,有其獨特的發展走向,傳承中吸取了深厚的移民文化的滋養。在草原文化的源流中,它是一個淵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濫觴於古代少數民族的興盛,生成於秦漢明清的軍屯墾殖,綿延於現當代新型文明的文化體系,是豐富的草原文化的一個的單元文化圈,是一個完整的區域文化體系,在草原文化構成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寬容

說到寬容,這裡有草原、平原、山地、荒漠、湖泊、溼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草原與平原的對話與對抗的特殊形式,大規模的移民與軍屯,多民族的長期交流與交往,造就了河套人“海納百川”的博懷。據調查,河套地區這個20多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聚居來自全國1000多個縣市的人口,全國56個民族中有49個在這裡分佈。除北方蒙、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主要少數民族外,南方的苗、彝、瑤、黎、白、壯、傣、哈尼、藏、土家等少數民族都有居住,有的地方一個村營的居民就來自10多個省區。這樣廣泛雜居的複合形態,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現象,充分反映出這一地區文化背景的包容性。

河套文化具體指什麼

“河套文化”的演變及其概念和內涵

作者:酒瘋 發表:2006-5-15 9:15:54 回覆:0 點選:58

“河套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基於文化景觀而言的。要確立一種文化景觀,不可忽視文化地理範疇的文化區劃和文化體系。按照習慣,文化區劃遵循三種方法,即以文化特質劃分的“形式文化區”、以行政區劃劃分的“機能文化區”和以特種文化意識劃分的“鄉土文化區”。根據河套文化的成因、演進和擴散形態,河套文化形成了自己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它具有顯著的文化複合體特徵,即文化人類學所指的“文化叢”。它是某種特定文化體系的社會群體聚居後形成的一個文化區。“河套文化”是按照文化特質劃分的“形式文化區”,有自己的文化體系(文化叢)。幾千年來,邊塞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河套地區聚集、融合、傳承、積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相容幷蓄的地方文化體系。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內涵、豐富的形式為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遠在數萬年以前,河套先民就在巴彥淖爾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從1992年至1997年期間陸續出土的早期人類化石看,“河套人”屬於“晚期智人”,其許多特徵“與北京猿人接近”,“‘河套人’應在‘丁村人’之後,在‘峙嶼人’和‘山頂洞人’之前”。

先秦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國家戍邊衛國的軍事重地。匈奴的崛起,兩漢的興衰,宋元遼金的戰跡,無不與富饒的河套沖積平原和水草豐美的巴彥淖爾相關聯。這裡的生存優勢使先民們從四面八方湧來,特別是各民族與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在此和睦聚居,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多種文化有機交融的特殊的河套文化體系,蘊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陰山岩畫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畫寶庫之一;巴音滿都撥出土了大量恐龍化石和其他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蛋化石;境內趙、秦、漢長城蔚為壯觀;遍佈於全市各地的古城遺址和古墓葬群,尤其是沙金套海漢墓群數量之多、分佈面積之廣為國內僅有。據稱,在這裡出土的2000多年前漢代酒鼎中的燒酒,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件液態文物之一,同時也表明這個地區的酒文化之古遠。此外,還有極具地區特色的民族民間書畫、音樂舞蹈、剪紙、河套二人臺、爬山調、蠻漢調、民俗風情等,都是構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河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地域名稱,它主要聚顯的是河套文化,是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彰顯。

綜上所述,河套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北方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發展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的文化特徵和強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過程,對於我國的北方軍事史、烏拉特草原文化史、遊牧定居與墾殖發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尋和研討河套文化,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打造和傳播河套文化,對於豐富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提高地區經濟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http://www.9ke.net/Article_420.aspx

河套地區指哪裡

河套地區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

河套地區,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裡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河套地區南望關中、中原。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控制河套,則可以以陰山為屏障,抵禦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保證關中、中原地區的安全。因此,河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場所。

河套地區經濟文化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不過,現在的生態環境大不如前,境內許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狀態。

河套周邊地區,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洛水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它們環繞著河套地區,正如眾星捧月一樣,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時又把河套文明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之中。

河套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北方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發展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的文化特徵和強烈的文化包容性。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指哪裡

河套地區指寧夏、內蒙古、陝西。河套地區,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河套地區,是指河流彎曲成大半個圏的河道。亦指這樣的河道圍著的地方,其中較為著名的河套地區,有黃河河套、遼河河套。

