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碧螺春產地分佈

碧螺春產地分佈

碧螺春產地分佈,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西山鎮(今金庭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在秉場、石公堂裡、東村、衙甪里、東河、縹緲村一帶,其餘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佈。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主要分佈在山區的莫釐、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

碧螺春產地分佈

碧螺春茶對氣象條件的要求

1、溫度

碧螺春茶樹屬亞熱帶耐陰性多年生植物,小葉種茶樹。喜溫喜溼,要求年平均氣溫、生產期間月平均氣溫均在15℃以上[1]。3月連續3 d以上日平均氣溫≥10 ℃時,茶芽萌動生長、魚葉迅速展開;氣溫穩定在10 ℃以上時,茶芽、葉片生長加快,並抽出新梢;15~20 ℃時生長較快;20~30 ℃時生長最旺盛,但易老化,因而有“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說法。

2、水分

水是茶樹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茶葉採摘過程中,新梢不斷萌發,茶葉相繼採摘,需要連續地補充水分,因而茶葉生產中要求年降雨量在1 500 mm左右,月降雨量在100 mm以上;灌溉條件好的茶園,年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相對溼度保持在80%左右[2]。

3、光照

茶樹有機體中90%~95%的幹物質靠光合作用合成。光對茶樹生長、茶葉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其中紅光、黃光易被茶樹吸收利用[3]。在光照強度較弱的條件下生長的鮮葉,氨基酸含量較高,有利於製成香濃味醇的綠茶。

4、災害性天氣影響

春季低溫陰雨,盛夏高溫少雨、乾旱都會影響茶葉的產量和質量。但在高溫強日照條件下生長的鮮葉,多酚類含量較高。

5、碧螺春茶葉生長氣候條件分析

蘇州太湖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具有夏季溫暖潮溼多雨、冬季乾燥寒冷、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季短、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和無霜期較長等氣候特點。

碧螺春產地分佈 第2張

碧螺春茶的加工工藝

1、採摘

碧螺春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採芽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為“雀舌”,炒制500克高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2、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3、揉捻

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位,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4、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5、烘乾

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6、炒制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標籤: 產地 碧螺春 分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3kqv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