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四年級上冊第12課的批註怎麼寫

四年級上冊第12課的批註怎麼寫

四年級上冊第12課的批註怎麼寫

四年級上冊第12課的批註一般寫在課本的3個位置,即書頁上方的空白處,以及書頁左側、右側句子的旁邊,或者段尾或文末的空白。批註,指閱讀時在文中空白處對文章進行批評和註解,作用是幫助自己掌握書中的內容。批註是我國文學鑑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的讀書方法,它直入文字、少有迂迴,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詞斷句,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批註時應注意用語簡潔、精練、語言通順,不能太繁瑣,用自己的話準確概括,做到言簡意賅。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第十二課在天晴了的時候怎麼給課文做批註?

可以從文中找出四字成語或者其他成語。說一下他的意思。12課的生字組詞寫一下。批註就是解釋詞語。或者寫上多音字等東西。

四年級上冊語文批註怎麼寫?

批註就是體會,可以寫感受,還可以寫它的修辭手法等等。

四年級上冊語文批註的方法是,首先對文章的核心概要內容進行批註,其次,對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內涵和思想感情進行批註,最後對文章進行綜合評價批註。

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或難懂的字、詞,查字典、找參考書,弄清詞義,指明出處,寫在空白處。

做批註

批註,顧名思義,就是加批語和註解。簡單來說,就是在閱讀的時候把感想、疑難問題等隨手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

要說做批註做得最好的,脂硯齋一定榜上有名。脂硯齋的批語已經是研究《紅樓夢》不可跳過的一環。

同學們平時想要閱讀更有效果,就可以嘗試做批註。

做批註的方法有很多,我覺得不必拘泥於哪種方法或哪種形式,只要是有感而發,均可。

譬如根據所做批註的位置不同,就有眉批、旁批、尾批三種。我覺得在哪裡做批註都可以,形式上隨意一點,多關注內容。

同學們可以選一本喜歡的書在課外時間做批註,不一定是名著,但內容要是積極向上的。

把書裡寫得好的地方,比如好詞好句畫出來,做批註,積累寫作素材。

在書里弄不懂的地方,做批註,自己再查閱資料,問題解決的那一刻,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身心舒暢;

在書裡很有感觸的地方,做批註,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想,感受書里人物的喜怒哀樂,那就真的是把書讀進去了。

對於書裡寫得不好的地方,有錯誤的地方,也可做批註。帶著懷疑精神辯證地閱讀,把錯誤的地方修正過來,對不認可作者的地方,寫下來,也是非常能鍛鍊思考能力的一種方法,還會有滿滿成就感。

做批註的字也不必很多,不需要給自己下任務,那都是流於形式的東西。

譬如,有時候對於讓我很感動的地方,我可能就把那些句子畫下來,僅僅寫個“感動”二字做旁批。等我回過頭來再看這本書,做過批註的地方我都會做重點看,又是不一樣的收穫。

有同學說統編版語文教材裡推薦的名著難啃,那我就更推薦用做批註的方法,慢慢讀,慢慢啃。

經典的作品讀起來肯定會比那些缺乏深度的作品讀起來難,因為它值得我們“細嚼慢嚥”式地閱讀。

12橋之美批註

1、字詞注音、釋義

美感:對於美的感受或體會。 口吻:(wěn),口氣。 煞它風景:(shā)破壞人的興致的意思。 史詩: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 殘月:快落的月亮。 銷魂:靈魂離開肉體。形容極度的悲傷、愁苦或極度的歡樂。 力學:研究物體機械運動及其運用的學科。 蒼茫:空闊遼遠。 駐足:停止腳步。 極目:用盡目力(遠望)。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雖小,而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 左右:此處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後顧:即“瞻前顧後”,看看前面再看看後面,比喻情緒不穩定。

