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古代晚上要打更的原因是什麼呢?

古代晚上要打更的原因是什麼呢?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經常能夠發現古時候有人專門遊走在街巷之間,咚咚咚的敲著鑼,然後吆喝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種行為就是古代的打更。首先打更是為了準確的掌握時間,古時候是沒有鐘錶的。 人們雖然可以靠看太陽的高低來辨別時間,但是到了晚

古代晚上要打更的原因是什麼呢?

古代沒有精確的報時工具,白天尚且可以根據太陽的方向、高度來判斷時間,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無從辨別,所以出現了“打更”這種夜間報時方法。

古代打更是為了報時,讓百姓知道具體什麼時辰了。 因為古代沒有鐘錶一類可以隨時看時間的工具,白天可以依賴太陽或者日晷計算時間,到了晚上沒有光,這些東西就都失去了用途,但是大家依舊需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辰。這時候人們一般可以依賴外物,

“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量夜時的稱呼。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是沒有時鐘,人們在白天時可以根據太陽的影子來判斷大致的時間,但這樣的計時方法卻不能判斷出準確的時間。到了晚上,天光暗了下來,沒有了太陽,人們便不知道應該如何判斷時間了,特別是在人睡著以後,對於時間的概念就更是不知道了。

更夫:是指每天夜裡敲竹梆子或鑼的人。打更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提醒人們現在是什麼時候(時間)。現在只有電影或電視裡才有。有的地方有提醒人們防火、防盜的人,與更夫的工作類似。

而這時,打更這種古代中國民間的夜間報時制度便誕生了,由此產生了還有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他們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現如今的社會有手錶和手機來確定時間,在我國古代還沒有鐘錶引進的時候是靠看太陽和日晷來判定時間。相信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看到晚上有打更人巡夜。

打更人一般是兩人成為一個隊伍,一個拿著鑼,一個敲,一唱一和,這樣的組合不僅能提高效率,也能給彼此壯壯膽。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

古人將夜時分成“五更”,所以打更人一個晚上需要敲五次的鑼,人們可以根據他們敲鑼的規律來判斷時間。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

打更並不是隨更夫所欲的,要有規律、有節奏才能為人們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響“咚咚咚”,打更的具體操作如下:

打更除了是準確的給人們報時間,更重要的還是為了防止火災和小偷偷東西,晚上有人生病也是需要這些打更的人來幫他們請醫生的。 打更是為了讓人們準確的瞭解時間,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鐘錶的,古人白天可以靠著日晷或者去觀察太陽的高低

戌時一更(即19點-21點),也稱落更。更夫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

亥時二更(即21點-23點),更夫高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打時一下又一下,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

子時三更(即23點-1點),更夫高喊:“平安無事。” 打時要一慢兩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係

丑時四更(即1點-3點),更夫高喊:“天寒地凍。” 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沒有手機,也沒有手錶,什麼時候上班,什麼時候約會,什麼時候看《看鑑》,古人可完全沒有概念埃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人是怎麼算時間的? 古代沒有鐘錶,無法精確掌握時間

寅時五更(即3點-5點),更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時一慢四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總的來說,打更的時候是由慢到快,每更連打三次便收更結束。五更過後,早睡的人們就準備起床,開始晨練、做家務了,這時候更夫也可以下班休息了。

打更是為了準確掌握時間,在古時候是沒有鐘錶的,人們白天可以靠日晷或者觀察太陽的高低來辨別時間。但是一旦到了晚上,沒有了日光,人們沒有辦法辨別時間。

古時的更夫非常辛苦,他們需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不能睡覺,而是要時刻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人不僅僅要打更,他們還要充當古代的“電話傳真”,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要知道,人們在古代沒有電話的時候,更夫就是最好用的一個跑腿人士了。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

古代沒有電話,也沒有監控,要是家裡進了盜賊和小偷,或是半夜家中失火,那真是防不勝防,這時候更夫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他們一見有事情發生,便立刻敲響鑼鼓來引起他人注意,讓附近的人支援他們解決事件。尤其是元朝、明朝之時,由於夜間巡邏,若是發現什麼蛛絲馬跡的,可以立即向官府衙役稟報,若是抓到了盜賊,還能領到一筆豐厚的獎賞呢!

