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國小生在社會的實踐活動有哪些

國小生在社會的實踐活動有哪些

參加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的形式也是可以採用的,家長可以帶領孩參加一些課外的學習小組,讓孩子多和其他的國小生接觸,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參加環保組織。 可以參加環保組織,並且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打掃樓道,或

國小生在社會的實踐活動有哪些

操作方法

參觀戒毒所

戒毒所民警和醫生給大家講授了的種類與危害。戒毒人員通過演講、文藝表演等形式,講述了自己吸毒、戒毒的親身經歷。孩子們認識到“是魔鬼,千萬不要碰”,並立志當好小小禁毒宣傳員,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宣傳禁毒。

一年級國小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科技園,可以做小手工,比如畫自己的家,摺紙等等。 1、歷史博物館,指提供歷史、動態、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專業書籍介紹的博物館。以歷史文物儲存、展示與介紹,儘量發揮現代的藝術文

參觀口腔醫院

1、“尋訪本地歷史,感受本地文明” 走訪自然村莊,追溯歷史 活動目的:隨著城市改造,很多民居小巷漸漸退出歷史,湮沒在現代建築中。通過探訪長沙的古鎮老村、老街名巷,體味長沙民居的傳統韻味;考究本地名字的由來及典故,瞭解本地的歷史人文,

在醫生的帶領下,探尋牙齒的祕密,學習如何保護牙齒、正確的刷牙方法等。孩子們在朗朗上口的護牙兒歌中懂得了保護牙齒的方法,增強了保護牙齒的意識。

社會實踐活動是現在的國小生不可缺少的一門功課,它可以有效地補充課內的不足,讓他們充分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並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1、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主人翁意識 興趣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孩子們有了興趣,才會願意用心去體會、去感

參觀看守所

參觀監控室、監室等。近距離的教育,使孩子們接受了一次特殊的“心靈洗禮”,深刻認識到了逾越法律底線就要接受嚴懲,他們紛紛表示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小公民。

1.社群實踐活動過程; 2.背景; 3.活動目的: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和團隊互助能力,提高學生社會實踐經驗,充實課外知識;4.活動地點:老人院、街道、商嘗家裡;5.活動內容:看望孤寡老人、到街道掃地、除去亂貼廣告、幫居委會派發宣傳單、幫助父母搞衛

逛超市

走進超市,通過自主購物交流,孩子們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與感受真實的社會生活,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讓小朋友與工作人員在購物過程中,孩子們認真地檢視生產日期、合格證、生產廠名稱和商品價格,計算著自己帶來的錢夠不夠支付所挑選的商品。禮貌交流,文明購物,鍛鍊了小朋友的社會交往能力,體驗了自主購物的樂趣。

簡單的很多很多: 把種子培養成開花結果植物之過程記錄; 觀察記錄冬天“窗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 觀察記錄爸媽做完一頓飯的全部過程; 觀察記錄爸媽照顧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某個情節; 觀察記錄一場雨及其中樹、街和行人等之過程; 體會記錄學

參觀民俗博物館

國小生社會實踐。國小生放假以後,一般情況下,學校都會給學生留一些社會實踐方面的活動,這些活動主要是鍛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身的綜合素質,所以,家長和孩子都是比較重視的,那麼,國小生能做的社會實踐活動都有哪些呢?什麼樣的活動能

瞭解地方民俗文化和鄉土歷史,在參觀展覽中增長知識。

1、可以參加環保組織,並且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打掃樓道,或者撿一些白色的垃圾,或者回收一些廢舊電池等等,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2、參加務農學農活動,有利於學生了解農耕文化。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其本質要求是守望田園

踏青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學生踏青的好時候,為了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氣息,進一步拓展視野,培養孩子們團隊協作、守規意識。

文章一: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為社會做出了 自己的貢獻;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處理問題不夠成熟、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 等問題。我們回到學校後會更加要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國小生社會實踐活動感想 字越少越好