2、課文簡析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裡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例子。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個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總起,“畫家見的橋最多”。 第二段:從“小橋流水人家”詞句入手,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引出下文,從畫家的眼裡談橋之美。 第三段:敘說“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以及“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對多種橋的美的述說。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體寫了: (1)茅盾故鄉烏鎮“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2)江南水鄉石橋與橋邊景色諧調搭配,“也令畫家銷魂”。 (3)臥龍一般的長橋之美。 (4)頤和園裡仿造的盧溝橋和蘇州的寶帶橋,“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5)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橋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橋下的急流飛瀑構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圖》裡的“虹橋”引出鐵索橋、竹索橋,說明了“橋往往擔任了聯絡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和“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長江大橋的直線美,談到錢塘江大橋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橋連洞,洞連橋”的直線橋的美與險的關係。 第七段:由現實中的橋到幻想的“鵲橋”,再點橋之美,呼應開篇收束全文。 本文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顯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的這一段話,語言優美,有抒彩,運用假設推理,實現了橋在大千世界對於環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用詩情的文字勾畫出一幅秀麗的畫面,突出了橋與周邊景色的和諧美。 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這吸引著畫家總是追尋著橋的身影。本文是一篇說理性質的小品文,橋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單調的事物很難構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變幻多姿而讓人們珍愛,這也許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發吧. 3、問題探究 1、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課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學原則,如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作為通用的原則來進行一些審美活動,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水平。 2、文章列舉了四個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課文舉了四個例子,意在說明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第二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構成陽剛與陰柔這兩種不同型別的美。 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說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受形成對照。 3、作者認為橋之美體現在哪幾方面?用簡潔的語言歸納。 一方面是橋自身的結構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審美功能。

3、練習說明

一、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什麼感想,從中得到什麼啟發?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去開發,能夠談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並不著眼於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而更著迷於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學生從中得到的啟發會是多方面的,如領悟到橋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生活周圍就有飽含畫意的景緻等,還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對某一處自然風景或室內佈置進行一番品頭論足,老師要適時加以鼓勵和引導。 二、注意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理解在內容和表達上都較具作者個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賞能力,培養語感。 1.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給人神清氣爽。 2.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裡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這吸引著畫家總是追尋著橋的身影。 三、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都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說明文有很大區別,試具體說明。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說明文的特點。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裡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範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作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這篇文章先於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書第12課

四年級閱讀批註怎麼寫?

1、 抓住重點詞語,多種方法寫批註。

理解句子,理解課文內容要從詞語入手,在課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批註從詞語入手,在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或關鍵詞語旁寫下自己的理解、註釋,如在《美麗的集郵冊》中“驚歎”與“驚奇”對比,“著魔”與“入迷”對比,更突出驚歎與著魔用詞更準確,更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2 、抓重點句或中心句,領會其深刻含義。

很多時候,對於含義深刻的句子,較難理解。因此,在預習時畫出這些句子,在課堂上通過自己的思考、體悟後在句子旁寫上其含義。  

3、重視文字中對人物描寫的詞句品讀。

感受人物的獨特形象。在閱讀中,對於文字中對人物描寫的語言文字,認真品讀,從人物的行為、動作、神態、語言與外貌描寫中,細細感受人物的品質,並能及時把自己的見解寫下來。

選取以下內容作批註:

(1)感悟處

當閱讀別人的文章時,往往受到觸發,產生精彩的想法,這是個人思考所得,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是自己的東西,也是讀書筆記中最有價值的。

(2)疑惑處

對疑點的批註,是一種用心地探究,是一種對文字解讀的甄別。可以對文字思想價值、構思、表達技巧以及煉字煉句進行質疑而做批註。

(3)空白處  

教材中許多內容作者不把意思挑明說透,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揣摩。我們可以充分挖掘這些空白,在這些地方進行批註,把寫得簡練的地方補充具體,或者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明白。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字詞處

在我們國小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對這些經典詞句進行批註,可進一步加深理解,感悟其內涵。

飛向藍天的恐龍批註有哪些?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

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

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後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願: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程序。

作者介紹

徐星,男,祖籍江蘇,理學博士,研究員,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1995年7月參加工作。主要從事中生代爬行動物化石及地層學研究。

多年來在中、蒙等國數十個中生代化石點進行過野外勘查和發掘工作, 組織的對西部戈壁地區連續8年的野外考察使得新疆準噶爾盆地五彩灣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使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得到發現。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徐星

心田上的百合花的批註是什麼?

