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答案是因為;由於。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意思是因為,整句話的意思: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作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

全詩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1、緣:因為;由於。

2、原文:《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緣:因為;由於。

2、原文:《題西林壁》宋代: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前標死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擴充套件閱讀

緣的意思是因為。

一、緣的釋義

1、原因。

2、文言連詞。因為。

3、緣分。

二、字源解角政順說

“緣”字本義為衣服的邊飾,是一個形聲字。該字左邊為糹,表示字義,其小篆文字形看掌按包廠演環上去很像是一束絲,業裡完順概海說明“緣”與絲絮、布帛有一定的關係;右邊為“彖”,表示字音。同時,彖指的是毫獸,而毫是獸的邊緣。這裡是說“緣”指的是衣服的邊飾。後來,又泛指各種事物的邊緣。此外,“緣”還指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三、組詞

緣於、邊緣、緣故、塵緣、機緣等。

擴充套件資料:

一、緣於 [ yuán yú ]

起因於、鑑於、原因在於。在來自實際用語中,指主語物件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二、邊緣 [ biān yuán ]

1、沿邊的部分。

2、屬性詞。靠近界線的;同兩方面或多方面有關係的。

三、緣故 [ yuán gù ]

原因。

四、塵緣 [ chén yuán ]

佛教稱塵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人心與“六塵”有緣分,受其拖累,叫做塵緣,泛指世俗的緣分。

五、機緣 [ jī yuán ]這句話是一句古詩中的句子,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隻因為身處於這座山的中間,表示詩人所在的位置,即山中的環境。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詩人所能體會到的美景和感受都來自於他身處於這座山中的位置。它也可以引申為人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由於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所決定,與緣分有關。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什麼意思

只緣身在此山中,“緣”的意思是因為的意思。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文: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什麼意思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因為的意思。

這句詩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意為只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精美的詩歌,有著豐富的意境和情感。

首先,詩歌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廬山的壯麗景象和詩人在廬山中的深刻感受。通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描繪,詩人表現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所獲得的獨特感受,進而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讚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詩歌也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感悟。通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詩人告訴我們: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深刻領悟自然的神祕和偉大。這種對自然與人的關係的探索,也反映了蘇軾對宇宙和人生的一種哲學思考。

總體來說,蘇軾的《題西林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因為,由於。

該句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什麼意思

   1.  字義:

(1)緣 yuán ,筆畫:12畫,釋意:①原因:緣故|緣由|無緣無故 | 只緣身在此山中。②命運:喻為命運的絲線。③邊:邊緣|外緣。④沿著,順著:緣江而下 | 緣溪而行|緣木求魚。⑤發生聯絡的機會:緣分|人緣|血緣。

(2)緣在古代漢語中很多時候是“因為”的意思。這句詩中就是“因為”的意思。類似地詩句還有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3)古代漢語中還經常出現“緣何”之類的詞,也是表示對原因的探求,可以翻譯為現代漢語“因為什麼”。例如《紅樓夢》裡香菱的詩: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2.  拓展: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3.  原詩: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  註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於。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5.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6.  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是因由,因為的意思。

讀音:[yuán]

組詞

緣何、縓緣、無緣、緣道、靜緣、九緣、隨緣、緣隙

造句

新生人很多,點名就要看緣分了。

我們要不是有緣分,怎會一見如故,談得如此投機呢?

來!照張相,紀念咱們這一見如故的緣分。

其間幾度分分合合,終於緣分天定,同舟共濟撥雲見日。

我們緣分已盡,就此一刀兩斷。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的意思是“認清,看清,認識,明白”。

原文出自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中的緣字的意思是(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中的緣字的意思是(“因為、由於”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緣"的意思是“因為、由於”。

這句詩的意思是:之所以看不到廬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為自己就在廬山裡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也就是說若想真正識得廬山,必須要跳出廬山,從更高更遠的視野來看廬山。這又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總結。也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意味。

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壁》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釋義:正面看廬山,廬山是一條綿延不絕的山嶺,側面看廬山,廬山是一座險峻挺拔的高峰。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總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題西林壁》的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題西林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緣:因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緣 :yuán ,筆畫:12畫

釋意:

①原因:緣故|緣由|無緣無故 | 只緣身在此山中。

②命運:喻為命運的絲線。

③邊:邊緣|外緣。

④沿著,順著:緣江而下 | 緣溪而行|緣木求魚。

⑤發生聯絡的機會:緣分|人緣|血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因為的意思。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作者介紹: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

《題西林壁》鑑賞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題西林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緣”是什麼意思?還有它的句意是什麼?

1,“緣”的意思是“認清,看清,認識,明白”。

2,整句解釋: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寓意要認識事物的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3,出處及原文: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全文解釋: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5,賞析: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6,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ywgz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