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流浪地球影評

流浪地球影評

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鑑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

《流浪地球》影評一:

作者:葉落空人心
高樓危百尺,手可摘星辰。當領航員號升空的那一刻,歷史已被重新改寫。《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第一部硬核科幻電影。標誌著中國電影新紀元的開啟。相較西方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以濃郁的東方特色開啟了承載國人情懷的浪漫逃亡之旅,描繪了一幅世界末日下人類逃亡時的科幻圖景,完成了一部以中國文化色彩為主的科幻大片。

作為2019年票房黑馬,《流浪地球》在注重視覺呈現的同時,影片更加入了前所未有的家國情懷和同舟共濟的中國文化理念,配合全球敘事架構和工業風視聽呈現,為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

末日逃亡下的全球敘事

《流浪地球》在成功的背後是劉慈欣同名小說架構的樹立及製作人員精細處理的成果。《流浪地球》採用雙線敘事,一條從劉培強為主的領航員號太空站為線,另一條是以劉啟為主的地球救援線,兩者通過人工智慧moss實現雙時空對話與行動,推動情節發展,還採用插敘方式追溯記憶,使故事更完整,情節更合理。《流浪地球》的敘事核心加入中國文化傳統核心,區別好萊塢電影的逃生與放棄,《流浪地球》表現的卻是同舟共濟的精神,在安土重遷的思想基礎上體現的是中國人對家的牽掛,對故土的眷戀,這是中國獨有的家國觀念。

巨集偉壯闊的視聽元素

科幻題材電影在特效製作上共同的特點就是對資金的龐大消耗和視聽細節的極致把控,影片從頭到尾以一種灰藍色調來渲染畫面,無論是地下城還是冰雪覆蓋的陸上世界,都給人一種壓抑的末日感,同時被海嘯淹沒的城市建築地標的殘垣斷壁,在視聽呈現上給人一種希望渺茫的錯覺。在音樂製作方面,無論是貼合緊湊的劇情走勢,還是穿插的人物的橋段在音樂的效果的襯托下,給人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末日背景下的英雄人物

不同於英雄主義的個體化塑造。《流浪地球》採用中國式的團結和合作,完成拯救地球的任務,用群像塑造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英雄的背後是親情的支撐,《流浪地球》展現了中國式的也父子情,兄妹情……電影中劉培強和劉啟是一對典型的疏離又父愛如山的父子形象,特別是劉培強長期不在的情況下,韓子昂實際上,代替了父親的角色,這樣的人物關係設立也讓末日中有了一絲溫情,在其他角色上,中國特色在穿插的人物設計中游地下城基本都是老北京人,地道的北京話搭配擁擠地下城活脫一個地下北京胡同,就連中澳混血也標榜我是這正經百八的中國心,都詮釋著這是一部中國科幻電影

傳統在災難的展現

多種文化標識下,中國元素細節的運用在《流浪地球》中得以大規模的引用,影片時間設定上選擇了中國的春節,地下城的福字,新年祝福讓中國人的團圓之情縈繞在螢幕內外,老人們還會回想起今曾經的神曲海草,海草。即使在末日逃亡的背景下,人們依然在舞獅子,打麻將慶祝春節的到來,另外北京,上海等地標性建築,北京第三交通委提醒的提醒等等,讓影片時不時建立情感的聯絡,中國意識也通過道具的使用中展現,城中掛著。諸如“眾志成城開創未來”“安全生產預防先行”等標識這些本土元素激發著濃濃的中國味兒,影片結尾處漢字和書卷組成的變化莫測的畫面,以及根據《觀滄海》改編的片尾曲,即表現了中華文明悠久綿長的民族文化,又象徵著人類帶著家園去流浪的決心。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映襯下,郭帆導演在《流浪地球》採用的全球敘事架構和獨特的科幻細節,加以工業科幻視聽風格,無疑開啟了我國通向硬核科幻的大門。我們是漂泊的孤島,與一顆星球一起流浪,哪怕犧牲一切也相信希望如鑽石一般珍貴,只要家在身後,希望在前,哪怕兩萬五千年,也一定會有在貝加爾湖上釣魚的那一天,無論歷史將人類導向何處我們選擇相信希望。

