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湖南茶葉歷史

湖南茶葉歷史

湖南茶葉歷史

湖南茶葉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據史書記載,唐代湖南有不少人愛喝茶,茶葉的種植和製作也很普遍。宋元時期,湖南開始逐漸形成了較爲完整的茶葉生產體系。

明代,湖南茶葉經濟取得了重要的發展。湖南沅江盆地、岳陽、衡山、醴陵、湘陰等地逐漸成爲茶葉的主要生產地。清代初期,湖南茶葉在全國範圍內名聲大震,以湘山茶最爲有名,因其品質極佳而被譽爲“天下第一”。

近代以來,湖南茶葉也逐漸發展出了不同的品種和品牌,如君山銀針、平江毛尖、眉山西湖龍井等。目前,湖南茶葉已經成爲中國茶葉業的主要生產地之一,茶葉文化在湖南也得到了廣泛傳承和發展。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湖南茶文化,獨特的飲茶文化

隨着湖南省旅遊業的開發,湖南茶文化被越來越多人瞭解。湖南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過去、現在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湖南省黑茶在我國茶葉經濟和民族團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現在,我們就走進湖南文化,看看湖南人與茶的故事。

湖湘茶文化的源流

湖湘茶文化,屬於湖湘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先秦帝王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交融混一的複合物,是古代巫術文化與瀟湘地域性神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如果從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可以說湖湘文化從遠古神農氏時代而至唐五代,始終閃爍着一種神祕文化的靈光異彩。此時的湖南是一部神話,湖湘文化是一部神奇的史詩。其淵源大至如下:

一是中國帝王文化。歷史上湖南先後有七個帝王歸葬(神農氏、舜帝、義帝、劉望、張邦昌、李自成、吳三桂),特別是炎帝神農氏、舜帝有虞氏與盤瓠(盤古)駐足湖南,使湖南先後成爲中國農耕文明與中華道德文明的發祥地,故湖湘文化包含着中國最古老的農耕文化(包括茶祖文化)與道德文化內涵。

二是善德文化。善卷,是湖南又一位上古賢士,是中華道德文明的奠基者,影響過堯、舜、禹三代聖君,爲歷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善卷是湖南常德人,隱居枉人山(常德德山),以善與德訓化子民,提倡“上善若水”與“厚德載物”。堯以爲師,舜欲讓位善卷,善卷不受,不知所行,後人將“善德山”(後改爲德山)修建善卷壇(即善德觀)和善卷釣臺,於是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的民謠。

三是古代巫術與道家,故湖湘文化以宗道、崇尚自然、“究天人之際”、尊崇道學爲基本特質,又與原始圖騰、宗教樂舞、民間儺戲結緣,以崇尚玄想與理性思辯爲審美特徵。

四是中國禪宗文化,特別是南嶽衡山、潭州潙山、常德德山與夾山,長沙嶽麓山、瀏陽道吾山,都是中國禪宗的重要發祥地,故湖湘文化始終塗抹着佛教禪宗的佛光神韻。

五是荊楚文化,湖湘文化本來屬於春秋戰國時期興盛的荊楚文化範疇,但其沾溉屈賈文學的藝術光輝,特別是屈原《離》與《九歌》等優秀詩篇以香草美人爲喻的創作手法與藝術風格,以及西漢青年文學家賈誼的智慧與才氣,給湖湘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生命。

六是宋代書院文化,特別是嶽麓書院與石鼓書院在南宋的興旺發達,故湖湘文化又是道學的、理性思辨的,以周敦頤爲先祖,以胡安國與胡宏、張栻與朱熹爲主將,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學的思想烙印,賦予湖湘文化以濃厚的哲學思辨。

因此,湖湘茶文化,與古代帝王神話結下不解之緣,記載着上古炎帝神農氏及其整個部族“嘗草別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偉大歷史功績,開創了中華農業文化的歷史新紀元,實現了人類文明由獸牧業向農耕生活的劃時代性的轉變,因而神農氏被尊爲中華民族遠古先祖的“三皇”之一。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經》)這“荼”,就是茶。神農大帝爲解決先民的飲食問題,遍嘗百草,終於從湖湘大地生長着的野生茶樹上,發現了茶葉的解毒作用,使人們開始重視茶葉,並利用茶葉,開掘了中華茶文化的長河之源。神農氏成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現與利用茶葉的飲用價值與醫藥功能的人,開創了人類飲茶的歷史,於是炎帝神農氏就成爲中國乃至世界的“茶祖”。所以,我們說:“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爲國飲,湖南爲先。”

這裏有西漢時期設定的中國唯一一個以茶命名的縣級行政單位——茶陵縣,《帝王世紀》和《路史》等記載,相傳炎帝晚年巡遊天下,積勞成疾辭世(有一說是誤食斷腸草去世)葬於“長沙茶鄉之尾”,經考證,“茶鄉之尾”即是茶陵。即茶山中的帝王之陵。炎帝神農氏陵在縣西三十里。史記“炎帝葬長沙之茶鄉”,至今,炎陵及相鄰的茶陵、安仁縣依然流傳着神農嘗草識茶的傳說。

