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道的步驟和要領是什麼

茶道的步驟和要領是什麼

茶道的步驟和要領是什麼

1、溫杯,把茶壺放入茶洗中,用沸水燙洗,再用茶夾將茶杯放入茶洗中,接着用沸水燙洗;

2、洗茶,取出茶壺茶杯,用茶匙將茶葉投入茶壺中,注入開水,3~10秒後倒掉茶湯;

3、泡茶,繼續往茶壺中注入開水沖泡,蓋上壺蓋燜泡3~7分鐘。

茶道是一種日本傳統文化,步驟和要領如下:

1. 準備:準備茶具和茶葉。茶具包括茶碗、茶匙、茶筅、茶壺、茶托等等。茶葉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2. 燒水:先把水燒開,然後讓水稍微冷卻一下,溫度約在80度左右。

3. 抹茶:用茶匙取適量的茶粉(一般爲2克),放入清水中攪拌均勻,然後把茶粉舀到茶碗中。

4. 加水:再往茶碗中加入熱水(約爲60~70毫升),輕輕地用茶筅攪拌,直到茶汁變成又稠又細膩的泡沫。

5. 奉茶:把茶碗用右手側拿起,左手放於右手上,再轉動180度,把茶碗遞給客人。當客人喝完茶後,要輕輕把茶碗轉回原位,再用右手接收茶碗。

茶道的要領:

1. 尊重茶具:茶具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格外珍視、細心呵護。

2. 簡約而清雅:要追求淡雅、簡約、清新的風格,以凸顯傳統茶道的優美。

3. 注意節奏:茶道步驟的整體流程是有規律的,要注意節奏和順序。

4. 心靜自然淨:茶道的核心在於心境的平靜和自然淨化,要透過茶道的過程體悟這一點。

5. 持之以恆:茶道是一門技藝,要長期持之以恆才能得到真正的領悟和提高。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道禮儀,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

茶道禮儀:

在茶道的禮儀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時,應當要將茶筅清洗乾淨,而在客人面前,將茶筅洗淨,然後輕敲三下舉起兩下後,便完成了清洗的動作。

而在結束的時候,則是先用熱水將茶碗中的餘茶洗淨,然後在用熱水洗淨茶筅,最後輕敲兩下後舉起,如此便完成了結束時的清洗動作。即使同樣是茶筅,但是開始和結束時的意義卻有不同,請不要加以混淆。

除此之外,在喝茶的時候轉動茶碗,是爲了要避免從正面飲用的意思,將茶碗轉動一圈半,並離開茶碗的正面後,便可以開始飲用,而飲用完後再加以清潔嘴角所碰觸之處,然而將茶碗轉回正面,如此重複。

茶道流程:

淨手,先引茶入荷,請來賓賞茶。

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洗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又迅速倒出,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薰香。

茶道注意事項:

1、茶具要清潔

家裏賓客來訪,先讓坐,後備茶。沖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乾淨。清洗乾淨後最好再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是禮誠待客最基本的禮儀規矩。

2、茶水濃度要恰當

泡茶,茶葉用量要適當,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泡出的茶沒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問問賓客的飲茶習慣,再根據客人的口味濃淡習慣沖泡。

3、端茶要得法

中國的傳統習慣是隻要兩手健全,都必須用雙手給客人端茶。此外,雙手端茶也要有講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

4、七分茶三分情

俗語有說:七分茶三分情,茶滿欺客。倒茶給賓客,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以倒七分滿爲宜,留下三分人情給客人是禮法。

5、添茶要及時

要時刻關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時,要義不容辭及時去添茶。添茶時,必須先給客人添茶,最後再給自己添。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甘冽的茶輕輕的押一口,脣齒間展開的不單單是茶與水的味道,還有人生的感悟在裏面,茶香清冽,擋不住歲月悠悠,下面和大家分享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1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個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纔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五道春風拂面: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六道封壺: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七道分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八道玉液回壺: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九道分壺: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道奉茶: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一道聞香: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二道品茗: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2

具體而言,茶藝可概括爲“三句話六個要素十二字”,即識茶鑑水,選具侯湯,投茶量時。

一、識茶

就是要能認識好茶,區分各種茶類和茶葉內在品質的優劣。明代張源在其《茶錄》一卷中即有“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的記述。其目的在於確保茶的色澤,香氣,味道得以充分發揮。

二、鑑水

亦即品水。要懂得什麼是好水,並能區分泉水,江水,井水等,以及各自不同的水質。不同的茶類用不一樣的水,特殊的茶類宜選特定的水。故曰:“蒙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但大部分茶人透過實踐普遍認爲:山泉水爲上,江水次之,井水爲下。普洱茶一般選用上好的山泉水沖泡,更能體現其香,甘,重,滑,色五大特徵。