擴充套件資料

河套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北方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發展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的文化特徵和強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過程,對於中國的北方軍事史、烏拉特草原文化史、遊牧定居與墾殖發展史具有巨大作用。

河套地處中溫帶,深居內部,受東南暖溼季風影響較弱,西北乾冷季風影響較強,氣候寒冷乾燥,多風沙。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荒漠草原為主。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在此蜿蜒而過,宜農宜牧。河套南接陝西,西隔河毗鄰寧夏,東隔河毗鄰山西,北與遼闊的蒙古高原接壤,可就地理牧養戰馬以助軍資。

鄂爾多斯文化的文化發源地

(“河套人”與“河套文化” )

1922年,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E.Licent)在鄂爾多斯地區根據當地蒙古人旺楚克提供的線索找到了盛產動物化石的薩拉烏蘇河大溝灣,並從地表拾到了三件已相當石化的人類肢骨。1923年,桑志華和另一位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組成一支考察隊在鄂爾多斯地區進行考察,先後發現了水洞溝與薩拉烏蘇河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後來,德日進在室內研究中,從1922年採集的一堆羚羊牙齒和鴕鳥蛋片中意外地發現了一顆石化程度很深的人類的上門齒。這顆牙齒經北京協和醫院解剖科主任卡達生(Davidson Black)研究,命名為“河套牙齒”(The ordos Tooth)。四十年代,我國的石器時古學家裴文中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兩個中文名詞。“河套人”以那顆“河套牙齒”為代表,“河套文化”以水洞溝(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與薩拉烏蘇河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境內)兩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物為代表。

1956----1960年間,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舊石器時古學家汪宇平曾三次赴薩拉烏蘇河一帶調查發掘,他在範家溝灣又發現一處舊石器地點,並從薩拉烏蘇河的現代階地堆積物中找到了一件人類頂骨和一件股骨化石。後經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研究,認為河套人“可能比西歐典型的尼安德塔型別的人類更為接近於現代人,也就是更可能是現代人類的直接祖先”。六十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等多家單位在裴文中、賈蘭坡先生的組織帶領下曾多次到鄂爾多斯薩拉烏蘇河一帶進行綜合考察,陸續發現了一些人類化石與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到1980年,在薩拉烏蘇一帶發現河套人類化石有額骨、頂骨、枕骨、單個門齒、下頜骨、椎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脛骨、腓骨計23件,其中有6件河套人化石材料發現於薩拉烏素組原生地層裡,解決了河套人的確切原生層位問題,河化石的科學價值得到了確認。在薩拉烏素河沿岸發現的舊石器文化地點兩處,一處在邵家溝灣,1923年由德日進和桑志華髮現,當時發掘得到一批石製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動物骨頭;另一處在範家溝灣,1956年汪宇平發現,他先後在此採集了80多件石製品和一些人工打碎的動物骨頭,發現了一些燒骨和炭屑。198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綜合考察時,又在範家灣溝發掘到130多件石製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動物骨頭,同時採集到相當數量的灰屑。

經科學界研究初步認定:河套人的特徵接近於現代人,但還保留著某些較現代人原始的特點,它在人類的進化階段屬於晚期智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實驗室用碳14方法測得河套人的年代為距今35000多年。薩拉烏蘇河一帶發現的舊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它在文化傳統上可以歸於華北地區的“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峙峪系”。

河套人及其河套文化遺址從1922年發現以來,已歷七十餘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於這一內容相當豐富,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的遺址來說,發掘與研究工作還顯得不夠。今後,隨著更多的材料的發現,我們還應該在河套人的生活環境、時代文化特徵,薩拉烏蘇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以及與周圍地區的聯絡等方面展開更深入、更系統的研究。

這,就是“河套文化”,它揭開了鄂爾多斯文化史上耀眼奪目的第一章。 從仰韶到龍山

朱開溝在鄂爾多斯地區的四道柳川與束會川之間、伊金霍洛旗納林塔鄉境內。1974年,自治區與伊盟的文物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處縱跨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發掘證明,朱開溝的文化內涵與出土的器物自成一相對完整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故命名為“朱開溝文化”。

