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中元”即漢族傳統節日“三元”之一。“元”是始、開端的意思,農曆正月為一年之始,故稱元月。古代術數家以第二甲子為“中元”,即農曆七月十五(在廣大南方地區,俗稱“七月半”),這一天是漢族人祭祀亡故親人、緬懷祖先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八節”之一。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一般認為,中元節也即為“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中元節的發展歷史: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間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舉行。如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舊時,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在20世紀20-40年代,七月十四是個隆重熱鬧節日。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七月十四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七月半祭祖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七月半祭祖,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七月半祭祖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七月半祭祖節卻被冷落了。

標籤: 中元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ggxw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