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條形碼識別技術原理

條形碼識別技術原理

條形碼的工作原理: 要將按照一定規則編譯出來的條形碼轉換成有意義的資訊,需要經歷掃描和譯碼兩個過程。物體的顏色是由其反射光的類型決定的,白色物體能反射各種波長的可見光,黑色物體則吸收各種波長的可見光. 所以當條形碼掃描器光源發出的

條形碼閱讀器以發光二極管爲光源,將光線照到條形碼上,條形碼上“空”的部分反射高,“條”的部分反射率低。反射的光經透鏡聚焦及光柵隔離,由光敏元件接收。就得到一組高低不同的電平信號,再經譯碼裝置轉換成一組數字信號。這樣就能識別條形碼了。

條碼是由一組按一定編碼規則排列的條、空符號,用以表示一定的字元、數字及符號組成的資訊。條碼系統是由條碼符號設計、製作及掃描閱讀組成的自動識別系統。 條碼種類很多,常見的大概有二十多種碼制,其中包括:Code39碼(標準39碼)、Codabar

條形碼識別技術原理

在超級市場或圖書館,常常看到收銀員或管理員將商品或圖書外包裝上的條形碼放在條形碼閱讀器上輕輕劃過,電腦顯示屏上就會立刻出現該商品或圖書的名稱、單價等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實際上是計算機聯機系統透過條形碼閱讀器讀入條形碼數據,根據讀入的數據在計算機數據庫內檢索相應資訊,然後將結果顯示出來的過程。

條碼是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以及對應的字元組成的標記,“條”指對光線反射率較低的部分,“空”指對光線反射率較高的部分,這些條和空組成的數據表達一定的資訊,並能夠用特定的設備識讀,轉換成與計算機相容的二進制和十進制資訊。通常對於每一

條形碼閱讀器是怎樣讀取條形碼的呢?最常見的條形碼閱讀器有筆式、卡槽式、圖像傳感器式和激光式等,它們的發光光源有發光二極管、激光和其他光源形式,按工作方式可分爲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

從系統結構和功能上講,條碼掃描器原理之系統由掃描器系統、信號整形、譯碼三部分組成。 使用形碼掃描器識別條形碼時,根據不同顏色的物體,其反射的可見光的波長是不同的。例如白色物體能反射各種波長的可見光,黑色物體則吸收各種波長的可見光

條形碼識別技術原理 第2張

筆式條形碼閱讀器以發光二極管爲光源,是一種移動式(手持式)條形碼閱讀器。操作時只要將筆頭有小口的一端對準條形碼,與條形碼成垂直方向作勻速直線運動,條形碼信號便透過電纜進入計算機。

超市商品條碼編碼的時候具有三個原則: 1、唯一性原則是商品編碼的基本原則.是指相同的商品應分配相同的商品代碼,基本特徵相同的商品視爲相同的商品;不同的商品必須分配不同的商品代碼.基本特徵不同的商品視爲不同的商品. 2、穩定性原則是指商

由光源發出的光,經透鏡聚焦、反射鏡反射,將光線照到條形碼上,條形碼上“空”的部分反射率高,“條”的部分反射率低。反射的光經透鏡聚焦及光柵隔離,由光敏元件接收。由於“空”、“條”之間的反射光強度不同,在筆式條形碼閱讀器移動時,就得到一組高低不同的電平信號,再經譯碼裝置轉換成一組數字信號。如果筆式條形碼閱讀器移動得不均勻,則得到的信號就不準確。

1、工作原理不同: RFID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爲標籤進入磁場後,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藉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資訊;條形碼的掃描需要掃描器,掃描器利用自身光源照射條形碼,再利用光電轉換器接受反射的光線,將

條形碼識別技術原理 第3張

卡槽式條形碼閱讀器與筆式條形碼閱讀器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通常是將卡槽式閱讀器安裝在固定的位置上,例如安裝在收銀機的工作臺上。在工作時只要將印有條形碼的地方在卡槽閱讀器頭上劃過,即可讀取條形碼資訊。

條形碼是由美國的N.T.Woodland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近年來,隨着計算機應用的不斷普及,條形碼的應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條形碼可以標出商品的生產國、製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資訊,因而在商品

圖像傳感器式和激光式條形碼閱讀器都不需要閱讀器和條形碼之間作相對運動,只要將條形碼靠近閱讀器,不必接觸,就能可靠地讀出條形碼資訊。但這兩種裝置價格比較昂貴。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很多商品如煙、酒等的包裝盒上,都有一組平行排列的、寬窄不同的黑白條紋,這就是條形碼。其實,條形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普通商品上,在正式出版發行的書刊、雜誌的封面或封底上,都可以看到條形碼。 那麼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條形碼的識別技術原理