文章一: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為社會做出了 自己的貢獻;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處理問題不夠成熟、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 等問題。我們回到學校後會更加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識,並不斷深入到實踐中,檢驗自己 的知識,鍛鍊自己的能力,為今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章二:今天我和同學們第一次參加社群勞動,幫忙打掃衛生,本以為會是一個比較輕鬆的任務,可是到後面才發現不是這樣。我們準備好打掃衛生要用到的用具就準備上陣,哪知道一些汙漬十分難一次清除,耗費了我們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完成,而且小區面積大,工作量比較大,感到十分的勞累,但是有了大家的鼓勵和支援,又重新充滿了動力。後來大家合力把這一片衛生打掃乾淨了,不僅是大家團結的精神,更是吃苦耐勞和意志力幫助了我們完成任務。

國小生學生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一、調研的背景:

學生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對學生將來的成長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區國小普遍存在著教育場地狹小、社會實踐活動資源潰乏的現狀,本課題的調研,使我們及時瞭解當前城區國小在學生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資源,有效地開展此項活動的做法與對策,從而對城區國小在開展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中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

二、省內外研究概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挪威、法國等國和我國臺灣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都注重開設社會實踐活動類的課程。我省第一批國家級新課程改革實驗區如寧波北侖等地區在一年的實驗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主要是讓學生重點參與社會生活領域,接觸社會現實,注重開展各種社會參與性的活動,如社群服務(包括參與養老院活動、社會公益性活動等)、社會調查、考察與訪問(包括訪問地方政府官員等)。社會參與性學習往往體現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和發展狀況,它反映在不同學區的課程方案之中。

三、調查方法及內容:

(一)樣本選擇:城區國小共2個年級段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情況,任意選擇學生200名。

(二)方法選擇: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

(三)調查內容:

城區國小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設定的模式

城區國小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

城區國小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中的反映

城區國小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

四、實施步驟、方法和時間安排:

1、實施步驟:(1)2003年6月確定調研內容並查詢有關資料;

(2)2003年7月設計問卷調查的內容和形式;

(3)2003年12月至1月,實施問卷調查,採訪相關人員,召開座談會。

(4)2004年1月至2月,分析資料,得出調研結果撰寫調研報告。

2、實施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和個別訪談法。

五、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90份,回收率95%。

各校在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設定上基本相同,每週各班設定2課時為社會實踐課時間。全校性校外社群服務及社會實踐活動每學期1周。

各校在課程設定上大同小異,根據學校現有條件,合理安排綜合實踐活動指定學習領域的時間。

表一: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模式

基本模式為:選擇主題——設計方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總結評價

(1)主題的選擇: A學科教材內容的拓展與延伸,B各學科內容的融合;C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D兒童感興趣和關心的課題。

(2)設計方案:設計方案包括如下環節: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步驟--活動策略--活動評價。

(3)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通過社會考察、討論分析、角色扮演、辦報創作等社會活動方式,對主題進行探究、發現,通過從不同角度對社會問題和科學現象進行研究,自己去發現問題並作出結論。

(4)成果展示。這一階段是學生將綜合實踐活動的結果進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調查報告,也可以是統計圖表、照片,還可以是製作、建議書、新聞釋出會等等。

(5)總結評價。總結評價主要包括:活動中的參與度、主動性、創造性程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對工作完成的努力情況等。總結評價的方式主要以自評為主,同時提供組評、師評,激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下一個活動。

表二:課程設定總目標

課程設定總目標 1、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興趣;2、瞭解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的一些常識;3、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4、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實證的方法; 5、獲得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他人、對自我的責任感; 6、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表三、課程實施原則:

1、實踐性原則。社會實踐活動是以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開放性原則。社會實踐活動應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髮展的特殊需要,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他們的學習體驗和創造性表現。因此,社會實踐活動在課程目標、內容、過程及評價諸方面均具有開放性。

3、自主性原則。社會實踐活動應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提倡教師進行必要的和有效的指導,不要包攬學生的學習活動。

