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哪個大臣出行比皇帝規格都高

哪個大臣出行比皇帝規格都高

哪個大臣出行比皇帝規格都高

張居正出行比皇帝規格都高。

他在回鄉奔喪時曾光明正大的乘坐着一頂由32個人擡的大轎,一路上吃喝拉撒都在轎子裏面解決,轎子裏還有專門的僕人伺候,排場十足、風光無限,其規格甚至超過了皇帝。

大臣一般指擔任某國政府進階職務的進階官員,通常是由政府首腦任命的重要官員,也可以指閣員中級別較高的官員。

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大臣的職務和權限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如,在日本,大臣是指內閣成員中的進階官員,主要負責國家政策的執行和實施。

而在英國,大臣有時是指內閣進階官員的通稱,也可以指某一特定領域的政府官員,如財政大臣輔助負責財政事務。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張居正出行比皇帝規格都高。

他在回鄉奔喪時曾光明正大的乘坐着一頂由32個人擡的大轎,一路上吃喝拉撒都在轎子裏面解決,轎子裏還有專門的僕人伺候,排場十足、風光無限,其規格甚至超過了皇帝。

大臣一般指擔任某國政府進階職務的進階官員,通常是由政府首腦任命的重要官員,也可以指閣員中級別較高的官員。

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大臣的職務和權限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如,在日本,大臣是指內閣成員中的進階官員,主要負責國家政策的執行和實施。

而在英國,大臣有時是指內閣進階官員的通稱,也可以指某一特定領域的政府官員,如財政大臣輔助負責財政事務。

張居正出行比皇帝規格都高。

他在回鄉奔喪時曾光明正大的乘坐着一頂由32個人擡的大轎,一路上吃喝拉撒都在轎子裏面解決,轎子裏還有專門的僕人伺候,排場十足、風光無限,其規格甚至超過了皇帝。

大臣一般指擔任某國政府進階職務的進階官員,通常是由政府首腦任命的重要官員,也可以指閣員中級別較高的官員。

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大臣的職務和權限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如,在日本,大臣是指內閣成員中的進階官員,主要負責國家政策的執行和實施。

而在英國,大臣有時是指內閣進階官員的通稱,也可以指某一特定領域的政府官員,如財政大臣輔助負責財政事務。

古代大臣的儀仗如果超過了皇帝規格稱爲什麼?

僭越 jiàn yuè

超越本分,古時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義或器物等等, 尤指用皇家專用的。

現在指無權冒用或要求;盜用;非法霸佔; 用了自己的級別所不應該用的禮儀等。

可與越俎代庖對照使用。

在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的獻辭中有提到。表示臣下身居卑位敢於指點君王的所作所爲是一種犯上行爲的謙辭。

列句:大人,容屬下僭越一句,就算爲了某個不再的人,還請多保重。

比皇上大的官是什麼

問題一:歷史上比皇帝還大的官職是什麼 太上皇:

皇帝將皇位交給兒子後給自己的封號.

問題二:歷史上比皇帝還大的官職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皇帝就是最大的官了。。

問題三:比知府大一級的官叫什麼 我國曆代官銜職稱 1、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2、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簡稱“相”。

3、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後多爲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爲“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爲虛銜。

4、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爲太傅。後逐漸成爲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追贈太傅。

5、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爲“三孤”,後逐漸成爲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爲“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爲虛銜。

6、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爲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爲正副長官。

7、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爲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爲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8、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爲趙將……拜爲上卿。”

9、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爲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爲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參知政事:又稱簡“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

10、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爲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爲“樞臣”軍機章京: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爲“小軍機”。

11、御史:本爲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糾察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

12、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爲“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

13、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

14、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爲最高一級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爲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15、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16、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時爲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17、長史:秦時爲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祕書長,兩漢以後成爲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18、侍郎:初爲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爲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爲......>>

問題四:比太子大的官位有什麼? 50分 太子不是什麼官位,太子就是指定的皇帝人,本身沒有什麼職務。所以你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只能說地位,但要說地位,這個就不好說了,有的太子有本事,地位就高,僅次於皇帝,有的太子沒本事,那就沒什麼地位。

問題五:有沒有什麼官比皇帝小而比皇后大的呢? 按照正經的規矩

皇后是不參與國家問題的

她做的就是掌管後宮

至於皇太后只是名分地位比皇后高

就像太上皇和皇上 太上皇說白了只是皇上他爹 上一任皇上

真正治理國家的還是皇上 他算是個進階的顧問而已

當然實際情況就不一樣了

問題六:皇帝下面由大到小的官有哪些? 朝等級   大清朝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護軍校、驍騎校、......>>