流浪地球影評

《流浪地球》影評二:

“我們每個人都是漂泊的孤島,流浪的星球。”

這句文藝得牙酸的話,大概是我今年一月底時忽然想到的。現在想想大抵也是混了別人的句子,把別人的點子,不經意間拼湊為了自己的東西。不過確實,當我一刷完電影時,腦子裡第一時間冒出來的,就是這一句話。
這句話的核心是,“家”。
我今天晚上剛二刷完,也看了不少其他知名影評人的影評。這些話大概都已經被講爛了。流浪地球,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屬於我們中國人的科幻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核心,是完完全全的中國式思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集體英雄,是愚公移山,是精衛填海,是夸父逐日。對比很多很多有代表性的美國科幻電影,大抵都是地球遭遇危機,然後造飛船逃跑,然後在所有人都失敗的時候,只有主角一行人站了起來,披荊斬棘,拯救了所有人。與這些經典路數相比,流浪地球真可謂是完完全全的反套路了。我們沒有拋開地球,反而把整個地球當做飛船帶走;我們不是一個人拯救世界,而是“飽和式救援”。這些“反套路”,歸根結底是思維方式的完全不同。
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十個太陽太熱就射掉九個,大山擋住路就挖平大山,溺死在海里就填平大海”,這就是中國人骨子裡的信仰。我們承認人的弱小,同時也承認人的脆弱。但我們同時深知個人的力量,更明白群體的力量。我們從未向自然低過頭,沒有什麼是不能夠克服的,十代不行,百代,百代不行,千代,千代不行,我們子子孫孫,永無窮匱。這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如同苔蘚一樣的頑強,與驕傲。美國人的文明,是掠奪漂流的文明,當環境不適合時,便會選擇離開,去尋找另一個落腳地。但是我們中國人不一樣,環境惡劣,那麼我們就改造它;生存艱難,那我們就去克服它。我們從未想過放棄,或者說逃開。這大概也是中國人本質上沒有信仰的原因之一,因為與其信神信佛,我們更相信自己;因為與其期待著某位蓋世英雄,不如首先依靠雙手。而當生死存亡之際,我們,選擇了帶著我們的“家”,一起離開。
一刷的時候,因為帶著孩子很多細節沒有注意到,所以二刷的時候,我幾乎是全神貫注的在觀看。其中有兩個鏡頭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個是濟寧補給站塌了,老韓帶著朵朵戶口跟tim回家。那時全球緊急救援,所有的救援隊全部出動。在幾千輛出發救援的車輛中,只有老韓這一輛,逆行。他們要“回家”。另一個鏡頭是最後,當moss宣告救援行動失敗,所有救援隊都趕著回去進行最後的團聚時,只有劉啟這一輛車,逆行,進入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控制室。那幾千輛車,也是為了“回家”。家?家在哪?在上海失去姥爺時,劉啟攬過朵朵,說,“我們回家”。朵朵哭喊,“姥爺沒了,我們沒有家了。”在最後劉啟因為父親的赴死而陷入痛苦絕望的時候,tim朝他大喊,“還有朵朵!”。有人的地方,就有家。劉培強也是這樣對moss說的,沒有人的文明,只剩三十萬受精卵的文明,只不過是一個繞著三體軌道運轉的活的墓碑罷了。我們的情懷,不止是對故土的眷念,更是由人與人之間深深的羈絆所組成。
這部電影真的太過大膽,大膽到許多不去深想也能感到絕望的東西,都塞了進去。所以說這完全是一次成功的改編(笑)。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一定有意義,或者說有價值。飽和式救援,當王磊的救援小隊,歷經千險,犧牲無數,終於到達杭州地下城時,發現杭州地下城已經沒了,徹底化為岩漿。老韓、剛子、年輕的研究員…還有一路上被凍成冰雕的、墜毀的,……許許多多為了救援杭州地下城而犧牲的救援隊,岩漿湧動的杭州地下城就血淋淋的擺在眼前,——你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無力的。劉啟等人拼力趕往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在抵達前發現發動機被其他人點燃。李一一等人在經歷了千難萬險後終於使點燃木星按計劃實施,卻慘遭失敗……電影把最殘酷、最真實的東西,赤裸裸擺在人眼前——不是每個人都是主角、不是主角掙扎了就一定能有所改變。汗水、眼淚,與鮮血,冰冷的現實與宇宙空間,並不會因為人類這種螞蟻一般的小動物們的浴血求生,就會心生惻隱。當然,這畢竟是個閤家歡電影,雖然當頭一棒告訴我們就算是主角也可能無力改變什麼,但是我們這些螞蟻一樣的人類,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故事裡的主角。這種全員智商線上、所有人擰成一股勁、眾志成城的感覺真的太爽了。在劉啟到達蘇拉威西前,已經有人點燃了發動機,在李一一讓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火柱沖天而起時,同時還有另外兩個發電機同樣升起火柱。不止是主角一行人披荊斬棘,所有人都在努力,所有人,都為了拯救地球,而竭盡全力,這正是集體英雄主義,與個體英雄主義的根本差別,也是我們中國特色價值觀的核心所在。
我們是些漂泊的孤島,與一顆星球一齊流浪。劉培強守在太空站十七年,因為地面上有爸爸、有兒子、有朵朵,有他的家。為了保護這麼一個易碎的珍貴的東西,人類,能戰勝一切。——哪怕奉獻自己的一生、哪怕需要子孫千代。向著希望、向著明天。我們苦苦的堅守著,手裡攥著名為希望的鑽石,各自漂泊、各自奮鬥。只要家在身後,希望在前,哪怕兩千五百年,也一定會有在貝加爾湖上釣鮭魚的一天。