條形碼技術發展簡史 條形碼最早出現在40年代,但是得到實際應用和發展還是在70年代左右。現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普遍使用條形碼技術,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廣,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並逐步滲透到許多技術領域。 早在40年代,美國喬·伍德蘭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爾沃(Berny Silver)兩位工程師就開始研究用代碼表示食品項目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於1949年獲得了美國專利。

該圖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碼。靶式的同心圓是由圓條和空繪成圓環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碼與後來的條形碼很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的工藝和商品經濟還沒有能力印製出這種碼。然而,20年後喬·伍德蘭德作爲IBM公司的工程師成爲北美統一代碼UPC碼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費伊塞爾(Girard Fe- -ssel)爲代表的幾名發明家,於1959年提請了一項專利,描述了數字0-9中每個數字可由七段平行條組成。但是這種碼使機器難以識讀,使人讀起來也不方便。不過這一構想的確促進了後來條形碼的產生於發展。 不久,E·F·布寧克(E·F·Brinker)申請了另一項專利,該專利是將條形碼標識在有軌電車上。60年代後期西爾沃尼亞(Sylvania)發明的一個系統,被北美鐵路系統採納。這兩項可以說是條形碼技術最早期的應用。

1970年美國超級市場Ad Hoc委員會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碼UPC碼,許多團體也提出了各種條形碼符號方案,如上圖右下、左圖所示。UPC碼首先在雜貨零售業中試用,這爲以後條形碼的統一和廣泛採用奠定了基礎。次年布萊西公司研製出布萊西碼及相應的自動識別系統,用以庫存驗算。這是條形碼技術第一次在倉庫管理系統中的實際應用。1972年蒙那奇·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製出庫德巴(Code bar)碼,到此美國的條形碼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73年美國統一編碼協會(簡稱UCC)建立了UPC條形碼系統,實現了該碼制標準化。同年,食品雜貨業把UPC碼作爲該行業的通用標準碼制,爲條形碼技術在商業流通銷售領域裏的廣泛應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維·阿利爾(Davide·Allair)博士研製出39碼,很快被美國國防部所採納,作爲 軍用條形碼碼制。39碼是第一個字母、數字式的條形碼,後來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

1976年在美國和加拿大超級市場上,UPC碼的成功應用給人們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歐洲人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次年,歐洲共同體在UPC-A碼基礎上制定出歐洲物品編碼EAN-13和EAN-8碼,簽署了“歐洲物品編碼”協議備忘錄,並正式成立了歐洲物品編碼協會(簡稱EAN)。到了1981年由於EAN已經發展成爲一個國際性組織,故改名爲“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簡稱IAN。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習慣,至今仍稱爲EAN。 日本從1974年開始着手建立POS系統,研究標準化以及資訊輸入方式、印製技術等。並在EAN基礎上,於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編碼JAN。同年加入了國際物品編碼協會,開始進行廠家登記註冊,並全面轉入條形碼技術及其系列產品的開發工作,10年之後成爲EAN最大的用戶。

從80年代初,人們圍繞提高條形碼符號的資訊密度,開展了多項研究。128碼和93碼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碼於1981年被推薦使用,而93碼於1982年使用。這兩種碼的優點是條形碼符號密度比39碼高出近30%。隨着條形碼技術的發展,條形碼碼制種類不斷增加,因而標準化問題顯得很突出。爲此先後制定了軍用標準1189;交叉25碼、39碼和庫德巴碼ANSI標準MH10.8M等等。同時一些行業也開始建立行業標準,以適應發展需要。此後,戴維·阿利爾又研製出49碼,這是一種非傳統的條形碼符號,它比以往的條形碼符號具有更高的密度。接着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碼,這是一種適用於激光系統的碼制。到目前爲止,共有40多種條形碼碼制,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和印刷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及一些出口企業,把條形碼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逐步提到議事日程。一些行業如圖書、郵電、物資管理部門和外貿部門已開始使用條形碼技術。

在經濟全球化、資訊網絡化、生活國際化、文化國土化的資訊社會到來之時,起源於40年代、研究於60年代、應用於70年代、普及於80年代的條碼與條碼技術,及各種應用系統,引起世界流通領域裏的大變革正風靡世界。 條碼作爲一種可印製的計算機語言、未來學家稱之爲“計算機文化”。90年代的國際流通領域將條碼譽爲商品進入國際計算機市場的“身份證”,使全世界對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裝上的條碼,象一條條經濟資訊紐帶將世界各地的生產製造商、出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這一條條紐帶,一經與EDI系統相聯,便形成多項、多元的資訊網,各種商品的相關資訊猶如投入了一個無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動導向傳送機構,流向世界各地,活躍在世界商品流通領域。

