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別稱:原名雲孫

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別稱:原名雲孫。字號: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浮休道人。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吉州廬陵。出生時間:1236年6月6日。去世時間:1283年1月9日。主要作品:《揚子江》《過零丁洋》《南海》《酹江月驛中言別》《齊天樂》等。主要成就:“宋末三傑”之一;在江西和廣東抗元,被俘後寧死不屈。

關於文天祥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一、文天祥的詩詞 點此檢視文天祥的詳細內容

《過零丁洋》、《正氣歌》、《揚子江》、《正氣歌》、《和中齋韻(過吉作)》、《除夜》、《金陵驛》、《酹江月/念奴嬌和友驛中言別》、《題碧落堂》、《滿江紅和王夫人《滿江紅》韻,以庶幾後山》、《齊天樂》、《酹江月/念奴嬌》、《南海》、《酹江月驛中言別》、《滿江紅代王夫人作》、《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真州驛》、《齊天樂》、《端午即事》、《南安軍》。

二、歷史古蹟

文山城牆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蹟,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牆”。 “文山城牆"位於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餘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築,十分壯觀。遺址後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牆基尚存。文天祥於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後即著手籌建這一帶城牆。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築城牆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說這麼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牆築成了。修築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後來人們傳說文丞相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築牆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牆稱為“鬼城牆”。江西遺墓位於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騖湖大坑之原。走進墓園,心裡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著“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為47米長,寓意為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築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臺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三、文學著作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文山先生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過零丁洋》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冊!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作品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四、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選吉州貢士。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二十歲考取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聞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後於鎮江脫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8年被俘,後來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監獄關了三年。元軍屢次勸他投降,都被他堅決拒絕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終失敗。1276年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文天祥的詳細資訊

標籤: 文天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xewe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