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神農氏及其部族在郴州製作耒耜,播種百穀,教民耕種,解除百姓的衣食之憂;至今考古專家在永州道縣玉蟾巖發現13000年前的稻穀,比印度4000年的古水稻還要早9000年之久,打破了世界水稻界關於水稻起源於印度的神話。我們知道,茶樹栽培與茶葉生產,本身就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湖南農耕文化的繁榮,有力促進了湖南古代茶葉與湖湘茶文化的繁榮發展。

這裏是中國黑茶的原產地,安化縣乃是中國黑茶之鄉,黑茶生產的歷史之悠久,是任何地區無可比擬的。

茶與神話傳說驗證了湖南這方熱土茶的起源和旺盛生命,而有說服力的湖南茶以及茶文化的盛起,在“飲茶之風行於唐朝”和或者更早以前的歷史記載中俯拾皆是。唐朝末年,馬殷坐擁湖南,號楚王,規定湖南年貢茶二百餘擔。由此可以想象,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們已經在湖南的茶香裏舞文弄墨了。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挖掘中,出土漢隸書寫的“一笥”的竹簡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榮先生研究認爲:檟在漢前指茶。

1954年,長沙魏家大院第四號漢墓中(約爲文景帝之際,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質官印,上書“荼陵”二字。漢墓出土文物證實,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葉生產,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縣。隨葬品說明墓主生嗜好飲茶,死後將茶作爲陪葬。由此可見,湖南茶文化在茶史上的影響無論在禮儀、帛畫、繪繡、撰刻的藝術表達水平上,還是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深遠意義。

湖南人傳承了炎帝神農聰明求實、頑強堅韌的優秀品質,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天下爲己任”,“敢爲天下先”的湖湘傳統和在做學問時既追求“格物致知”以期達到“內聖”,也強調“經世致用”,造福世人的湖溯學術風格。

安化黑茶的歷史簡介?

安化黑茶屬黑茶類,因產自中國湖南益陽市安化縣而得名。以下是我爲大家整理的安化黑茶的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安化黑茶的歷史介紹

  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國的特有茶類,生產歷史悠久。安化產茶自唐代開始,已有產"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記載。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安化建縣後,朝廷在資水北岸建立博易場***即茶市***,用米、鹽、布、帛交換***專賣***安化茶葉。當時以"渠江薄片"爲代表的安化蒸青餅茶,還不是現代黑茶,但是,安化茶葉憑藉天然的優厚條件,隨歷史程序而逐漸發展起來。

  安化黑茶產製始於十六世紀初,據《明史茶法》記載,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疏奏雲:"商茶低僞,悉徵黑茶,產地有限。"這裏所指的黑茶是四川綠毛茶經過蒸壓形成的黑茶,難於滿足宮茶和商茶需求,同時也不及湖南安化民間實踐中形成的在初制中進行鍋炒、漚堆、火焙等工藝產製的黑茶。於是,商人越境至湖南採購。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值賤,商人率我境私販。"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徐僑奏稱:"漢川茶少而值高,湖南多而值下,湖南之行,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於酥酪爲宜。"由於湖茶量多、質好、價廉,吻合朝廷"以茶易馬"之願,在十六世紀末期,四川黑茶逐步被湖南黑茶所取代。

  道光元年***1820年***,陝西商人駐益陽委託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黑茶,受託行棧僱人下鄉採買茶葉原料,踩捆成包,以利運輸。最初大小形狀和重量不一,後來逐漸統一爲小圓柱形,重約老秤100兩,稱爲"百兩茶"。清同治年間,晉商"三和公"茶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與篾捆壓成圓柱形,每支淨重1000兩,稱爲"千兩茶"。這種茶主要是晉商經營,又以籍貫不同分爲"祁州卷"和"絳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縣、榆次等地茶商經營,每支重1000兩,產量較多;"絳州卷"爲絳州茶商經營,每支重1100兩,數量較少。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由於運輸受阻,安化黑茶產製受到影響。1939年5月,留學日本的大學士彭先澤先生在國民 *** 支援下,回到安化家鄉,開創了安化黑茶產製的新紀元,試壓安化黑茶磚成功,正式組建成立湖南省磚茶廠。新中國成立後的安化黑茶產業,得到了全面的規範化發展,實行統購統調,保障各少數民族茶葉供應,產品主銷國內七省***自治區***。

  1950年,中國茶葉公司安化磚茶廠開始試製茯磚茶,從涇陽僱請技工三名,並取涇陽水來安化開始試製,同時由武漢大學生物系趙教授來廠指導,進行近一個月的研究,主要對水熱處理,加茶汁、幹溼調劑火溫等諸工藝的控制,於1953年獲得成功,從此,"茯磚"移地築制的歷史得以改學。1958年,黑茶磚機制工藝壓制茯磚又獲成功,自此結束了幾百年手工築制茯磚的歷史。