流浪地球影評 第2張

《流浪地球》影評三:

對於這樣一部足以稱之為偉大的電影,差評和謾罵都是微不足道的,能真真正正理解流浪地球的是科幻讀者。

最能打動科幻讀者的,

是宇宙和真理的浩渺無垠。

是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

是人類的渺小卻偉大,自私卻博愛。

最重要的是,中國科幻終於在世界上,發出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聲啼鳴,標誌著中國文化輸出的時代就在不久的將來。

這幾點,流浪地球都已經在現有條件下做成了極致。

所以,後排大媽在座椅上鼾聲大作,旁邊小哥一臉漠然說亂七八糟看不懂,戰狼黑粉集體刷差評,北美東南亞院線排片受到壓制上座寥寥,這都不能影響這部電影的偉大,因為革新性的事物一旦被所有人迅速理解,那他就不再偉大了。

令我感到焦慮的是他會不會成為下一部影評人口中的《霸王別姬》。

我以為我們終於起步了,但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以下內容涉及僅僅一點點劇透,僅僅寫出觀影后所思所想與打動人心之處。

代入感

中華自古就是一個倡導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和諧統一的文化,所以我們害怕衝突與幻滅。

在代入過程中的旁白與回憶,都在極力的體現架空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別。

穿插著熟悉與陌生的新聞報道,極致蘇聯重工業美學卻又遠遠龐大過認知的行星發動機,充斥著年味與中國元素的地下城和荒涼的冰封北京,充滿了架空世界的共鳴與荒誕,一切都在為不懂科幻的人鋪設感情的橋樑,從電影院的爆米花可樂拉到平行宇宙。透過教室的窗戶,可以看到陽光明媚的操場,隨後,男主將液晶屏擊碎,無情的告訴觀眾這一切只是黃粱一夢。

我們還要去釣鮭魚呢,可是是在兩千五百年後。

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悲憫的中華兒女啊,最害怕這種美夢過後的幻滅。

科學與邏輯

在這個方面,流浪地球已經做到了儘可能高的自恰。

如果有人質疑本片的科學水準,那麼只能說,

不愛看別看,看美國人片子去,鑑不鑑啊。

相比星球大戰系列的真空傳聲與電漿體光線激戰,復仇者聯盟的神仙打架,星際穿越的三維生物玩黑洞和祖父悖論,流浪地球似乎更像一部科普片,更當得起科幻片中的“科學”“幻想”兩個字。