三、選具

就是要根據不同的茶類選擇不同的沖泡器具。明代黃龍德在其所著的《茶說》中言:“器具精潔,茶愈這之生色,用以金銀,雖雲美麗,然貪賤之士未必能具也。”而事實上,金銀器具未必就好。一般來說,烏龍茶側重選擇紫砂壺沖泡,常用還可“養壺”;普洱茶選擇陶瓷或玻璃器具沖泡爲宜,既可賞色,又可避免因茶質不同而竄香奪味。

四、侯湯

就是觀察開水的變化,把握恰當的時機投茶沖泡。宋代蔡襄在其《茶錄》中有“侯湯最難”之說。因爲“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況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侯湯最難”。那麼如何侯得一壺好湯呢?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言:“水一入缸,便須急煮。侯有鬆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爲當時。大濤鼎沸,旋之無聲,是爲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五、投茶

即泡茶時的茶葉投放量要適中。我們既要根據茶具大小,也要結合品茶人數的多少來合理地確定投放茶葉量的多少,否則“小則香氣氰氫,大則易於散漫”。所以“大約及半升,是爲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餘以是增減”。

六、量時

就是按照投茶量的多少,準確地把握和衡量出每泡茶乃至每次沖泡時間的長短,以及可沖泡用的時間和每次投茶可沖泡的泡數。

只要上述六個要素都同時具備了,茶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也就全掌握了。同時,再以嫺熟自然,大方得體的沖泡技巧貫穿始終,並不斷賦予其美學功能,給人以美的感官享受,茶藝就有了不俗的表現。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3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2、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爲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3、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4、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5、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爲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爲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6、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透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擴展資料:

茶藝的分類

中國茶藝按照茶藝的表現形式分類可分爲四大類:

1、表演型茶藝

表演型茶藝是指一個或多個茶藝師爲衆人演示泡茶技巧,

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傳媒,吸引大衆,宣傳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這種茶藝的特點是適合用於大型聚會、節慶活動,與影視網絡傳媒結合,能起到宣傳茶文化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藝重在視覺觀賞價值,同時也注重聽覺享受。它要求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藉助舞臺表現藝術的一切手段來提升茶藝的藝術感染力。

2、待客型茶藝

待客型茶藝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藝師與客人圍桌而坐,一同賞茶鑑水,聞香品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茶藝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都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作與體驗,都能充分領略到茶的色香味韻,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藝,以及探討茶道精神和人生奧義。

這種類型的茶藝最適用於茶藝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普通家庭。修習這類茶藝時,切忌帶上表演型茶藝的色彩。講話和動作都不可矯揉造作,服飾化妝不可過濃過豔,表情最忌誇張,一定要像主人接待親朋好友一樣親切自然。

這類茶藝要求茶藝師能邊泡茶,邊講解,客人可以自由發問,隨意插話,所以要求茶藝師要具備比較豐富的茶藝知識具備較好的與客人溝通的能力。

3、營銷型茶藝

營銷型茶藝是指透過茶藝來促銷茶葉、茶具、茶文化。這類茶藝是最受茶廠、茶莊、茶館歡迎的一種茶藝。演示這類茶藝,一般要選用審評杯或三才杯(蓋完),以便最直觀地向客人展示茶性。

這種茶藝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說詞,而是要求茶藝師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因人而異,看人泡茶,看人講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生活地域沖泡出最適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葉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韻)。

講好茶,是指根據客人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巧妙地介紹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貴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內涵等),以激發客人的購買,產生“即興購買”的衝動,甚至“惠顧購買”的心裏。

營銷型茶藝要求茶藝師誠懇自信,有親和力,並具備豐富的茶葉商品知識和高明的營銷技巧。

4、養生型茶藝

養生型茶藝包括傳統養生茶藝和現代養生茶藝。傳統養生茶藝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佛教、道教的養生,如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睡眠、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使人們在修習這種茶藝時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

現代養身型茶藝是指根據現代中醫學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據不同花、果、香料、草藥的性味特點,調製出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口味的養生茶。養生型茶藝提倡自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深受越來越多茶人的歡迎。

成因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中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爲中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

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

茶本身存在着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成爲人際關係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薰陶。

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爲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迴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

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莊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於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

主題和表現形式的一致,透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茶道的順序

茶道的順序是:洗壺、沖泡、分杯、分壺、奉茶、聞香和品茗。

洗壺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分杯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分壺是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奉茶是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聞香是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品茗是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

擴展資料

中國茶道文化的歷史發展:

中國飲茶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秦漢時期,飲茶之風逐漸傳播開來,而到三國時,不僅上層權貴喜歡飲茶,而且文人也以茶會友。當時的飲茶方式,是將做好的茶餅灼成赤,然後打碎成末,過篩入壺煎煮,加上調料,然後煮透飲用。

南北朝時,由於僧侶們提倡坐禪的時候飲茶,使飲茶日益普及。當時,不僅一些文人墨客習慣於用茶來幫助思考,而且上層統治者也把飲茶作爲一種高尚的生活享受。隋唐時期,不僅士大夫和貴族階層喜愛飲茶,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把茶作爲日常飲料。

唐代的飲茶方式比早先的飲茶方式更加講究,那時的人們喝的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煮茶前,先用高溫持以火,並經常翻動,烤好的茶爰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當餅茶冷卻後再研成細末。在元代,飲茶的形式和方法大致沿襲了宋代的習俗,待客用茶提倡清茗伴茶點和茶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

                        百度百科-中國茶道

茶道的詳細操作程序

茶道的詳細操作程序

  中國是茶葉之鄉,飲茶是中國的傳統習慣,但是茶道的完整操作程序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接下來爲你詳細講解。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喝茶,衛生很重要,首先要洗手。然後請賓客賞茶,然後是賞茶具。這是爲了讓大家在喝茶前放鬆心情。

  第二道:燙杯溫壺

  把沸水倒入茶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清洗一遍,同時給茶具預熱,溫壺更有利於茶味的散發。

  第三道: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茶壺裏,這個過程叫馬龍入宮。程序非常簡單,茶藝表演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

  將沸水倒入茶壺裏,溫潤茶葉,然後迅速把水倒出。主要是爲了清洗一下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同時也可以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茶壺裏,倒水的過程中不要一次性把倒滿,分三次進行,這也是茶藝表演的一個優美程序。

  第六道:春風拂面

  倒水進茶壺的時候,水要高出壺口,然後用壺蓋拂去茶末兒,去掉浮在上面的茶葉,這個過程稱爲春風拂面。目的是爲了喝茶的時候不會喝到上浮的茶葉。

  第七道:封壺

  蓋上壺蓋,以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爲了儲存茶葉的`香氣。

  第八道:分杯

  開始進行喝茶的步驟,用茶夾分別把聞香杯、品茗杯一一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壺

  輕輕地把茶壺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茶藝表演裏把這個過程叫玉液回壺。這樣能使每個人都能品飲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第十道:分壺

  把茶湯分別倒入各個聞香杯裏,注意倒茶的時候,茶水斟七分滿即可,寓意着尊敬客人。

  第十一道:奉茶

  雙手舉托杯子,遞送到客人面前,遞送的過程中要注意禮儀,動作要輕慢,避免茶水溢出。

  第十二道:聞香

  邀請客人把茶湯倒入品茶杯裏,然後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感受茶葉帶來的感官刺激。

  第十三道:品茗

  最後就是品茶的時間,邀請客人使用三指拿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讓茶水在口齒間停留,慢慢感受茶水的鮮爽回甘。

  以上就是茶道的詳細操作程序,喝茶其實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哦。

;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自古國人愛喝茶,常常以茶會友,那麼你知道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都有哪一些嗎,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來看看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吧,希望能幫助到你。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1

1、淨手和欣賞器具;

淨手是衛生所需,也是出於對茶的尊重。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

2、燙杯溫壺;

用開水把所有茶具沖洗一遍(包括茶杯、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等),既可以殺菌,同時也給茶具預熱,這樣的茶更快容易入味。

3、放茶;

把茶葉放到茶壺裏,如果是比較熟悉茶道的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茶手法,看起來可能更有味道。

4、洗茶;

將熱水倒入壺中,水與茶接觸的一瞬間,茶葉彷彿也開始甦醒了。這是頭泡茶,一般都要迅速地將茶湯倒出,茶就算洗好了。

5、沖泡;

洗好茶後,再把沸水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如果比較嫺熟的茶人,或者處於茶道表演的需求,會有所謂鳳凰三點頭,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覆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姿態優雅。

6、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7、封壺;

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此步驟要注意泡的茶類以及浸泡時間,別把茶燜熟了。

8、分杯;

用茶夾把品茗杯分爲客人(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拿着杯口遞給客人,否則不衛生,也不禮貌)。

9、玉液回壺;

此時就該公道杯出場了,把壺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的作用就在於均勻茶湯濃度,讓大家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10、分壺;

將公道杯中的茶分別倒入客人的杯中,此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倒滿了,茶道講究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情,其實簡單理解就是避免倒的太滿,客人燙手。

