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湖州南潯導遊詞範文

湖州南潯導遊詞範文

湖州南潯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的今日分享吧。

湖州南潯導遊詞包括三個部分,首先介紹一下南潯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讓大家對南潯有個簡單的瞭解。然後詳細介紹南潯的特色,比如南潯的歷史文化、故事和南潯的建造和規模等。最後呼籲大家愛護南潯的環境,並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參觀。

湖州南潯導遊詞1

各位遊客朋友:

歡迎大家到湖州南潯來遊覽觀光。湖州地處浙江省北部,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面積581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93萬。下轄吳興區、南潯區,長興縣、安吉縣、德清縣。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城建制始於戰國,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在此築城,始稱菰城,到了三國東吳時期,取吳國興盛之義,稱爲吳興,直到隋朝才正式叫作湖州。湖州的市花是百合花、市樹是銀杏樹。

各位遊客朋友,湖州旅遊資源豐富,湖州城市地標性建築月亮酒店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太湖旅遊度假區,南潯古鎮是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德清縣內有全國四大避暑勝地莫干山和下渚湖溼地,長興縣有金釘子、十里銀杏長廊、揚子鱷養殖基地等景觀,還有被譽爲中國竹鄉和全國首個生態縣的安吉。湖州歷史上人才輩出,曾經涌現過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顧,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等一大批名人。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都在湖州留下過足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共有18名之多。湖州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近年來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毛筆之都等榮譽稱號。2015年,湖州的南潯古鎮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南撏古鎮。明清時期由於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南潯經濟空前繁榮鼎盛,在清末民初已成爲全國蠶絲貿易中心,有17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的說法,南潯由此也一躍成爲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在南潯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條金黃狗”之說。以前南潯人是用動物形體的大小來衡量一個家庭的財產,一千萬兩以上家產的稱爲象,五百萬兩以上的稱爲牛,一百萬兩以上的稱爲狗。而四象指南潯的四大家族,分別是劉家、張家、顧家和龐家。南潯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的說法,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張石銘,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等都來自南撏。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遊覽的是小蓮莊。它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是“四象之首”劉鏞仰慕趙孟頓的蓮花莊而修建的私家園林。它的建成歷經了劉家=代人四十年的時間,主要由義莊、園林、家廟三部分組成,佔地18000平方米。小蓮莊有三寶:碑刻長廊、東昇閣和御賜牌坊。碑刻長廊裏共陳列着45方碑刻,是清代20幾位文人之間來往投贈的詩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方是宰相劉羅鍋的書法真跡。對面這座四面廳的建築叫靜香詩窟,最有特色的是這建築的頂部結構,一邊是一個倒扣的升,另一邊是一個倒扣的鬥,我們都知道過去量米十升爲一斗,所以這又叫作升斗廳。據說一般的客人只能在升廳裏與主人會面,而如果是有才學之人,主人會把他請到鬥廳熱情款待,取“才髙八斗”之意,可見主人內心對才學是非常尊敬的。東昇閣是園子當中的制高點,登高可看小蓮莊全景又可東觀日出,是劉家休閒避暑的地方。御賜牌坊共有兩座,第一座是劉家慷慨解囊30萬銀元賑災而皇帝下旨建造的功德牌坊,第二座是爲表彰劉鏞的大兒子劉安瀾的夫人恪守婦道從一而終而建造的貞潔牌坊。

