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名不正言不順出自哪家

名不正言不順出自哪家

“名不正言不順”是儒家思想。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是儒家思想理論的一種。原指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名不正言不順出自哪家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

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昺《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標籤: 不正 言不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2vl5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