商品條形碼知識

商品條形碼是指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元組成的標識,用以表示一定的商品資訊的符號。其中條爲深色、空爲納色,用於條形碼識讀設備的掃描識讀。其對應字元由一組阿拉伯數字組成,供人們直接識讀或透過鍵盤向計算機輸人數據使用。這一組條空和相應的字元所表示的資訊是相同的。

條形碼技術是隨着計算機與資訊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誕生的,它是集編碼、印刷、識別、數據採集和處理於一身的新型技術。

使用條形碼掃描是今後市場流通的大趨勢。爲了使商品能夠在全世界自由、廣泛地流通,企業無論是設計製作,申請註冊還是使用商品條形碼,都必須遵循商品條形碼管理的有關規定。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碼制有ENA條形碼、UPC條形碼、二五條形碼、交叉二五條形碼、庫德巴條形碼、三九條形碼和128條形碼等,而商品上最常使用的就是EAN商品條形碼。

EAN商品條形碼亦稱通用商品條形碼,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制定,通用於世界各地,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商品條形碼。我國目前在國內推行使用的也是這種商品條形碼。EAN商品條形碼分爲EAN-13(標準版)和EAN-8(縮短版)兩種。

EAN-13通用商品條形碼一般由前綴部分、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和校驗碼組成。商品條形碼中的前綴碼是用來標識國家或地區的代碼,賦碼權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如00-09代表美國、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國*,471代表我國臺灣地區,489代表香港特區。製造廠商代碼的賦權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品編碼組織,我國由國家物品編碼中心賦予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是用來標識商品的代碼,賦碼權由產品生產企業自己行使,生產企業按照規定條件自己決定在自己的何種商品上使用哪些阿拉伯數字爲商品條形碼。商品條形碼最後用1位校驗碼來校驗商品條形碼中左起第l-12數字代碼的正確性。

商品條形碼的編碼遵循唯一性原則,以保證商品條形碼在全世界範圍內不重複,即一個商品項目只能有一個代碼,或者說一個代碼只能標識一種商品項目。不同規格、不同包裝、不同品種、不同價格、不同顏色的商品只能使用不同的商品代碼。

商品條形碼的標準尺寸是37.29mm x 26.26mm,放大倍率是0.8-2.0。當印刷面積允許時,應選擇1.0倍率以上的條形碼,以滿足識讀要求。放大倍數越小的條形碼,印刷精度要求越高,當印刷精度不能滿足要求時,易造成條形碼識讀困難。

由於條形碼的識讀是透過條形碼的條和空的顏色對比度來實現的,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夠滿足對比度(PCS值)的要求的顏色即可使用。通常採用淺色作空的顏色,如白色、橙色、*等,採用深色作條的顏色,如黑色、暗綠色、深棕色等。最好的顏色搭配是黑條白空。根據條形碼檢測的實踐經驗,紅色、金色、淺*不宜作條的顏色,透明、金色不能作空的顏色。

EAN-8商品條形碼是指用於標識的數字代碼爲8位的商品條形碼,由7位數字表示的商品項目代碼和1位數字表示的校驗符組成。

商品條形碼的誕生極大地方便了商品流通,現代社會已離不開商品條形碼。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50萬種產品使用了國際通用的商品條形碼。我國加人世貿組織後,企業在國際舞臺上必將贏得更多的活動空間。要與國際慣例接軌,適應國際經貿的需要,企業更不能慢待商品條形碼。

參考資料:http://www.danter.net/english/sx_techPrint.asp?ArticleID=127

機器識別條形碼的原理是什麼?

具體原理如下:

常見的平板式條碼掃描器一般由光源、光學透鏡、掃描模組、模擬數字轉換電路加塑料外殼構成。它利用光電元件將檢測到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再將電信號透過模擬數字轉換器轉化爲數字信號傳輸到計算機中處理。當掃描一副圖像的時候,光源照射到圖像上後反射光穿過透鏡會聚到掃描模組上,由掃描模組把光信號轉換成模擬數字信號(即電壓,它與接受到的光的強度有關),同時指出那個像數的灰暗程度。這時候模擬-數字轉換電路把模擬電壓轉換成數字訊號,傳送到電腦。顏色用RGB三色的8、10、12位來量化,既把信號處理成上述位數的圖像輸出。如果有更高的量化位數,意味着圖像能有更豐富的層次和深度,但顏色範圍已超出人眼的識別能力,所以在可分辨的範圍內對於我們來說,更高位數的條碼掃描器掃描出來的效果就是顏色銜接平滑,能夠看到更多的畫面細節。

條形碼中有什麼數學原理?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很多商品如煙、酒等的包裝盒上,都有一組平行排列的、寬窄不同的黑白條紋,這就是條形碼。其實,條形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普通商品上,在正式出版發行的書刊、雜誌的封面或封底上,都可以看到條形碼。