4.生成性原則。社會實踐活動是由師生雙方在其活動展開過程中逐步建構生成的

課程。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注意不斷生成的新的活動目標和新的主題,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不斷完善。

表四、課程管理:

1)教學管理

學校形成教導處——年級段——執教教師*管理網路,由教導處從開發、實施到評價等環節對社會實踐活動課進行全程管理。年級段具體安排內容並制定評價辦法,執教教師具體實施課程計劃。

(2)師資培養

在校教師均有承擔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責任和義務,要自覺進行繼續教育,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成為一專多能的教師。學校要重視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3)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充分挖掘社群與家長資源,擴充套件社群活動基地,開展實踐研究活動。

2.是重視校園內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資料的積累,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新體系。

(4)學生安全保障

學校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各類學習和實踐活動時,配備專人負責安全工作;制訂學生校外活動安全預案,落實安全措施;必須對學生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爭取社會和學生家長的支援和參與,鼓勵一部分學生家長在可能的前提下,參與學生的校外活動,協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5)、研究方法

儘量採用參觀、訪問、調查、實驗、測量、採訪、宣傳、郊遊、野營、義務勞動、公益服務等方式,以激發學生對活動的興趣,達成本課程預期的目標。

表五、課程評價

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為指導思想,學生的評價主要採用激勵性、發展性評價方式。

1、評價的內容

內容有三方面:一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態度,是對學生是否認真參加小組活動,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等方面進行的評價;二是活動過程中合作態度和行為表現,是對學生是否樂於幫助同學、主動和同學配合、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和意見,對班級和小組的學習做出積極的貢獻等進行的評價;三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對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和結果中實際表現予以全面客觀的評價。

2、評價的方式:評價方式有彙報、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報告答辯、演示、表演、競賽、評比。

3、評價形式:採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定,社群輔導員評定、家長評定等多種形式。開展多元化評價,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即時評價;階段性評價;檔案袋評價;綜合實踐活動的自我評價)

A、小小的我(可愛的我)B、我的活動空間(活動大排擋)C、活動成果

D、我的收穫(我的不足回收袋)E、我的小缺點(我的小打算)F、我對自己的希望

(二)城區國小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

1、各年級段基本實踐內容:

一年級 學校附近有什麼?瞭解學校附近的社群設施

二年級 誰認識的水產多,並選擇一種介紹)

三年級 拜訪鄰居 、跟爸爸媽媽去上班

四年級 安全問題

五、六年級 漁業資源保護

環境汙染及治理

2、國小中年級段主題活動程式:

一、設定問題情景,提出活動主題或研究問題;

二、學生自願組合成立活動或研究小組,選好組長,分好工,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進行;

三、討論活動方案或設計研究方案;

四、班主任審批活動方案;

五、按活動方案或研究方案做好準備:筆記本、筆、記錄表格、訪問提綱、錄音機等工具等,如果要採訪,還做好採訪預約

六、開展活動,記錄活動過程和採集到的資料。資料儘可能地全面,要來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渠道,材料要真實,儘可能地用第一手資料。

七、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寫出自己在活動前後的心得體會。是集體專案的,必須要有集體成果。

八、提出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完成一項針對主題活動的設計。設計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合作的。

九、在班內展示活動成果和設計。

十、活動評價。

3、國小高年級段主題活動程式:

一、選題階段:

1、佈置與動員,公佈選題範圍,進行選題輔導; 2、學生在班主任指導下組織調查,產生感興趣的子課題;3、班主任收集學生的子課題並進行篩選,確定子課題並公佈; 4、學生根據學校公佈的子課題,調整選擇題目組成課題組; 5、小組選舉組長,聘請好課題研究指導教師,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題論證;6、明確課題研究方向,共同設計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研究組內成員分工;

7、開題報告;

二、研究階段:

1、小組獨立研究,教師監控、指導。2、教師組織課題組之間交流,推動課題研究;

三、總結階段:

1、撰寫研究成果,進行個人和小組總結;2、班級展示,同學評議;3報告會;4、教師評定成績、總結。

4、各年級段具體實踐計劃內容

一、二年級社會實踐主題系列

周次 主題活動 活動目的 簡要過程

1 認識我們的校園 愛學校教育 1、參觀2、觀後的感受。3、畫畫你美麗的校園。

2 我是書包小主人 自理能力培養。 1、書包的種類。2、示範整理書包。3、小組比賽。

3 我是自己的小主人 自理,自立的培養 1、合理使用時間2、制訂每天行事曆

4 學校附近有什麼 關心熟悉周邊的環境 1、畫一張學校周邊環境的草圖

5 我爭整潔章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1、制訂學期保潔計劃

6 保護自己 知道常用的呼救電話 知道呼救電話的種類

7 找秋天 主動發現,體驗生活美 組織一次家庭秋遊活動,感受秋天的美,寫一篇日記

8 秋天的果子 認識秋天常見的水果 訪問一家水果店

9 我是社群小主人 初步培養責任感 訪問居委會

10 我和小樹做朋友 初步培養關愛自然的情懷 種一棵小樹苗

11 我的家 培養關心家人的情感 記牢家人的生日

12 找找身邊的汙染物 認識常見的汙染物 簡單整理家裡的垃圾桶

13 我是好苗苗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制訂一份學習目標

14 請到我家來做客 培養簡單的交往能力 帶幾個好朋友回家做客

國小三年級社會實踐主題系列

周次 主題活動 活動目的 簡要過程

1 調查身邊的同學 增進彼此的瞭解和友誼 1、設計調查表格、採訪同學、上網查資料。

2 競選中隊幹部 上臺演講的能力,管理設計的能力。 小隊管理系統設計

3 主題隊會《尊師好少年》

4 正確使用牙刷 養成刷牙和正確使用牙刷的習慣 1、刷牙調查。採訪同學保潔情況、正確使用好處。

5 我來設計調查表 初步學會設計調查表。 1、調查表的種類、學生設計、彙報收集。

6 今天我當家 體驗一天當家的感受,管理的能力。

7 我給小樹做名片 深入瞭解樹木,增強環保意識。 1、查詢資料和了解樹木、設計名片。

8 秋天的樹葉 深入瞭解樹木 樹葉的種類、作用及變化、畫不同種類樹葉。

9 我最喜愛的科學家 理想教育 學會查詢資料。(圖書、上網)

10 我在科技節上 結合校科技節,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都得到鍛鍊。 自己設計計劃\實踐活動