11、奉茶;

常用奉茶的方法一般是雙手奉茶,用右手的伸掌禮表示請品茶,而客人則用右手伸掌禮進行對答,表示謝謝。奉茶時要注意先後順序,先長後幼、先客後主。

12、聞香;

在品茗之前,一般都會先聞聞茶香,尤其是好茶,未入口先聞其香。

13、品茗;

持杯手勢: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夾杯,中指托住杯底,並舒展開蘭花指(男士就不需要有蘭花指了)。這樣的持杯手勢稱作三龍護鼎,三根指頭譽爲三龍,茶杯如鼎。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2

一、茶量

茶葉的用量就是在每杯或每壺中放入適當分量的茶葉。要想泡出一杯(壺)好茶,首先必須掌握茶葉的用量。每次泡茶用多少茶葉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主要是根據茶葉的種類、茶具的大小以及飲茶者的飲用習慣而定。

1、因茶而異:茶葉種類繁多,茶葉用量也不盡相同。一般認爲,單飲法沖泡綠茶、花茶、黃茶、白茶時,茶水比例可掌握在1∶50~60爲宜,即每杯約置3克茶葉,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飲普洱茶時,茶水比例一般爲1∶30~1∶40,即5~10克茶葉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葉中,投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茶葉體積約佔壺容量的2/3左右。

2、因地而異:投茶量的多少與飲茶者的飲用習慣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常年以肉食爲主,缺少蔬菜,因此茶葉便成爲他們補充維生素的最佳途徑。他們飲用的茶葉多爲緊壓茶類,如金尖、康磚、茯磚和方包茶等,茶葉原料較粗老,所以普遍採用煎煮茶,並且在茶中加入糖、乳、鹽或其他調味品,茶葉用量較大。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廣大人民喜飲花茶,通常用較大的茶壺或蓋碗泡茶,茶葉用量較少。

3、因人而異:茶葉用量還與飲茶者的年齡結構與飲茶史有關。一般常年飲茶的中老年人喜飲濃茶,茶葉用量較多;初學飲茶的青年人普遍喜飲較淡的茶,茶葉用量較少;而原料較細嫩的茶則可採用沖泡法。

煮茶時,茶水比例可用1∶80,沖泡法茶水比例約爲1∶50。總而言之,泡茶用量的多少,關鍵是要掌握好茶與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則味濃;茶少水多,則味淡。

二、水溫

1、水溫高低: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物質溶出比例和香氣成分揮發的重要因素。水溫低,茶葉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發出來。但水溫過高,尤其是長時間加蓋悶泡,也會造成茶湯色澤和嫩芽黃變,茶香也變得低濁,也是俗稱的“熟湯熟葉”。一般而言,泡茶水溫與茶葉中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愈濃;反之,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也就愈淡。

2、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是因茶而異。細嫩的進階綠茶或黃茶,以75℃—85℃爲宜。茶葉愈綠、愈嫩,沖泡水溫越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也不會被破壞;水溫過高,茶湯容易變黃,滋味較苦,這是因爲茶葉中所含的咖啡鹼大量漬出,並且維生素C也被大量破壞。

一般的紅茶、白茶、花茶以及烏龍茶,宜用正沸的開水沖泡。如果水溫較低,茶葉中的有效成分不易漬出,茶味淡薄。烏龍茶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淋燙茶具,沖泡後在壺外用開水澆淋,以提高茶的色香味。

對於原料較老的緊壓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餅茶或磚茶撬好,高溫沖泡,也可放在壺中熬煮,可使茶葉在沸水中保持較長時間,充分提取茶葉的有效成分,以便獲得濃度適宜的茶湯。

三、沖泡時間

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係。據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可漬出40~45%;泡第二次,能漬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漬出20%左右;泡第四次,能漬出10%,泡第五次,則所剩無幾了,所以茶葉以沖泡四次爲宜。

當然茶葉沖泡的次數也是因茶而異,沖泡烏龍茶時,因爲壺小茶葉量多,故一般沖泡七次仍有餘香。而云南的普洱茶,沖泡十二次仍有餘香,甚至更長些,較耐泡。不同的茶葉由於茶芽嫩度不同,所以在沖泡時有着不同的具體要求。所以作爲一名愛茶之人應熟練的掌握不同茶葉的沖泡技巧。

茶道入門泡茶知識

溫杯

包括蓋碗和茶杯,主要目的就是讓茶具具有一定的溫度,以利於茶香揮發。部分人會在溫杯後,將茶葉置於蓋碗內,蓋上蓋後上下搖幾下,然後開蓋聞幹茶香氣如果說的.矯情點,就有點像部分西餐菜品在上菜時要求碟子的溫度類似,不過其實對於入門者來說,這並不是必須的一個步驟,直接將茶葉放在蓋碗裏泡也可以。