朱開溝文化遺址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根據對地層和發掘出的器物群的初步研究,這裡的文化大體可以分為五期。據碳14法測定。第一期距1980年為4450±70年,第五期距1980年為3420±70年,朱開溝文化早晚延續約1000年。朱開溝文化遺址中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這裡發現的許多陶器作坊遺蹟,說明新石器時代鄂爾多斯地區的製陶業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並且逐漸興盛達到了較高的發達程度。在這裡的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半地穴式的石屋與窯穴。半地穴式石屋在人類建築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大量石器和陶器說明,仰韶文化時期鄂爾多斯地區仍處於原始氏族社會農業部落階段。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中,陶器尤為豐富,器物的演變序列比較清楚,陶器藝術既反映了傳統的承繼與保留,也反映了對周邊地區(特別是中原地區)文化的吸收,表現了鄂爾多斯地區在歷史上的文化交流與匯合。在朱開溝文化的晚期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說明鄂爾多斯地區在早商時期已經具有較發達的經濟與較高的生產水平。

總之,朱開溝文化內涵豐富,歷史跨度較大,它上承古老的“河套文化”,中經“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又下啟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先河,它是鄂爾多斯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此外,在鄂爾多斯高原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主要的有準格爾旗烏日圖高勒鄉壕賴樑遺址與伊金霍洛旗東北、東勝市東南的爾吉奈曼溝遺址。鄂爾多斯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較多,屬於龍山文化早期遺存的腦包溝門、荒地窯子等,屬於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的有房塔溝、寨子上、西麻青等。從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中,我們可以探尋出數千年前生活在鄂爾多斯大地上的人們留下的歷史蹤跡。 鄂爾多斯青銅文化是鄂爾多斯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它以鄂爾多斯為中心廣泛流佈於中國北方以至歐洲。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濫觴於早商時期,到春秋晚期達到鼎盛階段,到戰國晚期漸趨衰落,延續到東漢或更晚時期。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有兵器、工具、裝飾品、生活用具與車馬具等,其製作工藝與表現手法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鄂爾多斯青銅器與鄂爾多斯動物紋的完美結合,融鑄成為鄂爾多斯文化史上的一大藝術奇觀。

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發源於鄂爾多斯高原,流佈相當廣泛。在殷墟文化期,除近鄰晉、陝地區外,向南已波及到渭河流域、豫北殷墟文化和先周文化區域,向東達遼東沿海。西周至春秋時期,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部大部分佈於夏家店上層文化區域,向北經蒙古至外貝加爾的廣大地區,尤以米努辛斯克盆地較為集中,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多分佈於內蒙古、陝西、寧夏、河北等地的戰國秦趙長城沿線,向東似不越過承德至張家口一線。兩漢時期,主要分佈於蒙古境內,北至西伯利亞,西至阿爾秦,東達遼寧西豐縣。

鄂爾多斯青銅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周圍的中原文化,東北地區的夏家店上層文化,西伯利亞卡索拉文化,塔加爾文化等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既有對周圍諸文化的吸收,也有對周圍諸文化的影響。

關於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族屬問題,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商周至春秋時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應為狄人的先期文化和狄人文化。隨著氏族的演變和發展,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可以稱之為先匈奴文化或早期匈奴文化。戰國晚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又可能是林胡的遺物。到兩漢時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則是匈奴族的遺物。總之,鄂爾多斯青銅文化是以匈奴為主體的我國北方諸部族或諸民族共同創造的。 鄂爾多斯地區是匈奴民族最早的棲息地和活動搖籃之一。河套匈奴文化是鄂爾多斯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鄂爾多斯地區發現的河套匈奴文化遺存主要有青銅器、青銅飾牌、銅鏡、鐵器、陶器、漢字瓦當、官印及金、銀、玉、瑪瑙、琉璃等物品,內容豐富,數量之多,工藝之精,均屬罕見。1972年冬,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公社桃紅巴拉東北4公里阿魯柴登沙窩子中出土了一批飾有各種動物紋的金銀器,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派李作智、田廣金等前往調查,結果在這一帶發現了一批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的匈奴墓葬。1975年,內蒙古博物館與文物工作隊在準格爾旗大路公社玉隆太村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匈奴貴族墓。1979年準格爾旗卜爾陶亥公社西溝畔村民張先寶發現一批文物,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與伊盟文物工作站派員調查,又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匈奴墓地。1980年,文物工作者又在西溝畔發現匈奴墓地。此外,東勝縣的補洞溝,伊金霍洛旗的公蘇壕,準格爾旗的速機溝等地均發現大量匈奴文化遺存。