在各種影視劇中,都會出現打更人這一角色。打更人根據不同的時間打更,還需要提醒各家各戶防火防盜。這隨之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其實在古代社會中,打更人非常的辛苦,而且社會地位非常低。但打更人家庭並非培養不

當然,更夫這個職業,在古代民間是值得讓人敬佩的,古時候並不像如今有豐富的夜生活,若是夜裡生病需要請郎中的話,就能夠讓打更的人幫忙,因為在夜裡,婦人家是不方便出門的,因此就可以讓更夫幫忙,將大夫郎中請到自己家裡,為病人看病。

一、古代是如何打更的: 1、古代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 2、更夫通常兩人一組,一人手中拿鑼,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時兩人一搭一檔,邊走邊敲。 3、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個時辰

打更的歷史中其實也包含著不少封建迷信的傳統。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時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道:“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

打更在古代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甚至很多農村城鎮直到現在都有打更的人。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除了文字記載,我們看到最多的打更就是在影視劇中。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中國古代的打更是什麼?一晚有幾更?從幾點到幾點?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醜初 醜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5636639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只為知道時間嗎

更夫有防範盜賊,火災的作用

類似於今天的夜間保安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

“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量夜時的稱呼。古人將夜時分成“五更’,在許多地方的古都、古鎮、古代市中心還鐘樓和鼓樓,用撞鐘、擊鼓來報更次,傳達夜時,有些地方安排“更夫”巡迴於大街小巷報告夜時,使城鎮市民明曉時間。

由此可知,古代“打更”的一大作用是報時。所謂的打更,古稱擊柝。“柝”即用木質製做的一種響器。長尺許,有柄,擊之邦邦作響,俗稱梆子。夜間巡邏時,7a64e58685e5aeb931333365653861邊走邊敲梆子。打更的更夫,每晚走街串巷,通宵達旦,按時出現,敲梆也敲鑼。

全夜分為五個更次,但一夜敲梆六次,第一次出現在晚上八時,以干支講為戍時,稱定更,也就是一更天。鑼敲一記,梆連續敲二記作一次,只敲一次,作為一更。二更為亥時,即晚十時。鑼聲二記,梆敲兩次。以後每隔二小時即一更。午夜十二時子夜,為三更天。以此類推。黎明四時是五更天。五更已畢,在夏天就已亮了。

值得一提的是,打更並不是亂敲亂打,而是很有講究的。從三更起,梆聲已不是兩記連敲作一次算了,而是單音,每一擊作一次。擊時保持其節奏感,聽起來不單調。春、秋、冬三季,天短夜長,四時敲罷五更以後,距離天亮,最長要達兩個小時,所以在五時至六時之間,再加一次“亮梆子”。這次亮梆子不敲鑼,只敲梆,而且梆聲無規律,形成亂敲,節奏極快,成連續的聲音,亂梆子敲後,天基本亮了。

除了報時外,打更還有另一作用——防火防盜。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邊打更,邊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提醒熟睡中的人們,注意防火防盜。

古代晚上打更的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

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係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鐘;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鐘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鐘。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製。把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3356533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九年級夜漏三下矣”,這裡“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古代更夫為何一到晚上就出門打更?

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百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沒有手機,也沒有手錶,什麼時候上班,什麼時候約會,什麼時候看《看鑑》,古人可完全沒有概念啊。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人是怎麼算時間的?

古代沒有鐘錶,無法度精確掌握時間。在白天的時候,還能通過觀察太陽高低,確認大致的時間。但到了夜裡,這個事兒就很頭疼了。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知,倒無所謂,反正天黑就關門天亮就起床下地幹活。但對於另一些需要夜間工作的人,比如讀書人,官員或者手工業者,掌握時間就比較重要了。所以便有了打更。

唐朝以後,宵禁制度道開始實行,百姓在二更天以後就不能出門了。為了在晚上能夠給百姓提供準確的時間,於是出現了更夫這種職業。做更夫絕對是個苦差事,因為天黑之後,更夫們就要點一炷香,一直盯著。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專更,一炷香的時間是一更,差不多是現在的兩個小時,等香燃盡,就要立馬上街打更。

打更一般是有經驗的年長者,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屬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人們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提醒人們按慣例該做什麼。

標籤: 打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eqr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