問題七:官位比皇帝大的人是誰?? 20分 論官,怎麼可能比皇帝大,因爲這些都是他任免的,如果超越皇帝那怎麼得了,偶爾有些亞父,實際上比皇帝有權,但官位也不會超過皇上。

要說國外,倒是要教皇加冕什麼的,但也不是官位。

問題八:皇帝和宰相,誰官職大,二者是什麼關係 皇帝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是沒有官職大小。宰相,宰相是對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中國唯一以“宰相”作爲正式官名的是遼國,官位從一品到三品的都有,不同朝代“宰相”的官職名稱不同。沒有人能比皇帝更大,皇帝是天下之主,就算是皇太后,從上來說也是以皇帝爲尊。只不過皇太后作爲皇帝的母親,在義理上高於皇帝而已。

問題九:中國古代除了皇帝哪個官職是最大的 如果是皇族內部的話就是什麼太子皇后親王啊什麼的嘞如果是朝廷當中的話就是丞相了不過丞相權力被削弱以後就成了擺設了

問題十:古代除了皇帝什麼官最大? 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 丞相是明朝以前最大的官 中堂是清朝最大的官 尤其是晚清 九千歲 歷史上只有一個人 就是魏忠賢 他是一個權臣 當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太師 主要是宋朝 可能當時沒有人任丞相 所以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就以爲他最大 其實不然 丞相比他大

古代比皇帝權利還大的職位,大家都知道還有啥職位嗎?

一、歷史上比皇帝還大的官位是什麼?在封建時代,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地位。在古代,皇帝權力最大,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然而,全國各地的統治者都爲皇帝服務,只有一個職位。只要他有一個王國,他的權力就足夠大。無論你是皇帝還是平民,你都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掌權者。這個職位叫攝政王。

二、這個官職也有很強的威懾力。掌權從字面上看這位負責朝鮮的內部事務。很多職業,表面看起來光明正大,背後卻有艱難險阻,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攝政王也是如此。雖然他有很大的權力,但他有很多事情要擔心。尤其是在動盪的世界裏,攝政王不僅要支援國王的,威望也比平靜時期要低。沒有比皇帝更大的。在帝制時期,皇帝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在古代,黃羲伏羲、黃仙、軒轅、神農等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的頭銜是後人加上去的。衆所周知,封建制度的末代皇帝是溥儀,上的國王是溥儀的父親載灃。

三、因爲載灃就職時只有三歲,載灃成了當時的攝政大臣。在那個世紀,袁世凱總是打破朝鮮的原則和紀律。袁世凱是個精明的人。正派的人討厭他,反派的人卻視他爲朋友,非常看重他,因爲他不僅靠自己的才華高人一等。他手裏還握着權力,這會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作爲攝政王,當然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一味縱容他的暴行,未來的朝廷自然會被他毀掉。另一個原因是,載灃的哥哥,始皇帝,曾經告訴他,袁世凱必須被清除,但他沒有下令,因爲他沒有勇氣。

四、作爲君主,載灃的生活應該非常豐富。但由於時局的影響,他的生活變得沉重而艱辛,但他並沒有放棄,反而儘可能延長王朝的壽命。過去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過問國事,專心地度過一生。

請問能代替天子出巡的官職有哪些?

代天子出行,需天子特別指定,如明清的欽差大臣,但是欽差大臣不是官職,只是一個稱呼,只在特定時間出現。除此之外,還有黜陟使,安撫使等等,在皇帝指定的情況下也可以代天巡狩。所以,理論上來說,無論何種官職,都有可能代天子出巡,只不過官職高的容易獲得這個機會。

清朝哪一官職200多年來只有2人高居此位,比“皇權”還大?

衆所周知,封建社會的中國,地位最高的是皇帝,所有人都要臣服於皇帝。帝制在中國也是維持了很長時間。僅僅是在今天小編要說的清朝,皇帝這個制度也是持續了200多年。

不過在清朝的時候,卻有一個最厲害的官職,他的權力實際上是大於皇帝的,很多人都會好奇,難道這個職位是軍機大臣?