為什麼不用飛船跑?因為小規模生態系統迴圈限制,資源不足無法建造,再加上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情懷,我們覺得推動地球更cool,如果比鄰星沒有合適的環境和溫度呢?頂著酷暑和嚴寒,再造發動機推三體星?完整改造一顆行星需要多大的成本?綜合來看,想不出比推動地球更方便與安全的最優解。

當然,也有人經過計算,把地球上全部山脈燒光也不會提供足夠的動能,如果木星把地球大氣吸光人類也會憋死,但是這都是小問題,是戲說不是胡說,是改編不是亂編(肯定句),至少許多人在今天過後都瞭解地木質量比和洛希極限。編劇請了中科院幾位科學家做顧問,已經在邏輯方面做了儘可能多的融合與照應,全程恕我眼拙,沒有發現導演把觀眾當睿智兒童的扯淡劇情,所有的人類行為在大環境下,都已經做了幾乎唯一的選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他們有諾亞方舟,我們有大禹治水,同樣的災難,在東西方的科幻思維中,竟然與前人無比契合。

人們總是覺得科幻片中應該有神,可是中國人從來不會信神,不會有超能力者,不會有四維魔方超級英雄來拯救地球,我們只能憑藉自己的雙手,一條鋼筋一塊磚頭的搭,沒有耶穌與耶和華,我們中華兒女相信的,只是自我對自我的救贖,即使代價是無數人的血和淚,沒關係,因為這是華夏兒女五千年來的生活方式。

流浪地球影評 第3張

地球母親在上,如果人類的努力終將化作徒勞,那麼請讓這顆失去的軌道的冰冷行星,化作我們這個文明永遠的豐碑。

焉有火光 取星辰之輝來耀四方

嘗百草 也豪飲大澤河渭湯湯

斬斷鰲足 立天柱萬仞以正玄黃

如今它 仍舊是我挺直的脊樑

魚龍陣內 我金戈既出無人不降

一戰死 留英魂常鎮八方萬邦

本片算是半個災難片,刻畫了很多死在地下城的無名者,盡職盡責的獄警卻被大鐵門砸成肉泥,地表世界路有凍死骨,岩漿滲入導致五十萬人屍骨無存,主角團隊以二十分鐘一個的無比精確頻率高強度奔赴黃泉,太慘,太慘了。

沒錯,就是這麼慘。

活著從來不是人類文明的主旋律,死亡才是。

這一切的起因,僅僅是因為木星的引力,這一顆在宇宙中毫不起眼的行星,差點毀滅掉了這顆最為高貴的近鄰,木星的大紅斑,像是宇宙規律化作的死神之眼,無數觀眾會產生克蘇魯神話式的巨物恐懼,人類在物理法則面前,連一個響指都會讓你九死一生。

飽和式救援,無數人毫無價值的白白犧牲,地球人口銳減近半,冰冷的情節與數字提醒你,不是所有的犧牲都有意義,不是所有的死亡都重於泰山。

媽媽,我將變成螢火蟲

但是,人類又是偉大的,是人類,而不是中國,這才是應該大吹特吹的一點。

和結尾都是身經百戰的人開飛機充當神風特工隊拯救人類的《獨立日》相比,本片絲毫沒有“只有中國人才能拯救世界,你們就做做輔助工作就行了”的思維,父子地球宇宙兩開花,合力拯救小破球更像一個巧合而不是必然,所謂的太空戰狼民族主義在這部電影裡極為微弱,主角的成功是無數人用生命搭起來的,整個故事主線,更像是作為一個平凡中國小隊的旁觀者,渺小的人物特殊在機緣巧合下成就了偉大的事業,俄國漢子老馬,救援車隊的極限甩尾,發動機前各種膚色人種相繼報道,無不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共產主義精神信念。

你們要的是我們最行,我們要的是天下大同。

標籤: 影評 地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15zq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