1、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批註:可以看出野草很排斥百合,不認為百合真的能開出花。

2、你不要做夢了。批註:野草認為百合能成為花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而事實上百合的理想即將成為現實。

簡介:

《心田上的百合花》: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與其他野草毫無差別,但在它的心中,有一個堅定的念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證明我的存在。

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本文被選為冀教版六年級第一學期第12課和滬教版六年級下12課,題目被改為《百合花開》。本文還被選為魯教版八年級第一學期第10課和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基礎訓練的題。

四年級小木船批註怎麼寫?

你知道批註怎麼寫可以在這個小勐船上面畫一個箭頭,然後在箭頭旁邊寫上它的註釋

牛和鵝課文批註可以怎麼寫?

18. 牛和鵝

【批註】

1.“牛和鵝”一看題目,就知道內容是寫“牛和鵝”兩種動物。

2.讓人奇怪的事,牛和鵝這兩種動物有什麼聯絡呢?看到這個題目,讀者都會這樣的疑惑,這也吸引了讀者,使讀者看下去。

【課文中心】

課文講述“我”在放學回家路上,被鵝追趕、襲擊,嚇得驚慌失措,金奎叔幫“我”趕走了鵝,並改變了“我”對牛和鵝的看法及態度。

【課文】

18.牛和鵝

①大家都說: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

②我們都很相信這句話。

【批註】

1.開門見山,開頭扣題。題目是“牛和鵝”,開頭講到“牛、鵝”,就是開頭扣題。

2.講牛和鵝眼睛看人的特點,點明牛怕人、鵝不怕人的原因,為後文鋪墊。

③所以我們看到牛,一點兒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樹枝去觸它的呢!可是牛像是無所謂似的,只是眨眨眼,把尾巴甩幾甩。有的孩子還敢扳牛角,叫它跪下來,然後騎到牛背上去。我那時雖然不敢這樣,可是用拳頭捶捶牛背還是敢的。

【批註】

3.看到牛不害怕,為中心句。講的意思就是我不怕牛。

4.我不怕牛,體現在哪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句子仿寫:

我們看到牛,一點兒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樹枝去觸它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們看到鵝,那就完全兩樣了:總是遠遠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鵝,就得繞個大圈子才敢走過去。

【批註】

6.對比寫法,與牛對比,寫出怕鵝。

7.作者怕鵝,體現在哪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①—④段為課文第一部分:講我們欺負牛、害怕鵝的原因及表現。

⑤有一次,我們放學回家,走過池塘邊,看見有四隻大白鵝在靠近岸邊的水裡遊。我們馬上都不說話了,貼著牆壁,悄悄地走過去。我的心裡很害怕,怕它們看見了會追過來。這時,有一個頑皮的孩子故意要引它們來,就籲哩哩哩地叫了一聲。鵝聽見了,就豎起頭來,側著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搖一擺地、神氣地朝我們走過來;還伸長脖子,吭吭地叫著,撲打著大翅膀,好像在它們眼裡根本沒有我們這些人似的。

【批註】

9.第④概括說怕鵝,這一段具體講敘一件事說我怕鵝。

10.畫出體現我怕鵝的句子。哪些詞語體現出我怕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哪些詞語體現了鵝不怕人,還很神氣的表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寫一個孩子故意引逗鵝,一是為了引出鵝來追人的內容,使敘事更生動;二是能更突出鵝不怕人。

⑥孩子們驚呼起來,急急逃跑,鵝追得更快了。我嚇得腳也軟了,更跑不快。這時,帶頭的那隻老雄鵝就啪嗒啪嗒地跑了過來,吭吭,它趕上了我,吭吭,它張開嘴,一口就咬住了我當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亂中,我的書包掉了,鞋子也弄脫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麼,當時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這樣叫吧:“鵝要吃我了!鵝要咬死我了!”

⑦也許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這隻老雄鵝。它用全身的力量來拖我,啄我,扇動翅膀來撲打我。我幾乎被它拖倒了——因為當時我還很小,只不過跟它一樣高呢!其他幾隻鵝在後面吭吭大叫著助威。

【批註】

13.鵝追我,咬我,我非常害怕。

14.哪些內容寫出了我對鵝的害怕、恐慌?