經綜合整理研究,學者們將河套匈奴文化劃分為青銅時代(商到春秋時期)、早期鐵器時代(戰國時期)、鐵器時代(兩漢時期)。匈奴的青銅時代,大約是從原始氏族到部落聯盟時期。到鐵器時代,匈奴才進入建立統一國家的文明社會。在匈奴文化的發展史上,漢民族的文化影響十分鮮明。匈奴分為南北二部之後,南匈奴入塞,在鄂爾多斯地區居住百餘年,共傳19代單于。東勝曾發現一方“漢匈奴慄借溫禺?”印,可能是漢頒發給南匈奴的印章。北匈奴西遷,馳騁於歐亞草原,推動了歐洲古代史的發展。歷史證明,匈奴民族對於鄂爾多斯的開發,對於豐富我國的古代文化寶庫,對於溝通中西文化交流,均有重大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邊疆各民族與中原地區的接觸日益頻繁,出現了北方各民族紛紛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的局面。此時的匈奴多集中於鄂爾多斯東南部地區。而早先居於漠北的鮮卑族佔據了鄂爾多斯大部地區。公元386年,鮮卑族建立北魏。河套地區又為匈奴鐵弗部(由匈奴男子與鮮卑女子婚配產生形成)所佔據。公元407年,鎮守朔方的鐵弗部首領劉勃勃在鄂爾多斯地區建立“十六國”之一的大夏國。大夏建國後,又在鄂爾多斯興建了大夏國都,是為“統一天下,群臨萬邦”的“統萬城”。大夏立國,凡25年,到公元431年為北魏所滅,而城猶未毀,遺蹟至今尚在。

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怎麼樣

1.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怎麼樣

河套草原主要指內蒙古巴盟河套灌區以外的草原。

2.黃河流域文化區有哪些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持續時間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它分佈在黃河中游,從現在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今天,中國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陝西省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遺址,是首次發掘的地方。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宗法社會的文化模式。以泰山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以東,北至渤海南岸,南至今江蘇淮北地區,在安徽、河南等省也發現了少量此類遺存。

龍山文化最早被人們發現是因為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龍山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這一時期,陝西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和種類大大增加,用快輪製作陶器的技術更加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也很流行。從社會形態來看,當時已經進入宗法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進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3.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怎麼樣啊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巴彥淖爾,這裡既沒有舉世聞名的桂林山水,也沒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這裡有雄偉的陰山,奔騰的黃河,遼闊的草原,狩獵的沙漠。這裡曾經是一個畏龍的世界,是河套人的搖籃。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有一個以河套文化為主題的公園,——河套公園。河套公園位於河的西面,西面的金川河上有一座玉帶橋。過了玉帶橋,就進入河套公園了。河套公園的地面是鵝卵石鋪成的,還有一條用刻有陰山岩畫的石板鋪成的路。旁邊是綠色的草坪,赤腳走在上面很舒服。小路旁邊有供人們休息的椅子。公園裡有丁香、玫瑰、牡丹、玫瑰等珍貴的花草。夏天,各種鮮花盛開,五顏六色,蜻蜓和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陣風吹過,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臟和脾臟。公園內的其他建築和燈具都具有濃郁的河套文化特色。河套公園最引人注目的是豐丸湖。在豐丸湖的東邊有一個大亭子。亭子裡滿是乘涼的人。亭子旁邊有一塊巨石。一些孩子在巨石上拍照,一些在上面玩耍。湖水泛著碧波,碧波在陽光下閃著銀光,真的很漂亮。湖邊總是人山人海。成年人坐在椅子上看報紙。孩子們在湖邊的淺水區打水仗,濺起浪花.我喜歡美麗的河套公園,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地方,還美化了環境,淨化了空氣,弘揚了河套文化。我也更愛養育我的家鄉巴彥淖爾。

4.黃河文化景區

景點開放時間:

上午10點至下午16點,下午18點至22點

景點地址:

蘭州市七里河區南濱河路黃鶴樓景區

乘公共汽車旅行:

您可以乘坐2路、26路、80路公交車,在馬潭口站下車,步行200米。景區配有智慧收費停車場,位於景區西門。

播放專案:

1.《大有蘭州》光影秀

燈光是一座城市的表情的生命力,而動態的光是傳遞光的最美麗的語言。,以蘭州的歷史和文化,圍繞著四個章節:源頭的大河,偉大的黃金之城,《人民的偉大韻律和偉大的蘭州,需要大喊

2.蘭州城市景觀平臺上的雲

俯瞰,蘭州盡收眼底;河水靠水,可以爬樓梯欣賞黃河。

3.蘭州記憶光影博物館

以黃河流域文明為魂,以黃河自然地域為骨,充分涉及黃河發展的歷史文化精髓,展現黃河前世,傳遞大德自強的黃河精神。

4.銀河系恆星

使用鐳射星燈和煙霧泡泡機,創造一個輝煌的恆星星系景觀。繁星點點,夢幻而美麗,燈光明亮,色彩斑斕,格外浪漫。

5.愉快地踩踏板。

其中一個有趣的燈板發出五顏六色的光暈,踩上去就能變。有時候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6.時間之門

結合鐳射,帶來立體的虛幻視覺效果。置身其中就像是在旅遊。

5.黃河文化旅遊帶

年9月底,是收穫的季節。鄭州黃河溼地保護區滎陽段,是好看、好玩、好吃的季節。這裡有千畝軟籽石榴基地,滎陽地區黃河灘地唯一的綠色水稻,稻田裡有近6萬隻稻穀蟹,各種水生蔬菜任你品嚐。

路線一:從滎陽王村大坡,下到黃河灘底,可以看到上千畝的魚塘。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向右轉,然後在十字路口向左轉,你就可以看到倉頭灣。倉頭灣位於王村黃鶴灘溼地。9月底,是稻田螃蟹的收穫季節。數百畝稻田裡長滿了螃蟹、黃河鯉魚、各種無公害家居用品、水生植物、蔬菜。

6.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溼地公園

濱江路社群是重慶壽區鳳城街道下轄的一個社群。城鄉分類程式碼是111,是主城區。區劃程式碼為500115001008,居民身份證號碼前六位為500115。郵政編碼是401220,長途電話的區號是023,車牌號是重慶。濱江路及前社群、向陽路社群、鳳嶺路社群、望江路社群、三峽路社群、清華路社群、東街社群、梅村社群、黃桷灣社群、順風亭社群、鳳溪社群、社群、富源村、永豐村、長豐村、走馬村、三東村、嶺源村、郭灘村、古佛村等

濱江路附近有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何琳黃河國家溼地公園、孟想河套農場、何琳觀音寺、何琳慈雲寺等旅遊景點。還有河套西紅柿、酸菜燉肉、燜面、醬牛肉、烤鹿腿等特色菜。

7.河南黃河文化旅遊資源

很多城市以黃河為界:南邊是鄭州、洛陽、開封、三門峽,北邊是焦作、新鄉、濮陽。這些城市以黃河南北為界。三門峽以北是山西省運城市,中間隔著黃河。沒有黃河的城市:黃河以北:安陽、鶴壁、濟源;黃河以南:信陽、南陽、駐馬店、周口、漯河、平頂山、許昌、商丘。

總結一下:往南:鄭州、洛陽、開封、三門峽、信陽、南陽、駐馬店、周口、漯河、平頂山、許昌、商丘。

北方:安陽、鶴壁、濟源、焦作、新鄉、濮陽。

8.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圖片

鄂爾多斯高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黃河萬里長城的懷抱中。黃河流向急轉,三面環抱,形成一個大弓形。習慣上叫黃河灣,廣義上是內蒙古高原南部。鄂爾多斯是蒙古語,意思是很多宮帳。因明代成吉思汗墓移至此處,蒙古遊牧部落名為鄂爾多斯,故高原得名。東南、西與山西、陝西、寧夏接壤,北與呼和浩特、包頭相望。35000年前,鄂爾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榮,它也是河套文化gt;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位於鄂爾多斯中部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鄂爾多斯高原海拔約1100~1500米,最高點是西部黃河邊的卓資山,海拔2149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略傾斜,起伏平緩。西部地勢較高,海拔2149米的卓資山,北部是庫布其沙漠,中部是有鹽鹼湖泊的草原,南部是毛烏素沙地。由於沙丘不斷向南移動,長城沿線建起了防護林帶。鄂爾多斯高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全境,烏海市海勃灣區,陝西省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縣北部風沙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靈武縣部分地區和陶樂縣全境。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黃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形成最豐富金三角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地區。