其實不是的,軍機大臣雖然在清朝的時候地位很高,但他也是爲皇帝服務的,還是皇帝的臣子,是需要聽從皇帝的命令的。

經常看清宮劇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其實軍機大臣是隻有在清朝纔有的機構,他的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皇帝解決一下軍中的事情,不過最後也是需要皇帝親自批覆纔可以的,這足以說明軍機大臣的地位肯定是沒有皇帝高的。我們都知道,其實軍機大臣的設立在康熙時期是沒有的,他是到雍正的時候雍正爲了幫助自己分擔一些工作才設定的。

那麼肯定有人會問,既然軍機大臣都沒有皇帝地位高,那麼還有什麼官職的權力會高於皇帝呢?其實如果小編說出來,大家就會恍然大悟,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攝政王。

不過不是哪個皇帝都會設定攝政王這個職位的,清朝統治的200多年間,只有2個人曾高居此位。

第一個大家肯定都知道,因爲我們從小都看孝莊祕史,孝莊祕史上就有講過攝政王,那就是多爾袞。其實孝莊祕史裏面很多關於歷史的東西也是正確的。

多爾袞能力很強,他當攝政王也是因爲皇太極死後,順治皇帝年齡較小,不能擔此重任,而他又一直仰慕孝莊皇太后,不忍看她那麼爲難,所以纔有了攝政王這個職位。攝政王這個職位的設立本來就是因爲皇帝比較小,沒有處理政事的能力,所以在順治之後一直都沒有認識攝政王了。

另一個就不是特別有名了,這個人叫載灃,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他的身份其實是溥儀他爹。因爲當時清的沒落,所以光緒皇帝死了以後,並沒有合適的皇帝的人選,所以溥儀就當了皇帝,但是溥儀當時年齡又特別小,而載灃是溥儀他爹,他自然的就被封爲了攝政王,幫助溥儀處理國家大事。不過大家都知道,溥儀當皇帝那會兒清已經不行了,當時備受西方國家的欺負。

但是據傳載灃雖然沒有很大的能力,但是卻也是一個特別有氣節的人,雖然他沒有能力幫助清繼續輝煌,但是卻也是抵死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可是他雖然可以約束着自己,卻沒能管住自己的兒子,我們都知道,溥儀最後其實是一個傀儡皇帝,因爲他最後投降了,載灃也實在是無力迴天了,便天天把自己關在府裏。

不過後世對於載灃的評價也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爲他是一個有氣節的人,也有人認爲他是個沒能力的人,什麼事兒也沒有幫助大清做,不過這些話都是有道理的,你怎麼看呢?

自古皇權至上,爲何有些大臣的權力大於君王呢?

在古代有很多大臣的權利都是高於當朝皇帝的,而且這些大臣的手裏還掌握着廢立皇帝的權利,這些大臣不僅僅是控制了皇帝,還控制了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手裏掌握着朝廷的命運。一個朝廷中導致出現權臣的情況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在皇上還很小的時候就登上皇位,而這個時候的權利幾乎都是在於皇上親近的大臣手中;第二個原因就是皇室本來就已經是奄奄一息了,而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強大的家族站出來。

在歷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坐上皇位的,而這個時候幾乎沒有一位皇帝是專心於的,畢竟他們都還很小什麼都還不懂,一天只知道玩樂。而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位甚至幾位輔助皇帝的大臣,他們專門幫助年幼的皇帝處理朝廷中的事物,也可以說他們就是在執行皇帝的部分權利,久而久之那些有野心的大臣就會慢慢的控制朝廷。等到權力足夠大的時候,在皇帝手中的權力已經很少了,就比如明神宗時期的張居正。

如果當皇室內部出現內鬥,導致許多人都會請求外部的幫助,而這些大臣也不是免費的提高幫助的,自然是要提出一些條件,而這些條件之中就有賦予權力的。等到皇室內部的內鬥結束之後,一些權力大的大臣結合起來就能和皇室扳手腕了,甚至還會比皇室強大,而這個時候的國家大權就會被一些野心家所奪去,就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

這個時候可能很多人會問爲什麼不把這些大臣殺了,但是真正這樣做的可能是很少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些權臣的身邊是有許多支援他的人的,但是不能在明面上支援,因爲他們要在明面上支援皇上。就因爲皇上也需要這些人的支援,所以皇上是不會輕易就殺他們的。