那麼條形碼有什麼用途呢?爲什麼商品、書刊要使用條形碼呢?條形碼實際上是伴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伴隨着經濟領域交流的拓寬,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資訊技術——條碼技術,它能夠最經濟、快速、準確地收集和傳遞資訊。簡單地說,條形碼的用途就是傳遞資訊。

這樣一些寬窄不同的豎條就能傳遞資訊是不是很不可思議?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作一個介紹。條形碼之所以能夠傳遞資訊,是因爲條形碼本身就代表了某種資訊;而條形碼的這種資訊又可以被機器識讀。條形碼就是透過條、空的不同寬窄與排列不同來表達不同的資訊。仔細觀察幾個不同的條形碼,你就會發現,雖然它們表面看上去似乎很相似,但它們絕對有細小的差別。而這些在我們肉眼看來細小的差別,在計算機裏則是巨大的差別了,因爲計算機是將其轉換爲一連串的二進位制數字。我們知道,在二進位制中,只有兩個數字0和1,而這兩個數字在條形碼中就可以用條與空或條、空的寬與窄來區別。計算機靠光電閱讀設備如光筆來識別條形碼。當光照射到條形碼上,黑條與白空產生較強的對比,這種對比可以轉化爲強弱不同的電流,而條與空的寬窄可以引起信號出現時間的長短,因此計算機就可以直接進行識別。通常條形碼還具有雙向可讀性,也就是說從左右兩側開始掃描,都可以被識讀。這是因爲在識讀過程中,譯碼器會自動判別掃描方向。

條形碼既然是供機器識別的字元,那麼人是不是就無法識別了呢?事實上,考慮到當條形碼識讀設備出問題時,可以採用光學字元或人眼識別,所以在各種條形碼中都加入了供人識別的字元,可以讓人們對條形碼所表示的資訊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因此,條形碼通常就是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元組成。國外根據條形碼的外觀特徵,稱之爲棒碼、宇宙線、斑馬線等。

既然條形碼是透過計算機來傳遞資訊的,那麼它的編碼就要有一個統一的規範。例如,汽車工業選用的是Code39碼,這是對世界汽車業技術導向有一定作用的AIAG規定的汽車行業標識規範,制定這個規範是爲了適應世界各國汽車工業的交流與發展。世界上不少行業或團體都規定了自己的條形碼使用規範。當然也有一些只侷限於某一單位如大型購物超市專用的條形碼管理系統,這種系統就不必符合通用的規範了。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推廣,作爲唯一可直接印製的機器語言,條形碼的應用範圍必將更爲廣泛。

超市自動儲物櫃條形碼生成和識別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條形碼的識別原理 :

1、由於不同顏色的物體,其反射的可見光的波長不同。

白色物體能反射各種波長的可見光,黑色物體則吸收各種波長的可見光,所以當條形碼掃描器光源發出的光經光闌及凸透鏡1後,照射到黑白相間的條形碼上時,反射光經凸透鏡2聚焦後,照射到光電轉換器上,於是光電轉換器接收到與白條和黑條相應的強弱不同的反射光信號,並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輸出到放大整形電路。

2、白條、黑條的寬度不同,相應的電信號持續時間長短也不同。

但是,由光電轉換器輸出的與條形碼的條和空相應的電信號一般僅10mV左右,不能直接使用,因而先要將光電轉換器輸出的電信號送放大器放大。

放大後的電信號仍然是一個模擬電信號,爲了避免由條形碼中的疵點和污點導致錯誤信號,在放大電路後需加一整形電路,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電信號,以便計算機系統能準確判讀。

整形電路的脈衝數字信號經譯碼器譯成數字、字元資訊。它透過識別起始、終止字元來判別出條形碼符號的碼制及掃描方向;透過測量脈衝數字電信號0、1的數目來判別出條和空的數目。

透過測量0、1信號持續的時間來判別條和空的寬度。

這樣便得到了被辯讀的條形碼符號的條和空的數目及相應的寬度和所用碼制,根據碼制所對應的編碼規則,便可將條形符號換成相應的數字、字元資訊,透過接口電路送給計算機系統進行數據處理與管理,便完成了條形碼辨讀的全過程。

有人知道高考條形碼的識別原理嗎?

條碼是爲了方便錄入計算機系統,爲了統計分數方便的條碼的錄入方法有二個,一是透過條碼*掃描進去,一秒一個,速度快效率高;二是能過人工錄入數字進入分數統計系統,效率低些;條形碼撕壞了,在第一種辦法不能成功錄入的情況下,工作人員應該會透過手工錄入完成錄入的過程,並不會影響到考試成績。加註:當把條形碼撕破的時候,要立即向監考老師報告,當時解決,不能因爲這個事情影響後面的考試。以後切記。

標籤: 條形碼 技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yangsheng/qnmv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