  隨着科技的進步,茯磚茶也有了新的發展。荷香茯磚、原葉茯磚、金手築等創新產品便是在茯磚茶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荷香茯磚以安化黑茶和優質荷葉爲原料精製而成,除具有茯磚茶的功效外,還具有明顯的清熱、瀉火的作用。原葉茯磚獲得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傳統茯茶"切碎"工藝,保留葉片原有形狀,精選安化雲臺山野生茶樹原料,輕微氧化,"活性"強。金手築獲中國***北京***國際茶博會金獎。

  安化黑茶屬黑茶類,因產自中國湖南益陽市安化縣而得名。

  安化黑茶採用安化境內山區種植的大葉種茶葉,經過殺青、揉捻、渥堆、烘焙乾燥等工藝加工製成黑毛茶,並以其爲原料精製***包括人工後發酵和自然陳化***成安化黑茶系列產品,主要品種有"三尖"、"三磚"、"一卷"。

  成品幹茶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橙黃,香氣純正,有的略帶獨特的松煙香;滋味醇和或微澀;耐沖泡。

  中國自古就有"以茶治病"的歷史,古代民間採用老茶治療糖尿病、痢疾、傷風等的記載甚多。對黑茶功能的研究中,證明了黑茶至少有九大養生功效:補充膳食營養;助消化、解油膩、順腸胃;降脂、減肥、軟化人體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緩衰老,延年益壽;抗癌、抗突變;改善糖類代謝,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殺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菸酒毒害。

  除養生功效外,安化黑茶的保健效果更獨特。安化黑茶特殊的製作工藝過程中會自然發酵生成"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這種黑茶裏獨有的冠突散囊菌,富含18種氨基酸,45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

  茶葉中的礦質元素主要集中在成熟葉、莖、梗中,黑茶採製原料較老,礦質元素含量比其他茶類高。其中氟對防齲齒和防治老年骨質疏鬆有明顯療效;硒能 *** 免疫蛋白及抗體的產生,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並對治療冠心病,抑制癌細胞的發生與發展有顯著效果,茶葉中硒含量可高達3.8~***mg/kg。

  

安化黑茶的歷史介紹的人還:

1.黑茶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2.安化黑茶的歷史由來

3.安化黑茶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4.安化黑茶的主要品種

5.茶道安化黑茶的價值

6.陳年老黑茶與新黑茶的區別

湖南黑茶的起源?

黑茶生產始於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御使陳講疏奏雲:“商茶低僞,悉徵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16世紀以前記載的黑茶,是指四川由綠毛茶經做色後蒸壓而成,據湖南湘禮湘情黑茶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可見,當時禁止越四川境內私販湖茶。因此16世紀未期,湖南黑茶興起。湖南黑茶原產於安化,最 產於資江邊 的苞芷園,後轉至資江沿岸的雅雀坪、黃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爲集中地,品質則以高 溪和馬溪爲最著名。過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產,現在產區已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歷史 最盛時期的黑毛茶產量,是光緒年間的年產14-15萬擔。現在黑毛茶產量已超過50萬擔,比1950年增加了4倍以 上。 湖南黑毛茶經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而製造成。黑毛茶分爲4個級,高檔茶較細嫩,低檔茶較粗老。一級茶條索緊卷、圓直、葉質較嫩,色澤黑潤。二級茶條索尚緊,色澤黑褐尚潤。茶條索欠緊,呈泥鰍條,色澤純淨呈竹葉青帶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級茶葉張寬大粗老,條鬆扁皺摺,色黃褐。湖南黑毛茶內質要求香味醇厚,帶松煙香,無粗澀味,湯色橙黃,葉底黃褐。

誰能介紹一下湖南飲茶的歷史?

湘江北去,源遠而流長,湖南的茶文化也如同湘江一樣源遠流長。

說道茶湖南是不能不提的,說茶而不提湖南那是在割裂歷史。最早關於茶的記錄應該是關於神農的傳說了。書上曾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闢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新語道基篇》),“斫木爲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耜耕農業,還“以火德王天下,是爲炎帝。號曰神農,死託祀於南方”(《呂氏春秋》)。神農“嘗草別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三大貢獻,創拓了中華原始農業,被尊爲中華民族的“三皇”祖先之一。“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經》)神農發現了茶葉的解毒作用,使人們開始重視茶葉,並利用茶葉,開掘了茶文化之源。《呂氏春秋》中有“神農死託祀南方”之說,據《帝王世紀》和《路史》等記載,相傳炎帝晚年巡遊天下,積勞成疾辭世(有一說是誤食斷腸草去世)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帝葬長沙茶鄉之尾是茶陵。炎帝神農氏陵在縣西三十里。史記雲帝葬長沙之茶鄉”(即邑西康樂鄉,《酃縣誌》卷之四,炎陵帝紀,同治十二年重修)。宋乾德六年(公元967年),太祖派人訪遍全國古陵,終於在湖南茶陵縣南百里的白鹿洞(今炎陵縣康樂鄉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於是建廟祀奉,綿延後世。至今,炎陵及相鄰的茶陵、安仁縣依然流傳着神農嘗草識茶的傳說。所以說到了茶,即便是神話傳說也是同湖南這塊熱土有着息息相關的聯繫。