淮南王劉長謀反案:漢初的鄭伯克段

對於西漢王朝來講,淮南這一國名可以稱得上一個詛咒。

從漢高祖劉邦設立這個封國開始到漢武帝劉徹將之廢除,頂着這個國號的王幾乎都有過謀反的履歷。

公元前196年,第一任淮南王英布舉兵造反,最終被劉邦親自領兵剿滅。

緊接着,劉邦封自己的兒子劉長爲淮南王。這是劉邦的稱帝后的一項既定方針,對異姓王的不信任使他多年來一直在設法除掉他們,並用自己的親屬來代替。

但問題是,這些人就真的靠得住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英布被殺的22年後,劉長就步了他的後塵。

劉長的幼年是不幸的。

他的母親本是趙王張敖府中的一位美人。劉邦路過趙國時張敖將其獻給他臨幸,美人因此而懷孕。

但張敖後來因爲捲入謀反案而被逮捕,這位美人也受到牽連下獄。在獄中美人試圖透過獄吏將自己懷上龍子的事情報告給皇帝以獲取赦免,但此時劉邦正因爲謀反一事大發雷霆而沒有理會。後來她又託人找到呂后,希望能透過呂后向劉邦講情放自己出去。

作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任皇后,呂后顯然缺乏經驗。原本村婦出身的她對自己老公沾花惹草的行爲本就十分不爽,現在聽說一個小狐狸精懷孕更是讓她醋意大發,因此也對此事不予理睬。

最終美人只能在獄中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便是劉長。

生下孩子後,劉長的母親對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感到非常憤怒,一氣之下自殺身亡。

因此劉長出生便沒有了母親。

但他又是十分幸運的。

母親死去後,獄吏將襁褓中的劉長交到劉邦面前,此時劉邦纔對自己的所作所爲感到懊悔,下令將這個孩子交由呂后撫養。

劉邦去世後,呂后開始對這些勾引老公的小妖精開展了瘋狂的報復,戚夫人慘死,絕大多數妃子被軟禁,而劉邦的幾個兒子幾乎都直接或者間接死在了他的手裏,甚至包括自己的親生兒子漢惠帝劉盈,雖然這並非出自她的本意。

呂后去世後,劉邦的兒子只有兩個人活了下來,一個是漢文帝劉恆,另一個便是淮南王劉長。

劉恆能夠活下來憑藉的是低調隱忍,而劉長能夠活下來則是靠呂后從小帶大的感情。所謂虎毒不食子,尤其在劉盈死後,劉長這個兒子便是和她最親近的人了。

其實不只呂后,漢惠帝劉盈和漢文帝劉恆也對這位弟愛有加,可以說,劉長是在寵愛中長大的。

但也正是這種寵愛,導致了他日後悲慘的結局。

溺愛中長大的劉長自然不懂得什麼是低調收斂,即便在漢文帝即位後,他仍然嬌縱任性,視法律爲無物,屢屢做出違法亂紀之事。

但漢文帝卻因爲這是自己唯一在世的弟弟而對他十分縱容,面對劉長的不法行爲,他每每都予以寬恕,這也讓劉長更加肆無忌憚。

公元前177年,劉長進京面聖,並藉着這個機會進行了囂張三連:

入朝時專橫跋扈;

與皇帝同乘一輛車出行;

對皇帝不用敬稱,而是非常無禮地稱其爲“大兄”。

見如此也沒有受到責罰,他進一步變本加厲,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審食其,呂后的寵臣,曾經在呂后主政時期和文帝即位初期兩度擔任丞相,獲封闢陽侯。

當初劉長的母親正是希望籍由他來說服呂后爲自己講情,但面對呂后旺盛的醋意,審食其也只是簡單傳達了意思,沒有過多進行勸說。

劉長因此將其視爲母親之死的罪魁禍首。

來到京城後不久,他便登門拜訪審食其。面對王爺的來訪,誠惶誠恐的審食其親自來到門前相迎。

就在此時,劉長從袖子裏掏出準備好的大鐵錘一錘將他擊倒,並讓身邊的隨從砍下其頭顱。

前任丞相,當朝列侯,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慘死在家門口。消息一出,朝野震驚。

犯下如此罪行的劉長卻毫無懼色,他上衣向皇帝請罪,同時指出審食其該死的三條罪狀:

沒有勸說呂后,導致自己母親自殺;

沒有勸說呂后,導致戚夫人慘死;