各位遊客請看,這是嘉業堂藏書樓。此樓建於1920年,1924年完工,佔地13333平方米。它的建造者是號稱“江浙鉅富”劉鏞的嫡長孫劉承幹。清末時劉承幹曾捐贈鉅款修築光緒陵墓,因此宣統帝便題贈了“欽若嘉業”的匾額,他以此爲榮,就將這藏書樓取名“嘉業”。劉承幹是秀才出身,從小便受詩書文藝的薰陶,本人就十分酷愛讀書藏書,後來過繼給伯父劉安瀾,也繼承了繼父藏書的遺志,辛亥革命後社會動盪,許多貴族大家都紛紛靠出賣家中藏書度日,劉承幹就在這一時期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書籍達60餘卷,建設藏書樓耗費約30萬兩白銀。可惜主人不善經商家道中落,不得不變賣藏書,1951年,主人主動將藏品和藏書全部捐獻給了國家,成爲浙江圖書館的一個分支機構。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張石銘故居,又稱懿德堂,位於南潯鎮西街,是清光緒年間以詩人董說舊宅改建的。張石銘在分家後繼承的祖業包括絲綢、鹽業、錢莊等,並在張家的產業啓泰醬鹽店河對岸買下詩人董說舊宅和顧氏舊宅,興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也就是張石銘故居了。懿德堂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150間,其風格奇特、結構恢宏,工藝精湛,尤其是衆多精美生動的木雕、磚雕、石雕以及從法國進口的玻璃刻花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文物價值,號稱江南第一巨宅。

湖州南潯導遊詞範文

湖州南潯導遊詞2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爲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我姓丁,請大家叫我小丁,我是一位假日誌願導遊,別看我小,我可是這裏著名的導遊了。今天我們來到的是美麗的南潯。

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築的百間樓民居。照舊是舊日的樣子,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廈、庭院裏古鬆翠柏顯示她經歷的歲月。“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這話一點不假。

南潯位於中國長三角城市羣的中親信地,更有廣告詞“南潯,天下難尋”來形容南潯的美麗風光。

在這廣闊的古鎮中,我們要前往的第一個景點,就是張石銘故居了。跨太高高的門坎,就是一片富麗堂皇的景象。精美的雕刻,傳統的木質桌椅,無一不散發着富豪的感覺。我們繼續往裏面參觀,這邊是內廳,上面的“以適其志”四個字是康有爲先生寫的。

這牆角有一口鐘,它是法國進口過來的,跟鐘相對的是一塊屏風,兩個合起來就是時時平安的意思。大家再來看一下這樓的兩側都是高的馬頭牆,爲和主人把如此美的風景建在裏面呢?由於封建社會怕被老百姓說三道四,罵他崇洋媚外,財不外露,所以這馬頭牆起粉飾的作用。

如果大家走累了,可以在這長椅上坐一坐,歇息一會兒。在廳前的天井中,有一塊形似展翅雛鷹的假山石,名叫“鷹石”,至今儲存完好,這是南潯三大奇石中的一塊,一塊是位於嘉業圖書館花園中的“虎嘯石”;那第三塊在甚麼地方呢?第三塊在張石銘的另外一處宅子――適園當中。叫做“美人照鏡石”。

接下來,我們參觀張靜江故居。張靜江是民國元老之一,孫中山主要助手。走進故居中,仰望大門上方,你有無看見一塊懸掛着“張靜江故居”的橫額?正廳上則懸掛着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兩側的一副楹聯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州,”抱柱上的對聯是:“世上幾百年舊家不過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二廳、三廳還擺設着張靜江手書贈陳立夫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對聯。張靜江文質彬彬的家中掛滿了充滿書香氣味的對聯,真好有一番風味。全部故居中顯現一種奢華、古樸、幽邃的遺風,你有無感覺到?

啊!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傳來,不知你們的肚子是不是已開始了演奏飢餓交響曲?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這古鎮的特點小吃吧!那肥而不膩的潯蹄,桔紅糕、定勝糕,薰豆茶、臭豆腐、雙林姑嫂餅……不說這麼多了,趕快開吃吧!吃完午餐後,請你們自己去小店中購買記念品,給自己留個記念,也能夠送給家人、朋友,真是作用多多。下午三:零零我們在天馬牌大巴車前集合,動起來吧!你們巧彈鋼琴得手,吃起來吧!你們吃遍天下的嘴。

時間流逝的飛快,轉眼間我們又要告別了。下次有緣再來南潯,請再來找我小丁導遊!