當然這樣的傳說似乎沒有多少的說服力,畢竟說來都是些神話了的傳說。但是如果按照飲茶之風行於唐朝的說法,湖南茶依然有着值得濃墨重彩的一面。唐朝末年,馬殷佔據湖南,號爲楚王。當時湖南商賈能在中原地區行走的最重要一個條件便是湖南每年需要進貢25萬斤的茶葉給中原的朝廷。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們便是在湖南的茶香裏舞文弄墨,僅僅這點就可以讓人浮想聯翩。

但是顯然茶在湖南不是唐朝纔開始的事情。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挖掘中,出土漢隸書寫的“一笥”的竹簡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榮先生研究,認爲即檟異體字,而檟在漢前指茶(也有學者認爲是指桔柚一類的水果)。一號墓主爲西漢長沙國丞相軚侯利蒼之妻辛追,於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入葬,出土的一幅絹帛繪畫,有人考證有一幅爲《敬茶仕女圖》。三號墓爲利蒼之子後元四年(前160年)入葬,一、三號墓文物中“一笥”,“笥”的竹簡或木牌出現了四次。

至於1954年在長沙魏家大院,第四號漢墓中(約爲文景帝之際,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質官印,上書“荼陵”二字。漢墓出土文物證實,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葉生產,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縣,隨葬品說明墓主的生前嗜好飲茶,死後將茶作爲陪葬。這些物品是我國茶史上最早的文物,無論在禮儀、帛畫、繪繡、撰刻的藝術表達水平上,還是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深遠意義。

當然湖南在中華茶文化方面的貢獻也是多方面的,我們不單可以列舉這樣的歷史事實,更可以從古到今流傳至今的很多東西來尋訪到湖南茶文化悠遠的馨香。譬如說:嶽洲窯,銅官窯。陸羽《茶經》四之器記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

湖南嶽州窯自被陸羽《茶經》中列爲唐六大名窯之後,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見於任何史籍,1953年經考古挖掘始知嶽州窯系湘陰城南鐵角嘴窯頭山一帶,發現裸露在窯地的大量文物。1983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樹鎮百梅村,又發現15萬平方米的百梅窯址,最厚的文物堆積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鉢、碟、壺、瓶、罐,釉色多樣清鮮,紋飾講究,上層爲宋瓷,下層爲東漢青瓷。1986年普查在湘陰湖江岸邊發現古窯址25處,其中青瓷窯址就有18處之多,1997年馬王墈窯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窯具和隋代龍窯,有8個文化層次,包含唐、隋、南朝(樑)、東晉、西晉、東吳六個時段,延續500餘年。其西晉匣鉢,使“匣鉢燒造法”向前推進300餘年,這一重大發現爲中國青瓷技術發展史尋到了源頭,證實了嶽州青瓷在中國青瓷史上應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窯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

嶽州瓷的釉色以青綠居多,青黃者少,釉層較薄,玻璃質滲光亮。初唐,嶽州瓷大多隻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成爲該窯產品的一特色,《茶經》中指的嶽瓷和越瓷一樣,較其它瓷色青,並評說“青則益茶”。從出土文物來看,嶽窯的青瓷、生活瓷、工藝瓷都有生產。生活瓷有隋代有青瓷小杯,青瓷足杯;東晉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爐;東漢的青瓷雙系壺;三國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碗。工藝瓷有車馬人物、動物、家禽等。晉代青瓷穿山甲及雞塒造型美觀,真逗趣,體現出十分高超的技藝。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與嶽州窯同時存在的長沙窯。長沙窯址設在銅官鎮,又稱銅官窯。其產品在國內外有大量出土,歷史影響頗大,也是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窯。長沙窯與衆不同的是胎以灰白色爲主,釉以青中泛黃爲主,另有黑白、褐綠彩釉;紋飾豐富,以釉下彩爲其特色;器形品種多,形狀各異。而且長沙窯開創了以文爲飾的先例,在一唐代出土的青釉褐彩壺上記有一首忘年愛情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詩文趣味,具有濃厚的風土氣息。據考證,嶽州窯先,長沙窯後,後有長沙窯取代嶽州窯之勢。近年在日本、韓國、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學家在挖掘八、九世紀文化遺址時,發現有長沙窯瓷。1974年在寧波出海口處發現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幾百件越窯和長沙窯青瓷。

