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有沒有人知道家族三代史小傳怎麼寫,是實習報告,在電腦上打的話 家族三代史怎麼寫

有沒有人知道家族三代史小傳怎麼寫,是實習報告,在電腦上打的話 家族三代史怎麼寫

1.有沒有人知道家族三代史小傳怎麼寫,是實習報告,在電腦上打的話

實習報告格式和基本要求 (一)要求觀點明確,論據詳實,條理清楚,文字簡練,格式規範,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創新性,正文字數一般不少於2000字。

家族三代史怎麼寫 有沒有人知道家族三代史小傳怎麼寫,是實習報告,在電腦上打的話

(二)內容提綱 前言 一、實習目的 二、實習時間 三、實習地點 四、實習單位和部門,實習單位的生產(經營)工作情況、管理情況及對員工的要求 五、實習內容:實習的專案、程式、方法、計算成果及示意圖,按實習順序逐項編寫; 六、實習總結: 實習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情況,實習的心得體會,意見和建議 七、對母校教學實習工作的建議 (三)格式 標題(三號黑體)應準確、簡潔,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題。標題中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字元、代號以及結構式和公式。

正文的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瞭,不要超過15個字,不用標點符號,文內層次的劃分及編號一律使用“一、(一)1.(1)”編序。(一級標題用四號黑體,二級標題用四號楷體,以下層次的所有標題用小四宋體) 正文內容:字型—宋體;大小—小四;1.5倍行間距。

左右頁邊距:自動 (四)表格應採用三線表,可適當加註輔助線。 (五)插圖(含照片)應採用計算機制作,插圖下方應註明圖序和圖名。

照片要主題鮮明、層次清晰、反差合適、剪裁恰當。

2.家族三代史實踐報告

去百度文庫,檢視完整內容>內容來自使用者:ap35529家族三代史實踐報告 篇一:家族三代史H 西安翻譯學院 XI'ANFANYIUNIVERSITY 實踐調查報告 題目:調查報告 學生姓名:XXX專業:電子商務 指導教師:XXX 誠信宣告 本人鄭重宣告:本人所呈交的實踐調查報告,是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調 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報告中凡引用他人已經發表或未發表的成果、資料、觀點等,均已明確註明出處。除文中已經註明引用的內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表或在網上發表的報告。

本宣告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 簽名: 日期:年月日 家族三代史報告 一.姓氏由來 姓氏“王”的由來有五種 說法: 1、出自姬姓。

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

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三.成員歷史 著親戚逃荒,原以為嫁給爺爺後期盼已久的幸福就會來到,但是上天和她開了一個大玩笑,在她以為生活會這麼一直。

3.家譜到底應該怎麼寫

家譜(或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的起源

關於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是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儘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彙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而平民百姓、經商士紳、豪門則多為懸掛供後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

·家譜的內容和作用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興盛,這時的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揮作用,其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經常被反覆修撰,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到了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份序列,而且事先標定字號,輩份清楚,鄉間名之為“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由於歷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或最末,各個輩數層次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

4.家譜的格式怎樣寫啊,需要些什麼內容

古代的家譜在選官、襲爵、婚姻、社交、財產繼承、睦族等方面都有著重要 的作用。

因而,在編修家譜時,都應把這些方面的內容收錄進去,以傳示時人和 後人。從家譜產生之時起,三千多年來,由於時代的不同,家譜內容的側重也有 所不同。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證明血 統,是為襲爵和財產繼承服務的,關於這點,可從甲骨實物和《史記》中的有關 部分得到證實。先秦時期的家譜特別重世系,家譜的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 系。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均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 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相應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晉以至唐代的家譜現在已基本無存,從現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後人再整理的資料來看,仍可瞭解到一些基本情況。

魏晉至唐代家譜的內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當然,首先書寫的還是姓名,姓名包括字、號,還包括小名、異名、別名,然後記載生平,官爵(即使沒有做過官,是處士 也記錄上譜),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時、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狀況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門第,離、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況,以及著述、居住、遷徙、家族支系、墳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況,記錄得比較詳細。

宋代以後,家譜在政治生活中不再發揮作用,家譜的作用轉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譜的內容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宋元時代的家譜流傳極少, 明代的家譜現在儲存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後家譜基本上去掉了關於岳家的內 容,而把記錄的重點移到有關祖先、世系、恩榮、祠堂、居住、田產、墳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與血統有關的內容記載特詳,但如岳家家世顯赫,也可寫上。

宋 代以後家譜的內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總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託帝王、名人,以表譜形式,列出家族流傳世系。2、恩榮,記錄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諸如科舉、仕宦以及受到政府褒獎等情況,即使沒有做過官,也要寫上處 士,實在沒有可寫的,年紀活得大,則寫上耆壽、壽婦等字樣,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門楣生光。

