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中伏天數二十天的原因

中伏天數二十天的原因

中伏天數二十天的原因

中伏為什麼是20天 中伏天數二十天的原因

因為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而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唐 皎然《五言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六月正中伏,水軒氣常悽。”

宋 惠洪 《夏日陪楊邦基烹茶分韻得嘉字》:“炎炎三伏過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鞏 《苦熱》詩:“憶國中伏時,怫鬱炎氣升。”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中伏習俗:

中伏又叫做二伏,中伏是暑天最熱之時,主婦們都愛在此時製作簡捷又順口的麵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麵條叫“湯餅”和“不託”。在張岱寫的《夜航船》一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託”之語,麵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為面片湯後發展而成。古時做麵湯時,用一隻手託著和好的面,另一隻手往鍋裡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麵方法類似現在的山西刀削麵。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麵杖和刀,不再用手託著做了,所以此時麵條也叫“不託”。北宋時期已製作成長條面,稱為“索麵”,待到明清時麵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後製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掛麵以及白麵玉米麵兩樣麵條等多種。

伏天吃麵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雲:“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麼又為什麼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麵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嚐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麵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嚐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麵的原因吧。

標籤: 二十天 天數 中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05x3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