國小四年級社會實踐主題系列

周次 主題活動 活動目的 簡要過程

1 調查身邊的同學 增進彼此的瞭解和友誼 1、設計調查表格、採訪同學、上網查詢資料。

2 營養早餐的調查早餐 懂得早餐的重要,合理搭配營養。

3 主題隊會《我愛老師》

4 牛奶與健康 初步懂得營養學說,牛奶中的營養成分。

6 吸菸的危害 懂得吸菸的危害大,做個宣傳小公民。

7 主題隊會《祖國真偉大》

8 大樹底下好乘涼 增強環保意識 1、實地測量各地的氣溫,比較研究。2、提出保護樹木的策略。

9機動車流量調查 交通安全 1、實得考察記錄機動車的來往。2提出安全措施。

10 我家的變遷 瞭解家鄉的喜人變化,熱愛家鄉。

國小五年級社會實踐主題系列

周次 主題活動 活動目的 簡要過程

1 調查身邊的同學 增進彼此的瞭解和友誼

2 中秋文化 承襲傳統節日文化 1、中秋的來歷、中秋文化調查、對月餅商品化的看法。

3 家庭綠茵——盆景 綠化淨化的合理化 1、調查盆景種類以及作用、合理搭配的設計。

4課外作業情況調查 作業的合理化 1、採訪師生,瞭解課外作業情況、合理化作業的暢想。

5 肯德基餐廳促銷的調查 接觸社會,瞭解商品營銷的辦法。 1、調查暢銷原因、辦法、合理化的建議。

6 小小廣告人 瞭解廣告的作用與要求。

7 家鄉特產知多少——參觀水產城 愛家鄉

8 肥胖兒童增多原因調查 不偏食,合理膳用。 1、訪問肥胖兒童的飲食、合理飲食方案設計。

9家鄉的歷史名人 愛家鄉,立志成材 1、查詢歷史名人、談自己的理想與奮鬥計劃。

國小六年級社會實踐主題系列

周次 主題活動 活動目的 簡要過程

1 小康架起友誼橋

2 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 瞭解學生課外閱讀 採訪學生課外閱讀情況。

3 校園垃圾分類的調查 校園整潔,愛衛生

4 十字路*通情況的調查 安全意識

5 尋找秋天——漫走古詩廳 承襲古詩文化,積累詩集。

6 元旦校園佈置方案 創意培養 1、瞭解校園。2、校園佈置的設想。3、設計方案。

(三)對社群服務及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

學校教育的改革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城區國小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情況可以證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設,有利於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的傳播,有利於學校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優化組合,有利於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預見,一旦在面上推開,全市廣大中國小校教育教學改革會出現氣象更新的局面。

1.社會實踐活動的開設面上推開,我們認為當前有利因素和消極因素都存在。

⑴有利因素主要有: 一是課程計劃中已作了安排,以教學法規的形式落實了課時,一旦教材落實,就會很快充實提高。 二是點上的實驗研究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已有相當部分的學校開始仿效和探索創新,開設此項活動已到水到渠成的時候,教材的編寫、活動的輔導研究也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

⑵不利因素主要有: 一是教育思想觀念的滯後,一些教師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設會產生應付敷衍的態度。 二是部分學校教師科學實踐指導能力素質不高也是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在活動的推開要加大力度,納入常規,同時加強推廣研究及做好輔導員隊伍的培訓工作。

2、挖掘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

據對中國小生的調查和有關實驗發現,被當代中國小生接受和他們感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中最喜歡的形式就是課外活動及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如以環保、治安、義演、募捐、志願者等為主的公益性活動,有以“一日營業員”、“一日推銷員”、“一日小報童”、“一日管理員”等為主的體驗性活動,還有關於“環保問題”、“文明意識”、“價格對比”為主的考察、研究、採訪等研究性學習活動。每一學期作輪換,以豐富不同年級段學生的活動內容,增強豐富的實踐與體驗。學校根據活動開展要求,還建立了會議制度、分析彙報制度、活動展示制度等,同時設立“活動優秀輔導獎”、“街道優秀小公展”等,每學期對活動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

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方面,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亮點,更是新課程的難點。半年來實驗區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重點。

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課改的成功也首先需要贏得家長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援。各校在課改實施中都注重動員家長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課改、支援課改。各校向家長印發了介紹課程改革的致家長信,並通過家長會使每一位家長了解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與新方法。

3、教育觀念的轉化

在調研過程中,感受到參與課程改革實驗的所有人的教育觀念都在發生變化。校長鼓勵教師創新,教師認同新課程,學生喜歡新課程。從家長座談會的情況來看,學生家長的觀念之新令人振奮,尤其是城區的家長,能夠比較深刻地理解課改精神,積極擁護課改。一些學生家長在發言中說:“很榮幸我的小孩能夠趕上課改,我還希望課改的步伐再快一點”;“應該給孩子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選擇,以發展個性”;“課改把我的孩子帶進了社會、帶進了生活,學校開設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我很滿意”;“國小六年級的學生是心理和生理生長的關鍵期,要多給孩子活動,首先要讓孩子做個健康的人”等等。

(五) 問題與困惑

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實驗工作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探討。

(一)課程體系不健全,設定存在不平等性

個別學校隨意更改課程設定。部分學校對地方課程認識不足,在課表中缺乏地方課程,使國家*課程體系變得殘缺不齊。多數學校校本課程操作不規範,沒有自己的校本課程體系。

(二)少數教師觀念還沒有根本性轉變

觀念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是搞好課改實驗工作的前提。調研中發現,個別學校領導和教師對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還存在著:認識上的把課程改革僅等同於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以分數作為教師教學行為評價的唯一依據,沒有很好體現新課改理念。