3、對每一個入譜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寫有傳 記,詳細記錄他的名字、號諡、婚姻、生死經歷、登譜之年、妻妾、節孝,其中 對子嗣記錄得特別認真,嚴格掌握入譜標準,對諸如養子、私生子、女兒、11歲 以下死亡的幼殤以及人贅等情況,特別慎重,以防出現“冒宗”、“亂宗”之 事,保證血統的純淨。4、祖宅是先人們居住、生活過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場所,祖塋是列祖列宗長眠之地,尊崇祖先對於團結族人有著極大的意義,故 對祠規、祠記、祠產、義莊、義田、家禮、家訓及祖塋、祖屋的地形圖等也記載 較詳。

5、最後是家傳,一般收錄有聲望的先人的墓誌銘、行狀、壽序、年譜、像贊等傳記資料。有些家譜後面還專列著述或藝文一節,收載家族先人的著述、詩文等。

中國古代的家譜,因為時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記錄的內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來,越到後期內容越多,越到後來記錄越詳,與之相適應的是,家譜 的格式在不同時代也不盡相同。 商周甲骨、青銅家譜僅錄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說明關係,較為簡單。

漢代的家譜格式大致有三種:一為橫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時代順序排列,《史 記》中有關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為單位,先敘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貫連寫,漢代流傳至今的兩塊碑文《孫叔敖碑》和《三老趙寬碑》是 其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分行寫,或連行寫,每代與前代空一格,這從現存北魏薛 孝通貽後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華墓誌和劉宋臨澧候劉襲的墓誌就可看出。

不同 的是後兩塊墓誌不僅記述了自家世系,而且還詳細記述了親戚的譜錄,這在後代 是不可思議的,但在南北朝時期卻是司空見慣的。唐朝的家譜,大多為合譜,一 般是以姓為單位排列連寫。

宋代以後,又開始分代分格。明清時代的家譜,大多 取法於宋代家譜,卷首列世系總表,以備檢查,然後每人半頁,依輩排列。

家譜修撰,到了明清兩代,其結構已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家譜的格式大致 排列如下: 1、譜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區別,其內容為敘述修撰緣起,修譜目的,本譜 的修撰歷史、過程與內容大要,修譜的人員構成,修訂年月,家族的淵源傳承和 遷徙經過,郡望,以往歷次修譜情況以及對譜學理論的認識等,作用是宣揚本譜 主旨,頌揚祖德,使子孫讀後能敬祖向善。

如果本譜是續修之作,那麼,除收載 新寫的序外,以往歷次修譜的舊序也一併收入,對於續修次數多的家譜,有時新 舊序能多達數十篇。此外,為了增光族望,還會專請當代名人作序,並將以往名 人為列譜所作的序也依時代先後排列收載。

譜序在有些家譜中亦有別稱為 “引”、“譜說”、“譜銘”、“譜券”等。 2、題辭:不是每部家譜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為本家族或家譜的題 辭,放在顯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3、凡例:也有稱譜例,主要是介紹本譜的纂修原則與編寫體例,收錄範 圍,。

5.請問家譜如何寫才是正確的方法

要解答這個問題用幾句話是說不明白的,為了讓人有一初步瞭解,主要概括有幾個重要部份。

第一步要對修譜的宗支或家族的字輩要搞清楚,何年修過族譜,已修在族譜上是字輩的第幾代;第二步要踏訪採集,這部份費用大,時間長,要把本姓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嫡屬核對確認系幾房、屬支下、或派下、及每個生卒時間、從先祖妣至近代均要記錄詳實,踏訪採集完後,要認真核對,是防止遺漏,或錯、誤記錄;第三步是把踏訪採集的資料要進行採寫,也就是把每家每戶先祖妣至現代按上字輩往下字輩依次饌寫;第四步是按上述第三步把己撰寫好了的採寫資料,按字輩進行採編了。要理解以上四點,要找幾本族譜看一看,啟發自已思維。

修譜有四種格式:歐式,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蘇式是北宋文學家蘇詢創立:寶塔式是何時何人創立.還無定論:牒記式共四種。常用的是寶塔式和牒記式共用,方便快捷。

對修譜的人要求有較高文化素質.不是有文化就能編族譜.。有的人不懂族譜.還要硬編族譜.結果編成了假東西.欺騙了族人.還有的人為了在所謂錯誤族譜上有個族委會裡有個官名就行了.不論編的族譜錯不錯.還有人把家族祠堂認為是個人的等等。

自巳要編制族譜.一定要虛心向真正懂得編制族譜的人請教.不要亂編族譜。

6.請問“家譜”一般怎麼寫

家譜(或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的起源

關於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是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儘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彙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而平民百姓、經商士紳、豪門則多為懸掛供後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

·家譜的內容和作用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興盛,這時的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揮作用,其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經常被反覆修撰,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到了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份序列,而且事先標定字號,輩份清楚,鄉間名之為“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由於歷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或最末,各個輩數層次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

7.我想編寫自己的家族史,不知道家族史都包含哪些內容

簡單的說幾點:打字很累的!