沒有勸說呂后,導致呂姓族人打破高祖“非劉不王”的盟誓而稱王。

如果不勸阻也算犯罪,那麼朝中的一干大臣甚至連皇帝本人都該論死。並且就算審食其真的有罪,也輪不到你劉長來行刑。

但漢文帝接受了他的說法,再度赦免了他的罪行。

公開殺害列侯這種大罪都能夠被饒恕,這讓劉長愈發得意忘形,隨後的舉動也更加荒唐。

“上帝欲其滅亡,比先使其瘋狂。”

其實不止上帝,有的時候,皇帝也是這樣。

劉長儼然成爲了大漢帝國的二號人物,不僅王公大臣害怕他,就連太后和太子都對他十分忌憚。

而且他的皇帝大兄對他又十分寬容,現在的他簡直無敵於天下。

於是從京城回到自己的淮南國中後,劉長更加放飛自我。

他自行任命原本只能由派遣的進階,甚至廢除朝廷法律,在領地內自行立法。更有甚者,還將自己的命令規格和出行規格都與皇帝對標。

此時的淮南國已經近乎一個王國,劉長在國中也與天子無異。

但貪慾往往像黑洞一般,越是試圖去滿足,就越是會發現其無法得到滿足。

如同天子畢竟不是真的天子,既然大兄什麼都不和自己計較,去搶他的皇冠也一定會得到允許的。

於是在公元前174年,劉長與屬下密謀,試圖勾結南方的閩越喝北方的匈奴裏應外合發動叛亂。

而他的部隊,只有七十個人,四十輛車。

簡直是匪夷所思。

當初淮南王英布舉全國之力反叛劉邦被擊敗,而濟北王劉興居率衆作亂,朝廷派了十萬人用了一個月纔將其剿滅,可見其兵力也不在少數。

而後來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光是吳王劉濞的一支隊伍就有三十萬衆。

如此兵力都無法擊敗朝廷,而他卻只帶了七十個人就試圖作亂,這簡直如同充氣錘來拆毀樓房一般荒塔。

但如此幼稚的計劃沒等到實現就被朝廷發覺,相關人等全部被治罪,劉長則被召往長安。

現如今,漢文帝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處理這個弟弟了。

鄭莊公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一位國君,他的母親不喜歡他而偏愛自己的小兒子共叔段,爲了他向莊公討要了上好的封地。

大臣向莊公指出他母親和弟弟對國家的危害,但莊公沒有壓制他們,反而一再縱容,使其野心一步步膨脹。直到弟弟認爲自己羽翼豐滿,準備聯合母親裏應外合推翻自己的時候,莊公抓住機會一舉將其擊敗,這樣既消除了威脅,又擺脫了兄弟的惡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伯克段於鄢。

而漢文帝對付劉長,用的便是這種方法。

作爲除文帝外唯一的高祖子嗣,如何對待這位弟弟對於漢文帝來說其實是件非常棘手的問題。

高祖的兒子大多死於,而漢文帝在即位後更是殺死了惠帝的兒子後少帝,此時若是對劉長進行嚴厲的管束,則很容易爲文帝招來一個兄弟不相容的惡名。

但劉長又偏偏是一個恣意妄爲之人,並且還是一個佔據大片領土的諸侯王,如果不加約束的話,日後一定會對朝廷產生威脅。

想要清除淤血,最好的辦法就是刺破面板將其釋放出來;想要除掉囂張的劉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快他的野心膨脹速度,讓他被得意衝昏頭腦。

劉長顯然沒有讓文帝失望。比起共叔段來,他沒有母親的幫助和扶持,而且性格和智商都比前者糟糕得多,居然擬訂出這種弱智計劃來自投羅網。

但事情到這裏還不算結束,如何處理這個弟弟,也是一個問題。

鄭莊公的做法很漂亮,但還是受到了後世的指責,因爲其目的太過明顯。

因此漢文帝想做得更漂亮一些。

鄭莊公之所以暴露了他的目的,主要是因爲他在最後主動下令攻擊了自己的弟弟。而漢文帝的打算,是將自己扮演成這一事件的被動參與者。

劉長進京後漢文帝並未採取任何動作,直到大臣們聯合上奏,一一列舉了劉長的種種罪行,請求將他治罪。

文帝回覆說:“朕實在不忍心給他定罪,讓大臣們開會討論吧。”

不久大臣們彙報了討論結果,衆人認爲還是要依罪,按照謀反罪判處劉長死刑。

文帝又回覆說:“朕不忍心將他處死,免除他的王位就可以了。”

