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七夕節吃什麼七夕節的飲食習俗

七夕節吃什麼七夕節的飲食習俗

七夕節吃什麼七夕節的飲食習俗

七夕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有情人都會互贈禮物。七夕節做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各地也會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比如“穿針乞巧”,“拜織女”等。七夕不僅有很多習俗,而且還有很多美食,習俗不同,吃的也不一樣。那麼七夕吃什麼傳統東西呢?七夕中國人通常吃什麼東西呢?

餃子

餃子作為中國的傳統美食,大家都喜歡吃,尤其是在北方,只要過節很多人家都會包餃子。在山東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七夕節就有吃餃子的習俗。這個包餃子的方式和我們平時還不一樣,一般都是七個要好姑娘在一起集面集菜一起包餃子。包餃子的時候需要準備一個錢幣,一根針,一個紅棗,把這三樣東西包到餃子裡。最後吃的時候,吃到錢幣的就會有好運,吃到針的會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就會早點嫁人。餃子裡面包針,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真為這七個姑娘捏一把汗。

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江浙地區一種常見油炸小點心,製作簡單。將麵皮切成寸長條或方圓形,放入油鍋裡炸至金黃色,撈起撒上芝麻、白糖即可。宋《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因“巧”和“橋”諧音,因而古人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到了晚上,大家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淨,平鋪到一個盤子裡,用溼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溼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釐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麵條抓到碗裡,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雲面

在山東臨沂地區,七夕節有吃雲面的習俗。最早的雲面據說都是用露水做成的,這樣才能體現“乞巧”。不過現在這個做面的方式應該都改了,畢竟露水不多而且也不乾淨。七夕的時候,大家做一碗麵條,可以是湯麵也可以是涼麵或者拌麵,吃上一碗也有“長長久久”寓意。

五子

這裡說的“五子”是指五種乾果,桂圓,榛子,花生,紅棗和瓜子。在福建一帶,有的地方在七夕都有“拜七姐”的習俗。大家都會用這些乾果拜祭,拜祭活動會持續到深夜,結束之後,這些乾果也就成了人們的點心。

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菱角

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戶戶在院裡設好案几,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少女們剝著菱角鬥巧慕神仙;小孩們嚼著菱角喝植物活力;老人們就著菱角喝茶吃巧面…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麻老

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做麻老的東西。其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製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蔥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酥脆的糯米和著晶亮的糖衣,裹著花生芝麻,每一口,你都能聽到酥脆的糯米在口中嘎嘣作響,它們在用最樸實的方式告訴你,什麼叫香脆可口,什麼叫根本停不下來。

標籤: 飲食 習俗 七夕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ozv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