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

1、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首先可以寫《活着》的創作背景以及內容簡介;2、接着可以寫《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貴悲慘的一生;3、其次可以寫書中令我觸動的情節;4、最後結尾部分可以寫我對於活着這個書名的理解以及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感悟。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1

知悉《活着》這本書源於一位曾經的電臺主持人的極力推薦,出於好奇,更是出於對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間,我就看了此本小說,後來又重看了兩遍,每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說吸引大量讀者的緣故吧。

餘華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好比其他諸如餘傑、劉曉波、秦暉等等中國良知一樣,對我們的國家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他們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塗脂抹粉,真實、客觀地反映或極富中肯地評價着各種事和人物,讀他們的文字,你才能感覺到中國文字的樂趣和精華,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存狀態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來該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們讓我們知道這只是表象罷了,深層次、長期的問題反倒讓每位讀者揪心,而這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不畏權貴,一切憑內心真實的感受說話,他們是《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孩子,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因而,唯有他們的文字,我纔會去認真閱讀。

《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代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爲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六十年代後出生的年青人瞭解什麼是六十年代,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六十年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爲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

作爲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爲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瞭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着》帶給讀者的重要啓發和引思吧。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爲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爲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溫飽與一絲的憐憫,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戶籍制度讓一箇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主席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不過,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爲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

他們骨子裏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嘆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嘆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擇了“混”,相比於“福貴”和那些農民兄弟們,我們有資格說我們苦嗎,有資格對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訴苦嗎,有資格感嘆命運的不濟嗎,我們不配,當他們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時,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纔是真的勇士,纔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品性纔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纔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我想,餘華寫這本書的初衷,也許正基於此吧。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2

當看完舍友對《活着》的評論後,就有一股想要看看這篇高尚作品的衝動,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爲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敘說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我總認爲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當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剛開始我罵過福貴,因爲他實在是太敗家啦,不過看到後面我又開始敬佩他,他是那麼堅強

當生活在80年代的我們還在爲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爲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裏,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天報道的那位爲錢財而貪污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受賄鉅款,只是爲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說,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着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着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3

讀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就如同品嚐一杯生命的苦酒,於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陽光寫下了這些文字。

在灑滿陽光的綠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佈滿了瘡痍,他牽着牛,眼睛裏閃着柔和的光,廣闊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陽和炊煙,沉浸在一片落日黃昏的景象中,他年輕時曾擁有家財萬貫的闊紳子弟,卻在賭場上輸掉了他全部的家產,結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被俘虜,在參軍和回家面前,他選擇了回家。他有一個外孫,由於疾病和種種事故將老人與他們分開。

這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滯重、人間的溫情,在我們享有生命時,我們應盡努力去維護它,經營它。然而,當生命將要從我們身上剝離時,我們是否真正的瞭解它的含義呢?生活中的所有悲傷、喜悅、得失,都將老人的生命變得斑駁、沉靜和突兀。或許,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對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嘗不是一種承受呢?戰爭、飢餓、病痛、孤獨……

有時候,我們享受給予卻不知如何回報;付出卻一無所獲;渴望訴說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我知道,我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愛父母;用全部的執着去愛戀人;用全部的責任去愛孩子;用全部的真誠去愛朋友;用全部的熱情去愛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滿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淒涼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恆的.溫度,詮釋着熾熱的渴望,大概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許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卻選擇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獲得,它無任何理由,只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活着的價值。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4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讀完時,屋外已是華燈初上了,不記得當時是怎樣一種複雜的心情。不太喜歡悲劇,每每讀完都讓人唏噓不已,久久不能從那種心境中恢復過來。而今,再次讀餘華的活着,我卻多了幾分感動與思考。

文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的筆觸在記述的,彷彿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在向我訴說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沒有抱怨,也沒有悔恨,而是一種平淡的訴說,很平淡。就像一位哲人一樣,洞察了生活,超脫地看待着這世界。