唐代湖南兩地瓷窯生產及銷售盛況空前,李羣玉的《石瀦》一詩,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古岸陶爲器,高林盡一焚。焰江湘浦口,煙濁洞庭雲。回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詩中作者目睹瓷窯的蓬勃發展,以至擔心挖瓷泥會挖到南嶽衡山,火神祝融死後埋在南嶽衡山。另外,詩人劉言史與孟郊在洛陽北山野之泉飲茶時也曾寫到湘瓷:“宛如摘山時,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可見當時湘瓷已發展到了相當規模,並在全國頗有影響。

當然說到了茶,更加不能忘記的是“茶禪一味”的說法,而至於茶禪那更是與湖南有這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教自隋朝由印度傳入中國以來,就開始與茶結緣,與“自古高山出好茶”,“自古名山多寺廟”聯在一起。唐以來茶作爲一種文化現象,與宮廷、寺院文化融爲一體,茶禪聯姻,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特殊現象,僧侶飲茶,擊鼓爲號謂之“茶鼓”,僧寺茶室謂之“茶案”,寺廟管茶製茶之僧謂之“茶僧”,以茶齋戒,以茶參禪已成爲風尚。

人們談起茶就會想到趙州和尚(從諗禪師)一連說三個“吃茶去”的機緣法語,也會記起乾隆皇帝將杭州三塔寺改爲“茶禪寺”的典故,還會聯想到餘杭縣的“徑山茶宴”。1992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節在湖南常德召開,參加會議的日本朋友說:“石門夾山寺是‘茶禪一味’的發祥地。”

唐代高僧善會禪師,在其師傳子德誠偈語“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崖泉”的指引下,在夾山寺以茶參禪,夾山和尚因茶悟道,造就深厚的茶禪功底。北宋徵宗政和年間,圓悟克勤大師主持靈泉禪院(即夾山寺),在其碧崖方室編著了10本《佛果圓悟禪師碧崖錄》,“頌古百順”,圓悟克勤大師以自己獨特的傳法方式,形成該寺特有的碧崖禪風,逐漸流傳國內外。《碧崖錄》成了當時中國禪學臨濟宗經典,譽爲“宗門第一書”。當時日本留學生學成回國,圓悟大師手書“茶禪一味”爲印可證書,後流傳日本,尊奉爲日本茶道之魂,成爲日本茶道的稀世珍寶。現存夾山禪寺院內的“茶禪一味”碑,爲今人所書。時至今日,以茶禪一味爲書者,獨此一處。

“茶禪一味”的學術價值在於證實茶與禪的結緣,既發展了茶文化也發展了佛文化,這種現象被現代稱爲雙蠃發展,把兩種需要悟道的信仰和理念,歸傳在同世界融和忘我的境界之中。其次,“茶禪一味”是茶文化的一個主要學術分支。2003年4月中國茶葉學會與湖南石門縣聯合舉辦了2003中國石門夾山茶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爲石門是“茶禪之鄉”。

如今,當心情舒暢時,不如坐於湘江之濱,泡一壺熱茶,是否更加的覺得湘茶悠悠!歷史已經給湖南的茶文化書寫了濃重的一筆,但是更加輝煌的明天還有待湖南的茶人們奮力前行。

論湖南茶文化的歷史地位http://www.teascience.com/fulltext0501/1.htmfilename=CYKK200501000&dbname=CJFD2005&filetitle=%E8%AE%BA%E6%B9%96%E5%8D%97%E8%8C%B6%E6%96%87%E5%8C%96%E7%9A%84%E5%8E%86%E5%8F%B2%E5%9C%B0%E4%BD%8D

公元845~1985年的黑茶文化史

黑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後期的茶馬互市。

唐德宗貞元年間,約785-804年。

據《封氏聞見錄》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湖南茶葉生產歷史十分悠久。

歷史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農氏,最後就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縣鹿原陂,證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湖南就有茶樹生長,並被神農氏發現和利用。

至今炎陵縣山上仍有野生茶樹生長。

  湖南黑茶生產始於湖南益陽安化縣。

據唐·楊燁《膳夫經手

錄》記載,唐朝時,安華所產渠江薄片,已遠銷湖北江陵、襄陽一帶。

五代毛文錫的《茶譜》記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說“譚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這證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產,在當地有些名氣,而這種茶色澤爲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澤,說明當時就有黑茶生產。

2009年,安化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黑茶生產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認爲是始於十六世紀初,理由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陳講疏奏雲:“商茶低僞,悉徵黑茶。

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買。”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可見,當時禁止越四川境內私販湖茶。

因此16世紀末期,湖南黑茶興起。

  湖南黑茶原產於安化,最早產於資江邊上的苞芷園,後轉至資江沿岸的雅雀坪、黃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爲集中地,品質則以高家溪和馬家溪爲最著名。

過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產,現在產區已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

  據說,明嘉靖年間,資江下游出現了商埠重鎮東坪和黃沙坪,它們與喬口和黃沙坪對岸的酉州一起,以茶葉爲發端,成爲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點。

清代集黑茶生產工藝之大成而問世的“千兩茶”,被近代人譽爲“世界茶王”。

現今故宮僅存的一支“千兩茶”已成爲無價之寶。

清末,安化茶葉名馳天下,茶葉產業盛況空前。

目前,尚有百年曆史的茶行、茶亭、茶書、茶鍾、茶馬古道驛站、茶具、茶歌、茶謠、茶俗存在於民間。

近年益陽茶廠生產的湘益進階茯磚茶,具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調理腸胃、消炎、防輻射等獨特功效,在邊疆地區流傳着“喝酒要喝伊利特,喝茶要喝益陽茶”之風。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茶葉保健功能的逐步認識,黑茶必將成爲人們首選的健康飲品。

“喝安化千兩茶,添人間百歲壽”、“多喝茯磚茶、健康千萬家”。

追問

從起源開始.歷史事件循序漸進.一直到1985年最好.

