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尊重外來文化: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的原則,努力學習和吸收一切外國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創新。

博採各國文化之長:特別要善於吸收發達國家那些爲現代化所需要的、又適合國情的優秀文化成果。

對待文化差異:排斥的態度、過分誇大本民族文化價值、漠視,甚至歧視其他民族文化價值,是不正確的,應平等交流,相互學習。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是一種尊重和開放的態度。

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保持開放心態:接納外來文化時,保持開放心態非常重要。

嘗試理解其背後的價值觀、信仰和傳統,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標準評判或貶低其他文化。

2. 學習和尊重: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了解外來文化。

探索其歷史、藝術、文學和其他方面的特點。

尊重他們的習俗、節日和社會規範,避免對其進行歧視或嘲笑。

3. 尊重多樣性:意識到世界上存在着多樣的文化,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和價值。

避免將自己的文化視爲標準或優越,而是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4. 互相交流和合作: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與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聯繫。

透過對話和合作,可以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

5. 尊重知識產權和版權:在接觸外來文化時,尊重知識產權和版權是非常重要的。

遵守相關法律和規定,尊重原創作品的權益,不盜用或濫用他人的文化成果。

6. 自我反思:對待外來文化時,反思自己的偏見和成見。

認識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對觀念和態度的塑造,努力超越偏見,以更寬容和包容的方式看待不同的文化。

總而言之,正確對待外來文化需要開放心態、學習和尊重、尊重多樣性、互相交流和合作,並意識到自己的偏見。

這樣的態度有助於促進文化多樣性和相互理解,建立一個包容和諧的社會。

對待外來文化我們不能一味的否決,我們中華文化包容性是非常強的,對於外來文化點良去廣我們要學習他們好的一面。

要看外來文化屬於何種一氫振文化,如果是強制性的文化入侵我們應該抵制。

如果這些外文化是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價值的話,我們就取別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併入到我們的文化體系中來。

我們要合理的對待文化,不能崇洋媚外,現在的中國已經飛速發展,逐漸邁入強國之列。

我們的文化有着5000年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不從斷則南與記層,所以我們的文化是很源遠流長的,我們對於外來來自文化要有着批判做半及紅黑讀屬支的精神去吸收。

我們不會放棄一切讓我們變的優秀的機會,外來找詩文化我們也不會一味抵制,這就是我們中仍味百華文化的博大之處。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怎樣正確外來文化呢?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爲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裏,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 *** 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爲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着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爲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爲主,吸收外來文化爲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髮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透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爲今用,洋爲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爲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爲輔。首先,要把着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爲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什麼?

是題吧。 (1)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2)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3)各國應根據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鑑和吸收外來文化。反對照搬績來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外來文化、“封閉主義”。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保護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建設中國特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漢開闢的絲綢之路到晉朝法顯的南亞之行,從唐朝玄奘西天取經到明代鄭和下西洋,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許多志士仁人、高僧學者、工役商賈不辭辛苦,長途跋涉,把熱汗和鮮血灑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話,爲中華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中國經歷了**,也經歷了改革開外,在這5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對外宣傳與交流也一道與共和國茁壯成長。然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來文化充斥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現狀已經對新時期的青少年們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面對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傳統文化,它應該深入每一個人的骨髓。然而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衝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着我們年輕的一代人。 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在青年所接觸的外來文化中佔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影視片還是音樂,美國大衆文化產品對中國青年的滲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無法企及的。外來文化之風吹入神州大地的時間遠遠短於本土傳統文化的形成歷史,然而它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擁有相當數量的青睞人羣,甚至可以向本土傳統文化挑戰。外來時尚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衆多青年擁護的原因,並非由於其內涵的豐富或深遠,而是透過宣傳、包裝、造勢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來的鮮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愛,而這恰恰是傳統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國傳統文化單以內容上的博大精深爲傲,而忽視了外在包裝與其他必要的宣傳手段,造成形式上遜人一籌的現狀。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近年來,洋人的情人節在我國大中城市的年輕人和在校大學生中日漸流行。我們青年爲什麼過情人節?是純粹追求一種節日的浪漫,還是認同其節日的文化內涵?傳統的“七夕”節代表的也是愛情,爲什麼不受追捧?應如何弘揚民族文化並積極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其實“七夕”也有人過,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單就這兩個節日來講,確實有點意思。“七夕”的來龍去脈大家都清楚,而情人節則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這個節日其實並不浪漫,還帶有感傷的情調,不過也罷。重要的是,但凡節日,總要有點儀式,有象徵物,而“七夕”是沒有的。 另外,央視主持人芮成鋼稱星巴克開進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呼籲要將星巴克趕出故宮,認爲其“破壞了故宮的“神聖”。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附和者人言洶涌,反對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沖決一切羅網之氣勢。反對者認爲,星巴克進入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故宮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這裏開了6年。“星巴克”是美國消費主義精神的代表符號,更多的是與小資、時尚聯繫在一起,這與暮鼓晨鐘、蒼涼威嚴的紫禁城能和諧地搭配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會互相交集,而國外的消費文化與本土文化遺產之間也很容易產生對峙與衝突。星巴克與故宮,就是這麼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宮裏已開了6年,6年間,人們已習慣了它的存在,雖說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氣總有些不相調和。 針對這個事件,星巴克全球總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應故宮博物院的邀請,星巴克在故宮開了分店。我們是抱着對紫禁城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和高度敏感開設這家分店的。我們一直並且會繼續表達我們對(紫禁城)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尊重。我們也爲讓這家店適應紫禁城的環境作了認真的努力。 而中國的學者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孫曉忠教授認爲,當故宮失去皇權後,這個空間對內形成傳統文化的象徵,對......>>

