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國中家長分享的教育國小生方法

國中家長分享的教育國小生方法

國中家長分享的教育國小生方法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特別是在 教育方面,家長們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等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以後,回顧孩子的成長曆程,家長們有後悔的地方嗎?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國中家長分享教育國小生方法

一:要把國小階段教育的重要性提到與中學教育一般的高度。

很多家長認為,國小階段教育只要把學習習慣培養好就行了,是不是名校、名師不重要,有這樣看法的家長不在少數,這裡問題就出來了:一是你能否碰到負責的老師,或者你遇到了負責的老師但教育水平的確不高?二是做為家長的你能否基本做到以下幾點:

1、至少二週一次與老師聯絡瞭解孩子全面情況

2、國小一年級天天守到她作作業並且限時完成

3、國小二年級開始頻繁讓她背好的句子並且進行抽背還要與她討論

4、她每天收集的錯題,由你來監督重做情況

5、陪她儘可能多地接觸大自然,並跟她一起玩耍,有意在玩耍中激發她的各種興趣

如果你做到了,你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可問題是絕大部分家長由於客觀主觀原因做不到,那就只能靠老師。老師要求嚴,水平高,孩子至少可維持中上,但這樣的老師可遇不可求。從女兒國中裡的學生看,公立名校出來的孩子對應試教育的適應程度總體高於其它學校的孩子。以我的孩子為例,國小六年,每次成績也還不錯,開家長會老師都說好,到現在才知道那是民辦學校老師不太敢管(怕投訴),所以孩子行為比較拖沓、做事粗心,不嚴格要求自己,到了國中,一下子進入應試教育環境,簡直是極不適應,整個七年級就在腳不沾地、趕天趕地的狀態中匆匆渡過,八年級上期剛開始適應,又加了物理,下期又地理生物會考,又是趕天趕地渡過,莫名其妙地,就九年級了,再一看同學,凡成績好的必須是自學能力強、計劃性強的孩子,而這個自學能力、做事有計劃性完全是國小階段培養的,中學再來培養必須會如同我一樣極度極度辛苦。

二:學奧數是必要的。

成都教委禁奧那一年,剛好是女兒五年級完的時候,於是她樂得不學了,進了國中,發現150分(A卷100分B卷50分)的數學題中,B卷很多都要用奧數方法解題。所以,女兒的數學一直就在125左右徘徊。說到這,不得不說成都教委害人不淺,越改越亂,只治標不治本,典型的官僚!

三:國中想上公立名校,孩子和家長要有吃苦的思想準備。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私立學校一般住校,家長的辛苦度要減少很多。所有的孩子,除了拔尖的和太差的這兩個極端,絕大部分孩子普通的,家長一定要認識這點。在公立名校,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會被帶入一種著急、恐慌的氣氛,特別是七年級剛開始那二三個月,家長都會有種崩潰的感覺:學校的資訊一天若干個,有說成績的,有說紀律的,有說行為習慣的;大到期末,小到默寫的成績排名更是鋪天蓋地,還有老師給家長佈置的各種作業(主要是監督孩子背誦、改錯、筆記整理、聽讀、聽寫等),不能完成的,小則發信息批評家長不稱職,大則請你到學校陪著孩子完成……,再牛的家長,這些時間也多半是乖乖的。說實在的,我以前還真沒想過國中生活如此辛苦,當然,這跟我家孩子的自學能力、規劃性不強有關。再說孩子,中學孩子可能是當今社會最辛苦的一類人,早上7:30出門,下午7點到家,8點到11:30甚至12:00做作業、看參考書,改錯題等等(當然,抄錯題這一類事情就只能家長做了),連鍛鍊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玩耍時間。我孩子屬於瞌睡多的一類,中午在學校得趴一會,晚上回家吃了飯還得睡個30分鐘,時間就更緊了。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

喜歡是本能,喜新厭舊也是本能

讓孩子練習鋼琴並不是我的意願,而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有天路過琴房,看見裡面擺放的黑白鋼琴,孩子駐足望了好久,然後拉著我的手說喜歡,想學鋼琴。