這時羣臣又再度提議,雖然免除了他的死罪,但還是不能將他留在身邊,應該將他和他的妻兒老小遷往蜀地。

於是漢文帝最終“迫於羣臣的壓力”做出了“艱難的決定”:免除劉長的王爵,將他和他的兒子以及寵幸過的所有妃子一同遷往蜀地。

劉長被裝進了一輛囚車之中,被人押解着前往四川。

他一路上的飲食由途徑的各縣提供,但給他吃飯的時候,各縣的卻都不敢開啟囚車放他下來。

當年高高在上,享盡榮華富貴的劉長,此時卻像只猴子一樣被關在籠子,吃飯睡覺都任人圍觀。這份屈辱對於生性高傲的他來說,顯然是無法忍受的。

於是劉長不再吃飯,最終絕食而亡。

聞聽劉長的死訊,漢文帝失聲痛哭。

他哭得十分傷心,好像自己完全沒有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但在他下令遷徙劉長之初,大臣袁盎就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淮南王能有今天,和陛下的嬌縱脫離不了干係。淮南王性情剛烈,如今陛下用如此粗暴的方式對待它,臣擔心他在路上會有個三長兩短,陛下恐怕就要承擔殺弟的惡名了!”

而對於袁盎的話,漢文帝只是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只是磨練他一下罷了。

之前殺害列侯都沒有責備一句,如今卻突然用如此屈辱的方式磨練他,會產生怎樣的後果,皇帝未必想不到。

或許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於是在痛哭一番之後,漢文帝處死了一路上爲劉長供飯的所有縣級,並封了他的四個兒子爲列侯。

至此,隱患已經被排除,名聲也得到了保全,漢文帝似乎取得了成功。

但不久,民間還是流傳出了這樣的歌謠: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羣衆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這首民謠流傳到了宮裏,漢文帝迫於壓力,爲劉長上諡號,尊其爲淮南厲王;幾年後,又恢復了劉長淮南國的故地,將其一分爲三,分給了他的三個兒子。

其中繼承淮南國名號的,便是劉長的長子劉安。

而他,又將引發新的禍端。

左宗棠進京前可以乘坐八擡大轎,爲何進京後不可以呢?

就像現在的轎車是身份的標誌一樣,古代的轎子也是身份的標誌。

不過,清朝入關以後,爲了表示"不忘本",一度規定除了一部分人外,其餘所有文武都要騎馬,不準乘轎:"親王、郡王、大學士、尚書準其坐轎;貝勒、貝子、公、都統及二品文職大臣,俱不準坐轎,違者交部治罪,斷不寬宥。"違反了這個規定的文武,要受到嚴懲。

清朝出臺這個規定的初衷是好的,卻未免有些不人性化。年輕體力好,騎馬一點問題都沒有。那些上了年紀的就吃夠了苦頭——如果體力不支,從馬上摔下來,那就非死即傷了。於是,乾隆皇帝對這個規定進行了修改,允許一部分年老之人和疾病患者乘坐二人小轎上朝,"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體恤至意"。

允許乘轎的口子一開,乘轎的文武就越來越多了,乘坐的轎子五花八門,十分混亂。清朝是一個注重禮儀的王朝,對於這種現象難以容忍,便進行了規範。

八擡大轎作爲最高等級的官轎,所有在京的文武均不能使用。三品以上的京官,使用四擡大轎;三品以下的京官,使用兩擡大轎。

後來,朝廷考慮到京官出京的情形,規定三品以上的京官出京辦事時,能夠使用八擡大轎。畢竟,這時候的京官代表朝廷的形象,不能過於"寒磣"。

地方又不一樣了。清朝規定,總督、巡撫級別的封疆大吏,能夠使用八擡大轎。此外,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也能夠使用八擡大轎。

在總督、巡撫以下的,使用四擡大轎。

這就是清朝關於乘轎的規定。那麼,爲什麼說左宗棠進京前能夠乘坐八擡大轎,進京後反而不能夠乘坐八擡大轎呢?