9.巴彥淖爾市黃河河套文化旅遊景區

河套地區指的是黃河的曲折彎道及其周圍的流域。

河套一般分為寧夏青銅峽和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陶西和陶冬在內蒙古。有時河套僅指與銀川平原並列的陶冬。在東部,它被分為巴彥淖爾平原之間的巴彥高勒和西山嘴,也被稱為封底,而封面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敕勒川和呼和浩特平原)。有時河套被稱為河套-土默川平原。

10.黃河周邊的文化

見證了中華民族從三皇姚舜禹到秦煌漢武、唐宗宋祖、黃河的歷史。

1.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代表,位於西安半坡村安,陝西人。

大約在6800-6300年前,半坡村的原始居民定居下來,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原始社會,沒有之分。居民區周圍有壕溝,防止野生動物入侵。房屋有地面的和半地下的,方形的或圓形的。小區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大房子,可能是宗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各種農具和漁獵工具的出土,反映了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是農、漁、獵並重的。陶器包括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極好,有紅黑兩色,圖案簡單樸素,畫人臉、魚、鹿、植物枝葉和幾何圖案。

二、舊的官場文化:

老太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也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首先,它是在陝西滑縣老關臺遺址發現後命名的。然而,這個網站的內涵很差。後來,秦發掘出內涵豐富的甘肅安相似遺存,一般將其更名為老關臺文化為大地灣文化。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佈在陝西、甘肅兩省的渭河流域。

居民的經濟生活主要是原始農業,種植穀子等農作物。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鏟、石斧等。製陶業非常原始,採用泥板塗抹的方法。最具特色的是足環陶碗、彩陶碗和管腹三足壺

裴鋼文化是分佈在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因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村首次發現並鑑定而得名。裴鋼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仰韶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分佈以新鄭為中心,東至豫東,西至豫西,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放射實驗室對裴李崗遺址出土木炭樣本的年代測定結果,裴李崗文化的年代約在距今7000-8000年,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8000年前,漢族先民開始定居中原,從事氏族經濟生產活動,主要表現在原始農業、手工業和牲畜飼養業。裴鋼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仰韶文化之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項歷史空白。以原始農業、畜禽養殖和手工業生產為主,漁獵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四。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分佈於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而得名。[1]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也就是華夏民族的源頭之一。磁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碗和托架、石磨和研磨棒。根據碳14測年法,距今約8000年至7600年,大致相當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村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時代。

磁山被譽為世界上中原地區最早發現穀物小米、家雞、核桃的地方。小米、家雞、核桃三大發現。磁山文化改寫了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化和核桃產區的歷史。考古學認為,磁山文化是粟文化的代表之一。磁山文化代表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中的粟文化。在研究中國古代農業起源時,二者缺一不可。中國文明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比仰韶文化早1000年。是邯鄲十大文化線之首,東方文明發祥地之一。

河套的民風民俗作文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巴彥淖爾,這裡既沒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沒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奇景,但這裡有巍巍陰山、滔滔黃河、茫茫草原、獵獵大漠,這裡曾經是恐龍的世界,這裡是河套人的搖籃。在巴彥淖爾臨河區就有一座以河套文化為主題的公園——河套公園。

河套公園位於臨河西區,在西區的金川河上有一座玉帶橋。翻過玉帶橋就進入了河套公園,河套公園的地上除了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還有用上面刻著陰山岩畫圖案的石板鋪成的大道,旁邊都是碧綠的草坪,光著腳丫走在上面鬆鬆軟軟的,很舒服。小路旁邊還有供人休息的椅子,公園裡種了丁香、玫瑰、芍藥、月季竺名貴花草,到了夏天,各種花競相開放,色彩繽紛,花叢中蜻蜓和蝴蝶翩翩起舞。一陣風吹來,淡淡的花香,泌人心脾。公園裡的其它建築、燈具等都有著濃郁的河套文化特色。

河套公園最引人注目的是萬豐湖,萬豐湖東面有一個大涼亭,涼亭上坐滿了乘涼的人們,在涼亭的旁邊有一塊巨石,小朋友有的在巨石上邊照相,有的在巨石上玩。湖面泛著碧波,碧瑩瑩的湖水在陽光下閃耀著點點銀光,一閃一閃,煞是好看。湖邊總是人山人海,大人們坐在椅子上看報紙,孩子們在湖邊的淺水裡打水仗,濺起了一陣陣水花……