湖州南潯導遊詞3

南潯古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東與江蘇蘇州(吳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區32公里,是湖州市接軌上海浦東的東大門。南潯歷來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1991年被列爲浙江省15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

南潯鎮歷史悠久,南宋以來已是“水陸衝要之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因濱潯溪河而名潯溪,後又因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鎮,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潯。由於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明萬曆至清中葉南潯經濟空前繁榮鼎盛,清末民初已成爲全國蠶絲貿易中心,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由此一躍成爲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民間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羣體。如今水鄉古鎮的景色風韻依舊,鎮北運河東西橫延,鎮中市河南北穿鎮而過,河街相交橋樑通便,黛瓦粉牆綠柳拂水,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南潯古鎮以其格局獨特、風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風淳樸而成爲江南水鄉衆多城鎮的典範和代表。南潯鎮政府從1982年開始着手對古鎮進行保護性開發,使大批的古民宅、民居、園林等古建築得以儲存。____年,古鎮南潯與烏鎮、西塘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已被列入預備清單。

南潯的古鎮旅遊區大致可分爲三大區塊:第一塊以南市河及其兩岸的南東街、南西街爲主的南潯旅遊景點富集區,張石銘故居(國家文保單位)、劉氏梯號(市文保單位)、南潯絲業會館(市文保單位)、求恕裏、南潯史館(南潯商會舊址)(市文保單位)、江南絲竹館、廣惠橋(市文保單位)等景點分佈其中。在這裏庭院深深的名人舊宅、古色古香的傳統街巷和風景如畫的市河無一不讓你感受到當年南潯古鎮的繁華和江南水鄉的獨特風情。第二塊是由小蓮莊(國家文保單位)、嘉業堂(國家文保單位)、文園、江南水鄉一條街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南潯素以園林和藏書樓聞名天下,小蓮莊和嘉業堂就是其典型代表,小蓮莊位於鷓鴣溪畔,碧水環繞,園內綠木深深,不染一點俗塵,粉牆黛瓦,蓮池曲橋,奇峯怪石,讓人品位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之意境,內有御賜牌坊、匾額、碑廊、家廟、淨香詩窟、叔蘋獎學金成就展覽館等景點;嘉業堂與小蓮莊僅一河之隔,爲清末著名藏書家劉承幹所建,其園林造法和小蓮莊異曲同工,而園內的藏書樓則聞名天下,內藏有書籍60萬卷,共16萬餘冊,其中有不少海內珍本、孤本;文園、江南水鄉一條街和久安老年社會福利中心是久安公司近年開發的景點,文園與小蓮莊和嘉業堂毗鄰,內有文昌閣、徐遲紀念館、吳壽谷藝術館和南潯名人長廊等景點。第三塊是以東大街以東的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爲主的東北區塊,此外還包括尚待開發的龐宅、金紹城故居及東圓、宜圓遺址等。東大街原是南潯古鎮的第一商業街,街南即爲市河,街兩側有五福樓、大慶樓、天雲樓、長興館、大陸旅館、“野荸薺”茶食南貨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而“民國奇人”張靜江的故居(市文保單位)就坐落在街北,更令人流連的要數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爲其女眷家僕而建的百間樓(市文保單位)。百間樓沿河而建,既充分利用空間,又富於想象,顯得很有層次,她與不遠處的洪濟(市文保單位)、通津(市文保單位)二橋組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

南潯鎮建於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南潯鎮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學者有80多人,故南潯有“詩書之邦”、“鎮志之邦”之美稱。南潯素有“文化之邦,詩書之鄉”之稱。歷代名人輩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現有全國有影響的潯藉專家、學者8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9人,250多名中進階職稱的教授、專家更爲江南其他鄉鎮所罕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xuexijiaoyu/r039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