洗茶

這是一個有許多爭論的步驟,以目前茶葉精製水平來說,“洗”茶已經沒有什麼必要了,茶葉中的雜質早已在精製過程中剔除,而農殘又無法洗掉,所以就衛生而言,洗已經沒什麼意義,不過有部分老茶,的確會有呈味物質難以有效溶出的問題,因此,透過洗這一過程,讓茶葉在水中充分舒展,以利於後面幾泡茶中呈味成分的溶出,就使得洗這一過程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置茶

從放茶的容器中將茶葉置於蓋碗內,主要是根據控制置茶量,根據蓋碗容量,大概3-5g,如果有天平、電子稱之類的量一下當然好,沒有也沒關係,大概就是手抓一小撮那麼多,剛開始時候原則是寧少勿多,少了如果嫌不夠濃可以透過延長浸泡時間來改善

沖泡

水燒開,倒進去就好,什麼高斟低斟不用考慮,別燙着就行,剛開始時不用追求一定要倒滿水,大概八、九分就好,不容易燙手。洗茶的話倒完水立即出,就像之前謝掌櫃視頻裏的那樣。之後將濾網置於公道杯之上,第一泡大概浸泡10-15秒出湯,以後每一泡延長10秒左右。到了4、5泡以後,如果繼續沖泡,則需要延長更長的時間

品飲

先聞香、後品茶,茶湯溫度降低,會使得茶香變得不明顯,所以需要趁熱聞香,然後品飲茶湯,沒必要非得像許多老茶友那樣,喝的跟漱口似的,可以讓茶湯在口腔中稍作停留,然後正常嚥下就好了,感受下茶湯在口腔中留下的感覺以及嚥下後舌根兩側和喉嚨的感覺。

茶的種類

1、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主要花色有:西湖龍井茶、日照綠茶、雪青茶、碧羅春茶、黃山毛峯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竹葉青、都勻毛尖、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峯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西農毛尖。

2、紅茶: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1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主要花色有:祁門紅茶、滇紅、英德紅茶、正山小種紅茶等。

3、黑茶: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1種。普洱茶又分2種《一是傳統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雲南特有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經蒸壓自然乾燥一定時間貯放形成的特色茶。另1種也《就是現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經過潮水微生物固態發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烏龍茶: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1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6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爲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叢、凍頂烏龍茶等。

5、黃茶: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銀針、潙山毛尖、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等。

6、白茶:白茶則主要是透過萎凋、乾燥製成的。白茶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有:白毫銀針、白牡丹 。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3

溫具

用沸水衝淋所有茶具,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乾,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同時還起到清潔的作用。

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葉,往泡茶的壺(杯)裏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茶葉的數量隨不同茶葉而不同的,還有隨個人喜好而放。

沖泡

置茶後,將開水衝入壺中,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爲宜,沖泡時間一般爲5分鐘左右,沖泡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

倒茶

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

奉茶

奉茶時,需要用茶盤託着送給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請客人品茶。

品茶

茶泡好之後不可急於飲用,而是應該先觀色察形,接着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

茶道初學者泡茶步驟流程

  茶道的初學者應該如何泡茶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初學者泡茶步驟,一起來看看。

  茶道初學者泡茶步驟

  一、溫壺:用熱水淋茶壺,提高茶壺溫度,以免泡茶時水溫被茶壺搶走,影響茶湯的風味。

  二、置茶:等待茶壺溫熱的時間裏,將要泡的茶葉從茶倉中取出,放入茶則(普及一下,茶則就是從茶葉罐裏取茶葉用的工具和量器,詞較生僻,我剛入門時爲顯資深,常向外行秀此名)。這時可以請賓客賞茶,也借這個機會與客人交流,介紹他們認識此茶的特色,香氣?顏色?外觀?賞完茶後再放回原處。

  三、溫潤泡:將熱水均勻地淋在茶葉上,使茶葉受熱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水,淋上後立刻倒出來。目的在使某些比較緊結的茶(像阿里山石棹一帶的珠露茶)舒張,這樣茶湯纔會均勻好喝,也有些人覺得這樣比較清潔,但並不是每一種茶都適合溫潤泡這道手續。

