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IT科技

> 白露節氣有什麼習俗

白露節氣有什麼習俗

1.清茶 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

白露節氣有什麼習俗

白露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秋高氣爽、雲淡風輕。天氣好,人的心情自然也美麗,大家會用多姿多彩的習俗來慶祝白露這一好時節!

祭禹王 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週。 2.吃龍眼 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

傳說,禹王是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都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週。在祭禹王的同時,還有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臺戲,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嚮往。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此時,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在我國,白露節氣有何習俗? 吃龍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當地

那在湖南一帶,有在白露喝米酒的風俗。家家戶戶都以被稱為“土酒”的白露米酒待客,它甘甜溫熱,最適合秋天飲用。

1、吃龍眼 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白露吃龍眼。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效果,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有助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味甜口感好,所以

在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有些地方還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以及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白露酒是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口感細膩,建議大家可以在白露時節,細細品嚐這份獨有的好味道!

24節氣習俗如下: 1、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後,草木復甦,萬物始生,春天到來。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2、雨水 雨水後,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樹梢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二十四節氣應該吃什麼?有什麼習俗嗎?

1、立春

牛肉,香菜,菠菜,雞肝

民間習俗:打春即“打牛”,即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相傳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除了打春,這一天還有咬春的習俗,即吃春餅、春盤、咬蘿蔔等。

2、雨水

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3、驚蟄

豌豆,黑米,海蜇,荸薺。

民間習俗:祭白虎化解是非 就是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4、春分

紅棗,淮山,銀耳。

民間習俗:這一天民間會有豎蛋、送春牛圖、粘雀嘴、春祭等活動。

5、清明節

薺菜,燕麥,茼蒿。

民間習俗:民間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穀雨

土茯苓,豆芽。

民間習俗: 禁殺五毒 農民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凶納吉的祈禱

7、立夏

木瓜,鴨肉,山楂。

民間習俗: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 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

8、小滿

櫻桃,黃花菜。

民間習俗:江南一帶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裡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因此人們會以人力或畜力帶動水車灌溉水田。

9、芒種

茄子,冬瓜。

民間習俗:送花神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皖南地區會有安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10、夏至

綠豆,苦瓜。

民間習俗: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

11、小暑

絲瓜,黃鱔。

民間習俗: 有民諺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從這一天開始進入伏天。因此,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

12、大暑

生薑,萵筍,獼猴桃

民間習俗:廣東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13、立秋

檸檬,芝麻。

民間習俗: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14、處暑

海蜇、銀耳、百合。

民間習俗: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往往人們會聚在河湖邊放河燈,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南方民間會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15、白露

開始收穫高粱和早玉米。

核桃、木耳、蜂蜜。

16、秋分

銀耳、芝麻、核桃、糯米

民間習俗:煮湯圓吃的習俗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

17、寒露

豆類、海帶、紫菜。

民間習俗:因此時包括重陽節,故有登高活動。同時,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昇”。

18、霜降

白果、栗子、花生。

民間習俗:吃柿子。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子(鼻涕)。”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

19、立冬

豆漿、蛋類、核桃、杏仁。

民間習俗:在古代社會,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民間會有吃餃子的習俗,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0、小雪

牛肉、白菜、栗子。

民間習俗:醃臘肉;吃餈粑(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

21、大雪

鯽魚、海蔘、核桃。

民間習俗: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而老南京則有句俗語叫“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醃製“鹹貨”。

22、冬至

獼猴桃、甘蔗、柚子。

民間習俗:餛飩麵,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吃狗肉、羊肉;吃餃子。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南方在這一天人們講究吃紅豆糯米飯。

23、小寒

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民間習俗:南京講究吃菜飯;廣東吃糯米飯。

24、大寒

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民間習俗: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其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

秋天都有哪些節氣?分別有什麼特點?各地在這些日子的習俗又是什麼?

秋天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溼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

冷。

習俗:

1、立秋,8月8日,許多地方到了“立秋”的時候都有“貼秋膘”的習俗;

2、處暑,8月24日,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放河燈;開漁節;潑水習俗;

3、白露,9曰8日,白露茶;米酒;

4、秋分,9月24日,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

5、寒露,10月9日,登高節;

6、霜降,10月24日,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

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寒露是什麼節氣 寒露的由來與習俗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每年的10月8日前後(10月8日~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擴充套件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亞洲重要的創意設計展示、交流平臺北京國際設計周於2017年面向全球公開徵集了“二十四節氣”標識系統設計。合眾美華教育則作為青少年板塊主辦單位,面向中國全國中國小開展了“二十四節氣”標識創意設計徵集活動,引領廣大青少年在課堂上用設計思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積極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實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寒露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有什麼區別?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有3點不同:

一、六者的節氣時間不同:

1、立秋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即七月節令。

2、處暑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時間點為公曆8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150°。

3、白露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

4、秋分的節氣時間: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四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

5、寒露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結束;時間在公曆每年10月7日~9日。

6、霜降的節氣時間: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二、六者的含義不同:

1、立秋的含義: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2、處暑的含義: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3、白露的含義: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

4、秋分的含義: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

5、寒露的含義: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6、霜降的含義: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三、六者的習俗不同:

1、立秋時的習俗: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晒秋最旺季節。晒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晒或掛晒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2、處暑時的習俗: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便是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3、白露時的習俗:祭禹王,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週。

4、秋分時的習俗:送秋牛,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5、寒露的習俗:寒露時正值晚稻抽穗灌漿期,要繼續加強田間管理,做到淺水勤灌,乾乾溼溼,以溼為主,切忌後期斷水過早。寒露時節,北方正值玉米豐收,種植冬小麥的農忙時節。霜降前後,玉米收穫,過冬小麥種植完成。

6、霜降時的習俗: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有一種小範圍的菊花會,是富貴人舉辦的,不必出家門的。

在霜降前就採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廣廈中,前軒後輕,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後喝酒賞菊,賦詩潑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行菊花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立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處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寒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霜降

什麼是寒露?

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由來

公曆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

寒露之後,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我國傳統將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習俗

登高。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高壽”。

觀紅葉。寒露時節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遊的重頭戲。秋風颯颯,黃護葉紅。寒露過後的連續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金秋的香山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

鬥蟋蟀。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鬥蛐蛐兒的*期。蛐蛐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秋釣邊。在我國南方,寒露節氣,炎熱已退,陽光和煦,正是出遊的好時節,人們紛紛外出賞花、吃螃蟹或釣魚。因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晒不透,魚兒遊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吃花糕。寒露節氣一般與重陽節在時間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後,有吃花糕的習俗。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昇”。

吃芝麻。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於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



標籤: 節氣 白露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dianzi/ryky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