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尊重外來文化,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的原則,努力學習和吸收一切外國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創新。博採各國文化之長,特別要善於吸收發達國家那些爲現代化所需要的、又適合國情的優秀文化成果。對待文化差異,排斥的態度、過分誇大本民族文化價值、漠視,甚至歧視其他民族文化價值,是不正確的,應平等交流,相互學習。

尊重外來文化: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的原則,努力學習和吸收一切外國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創新。

博採各國文化之長:特別要善於吸收發達國家那些爲現代化所需要的、又適合國情的優秀文化成果。

對待文化差異:排斥的態度、過分誇大本民族文化價值、漠視,甚至歧視其他民族文化價值,是不正確的,應平等交流,相互學習。

怎麼對待外來文化?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以祖先傳下來的優秀文化爲主要目標繼承和學習,對於外來優秀文化吸收加以利用,讓兩者相結合,然後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斷的發展,推出新的中華文化,讓其成爲優秀的中華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外來的文化往往都會衝擊本土文化,會和本土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採取措施的話,往往因爲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會造成本土文化的的消失和許多人對外來文化的憧憬!這對於本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慢慢的最後就會被外來文化外來化!當然,對於外來文化我們已不能夠一味的否定,因爲外來文化有好的地方,已有壞的地方。我們要做的就是吸收裏面好的方面和本土文化融合,然後拋棄壞的地方。

“面向世界,博採衆長”。對於優秀的的中華文化就應該推向全世界,在面向全世界的同時吸收各國優秀文化,文化的加強只有來自於文化的碰撞,才能夠更好的發展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吸收融合外國優秀文化,取百家之所長,將文化吸收轉化的同時讓中華文化揚名於各國的文化之中!

在把握好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同時,已不能忘記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借鑑各國文化,滿足日益高漲的精神需求的同時,立足於民族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盛宴當中博採衆長!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鑑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繫,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纔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衆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有人認爲: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絡文化,人們的家裏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臺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爲主,透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以我爲主,爲我所用。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侷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鑑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鑑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仔細審視我們的生活,外來文化對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影響可謂是無孔不入了。滿大街從花枝招展的聖誕樹到各種各樣的快餐食品店,從韓劇日劇到美劇英劇,從聖誕復活到萬聖節,越來越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取向到盲目推崇西方人冷淡對人的有素質行爲國人熱衷於過外節學外禮帶外腔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到底是好是壞?作爲新一代我們該怎樣對待這些外來文化?

首先,要做到包容,一味的拒絕抵制外來文化是片面的。這樣盲目的對外來文化本身進行否定,不僅與它對本國所創造的價值發生矛盾,也與它對我們本土文化所創造的積極影響相悖。應以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本,客觀的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裏有益於自己的部分。外來文化從近代開始大量涌入中國,在這百年間與我們的本土文化進行了不斷的交流融合:中國學生透過閱讀優秀的外國書籍提升了修養增長了知識;中國家庭透過使用爐汽竈電飯煲吸塵器等外來發明從而有了更爲便捷的生活方式;各種各樣的快餐店節約了上班族的大把時間來工作,經濟飛速發展與此不無聯繫。從火柴到汽車,從電話到互聯網,外來文化帶給我們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然而,從改革開放至今,國人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我們對於外來文化的依賴性與外國人離不開made in China不相上下了。特別是現代的年輕人,對於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讓人不得不擔憂外來文化也許會侵蝕掉我們的五千年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向來是世界人民所好奇與嚮往的,這一點從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便可體現。我們無法想象當所謂的快餐文化個人主義把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吞噬掉之後,我們將會以怎樣的姿態在在世界上立足,另一個美國?或是蘇聯?於是,我們也應該否定一味盲目地接受外來文化。