1——家族名(也就是你編創的你家族的名字比如您姓“李”那就叫李氏家譜)

2——譜序(內容涉及修譜緣由、姓氏淵源、家族遷徙、修譜理論等,續修譜一般儲存以前的譜

序。)

3——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來源、本姓歷史、始祖、始遷祖、家族遷徙經過,各支派遠近關

系等)

4——族規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約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內容具體,包括忠君、孝親、

祭祖、禁賭、財產繼承、約束婦女等)

5——世系、世傳(記載始祖至撰修該譜時本家族各世代成員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

子女、葬地等,是家譜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往往佔到一部家譜的四分之

三的篇幅,是尋根的主要依據。)

6—— 字輩、排行、行第(記載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語。)

7——墳墓(包括墓圖、墳向(如乾山坤向),祖墳、各支派墳的地理位置,便於後人祭祖掃

墓,“不忘祖先”。 )

大體一個就是這樣一個形式!有的大家族還有——

恩榮錄:登載皇帝對家族中官員、親屬、烈女等的勅書、賜匾、賜碑等。

祠堂:記載祠堂建築圖案,修建經過、規模、地理位置,祠堂內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傳記:又稱行狀、行述等,記載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的主要事蹟。

族產:家族集體財產,如墳地、祀田、義莊、學田、山林、房屋等數量、位置以及管理辦法。

契約:登載與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宗族內部關於承嗣、分家等契約,賣買田地、房屋、鄰里糾紛等文據。

8.家譜怎麼編寫

家譜的封面 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主體形式,叫世系圖,長這個樣子 世系圖分為寶塔式圖譜、樹系圖譜、線性圖譜和牒記式圖譜(無圖,曾以是以文字敘述先人事蹟) 樹系圖譜 線性圖譜 再來說說,為什麼要寫家譜呢? 目的是記載自己家族的光輝史,以及記載家族的歷史和發展。

一般是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們是不是該寫家譜了。大家一致決定好,然後如果祠堂的錢夠,那就直接從祠堂拿錢,開始寫家譜。

如果祠堂沒錢,那就大家捐錢。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譜,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決定輩分什麼的。

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譜了,可能是由於遷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可以兩種辦法解決,一是回到原來的祖籍,請家譜;另一種就是重修家譜。 家譜的內容都有什麼? 一、寫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來源、遷移等。中國上下五千年,淵源古老,如果沒有家譜,後人就很難搞清楚。

每套《家譜》都認清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二、寫清楚堂號。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者是史祖自創。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於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郡號名又取自於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

也有很多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比如:王,胡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創的,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範。

很多重修家譜的情況,只能用自創堂號。 三、家訓和家族的歷史。

很多家譜中,都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傳到後世了,比如我們熟悉的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訓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式 四、有功績和品行之人的傳紀。

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於該人的故事圖畫,用詞以真實平樸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標準。

五、家族中人的詩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

在這部分進行續補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後代。 六、祖先圖片、老照片、風水圖等。

這裡的祖先圖片、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風水圖主要只祠堂圖、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甚至詳記地理方位。

有的族譜中還要把故居和村莊圖放上。 最後補充一點,女孩可以上家譜嗎? 古時認為,女孩是嫁給別人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終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機會上家譜,當然女孩子是沒有權力擁有家譜的。

不過現代修家譜也有例外,因為有可能小輩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儲存家譜、傳家譜和修家譜的情況出現。

9.方姓家族史怎麼寫800字以上 大學生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

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

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 歷史上方姓的遷徙與分佈 先秦時期,方姓活動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

直到西漢末,方姓東遷安徽北部後,開始發達起來,形成了大族。唐朝時,方姓已經分佈於中原、華東和江南各地。

方姓一直以中原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時期,方姓的足跡出現在海南、廣東、福建等地,清初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方姓大約有4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

當時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方姓總人口的37%。方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安徽、浙江,這三省方姓大約佔全國方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佈於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佔方姓總人口的12%。

全國形成了以福建為中心的閩、浙、贛、皖、湘方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方姓大約有44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長几乎停頓。當時方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這二省方姓大約佔方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江西、江蘇、福建、湖北,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

浙江為方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方姓總人口的36%。宋元明期間,方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由南向北遷移。

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浙江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方姓分佈特點,方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北移動。 當代方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方姓的人口已達到410多萬,為全國第六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萬增到430萬,增長了近10倍。目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約佔方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北、遼寧、福建、湖南,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

安徽為當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豫鄂皖浙、閩粵兩塊方姓聚集區域。

方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方姓是東部、東南、雲南地區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皖蘇大部、滬浙贛閩、臺灣、河南東南、湖北東部j廣東東部、廣西南部、雲南大部、遼寧西部,方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7%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5%,居住了大約57%的方姓人群。

在皖蘇北段、河南東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慶北部、湖南北部和東南、廣東中部、海南大部、廣西西部、雲南東部和西北、甘肅西南部、遼寧大部、黑吉東端、內蒙古東南,方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7%,居住了大約20%的方姓人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ypg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