“嚇得腳也軟了,更跑不快。”“我的書包掉了,鞋子也弄脫了。”“又哭又叫”這些內容寫出了我的害怕、恐慌。

四年級上冊同步閱讀巜晏子使楚》的批註怎麼寫

寫《晏子使楚》的批註,需要用簡潔的語音將文章的主旨概括出來,然後再寫清楚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晏子使楚》的批註具體如下:

《晏子使楚》是戰國末期佚名創作的一篇散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本文寫作突出特點是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最後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創作背景:

春秋時期,很多謀士能臣遊走於各國之間,憑藉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各為其主,謀取霸業。晏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547年,齊景公即位。前548年,由於齊景公在晉國訪問時的狂妄態度,引起了晉國高層的不滿,於是派出軍隊對齊實施震懾性攻擊,齊景公一開始並不在意,但後來晉隊幾乎兵臨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軟。

通過這次教訓,齊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晏子作為使者訪問了楚國。《晏子使楚》即是記錄晏子在這種情況下出使楚國的這一故事。

批註怎麼寫

批註: 常用的讀書方法。閱讀的時候把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註:在閱讀過程中,圈圈點點,心有所感,筆墨追錄,三言兩語,生動傳神。

批註:是精讀文章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從內容、寫法、結構、語言等方面給文章加上評語。

批註的位置:

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書頭上),也可以是“旁批”、“側批”(字、詞、句的旁邊,書頁右側),還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後)。

批註的內容非常廣泛,大體可以歸納為4類:

1.註釋: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或難懂的字、詞,查字典、找參考書,弄清詞義,指明出處,寫在空白處。

2.提要:邊看邊思考,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脈絡,提示語言特點。

3.批語:讀書時,會有各種思想、見解、疑問產生,這些內容可隨手寫在空白處。

4、警語:在讀書時,發現優美語句、典範引文、重要段落、新穎說法及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為提醒自己,可批註上“注意!”、“重要!”、“用心記住!”“抄寫筆記”等字樣,使自己注意力集中,併為今後重點閱讀提供條件。(注意:不能在圖書館或從他人處借的書上做批註。)

拓展資料:

補充式批註

這種閱讀方法就是讓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寫法,接著為作者補充。也可以稱得上仿寫、續寫,它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寫作能力。

如《蟈蟈與蛐蛐》中,有能力強的學生就在寫了蟈蟈與蛐蛐的聲音之後 ,又仿照作者寫詩的格式,寫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樂聲,寫的很有詩意。這種批註方法不適合所有學生,它畢竟有一些難度,但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批註式閱讀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了他們的閱讀個性,讓讀書不再是處於一種被動,不再成為一種負擔,相反讀書已經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精神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批註式閱讀中找到了讀書的樂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的思想,擁有了自主的精神,因為有了批註式閱讀,才讓他們的個性得以神采飛揚。

寫感想式批註

如果一個人動了心去讀文章,就一定會有或深或淺的感想。為了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我們要求學生在讀了文章之後,隨時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想。 如學生在讀了 《送東陽馬生序》的第一段後寫下這樣的批註:“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

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為他能經受得惡劣的環境的考驗。現在正值冬天,這幾天所處的環境有點和書中的環境相似,但我有時候卻想打退堂鼓,看來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方為人上人啊!”

還有學生在讀到《五柳先生傳》之後,在末段作了如此批註:“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曾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多麼曠達的胸懷,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隨波逐流才有可能寫出那麼多閒適清新的田園詩。正如《飲酒》中所“說心遠地自偏”。如果一個人心中有市俗的塵埃,就一定不會有“悠然見南山”的愜意。”

這些感想式的批註,不僅能幫助他們深入的理解文字,把握文章主旨,而且還有利於培養他們一根敏感的神經,這對於寫作也是相當重要的,真可謂是一石二鳥啊!如果堅持這樣的讀下去,我們想信學生一定會學有所感,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標籤: 四年級 批註 上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zq03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