  四、醒茶:將溫潤泡用的水完全倒到茶海當中,靜待一段時間讓茶葉舒緩。

  五、沖泡:注水量以所泡的杯數決定,放入的茶種,與茶葉量多寡會影響沖泡所需的時間。

  六、奉茶:將茶壺內所泡的茶完全倒於茶海中使茶色,茶味均衡並沉澱雜質。將茶倒入聞香杯中約七分滿,或用扣杯的方式,正面圖樣對正面圖像,倒過來奉茶增添品茶的樂趣(基於衛生考量,扣杯的方式只適用於第一泡)。

  七、品茶:喝茶的時候不要手拿杯緣,如果以右手喝茶,應把中指放在杯腹十二點鐘方位,拇指放六點鐘方位,並以八點鐘方位喝茶。並分成三次喝,感受熱茶,溫茶,與冷茶的滋味。

  茶道全流程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個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纔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封壺

  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品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茶道初學者泡茶的注意

  儀容禮表

  泡茶的時候,女性要把長髮挽起,以免頭髮掉落到茶湯裏,而且妝容要以淡雅爲主,不要過於濃妝豔抹;手上不宜配到過多首飾,會影響泡茶的美感;服裝以配合茶會氣氛或者茶具茶席爲主,穿得樸素大方就好。

  泡茶姿勢

  泡茶時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一處,身體要坐正、腰桿要挺直,在泡茶過程中也要保持身體的端正,不要因爲倒水、持壺而把身體歪到一邊。另外在泡茶過程中要放鬆全身的肌肉,不要因爲緊張而顯得過於拘謹,當你心情和身體都放鬆下來的話,泡茶的動作纔會顯得優美,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清潔茶具

  在泡茶之前,要先清潔茶具。就算茶具在之前已經清洗過了,還是得當着客人的面再清洗一遍。清潔茶具時不要用手觸摸茶杯,而是用茶夾夾取茶杯用沸水進行清潔。

  賞茶聞香

  清潔完茶具後,把幹茶倒進茶荷中,雙手端起茶荷遞給客人,讓客人觀賞一下幹茶的外形香氣。在茶藝表演中,一般會有聞香這一步,讓客人聞香的時候,也是用雙手拿起聞香杯優雅地遞給客人進行聞香。

  泡茶倒茶

  在泡茶的時候,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比如茶壺的壺嘴、公道杯的杯嘴還有隨手泡的壺嘴都是不能對着客人的,一般都是橫放;泡茶的過程動作不能太大,不要發出過大的碰撞聲。

  在倒茶的時候要把公道杯用茶巾擦拭一下,然後再倒給客人,倒茶一般七分滿就好,而且要按照輩分來倒,長者爲先。泡茶者左側爲德高望重的人,然後依次爲長者 敬者,千萬別坐錯了 倒茶依次從左到右

  奉茶添茶

  奉茶也是有講究的,雙手三指護墊又稱”三龍護鼎“不僅僅是雙手端給客人就行了,奉茶的時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端茶的時候手要平而且要穩,確保客人拿到茶的姿勢是舒服的。當客人杯裏的茶空了的話,得及時添上,不能讓客人的茶杯空,除非客人表示不用再添茶了。倒茶時還有一個細節特別要注意,“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世間有天地 人間有大小 茶倒7分 3分留天,這就是所謂7分茶水3分情義.

  自己品嚐

  泡茶並不是只能讓客人喝,自己不喝,泡茶者也是需要品嚐每一道茶湯的滋味。茶湯若是淡了或者濃了,可以適當改變沖泡的時間,以沖泡出最佳品質的茶湯。

  更換茶葉

茶藝流程的五個步驟

茶藝流程具體可細分以下步驟: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第二道:燙杯溫壺;

第三道:馬龍入宮;

第四道:洗茶;

第五道:沖泡;

第六道:春風拂面;

第七道:封壺;

第八道:分杯;

第九道:玉液回壺;

第十道:分壺;

第十一道:奉茶;

第十二道:聞香;

第十三:道品茗

茶道操作流程就是以上介紹的這樣,希望透過介紹後,大家都能夠了解其中的真諦,每一個泡茶步驟都是有講究,有含義的。雖然我們日常飲茶不需要這樣繁瑣的步驟,但是在接待來賓或是茶藝表演時都應該將其做到位。

茶道茶藝的幾大步驟是什麼

茶道的步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藝茶道的步驟,一起來看看。

茶藝茶道的步驟

  1、備具候用:將所用的茶具準備就緒,按正確順序擺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壺、公道

  杯、品茗杯、聞香杯等。

  2、恭請上坐:請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靜氣:焚點檀香,營造肅穆詳和氣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爲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開屏:介紹沖泡的茶具。

  6、葉嘉酬賓:葉嘉是茶葉的代稱,這是請客人觀賞茶葉,並向客人介紹此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特點。

