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糉子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嗎

糉子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嗎

1、端午節吃糉子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糉子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嗎

2、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爲廣東鹼水糉。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糉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糉。

3、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唐代:糉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糉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

4、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

5、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6、明、清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清代出現“火腿糉子”。明清兩代,糉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糉”,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爲的是討個口彩。

標籤: 歷史 糉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xuexijiaoyu/ezme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