幸運的是,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過去幾十年對於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對我們本國文化的不自信,並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相信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爲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 

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爲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纔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纔是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方法。

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就要正確的對待外國文化,你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觀,有意識的去吸收外國優秀的文明成果,而驅除那些消極的思想,這樣就有助你的思想意識的提高和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就是要區別各種文化的好壞哦 取之精華,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接受,也不能統統排斥。圍繞這個主題寫。 1、 西方文化主要流派及觀點

(1)宗教文化:

教是西方影響最大的宗教文化。教的基本教義是贖罪論。把“愛、信、望”作爲

人生的基本原則。主張仁愛、信仰上帝、把希望寄託在來世。

(2)合理利己主義:

代表:愛爾維修。基本理論是“人性論”。

主要觀點:1)“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本質是利己的;2)人和社會是不可分離

的,所以個人的自愛利己亦應符合社會利益,爲了滿足個人的自愛本性,必須把個人利益

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約束自己的私心。

(3)功利主義:

代表:邊沁、葛德文。以感官的苦樂作爲判斷道德的準則。

主要觀點:1)給人帶來快樂、幸福度越高的行爲,其道德價值就越高;2)人是利己的,

利他是達到利己目的在手段。

2、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較,西方文化具有重個人輕社會、重人的自然屬性輕人倫關係、重

法器輕德教、重利輕義等特質。

1)可借鑑之處:強調人的個性發展,有利於培養創造性人才;以利爲核心,有利於刺激經

濟的發展;強調人性,有利於尊重人和對人的人文關懷。重視法、器的精神,有利於建立

法制社會和科技的發展。

2)要批判之處:極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和縱情惡欲的人生觀;冷漠的人倫關係;弱肉強

食的霸權主義。

如何看待外來文化?

對待外來文化,應該以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中有益於自己的部分。應以自己的文化爲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促進自己文化的發展。尊重每個民族文化的傳統和個性,促進世界各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和發展。在面對中西文化差異時,應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態度進行交流和對話,是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應以一種世界的、開放的眼光,尊重每個民族文化的傳統和個性,促進世界各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如何正確看待外來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紐帶,中國現在的文化都離不開傳統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攜帶着傳統文化的影子,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待外來文化我們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吸取外來文化中的精華,在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中國不能固壁自封,應當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精華。在發展先進文化的同時都應當立足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中有利的部分借鑑到新興文化中,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和科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發展。在新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倡導人的社會責任感,鼓勵人在實現個人利益的基礎設施上注重社會利益,推動社會整體發展。

棄其糟粕是指對於外來文化中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成分要予以摒棄,這些糟粕文化嚴重阻礙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應當予以取締。

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適當注入中國時代精神,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只有融入傳統文化和精神的文化才擁有強大的基礎,才能被更加廣泛的接受,才能更加深厚地植根於民衆的內心。繼承傳統文化不是隻口頭說明,而是應當落實於社會實踐中。

在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借鑑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在對待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必須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堅持自己文化的核心,避免被同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衝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麪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爲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繫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爲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裏早已具備的,梁啓超所說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爲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第二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爲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儘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爲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裏,中國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爲,學術行爲,文化行爲,和語言行爲上。在中英雙語社會裏,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說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說“英語”認爲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裏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爲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裏的主導,最爲主要的傾向。