我當時只當是孩子一時玩笑話,並沒有留意。

隨後的時間裡,看見孩子模仿電視上鋼琴演奏家彈琴的模樣,我決定幫他實現他口中的喜歡。

從一開始的認真、熱情,到兩個星期後的抗拒,孩子對鋼琴已經失去了一開始的興趣。

所以才會出現我“逼迫孩子”的一幕。

"媽媽,我發現我不喜歡鋼琴了,我更喜歡小提琴”。

面對孩子不斷變換的喜歡,我是否應該選擇妥協?

不!

我深刻的知道,即使我現在安排孩子學小提琴,放棄鋼琴,指不定什麼時候,孩子還會對我說:“媽媽,我不喜歡小提琴,更喜歡某某。”

喜歡是人的本能,但同時,喜新厭舊也是人的本能。

孩子今天說喜歡這個玩具,明天看見別人手裡的玩具,發現自己好像更喜歡別人的。

如果父母一味縱容孩子的“喜歡”,任由孩子在本能中成長,未來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

喜歡是人的本能,但是本能不是技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走,那麼人人都可能是失敗者。

為人父母,不應是縱容孩子的本能,而是應該想著如何將本能變成孩子的技能。

強者談堅持,弱者才談喜歡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相信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

而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某個行業,某個領域,甚至為人處世上的“強者”。

社會很現實,也很殘酷,弱肉強食的社會裡,更多時候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強者生存。

要想孩子不被現實所淘汰,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一名強者。

而強者最大的品質就是遇事堅持。

強者不會因為一句不喜歡,就否認掉自己努力,就不作為。

好比如你去隨機採訪一名在校生,詢問他喜不喜歡上學,相信大多數孩子的真心話都是“不喜歡”。

既然不喜歡,為何還要繼續呢?

不可避免,其中有父母的逼迫,但更多的孩子心中卻很明白,不喜歡,但是必須堅持,因為讀書是自己當下所能選擇的最直接的出路。

那麼多學霸的成功,大部分不是說因為喜歡學習,而是堅持學習。

周杰倫曾透露,正是因為媽媽葉惠美“逼迫”自己從小堅持練習鋼琴,才成就瞭如今的周天王。

強者講的是堅持不懈,而不是喜歡與不喜歡。

要想孩子將來有所成就,父母就要教會孩子如何去堅持自己的“喜歡”。

有遠見的父母,都應捨得讓孩子吃苦

一位清華教授曾憤慨道:教育最大的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剛好,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就佔據其中兩項,快樂教育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應該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還小,應該讓他開心快樂的成長。

因此,孩子身上的特點,無論好與壞,父母都理所應當的將其歸為天性,似乎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辯駁、不可壓制。

"孩子嘛,就應該快樂的成長!”

父母不知道的是,這一句話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未來。

沒有人生來就喜歡吃苦,喜歡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

但恰恰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吃苦的過程,唯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如果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沒有哪一個孩子會主動選擇吃苦,大部分孩子都想要舒舒服服成長。

一旦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當年一時爽,餘生幾多殤。

絕大部分釋放天性,自由成長的孩子,當面臨人生窘境的時候,都會回過頭來抱怨人生,埋怨父母當時對自己的放養,不管不顧。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星因為身無一技之長,曾埋怨媽媽劉梅不給自己報興趣班:

"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教育我。”

劉星所提出的“悖論”恰恰反映了“讓孩子用喜歡的方式成長”教育方式的不足之處。

父母所認為的釋放天性,放任孩子成長的行為,無異於在斷孩子將來的後路。

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未來可以走的更加順暢,就要逼迫孩子一把,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任。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將來的有害。

這時候,父母就必須起到引導作用,逼孩子一把,先苦後甜,讓孩子的未來更有保障。

都說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心狠。

狠狠的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是對孩子將來的負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g01v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