左宗棠晚年時曾經兩次進京擔任軍機大臣。在兩次進京前,他在地方上的職務分別是陝甘總督和兩江總督。作爲總督,左宗棠自然有資格乘坐八擡大轎。可是,進京後,左宗棠雖然貴爲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可依然不能使用八擡大轎,只能乘坐四擡大轎。

乘轎不能亂坐,否則就是"違制"。清朝對於違制的處罰是很嚴厲的。雍正皇帝規定,凡副將及其以下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官,如不乘馬,"擅自違制乘轎者,革職"。道光時期,福建提督許鬆年就因違例乘轎,被革除職務。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參劾宜昌鎮總兵傅廷臣、鄖陽鎮總兵鄧正峯"公然乘轎,毫無顧忌。舊制新章,一概置之不理","請旨將其摘去頂戴,拔去花翎"。

你看,不就乘坐一個轎子,結果連烏紗帽和頂戴都搞丟了,代價未免太大了些吧?

當然,如果的後臺足夠硬,違制乘轎也沒有什麼問題。

乾隆皇帝的寵臣福康安,哪怕是外出打仗時,也要乘坐轎子,而且乘坐的轎子遠遠高出八擡大轎的規格,而是36人擡大轎。當然,這麼多轎伕,並非一起來擡轎子,而是輪流擡。每名轎伕都備着幾匹好馬,方便隨時換乘。所以,福康安的轎子速度很快,跟騎馬差不多。

然而,福康安並沒有因爲乘轎違制受到處罰。

對於有的來說,乘轎並不是一件長臉的事情,反而是一個負擔。因爲,從雍正時期開始,的轎子必須自己掏錢購買,轎伕的工錢也得自己支付。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年下來,一頂轎子得花費1000兩銀子。

許多三品以下的京官俸祿很低,根本就使用不起轎子,紛紛放棄轎子,改坐馬車。到了同治時期,只有一品以上的朝廷大員,纔有多餘的錢僱請轎子。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稗類鈔·舟車類》等】

皇后出行的規格是怎樣的?

皇后日常行走坐的是儀輿,具體樣式如下:

《清會典圖·輿衛九·儀輿》:“皇后儀駕儀輿,木質,髤以明黃。通高五尺九寸,上爲穹蓋高六寸七分,冠銀圓頂塗金高六寸三分;檐縱四尺七寸,橫三尺六寸;明黃緞垂帷,深一尺二寸,四隅系明黃絨紃,屬於直轅;四柱各高四尺七寸,縱四尺,橫三尺;門高三尺七寸;闊二尺五寸,明黃緞幃,紅裏。中置朱座,高一尺五寸;倚髤明黃,高一尺六寸,繪金鳳;坐具,明黃緞繡綵鳳。直轅二,各長一丈一尺五寸;橫杆二,各長七尺七寸,中爲鐵鋄金雙鳳相向;肩杆四,各長五尺二寸,兩端鑽以銅鋄金,舁以八人。”

隨行人員及隊形我在《清史稿》裏沒翻到有,不過清代格格 裕德菱寫的《清宮禁二年記》裏有太后日常儀仗的記載,人員配置應該是類似的:

太后之露輿以太監八人舁之,各衣其公服,殊奇異。太監總管,處輿之左;其次級者,處輿之右。各以其手護輿而行。太監之五品者四人行於前,其六品者十二人行於後,其手中各有所持,如衣,如鞋,如手巾、梳、刷、粉、鏡、針、紅黑墨、黃紙、煙、水菸袋等物。其末一人,則負一黃椅。此外尚有阿媽二人,婢女四,亦各有所持。餘見此,頗饒興趣,質言之,即一婦女之梳櫳室,而以人負之行者。皇帝隨行輿之右,皇后及諸宮眷,則行輿之左。

附贈一個《清史稿》裏的太后生日儀式:

皇后生辰儀:臣僚昧爽朝。皇帝、皇后大帳前拜日,契丹、漢人臣僚陪拜。皇帝升殿坐,皇后再拜,臣僚殿下合班陪拜。皇帝賜皇后生辰禮物,皇后殿上謝,再拜,臣僚皆拜。契丹舍人通名,契丹、漢人臣僚以次入賀。盞入,舍人贊,舞蹈,五拜,起居不表“聖躬萬福”。贊再拜。班首上殿拜跪,自通全銜祝壽訖,引下殿,復位,鞠躬。贊舞蹈,五拜。贊各祗候。引宰臣一員上殿,奏百僚諸道進表目。【一】教坊起居,七拜,不賀。控鶴官起居,四拜。諸道押衙附奏起居,賜宴,共八拜。契丹、漢人合班,進壽酒,舞蹈,五拜。引大臣一員上殿,欄外褥位笏,執臺盞進酒,皇帝、皇后受盞。退,復褥位。授臺出笏,欄內拜跪,自通全銜祝壽“臣等謹進千萬歲壽酒”訖,引下殿,復位,舞蹈,五拜,鞠躬。宣徽使奏宣答如儀,引上殿,笏執臺。皇帝、皇后飲,殿下臣僚分班,教坊奏樂,皆拜,稱“萬歲”。卒飲,皇帝、皇后授盞。引下殿,舞蹈,五拜。贊各祗候,引出。臣僚進奉如儀,宣宴如儀。教坊、監盞、臣僚上殿祗候如儀。皇后進皇帝酒,殿上贊拜,侍臣僚皆拜。皇帝受盞,皆拜。皇后坐,契丹舍人、漢人闔使殿上贊拜,皆拜,稱“萬歲”。贊各就坐。大臣進皇帝、皇后酒,行酒如儀。酒三行,行,行膳。又進皇帝、皇后酒。酒再行,大饌入,行粥。教坊致語,臣僚皆起立。口號絕,贊拜,稱“萬歲”,引下殿謝宴,引出,皆如常儀。

清朝官員要想坐“八擡大轎”,得是什麼級別的官職呢?

古人的出行方式與我們現在頗有不同,秦漢之際,皇家有專門的出行工具叫做“輦”,皇帝的轎子則稱爲“龍輦”,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則就千奇百怪了,達官顯貴甚至開始用牛、羊拉車作爲座駕,像宋文帝就偏愛羊車,雖然晃晃悠悠,但是他卻覺得自己很有品位。唐朝的時候,朝廷則規定百官騎馬代步,但是到了明清的時候,基本上就開始流行坐轎子了,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就更加的普遍了。

在清朝,只要你有錢,那麼即使是平頭百姓也一樣有資格坐轎子出行。但規格上卻是有規定的,並不能隨意越規矩,否則那就是要吃牢飯,甚至會被殺頭的。明的轎子只有皇家成員才能使用,三品以上的則可乘坐綠呢的轎子,其餘的則只能坐藍呢的轎子。

而至於轎子的錢從哪裏來,那當然是朝廷自己掏腰包了。那麼所僱用轎伕的薪酬誰支付呢?其實也是要自掏腰包的。當時的大清官於世龍被派往南方任職的時候,由於爲官清廉,根本沒有什麼積蓄,因此也就沒錢坐轎子,更被提養得起轎伕了,最終把妻子的首飾給賣掉,纔好不容易有了點路費。

清朝的時候,不僅規定了朝廷出行的轎子,而且還對轎伕有相關的規定。皇帝作爲最高的統治者,自然他的規格肯定是最高的,不僅是明,帶龍紋,而且他的轎子都是由16人擡的。至於京城的規格自然要低於皇帝了,那是不是他們就可以坐“八擡大轎”呢?

其實並不能,京城的雖然地位高,但是最多隻能坐四人擡的大轎。而且還要官職較高的纔有資格,若是在京城的官職低於三品的話,那就連四人擡的大轎都沒資格坐了,只能是用兩人擡的轎子出行了。那麼八擡大轎誰纔有資格呢?自然是皇室成員的特權,像妃嬪、皇子、王爺等,他們的身份高於一般大臣,卻又不及皇帝,因此他們日常出行都可以享受“八擡大轎”的待遇。

但是到了地方上卻又不同了,被朝廷委派到地方上任職的,出行轎子的規格則又不同於京城。雖然轎身顏色沒有變化,但是擡轎的人數不同了。原本京城能坐八擡大轎的只有皇親貴胄,但是地方官則不一樣,只要官銜三品以上便可以享受此待遇了。這又是爲何呢?其實主要是朝廷想要透過此來樹立威信,更好地治理百姓。

至於在地方任職官銜低於三品的,出行的規格自然是四人擡的轎子了。那要是一個知府或縣令偷偷給自己置了一頂八擡大轎,偶爾感受一下可不可以呢?當然不可以,一旦被發現或被檢舉的話,輕則受罰,重則丟官甚至掉腦袋。畢竟,清朝在這方面的規定十分嚴格,決不允許任何人逾越規矩。不過雖然不能提升自己出行的規格,降低規格那是可以的。比如一個巡撫購置不起八擡大轎,也養不起這麼多轎伕的話,那麼他坐四人擡甚至兩人擡的轎子也是可以的。

標籤: 皇帝 大臣 規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6lyk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