(三)部分教師組織合作學習缺乏實效

新課程講究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各校在教學實際中積極引進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但由於缺乏理論指導,把簡單的小組討論就當作合作學習,使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缺乏成效。

(四)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有待進一步改進

實驗教師普遍存在著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和把握上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問題。如何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教材的編者只是把一些思路提供給教師,教師在創設情景時,如何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所倡導的理念,去把握教學與發展的問題,解決原有教學模式與新課程教學理念之間的聯結與衝突問題,這是實驗教師需要優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五)教師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達不到新課程的要求

新課程實施後,對教師的要求大大提高。在教材處理上,在教學方法上,在教學評價上,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課程資源的開發上,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普遍覺得有難度。問卷顯示64.8%的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開發有困難,說明當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還達不到新課程所要求的水平,以至學校在開設和實施校本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存在一定的難度。

(六)班額過大,設施裝置和教學資料與新課程不配套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部分學校教師感到設施裝置跟不上,現代教育技術很難在課堂中體現,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難以實現。新課程實施半年來,教師覺得學生手中的資料與新教材又不配套,教材雖然解放了學生,而資料仍舊偏、難、舊。

新課程教育理念大多建立在小班額的基礎上,而目前我區學校尤其是城區學校的班額偏大,在實施新課程教學過程中,難以發揮新課程教學手段和策略的優異性。

(七)考試評價不明朗導致課改走向的不確定性

學校領導和教師普遍擔心評價改革不到位問題。不少人對如何正確處理抓課改和抓質量的關係不夠明確,使教師搞課改憂心重重。評價體系滯後,制約了課改的積極性。

學校和教師普遍擔心學生學科考試成績下降,以至產生“課堂上新理念,下課後老辦法”、“課上搞探究、課後補作業”的現象,更加重了師生負擔。問卷顯示,有87.5%的教師認為新課程的教學壓力比以前更大了,學生的負擔也更重了。這成了當前課改最突出的問題和影響課改成敗的關鍵問題。

國小生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日記三百字二十篇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讓國小生們親近社會、學習知識、開闊眼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生自我教育的實踐活動。現就我校活動情況做一總結。

第一、宣傳啟動

1、搞好了宣傳動員。班主任利用班會的時間進行宣傳發動。做好班級內部宣傳。

2、舉行啟動儀式。結合學校要求安排,組織每位學生回家後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本次活動的內容,實行家庭文明承諾,共建和諧家庭。

第二、落實活動

開展校園實踐活動。讓各班自我主辦組題主體中隊會,以期在這樣的活動中,讓學生能夠展現自我風采,提升學生間的合作.同時學生在學生中推行校園文明,堅決不亂丟垃圾。倡導文明舉止,積極營造文明氛圍。設立 文明監督崗,由中隊輔導員擔任文明監督員,加強監督檢查。同時把身邊講文明、講公德的人物和事情寫成文章,向牆報、手抄報、小廣播投稿,營造講文明禮儀的良好氛圍。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第三、開展各類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清掃和撿拾白色垃圾、瓜果皮、廢紙、食品袋、菸頭等生活垃圾。活動中隊員們,不怕苦、不怕髒,用手撿拾垃圾。場面十分感人。活動結束後,我們還號召學生利用節假日和家長積極參與社群公共環境衛生清潔、植綠護綠等行動,和家長們一起,提高環保意識。還組織學生參加徒步活動,在在這樣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感情.在學生中土豆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辛苦快樂,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發展.

國小生可以開展哪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國小年紀正是塑造品格的時間段

一味的學習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可以去敬老院關愛關愛老人 之類的 主要是讓他形成一個助人為樂 關愛他人的意識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群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

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絡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範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2.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

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群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群,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群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拓展資料: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裡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絡,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綜合實踐活動

標籤: 實踐 國小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x2n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