這個複製的 我看見過了

湖南茶葉的歷史沿革

據史冊《漢志》記載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產茶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是我國人工栽培茶樹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貢茶就有十二萬公斤。到十九世紀,湖南的茶樹栽培面積已上百萬畝,現有茶園面積一百八十萬畝。

黑磚茶歷史

1.黑茶的歷史

黑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後期的茶馬互市。

唐德宗貞元年間,約785-804年。據《封氏聞見錄》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湖南茶葉生產歷史十分悠久。歷史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農氏,最後就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縣鹿原陂,證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湖南就有茶樹生長,並被神農氏發現和利用。

至今炎陵縣山上仍有野生茶樹生長。 湖南黑茶生產始於湖南益陽安化縣。

據唐·楊燁《膳夫經手錄》記載,唐朝時,安華所產渠江薄片,已遠銷湖北江陵、襄陽一帶。五代毛文錫的《茶譜》記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說“譚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

這證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產,在當地有些名氣,而這種茶色澤爲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澤,說明當時就有黑茶生產。2009年,安化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黑茶生產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認爲是始於十六世紀初,理由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

2.黑茶有些什麼歷史

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產的,由綠毛茶經蒸壓而成的邊銷茶。由於四川的茶葉要運輸到西北地區,當時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必須減少體積,蒸壓成團塊。在加工成團塊的工程中,要經過二十多天的溼坯堆積,所以毛茶的色澤逐漸由綠變黑。成品團塊茶葉的色澤爲黑褐色,並形成了茶品的獨特風味,這就是黑茶的由來。黑茶是利用菌發酵的方式製成的一種茶葉,它的出現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由於黑茶的原料比較粗老,製造過程中往往要堆積發酵較長時間,所以葉片大多呈現暗褐色,因此被人們稱爲“黑茶”。黑茶按照產區的不同和工藝上的差別,可以分爲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和滇桂黑茶。對於喝慣了清淡綠茶的人來說,初嘗黑茶往往難以入口,但是隻要堅持長時間的飲用,人們就會喜歡上它獨特的濃醇風味。黑茶流行於雲南、四川、廣西等地,同時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 *** 爾族的喜愛,現在黑茶已經成爲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生產歷史悠久,以製成緊壓茶邊銷爲主,主要產於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主要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邊茶、廣西六堡散茶,雲南普洱茶等。其中雲南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負盛名。

3.磚茶的歷史,涇陽茯茶的歷史

涇陽茯磚茶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涇陽茯磚茶屬黑茶類,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興於宋,盛於明清和時期,數百年來與糧、奶、肉一起,成爲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涇陽茯磚茶在歷史上遠銷西北乃至更遙遠的中西亞各國,不僅帶來了當地商業的繁榮,產業的興盛,更承載着秦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爲、開拓進取的豪邁情懷。今天的中國,今天的陝西,今天的涇陽,無疑正處在歷史上又一個全盛的輝煌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涇陽茯磚茶定會迎來她又一個更加燦爛的美好明天。

絲綢之路神祕之茶——涇陽茯磚茶的歷史地位

中國茶按基本類分有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涇陽茯磚茶屬黑茶類;按再加工茶類分有花茶、緊壓茶、萃取茶等,涇陽茯磚茶又屬緊壓茶類。全國一千多種茶品中,唯涇陽茯磚茶品中生長繁殖有一種有益麴黴菌——“金花菌”,生物學家現定名爲“冠突散囊菌”。它是涇陽茯磚茶的獨特之處,因而形成了涇陽茯磚茶的獨特風格。

“涇陽茯磚茶”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的人羣飲用。特別是對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涼地區,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遊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況下因而,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4.黑茶的歷史

黑茶(dark tea),因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故得名。

黑茶屬於六大茶類之一,屬後發酵茶,主產區爲四川、雲南、湖北、湖南、陝西、安徽等地。傳統黑茶採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較高,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

黑毛茶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爲湖南黑茶(茯茶、千兩茶、黑磚茶、三尖等)、湖北青磚茶、四川藏茶(邊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雲南黑茶(普洱熟茶)、廣西六堡茶及陝西黑茶(茯茶)。

“黑茶”二字,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僞,徵悉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爲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