我喜歡美麗的河套公園,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場所,而且美化了環境,淨化了空氣,弘揚了河套文化。我也更愛養育了我的家鄉——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元旦旅遊景點介紹 巴彥淖爾市元宵節有什麼活動

巴彥淖爾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巴彥淖爾旅遊必去景點

1、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

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位於我國黃河流域上中游,黃河“幾”字灣北岸,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與雙河區交界處。景區於2012年開始建設,2013年9月正式建成並開始接待遊客,2015年被評為國家4旅遊景區。以巴彥淖爾市“二黃河”為中軸,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呈帶狀分佈,目前已經成為巴彥淖爾市最大的開放性溼地旅遊區。

2、納林湖

納林湖納林湖景區位於納林套海農場境內,規劃面積3萬畝,湖泊溼地1.8萬畝,分三期10年重點建設一門、二場、三心、四園、五區、六島、七絕、八景、水陸三十六玩等旅遊專案,是陰山腳下烏蘭布和沙漠腹地集自然生態、科考人文於一體的有較高價值的旅遊資源,也是我國西部自駕車旅遊的重要驛站和精品的旅遊線路核心景區

3、巴彥淖爾維信國際高爾夫度假村

維信國際高爾夫度假村是內蒙古第一家大型綜合旅遊度假村,及內蒙古首家高爾夫球場。度假村地處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巴音花鎮。

4、黃河國家溼地公園

阿拉善黃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阿拉善經濟開發區九店灣黃河段,東臨黃河,西接開發區中心區,南與寧夏接壤,北連烏海黃河段,形成一狹長帶形。公園基址佔地約400公頃,預計總投資約7億元,建設年限為2009年至2020年。園總體景觀結構為:“一帶、四區、十一園”。

5、萬泉湖生態旅遊度假區

萬泉湖生態旅遊度假區建設專案是由內蒙古黃河能源科技集團按照本度假區總體規劃,以國家5景區標準分期建設中的多功能旅遊度假區,該景區位於敖倫布拉格鎮與磴口縣沙金蘇木交界處,東距磴口縣58公里,西距吉蘭泰鎮140公里,北距烏力吉口岸270公里,距烏海機場140公里,處在藏傳佛教聖地阿貴廟、大自然神祕景觀神根峰、聖母洞、石駱駝、兒駝廟、夢幻峽谷掌心位置,具有承接東西、輻射南北區位交通優勢。

巴彥淖爾景點

河套文化旅遊區、陰山岩刻、烏樑素海、納林湖生態旅遊區、鏡湖生態旅遊區等。

1、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位於黃河流域上中游,黃河幾字灣北岸,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與雙河區交界處。景區於2012年開始建設,2013年9月正式建成並開始接待遊客,2015年被評為國家4旅遊景區。

2、陰山岩刻: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巖畫群之一,磴口縣境內集中分佈在沙金套海蘇木轄區內狼山山脈的格爾敖包溝和默勒赫圖溝及其支溝,約有數千幅之多,集中分佈最大的面積達400平方米。

3、烏樑素海:位於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角地帶的邊緣,距烏前旗所在地西山嘴鎮13公里,距110國道22公里,距西王公路4公里,距哈磴高速公路西山嘴出口15公里。

4、納林湖生態旅遊區:為國家4景區,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繁殖和棲息地,生長和棲息鳥類一百餘種,景區面積2200公頃,湖泊溼地3萬畝,平均水深3.8米,最深處約8米。

5、鏡湖生態旅遊區:位於巴彥淖爾農墾臨河農墾西側,距臨河城區北9公里處,佔地面積2500餘畝,南部是綠色的草原,西部是三千畝連綿起伏的沙漠,北面是農田,一千二百多畝平靜的湖面居中。

巴彥淖爾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烏樑素海景區

2、胡楊林

3、烏樑素海

4、人根峰

推薦理由:一巨大石柱巍然聳立,直指蒼天,呈紅褐色

5、大樺背

6、溫根塔拉草原旅遊區

7、陰山岩畫

8、甘其毛都口岸

9、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院

10、內蒙古酒文化博物館

還有152條相關問答,更多巴彥淖爾新奇玩法,點選檢視

標籤: 河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p4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