  7、孟臣沐淋:用沸水衝淋水平壺,提高壺溫。

  8、高山流水:即溫杯潔具,用紫砂壺裏的水燙洗品茗杯,動作舒緩起伏,保持水流不斷。

  9、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撥入紫砂壺內。

  10、百丈飛瀑:用高長而細的水流使茶葉翻滾,達到溫潤和清洗茶葉的目的。

  11、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壺口的泡沫。

  12、玉液移壺:把紫砂壺中的初泡茶湯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溫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湯均勻分到聞香杯中。

  14、鳳凰三點頭:採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壺注水至滿。

  15、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壺體,洗淨壺表,同時達到內外加溫的目的。

  16、內外養身:將聞香杯中的茶湯淋在紫砂壺表,養壺作用的同時可保持壺表的溫度。

  17、遊山玩水:將紫砂壺在茶船邊沿抹去壺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乾壺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勻。

  19、關公巡城: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巡迴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至七分滿。

  20、韓信點兵:將最後的茶湯用點斟的手式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

  21、若琛聽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轉:將品茗杯倒扣到聞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將品茗杯及聞香杯倒置,使聞香杯中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雙手拿起茶托,齊眉奉給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禮。然後重複若琛聽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後一杯留給自己。

  25、空谷幽蘭:示意用左手旋轉拿出聞香杯熱聞茶香,雙手搓聞杯底香。

  26、三龍護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鑑賞湯色:觀賞茶湯的顏色及光澤。

  28、初品奇茗:在觀湯色、聞湯麪香後,開始品茶味。

  29、二探蘭芷:即沖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細品茶湯滋味。

  31、三斟石乳:即沖泡第三道茶。

  32、領略茶韻:透過介紹體會烏龍茶的真韻。

  33、自斟漫飲:可讓客人自己添茶續水,體會沖泡茶的樂趣。

  34、敬奉茶點:根據客人需要奉上茶點,增添茶趣。

  35、游龍戲水:即鑑賞葉底,把泡開的茶葉放入白瓷碗中,讓客人觀賞烏龍茶“綠葉紅鑲邊”的品質特徵。

  36、盡杯謝茶:賓主起立,共乾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別。

  茶道的步驟

  首先點火煮水,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將茶葉放入茶壺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爲宜。——“烏龍入宮”

  沸水衝入茶壺中,“高山流水”,即高處直接衝入,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之後蓋沫(將溢出壺頂的泡沫颳去)——“春風拂面”。

  蓋好壺蓋,以沸水淋於壺上。即對茶壺進行淋頂。——“重洗仙顏”

  第一壺茶爲洗茶不喝,沸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稱“洗杯”——“若琛出浴”

  第二壺茶,就可以準備斟茶了。

  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爲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玉液回壺” 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 將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此過程稱爲“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爲上等功夫。

  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將茶倒入品茗杯(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兩指夾聞香杯,向內翻轉),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最後,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兩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輕啜慢飲——“三龍護鼎”。

  佛道茶藝的步驟

  (一)蓮步入場

  在平和優雅的佛樂聲中,住持師和大師兄、二師兄、兩位沙彌尼身着佛裝,穿海青,披幔衣,輕移蓮步,進入禪房。衆尼拐彎走的是直角,佛家認爲無方不圓,要修到功德,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禮。行走坐臥,皆有佛理。

  (二)焚香頂禮

  進入禪房後按次序站於拜墊前,住持師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後,將香在燈上點燃,二指夾香,雙手頂禮,心中默唸:弟子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頭點繞小圈,焚香行禮。小圈代表十 方法 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間,三世是佛教中的時間,佛、法、僧是佛教“三寶”,焚香頂禮,表達虔誠之意。

  (三)禮佛三拜

  焚香之後再拜佛,這是標準的佛教拜佛儀式。兩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彎腰,右手按於拜墊代表佛,左手按於拜墊左上方代表法,右手從移至右上方與左手並齊,兩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蓮花掌,五體投地,心中想着爲衆生接福接壽,左手接福,右手接壽。收掌虛握,手心向下,心想將福壽施於衆生。古時的五福爲長命、富貴、健康、道德、和平。禮佛三拜,爲衆生祈求福壽雙全,與中國茶德的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相處、敬愛爲人一脈相承,意蘊相通。