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甘肅通志》)。此茶系蒸後踩包之茶,具有發酵特徵,實爲黑茶無疑。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漢代時由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渠江鎮生產的渠江皇家薄片, 安化素有加工煙燻茶的習慣,茶葉透過高溫火焙,色澤變得黑褐油潤,故稱“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發酵的方式製成的一種茶葉。

湖南黑茶起源於秦漢時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狀不一的扁平薄片狀,源於安化縣渠江鎮,黑茶薄片又稱爲黑茶宗祖薄片,民間相傳爲張良所造,俗稱“張良薄片”。漢代時黑茶薄片成爲皇家貢茶,稱之爲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四川黑茶起源於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時茶馬交易中早期。茶馬交易的茶是從綠茶開始的。

當時茶馬交易茶的集散地爲四川雅安和陝西的漢中,由雅安出發人措馬馱抵達 *** 至少有2~3個月的路程,當時由於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雨天茶葉常被淋溼,天晴時茶又被曬乾,這種幹、溼互變過程使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馬背上形成的”說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們就在初制或精製過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於是就產生了黑茶。

黑茶在中國的雲南、湖南、陝西、廣西、四川、湖北泉城紅、泉城綠等地有加工生產。黑茶類產品普遍能夠長期儲存,而且有越陳越香的品質。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稱南路邊茶其製作工藝極爲複雜,經過32種古法制成,而且由於持續發酵的原因,所以極具收藏價值,她是古茶類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種。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產地,已有1300年曆史。

明代嘉靖年間,陝西涇陽商幫陸續來雅安投身邊茶行業。他們的資金雄厚、經商有道,從明到清先後創辦了10餘家茶號,經營規模很快超過當地川幫,每年認“引”數額佔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

藏茶品之“紅、濃、陳、醇”。“紅”指茶湯色透紅,鮮活可愛;“濃”指茶味地道,飲用時爽口酣暢;“陳”指陳香味,且儲存時間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濃厚;“醇”指入口不澀不苦、滑潤甘甜、滋味醇厚。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透過特殊工藝持久發酵製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種對人體有益的有機化合物,約700種香氣化合物,無機物也相當豐富,包括磷、鉀、鎂、硒等不少於15種礦物質。 黑茶按照產區的不同和工藝上的差別,可以分爲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

益陽黑茶的歷史

傳說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運茶的馬幫經常遇到下雨,淋溼了茶,茶商心痛不甘心丟棄。途徑一個痢疾橫行的村子,村裏掛了很多人。村民們沒吃沒喝。茶商想自己帶的茶長黴了,不值錢了,就送給這些可憐的家庭吧。結果奇蹟發生,村子裏的人們痢疾全好了。事實上,益陽黑茶的產生,比傳說中的要早得多。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私茶。”益陽黑茶益陽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主要由於海外市場的徵購,這一原產地在安化山區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紀之初璧現,並風靡廣東及東南亞市場。其聲譽之盛,已不亞於當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權威的臺灣茶書譽爲“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紀)參照四川烏茶的製造方法,加以改進,製成黑茶。烏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殺青(鍋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葉氣,滋味醇和,有松煙香,更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歡迎。當時,喇嘛常至京師禮佛朝貢,邀請賞賜。回藏時,明朝廷賞給許多禮物,其中茶葉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倉撥給,但喇嘛們卻繞道湖廣收賣私茶。湖廣黑茶最合他們的口味,而黑茶主產於安化一帶,後統稱益陽黑茶。

益陽黑茶至晚產於15世紀後期,通常經由湖北運銷北方和西北。由於安化茶滋味濃厚醇和,且量多價廉,西北那些領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採購私販。從明至清,茶葉都屬於朝廷的“計劃供應商品”,而四川茶、漢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點生產商品”,利厚暢銷的益陽黑茶很快讓漢茶和川茶市場冷落,產銷蕭條。明朝萬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僑爲湖南茶葉在奏本中打架,一個要求朝廷頒令禁運,免妨茶法馬政;另一個認爲湖南茶對西北遊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後經戶部裁定,報請皇帝批准:自後銷西北的引茶,以漢、川茶爲主,湖南茶爲輔。至此,益陽黑茶纔算成了官茶。

