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耍白象是什麼時間舉行

耍白象是什麼時間舉行

耍白象是什麼時間舉行

耍白象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一會街的一項主要內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們最信奉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間。

解放後,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會街集中到國慶節期間的三天中來過。盛大的封建宗教集會,變成了要白象歡慶佳節的活動。白象用木料做架,紙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裡,雙手來回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眾人繞著白象跳象腳鼓舞。

耍白象是什麼時間舉行

耍白象是我國阿昌族過會街節時的一項主要活動,舉辦時間在國慶節期間的三天中,因為耍白象需要一定的體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間多把這項活動視為一項體育運動

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這項活動是為了迎接他們最信奉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間。

阿昌族源於古代的氐羌族群,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

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麵食,嗜食酸筍、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燒豬肉。阿昌族主要分佈於我國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

耍白象節活動

耍白象:是阿昌族民間的一項娛樂性的體育活動。因耍白象需要一定的體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間,多把這項活動視為一項體育運動。在耍白象之前,先要用木料做一個木架子,再用竹篾編成象頭、象身,上面裱一層白紙,再用白布做成象鼻子。整個白象有如一隻真象大小。並在白象的肚子裡還要裝有各種機關和繩子,專供耍象的人操縱。

耍白象時,要有四個人藏在象肚子裡抬著大象,另一個人在裡面操縱象鼻子的繩子和滑輪。

耍白象的傳說

傳說在遠古時代,阿昌族人民中有個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穫季節,她總是不厭其煩小心翼翼地將各種穀物良種選留下來,轉送給各村寨的農民。由於幫助大家提高了耕種技術,她受到人們深厚的愛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穫前逝去。

為了彌補老人未能穿新、嘗新的遺憾,人們在她靈前敬獻香噴噴的飯菜和新衣。以後,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穫的糧、菜、瓜果做飯,這樣就形成了嘗新節。來年 春節人們又將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裡,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種節。

阿昌族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會街"的一項主要內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們最信奉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間。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 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裡,胸前並排四個銀鈕釦,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裡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裡,雙手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 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夥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擁著耍白象,舞青龍的佇列,敲鑼打鼓繞寨一週,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著,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一樣起伏。跳著跳著各往前跨一大步,接著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鑔聲連續的“鑔鑔鑔”地打著,拿著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群眾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 舞青龍的小夥子也更加起勁。

標籤: 時間 白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r3k6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