  (四)普施甘露

  住持師到供桌前,合十行禮,取淨杯上一柱香點燃,擺放於供桌。右手持淨杯繞香三匝,左手仰豎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於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於杯上,豎二指靠杯邊,走到拜墊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寫佛字,在左手腕處寫佛字,並用柳枝蘸水點灑。然後長跪拜墊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點灑甘露。再繞四周向四方普灑甘露。佛教教義含普施甘露,普渡衆生。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悟之佛,而迷與悟,惑與覺,只在吾人方寸之間。而茶也古稱甘露,先苦後甘,其滋味在於自我品嚐,而難以明示。可見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五)打坐禪定

  禮佛三拜後,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便要打坐參禪入定。禪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坐禪要半跏趺而坐,頭背正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且“過午不食”。茶葉性淡,醒腦提神,利於佛教修練禪定。所以佛家把茶葉稱爲“神物”,歷來倡導 飲茶 ,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靜心自悟。

  (六)抽衣淨手

  在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禪定之時,沙彌尼即做泡茶的準備工作,脫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於操作。按照佛教的習俗,將衣服整齊有序地摺疊起來,放於墊上,默唸“阿彌陀佛”,虔誠認真。然後淨手,不僅爲了衛生,也是一種禮貌。

  (七)燙杯泡茶

  兩沙彌尼擺放好茶几。二師兄爲主泡,兩沙彌將茶具放在二師兄茶几上,然後生火燒水。五臺山佛茶用的是佛地聖水——般若泉泉水。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的功效,是泡茶的佳品,曾有“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煮水用的是五臺山千百年來傳統的粘土火爐和無煙硬木木炭,有“聖火煮聖水”之說。壺是山西傳統的泥沙壺,保留着泥土的自然本色,有良好的保味和保鮮作用。

  二師兄溫壺燙杯,注入茶海,靜心分茶,將茶三次分撥,置於壺內,默唸“阿彌陀佛”。接着以“銀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壺,然後以“菩薩點化”和“普渡衆生”的妙法沖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獻茶

  敬茶的順序是先敬佛、再敬師,然後獻賓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師、師兄。佛教講究功德,主張清心寡慾,明心見性,品茶悟道。敬師之後,沙彌尼將茶奉獻給各位來賓,賓客接茶時,端坐平視,雙手合十,行合十禮,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舉杯示意,纔可端杯品嚐。心靜平和慢慢細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領略情趣。佛茶品茶講究寧靜清逸的情趣,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樹。

  (九)收杯接碗

  要細心品茶之後,沙彌尼按順序收杯。陸羽在《茶經》中說: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佛教也規定“五戒”、“六度”,推崇精神的修養和生活的簡樸,貫穿在茶 文化 和佛教文化之中。

  (十)問訊退場

  在欣賞享受完禮佛茶的意境和甘苦之後,住持師和衆沙彌尼要向佛問訊、向賓客問訊,然後按順序退場。希望禮佛茶以獨特的魅力,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和無窮的回味。

茶藝的基本流程

茶藝的基本流程包括:淨手和欣賞器具、燙杯溫壺、馬龍入宮、洗茶、沖泡、春風拂面、封壺、分杯、玉液回壺、分壺、奉茶、聞香、品茗。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個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把茶葉放到器具裏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纔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封壺

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品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茶道禮儀流程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 飲茶 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茶道禮儀流程,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茶道禮儀流程

  備具候用

  茶道六君子: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針:用來疏通壺口,以便水流暢通。

  3)茶漏:放在紫砂壺口,擴大壺口面積,以便我們更方便的投入茶葉。

  4)茶則:用來量取幹茶。

  5)茶匙:用來拔取幹茶。

  6)茶夾:用來夾取聞香杯與品茗杯。

  杯託:用來放置聞香杯與品茗杯。

  公道杯:用來均勻茶湯,鑑賞湯色。

  紫砂壺:用來泡製烏龍茶。

  茶巾:用來點抹擦試外溢的積水。

  過濾網:用來過濾茶渣。

  聞香杯:用來聞取茶香。

  品茗杯:用來品茶。

  第一道

  淨手和欣賞器具

  這一步簡單來說,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

  燙杯溫壺

  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

  第三道

  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

  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同樣的動作進行兩遍。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另外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

  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

  春風拂面

  這一步爲了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

  封壺

  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

  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

  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

  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

  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

  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

  品茗

  這一步就是喝茶。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這也就是爲什麼漢字“品”有三個“口”的原因了。可以在談話期間持續喝茶,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關於茶道的精神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亦是如此,不似日本茶道有嚴格的儀式和濃重的宗教色彩。

  但茶道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爲兩類,

  一類是【混飲】:

  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圓、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

  另一類是【清飲】:

  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

  【清飲】又可分爲四個層次:

  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爲【喝茶】。

  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爲【品茶】。

  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稱之爲【茶藝】。

  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透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昭雪,這纔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標籤: 茶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envy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