福貴年輕時本是一個地主家少爺,娶得一位米行千金爲妻,家境算是殷實,但卻遊手好閒,做過許多荒唐事,最後因賭博而敗光了家業,淪落爲一介貧農,一家人住進了茅草房,然而這只是悲劇的開始。父親因爲他的敗家而活活氣死,母親也因此病倒了,爲去請大夫給母親看病在街上又被人拉去當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回來的福貴,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雖然此時的福貴已經體會到活着的好,想要開始過穩當的日子,但這時女兒鳳霞因病而變成了啞巴,妻子身體也因病而每況日下,生活仍然很艱難。然後就是親人的相繼離去,首先是她的兒子有慶,因熱心去獻血被他人貪婪的抽乾了,然後是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最後是外甥苦根。面對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們時福貴內心該是多麼的沉痛……始終覺得文章作者是有點殘忍的,在描寫生離死別時是那麼輕描淡寫,也幾乎不給人活下去的希望。本以爲從戰場回來的福貴會從此走向安穩的生活,妻子賢惠,兒女懂事。可是兒子有慶卻因那樣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爲悲痛不久就離開人世了,使人心情剛起又落。女兒鳳霞嫁了一個好女婿,好日子沒過幾年,因爲生苦根難產而死了,心情稍轉晴又來一場災難,情緒不免又一次起伏。然後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來的東西砸死了。雖然女兒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還有外甥這個希望吧,但誰又料想,可憐的孩子在長到幾歲的時候因貪吃豆子而撐死了。最後的最後,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滅了,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與他相伴……

縱觀主人公的一生,如果非要評價他的命運的話,我覺得他既可憐又幸運。可憐在他身邊的親人最後一個個都離他而去,他年輕時的荒唐債,都在之後的生活中得到懲罰,要知道其實活着的人是比死去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幸運在他生命中不管怎樣都有關心愛着他的人,在他年輕犯錯時,有他的母親袒護着他,無私的愛着她,有家珍不離不棄的包容着她,即使在他淪爲貧民,家珍還是對他不離不棄。

文中最吸引我的人是妻子家珍,她是一個隱忍賢惠的女人。在福貴年輕時出去鬼混的時候,仍能包容他,小心的提醒他;在他淪落後,即使被自己父親接回去過大小姐舒坦的日子,她還是拒絕了,她回到福貴身邊,還偷偷帶回來一袋米。她說:“即使再苦,一家人也要在一起。”在福貴被拉去打仗那幾年,他辛苦操持着這個家,照顧孩子和生病的母親,等到富貴回來;在她患了軟骨病不能幹重活的時候,仍想着要下地做事爲多賺工分;即使在臨死前還在想着要多納幾雙鞋底,好讓家人過冬。家珍的命運也是可悲的,他的世界裏就只有那種封建女性的三從四德、堅韌和隱忍,她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家珍代表的是許多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雖然一生過得很苦卻最終也獲得富貴的愛。雖然他的那種隱忍我不是很贊同,但是卻因她有這種堅貞而感到欽佩。

福貴的一生也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在艱辛的生命歷程中,福貴沒有流露出絲毫膽怯和放棄,而是在不斷挖掘着活着的樂趣,他買下將死的不中用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開着玩笑,用粗啞的嗓音放聲唱着歌謠,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怨天尤人,他堅信着活着總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他那種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無論面對多麼沉重的打擊都活下去的勇氣就是生命的真諦吧。是的,生活有時候是很無奈的,甚至是很現實、很殘忍的,但關鍵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這些我們無法左右,有時候也會有一些無法預測的突發災難,但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着,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相反,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懂得成長,懂得珍惜,去珍愛生命,去感受生活,就像文中的福貴一樣!

經常有報道說某某重點大學學生跳樓自殺,某某學校一對情侶因分手鬧得不快而鬧得兩相俱焚。現在的我們,也許沒有品嚐到生活的辛酸與苦辣,不懂得其中的艱難與無奈,一遇到點挫折就承受不住,所以會出現很多孩子的輕生現象。和福貴比起來,他們的遭遇真的不算什麼,只是在某一時刻他們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放大了,認爲已經經歷着人生最大的災難,其事實卻非如此。我們沒有福貴的那般超脫,還沒能做到只爲活着而活,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但我們要去追求這活着的真諦。

我們要爲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2022當代名作活着高三讀後感5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餘華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爲自己而活,不是爲他人活,更不是爲了追求榮華富貴,享受所謂的物質生活而活,我們活着是對生命的渴望,更是對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爲我親眼見了親人是如何離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儘管當時我只有十歲,但從親人們的痛心與悲傷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時的我開始有了對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餘華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死亡更讓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慘烈、或失望的死,無一不讓人思考生的意義。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種種不幸,家中破產,先後失去父母妻子兒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隨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將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認爲他又是幸運的,在那個漫長黑暗的時代,他娶了一個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雖然親人相繼逝去,但他樂觀又堅強的活了下來。活着不是最大的幸運嗎?

餘華說“活着”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語,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責任,忍受現實的幸福或苦難。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唉聲嘆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他們忍受不了生命的責任,所以生活充滿了負能量,他們只看到了現實的苦難,卻忘記了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忘記了活着可以欣賞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愛與幸福。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真切的意識到活着就應該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義,活出精彩,因爲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等到哪一天死亡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xuexijiaoyu/kznx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