經過茶商和市場的長期甄選,益陽黑茶逐漸興盛起來。晉、陝、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幫,來安化採購和製作黑茶。資本雄厚的晉、陝、甘茶商,還在安化建有樓閣,設立行幫組織和商業鋪面。資江沿岸各處,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業繁榮的市井,如黃沙坪、酉州、苞芷園、小淹、邊江、唐家觀、雅雀坪、東坪、橋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陝西商人駐益陽委託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黑茶,或以羊毛、皮襖換購,因資金較少進貨不多,人稱“滾包商”。受託棧行僱人下鄉採買茶葉原料,踩捆成包,以利運輸。最初大小形狀和重量不一,後來逐漸統一爲小圓柱形,重約老秤10斤,稱爲“百兩茶”。清同治年間,晉商“三和公”茶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與篾捆壓成圓柱形,每支淨重1000兩(16兩老秤合37.27公斤),稱爲“千兩茶”,圓柱長約5尺(166.5公分),圓周1.7尺(56公分)。這種茶主要是晉商經營,又以籍貫不同分爲“祁州卷”和“絳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縣、榆次等地茶商經營,每支重1000兩,產量較多;“絳州卷”爲絳州茶商經營,每支重1100兩,數量較少。把茶葉製作成立柱的形狀,經過炒、渥、蒸、踩等數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體積內茶葉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質形成之必需。“百兩茶”、“千兩茶”系列有一個總的稱呼——花捲。有三重含義: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簍包裝;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徵明顯;三是成茶身上有經捆壓形成的花紋。茶呈圓柱,像一本捲起來的書,故稱“花捲”。另外,在“祁州卷”和“絳州卷”之外,有老牌本號加料絳州卷,品質最高,號稱“卷王”,歷史上產量極少。新中國成立後,益陽黑茶的主要銷售區域還是巨響於西北少數民族居住區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間,黑茶豐產,很多黑茶賣不出去,當地茶民就把茶根,茶葉當柴燒。近幾年,隨着普洱茶的聲名崛起以及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與社會效應,安化不斷的打報告給湖南省,請求支援益陽黑茶產業的發展。今天,益陽黑茶從一個湖湘大多數人不知的茶葉品種,一越成爲很多湖南人送禮的首選,儘管益陽黑茶在中國大地很多茶館不爲主流,但,相信衆志成城的湖南人一定會讓益陽黑茶媲美當年普洱茶,成爲中華茶客的喜愛。目前,益陽黑茶規模最大的是白沙溪茶廠,價格比較低的是益陽茶廠,專做陳年極品益陽黑茶的品牌是滿漢全茶,專做品牌專攻國內外高端市場的黑茶廠家是怡清源茶業,網上買黑茶首選中國黑茶商城。

湖南哪些地方的茶葉比較出名

您好

早在兩千年前,湖南就已經是全國有名的產茶之地了。炎帝神農氏曾“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之”,

湖南產茶歷史悠久,好茶名品雲集,名茶如下

君山銀針茶 、 高橋銀峯 、 古丈毛尖 、金井毛尖 、 蘭嶺綠之劍

東山秀峯 、 南嶽雲霧茶 、石門銀峯 、 安化松針 、野針王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湖南長沙茶葉品種

湖南長沙,位於中國南部,是茶葉生產的重要地區之一。在湖南長沙,因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獨特優勢,出產了許多優質茶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種特色茶葉分別是嶽麓山茶、赤芸山茶和舜帝祠茶。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這三種茶葉的特點和歷史。

嶽麓山茶

嶽麓山位於長沙城中心,是長沙市的標誌性景點。嶽麓山茶以嶽麓山爲產區,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茶樹生長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腰和峯頂。嶽麓山茶以其口感醇香、湯色清亮、滋味鮮爽,享譽中外。

據史載,早在唐朝時期,嶽麓山上就已經開始了茶葉的栽培。當時,一些長沙的居民就在山上採摘野生茶葉,後來又根據茶葉的生長環境,在山上種植了一些茶樹。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不斷提高,嶽麓山茶的品質和聲譽也不斷提升。現在,嶽麓山茶已經成爲了湖南長沙的名片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茶客前來品嚐。

赤芸山茶

赤芸山,位於長沙市東南方向,是長沙市的著名山峯,也是寫在湖南省西南部的一座重要的山峯。赤芸山茶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赤芸山北麓,茶葉以其雄渾、清香、回甜、醇厚等特點享譽中外。

據說,赤芸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記載的名茶之一。赤芸山茶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中,空氣純淨、水源優質,給予了茶葉天然的香氣和口感。赤芸山茶歷來以“有香無苦,有味不澀”而著稱,是一款品質優秀的茶葉。

舜帝祠茶

舜帝祠茶,是湖南長沙的本地茶葉,以舜帝祠爲產區,僅分佈在長沙市嶽麓區舜帝祠及周邊數百畝的茶園。舜帝祠是武陵山區的重要古蹟和旅遊勝地,有“中華第一古祠”之稱。茶葉的生長範圍集中在祠廟周邊的山區中,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

舜帝祠茶以其香氣高、滋味濃、口感甘醇而著稱。由於產量較少,舜帝祠茶的價格較高,是一款受追捧的高檔茶葉。當你品嚐這款茶葉時,會感受到其中濃郁的古韻和神祕感。

總結

以上就是湖南長沙的三種特色茶葉:嶽麓山茶、赤芸山茶和舜帝祠茶。雖然這些茶葉的品種不同,但都具有湖南長沙茶葉的鮮明特點:茶葉醇香、滋味鮮爽、回味悠長。在品嚐這些茶葉的同時,你也能更加深入地瞭解湖南長沙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美景。

標籤: 湖南 歷史 茶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kkyv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