第三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爲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裏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着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纔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資訊,都在改變着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着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爲人處世的道理?大約從一冊《增廣賢文》裏就不難得到答案。但我總以爲,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中庸、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無爲而治爲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爲玉帛,化腐朽爲神奇,化人爲我,化外爲內,化西爲中。所以對於焦慮于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 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爲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爲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 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爲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纔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怎樣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魯迅曾經用拿來主義來形容我國對待外來文化,不分青紅皁白拿來就用,外國文化就是精髓,我國文化就是糟粕,顯然我們都在摒棄這種想法。對待外來文化要保持理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纔是根本,要懷着一顆寬容博大的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爲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外來文化已經進入了生活的各個角落,麥當勞,肯德基隨處可見,這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飲食方式,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生活因此倍受我們歡迎,這必定給我國的傳統飲食行業構成了威脅,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爲我國傳統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刺激我國飲食行業不斷改革創新,吸取外來的精華,不斷改進自身不足,適應世界潮流發展,從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此同時,聖誕節越來越走進我們生活,每到聖誕節,大街小巷喜氣洋洋,甚至連小學生都喜歡過這個節日。但是轉過視線來看我國的傳統節日,需要用規定假日來提醒我們有端午節的存在,歷史上有屈原這個偉人。幾年前,韓國和我們爭屈原的時候,大部分過人才覺悟過來,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被我們忽視太久,過度的盲目的追隨外來文化讓我們對自身文化視而不見,直到有了威脅纔會幡然醒悟。開啟電視我們便能很直觀的感覺到外來文化的衝擊,韓劇的熱播,泰劇居高的收 視率,日韓明星,歐美明星在我國受到熱烈的追捧。於是很多電視臺爲了提高收視率不管質量好壞,大量引進外國電影電視劇,於是一些內容低俗的,情節毫無新意電視節目便屢見不鮮。同時爲了爭奪收視率,很多電視臺模仿外國節目,比如紅了十五年的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超級男聲,我們約會吧等等,都是模仿美國電臺節目,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思考,爲什麼外來的節目在我國就能一直紅下去,爲什麼我們自己製作不出這樣的節目,除了模仿,我們到底能創新出這些東西嗎?我國的傳統建築的類型主要爲封建服務的宮殿,壇廟,陵墓和宗教建築民居等過門被開啟後,外國近代建築的各種類型幾乎全部被輸入進來,如工業建築,交通建築,辦公建築等類型都得到了極大地拓展。外來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共存,在衝擊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將新鮮血液注入我國傳統文化,給我國文化的發展提供契機。如何利用契機很值得我們思考。 外來文化對我們來說利弊並存,我們要理性,要看到外來文化帶來的雙重影響,不能因噎廢食,害怕文化衝擊就緊閉國門,這樣只會讓我們被世界淘汰,清朝時的閉關鎖國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閉關鎖國,我國錯過了邁向工業化發展的最佳時期,就在別國熱火朝天開展工業化時候我們卻在重農抑商,結果被世界遠遠拋在後面。或者盲目尊崇把外來文化不加分析就照搬硬套,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同時我們也要理性看待外來文化的衝擊,一方面這種衝擊會撼動傳統文化的地位,兩一方面會給傳統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增加文化的活力。我國古人在對待外來文化上給我們提供了先例。唐朝對待外來文化很開放,大國胸懷,包容萬物,於是唐朝經濟,文化達到很難超越的進步。同時,近鄰日本也給我們提供對待外來文化的經驗。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做得很出色,從遣唐使到後來吸收歐美文化,都做得十分到位。日本的中小學生都知道孔子、孟子和老子。可以說日本 的文化從裏到外滲透着中國儒家的文化,他們的很多傳統其實都是從中國來的。近代以後,他們吸收了歐美文化,特別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日本在戰後出現了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近代馬克思恩格斯主義隨着外來文化一同傳入我國,給我國的領導者提供了的思想方針,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始了新篇章。縱觀歷史,固步自封的發展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只有不斷汲取新鮮養分,不斷加入新鮮活力,才能使發展更持久,更能源遠流長。外來文化的進入給我國提供了發展的契機,我們要抓住契機,取長補短,放遠視線,審視本國文化,找出不足,利用外來文化補足缺陷,是我國文化更有活力,能夠源遠流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文化大國變成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外來文化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是機遇,我們要充分利用;是挑戰,我們要正視現實。不能因噎廢食,害怕面對挑戰就緊閉國門,拒絕一切外來文化。外來文化爲我們發展提供了契機,帶來了大量的外部資訊,更提供了一個外部參照系,讓我們認識到自己不足,這就是機遇,我們要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充分利用機會發展自我。當然外來文化可能激起驚濤駭浪,也可能帶來民族的陣痛,這就是挑戰。可是,經歷過暴風雨洗禮的海燕會更堅強;經歷過海浪衝擊的鵝卵石會更美麗,而經歷過外來文化衝擊的我國文化纔會更加燦爛輝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5len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