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史記簡介史記介紹

史記簡介史記介紹

史記簡介史記介紹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爲《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爲“信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完成的。全書共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史記》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爲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爲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爲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爲傳統。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正因爲《史記》不以地理國家和統一紀年撰寫,而是以各家之傳記集合形勢呈現,故《史記》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時間發生順序爲線索,《史記》的重大發明是:同時記錄了各家對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立場和看法,故《史記》各篇中對同一事件記錄看法頗有矛盾之處,而這正是《史記》的特點。可謂“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遷文直而事核。”(《後漢書·班彪傳論》。

《史記》起初是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

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生平、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

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爲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爲巨大,被稱爲“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列爲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爲“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 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史記》取材相當廣泛,取自《諜記》、《五帝系諜》、《尚書 》、《秦記》、《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歷譜諜》、《春秋 (史書)》、《國語》、《離》、《天問》、《招魂》、《哀郢》等;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與《資治通鑑》(司馬光)並稱“史學雙璧”。

《史記》簡介

1、《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史記》,早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歷時14年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3、全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爲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史記簡介及內容簡介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

史記介紹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也稱“太史公書”,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史記內容簡介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

本紀:“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爲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啓和漢武帝劉徹。

表:“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家:“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列傳:“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爲信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爲次序的編年體。

或以地域爲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爲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

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爲傳統。

同時,《史記》還被認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譭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

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譭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解讀:

《史記》的主旨,對後世修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反映一方風土人物的各種形式的地記接踵而出。

如《華陽國志》的作者不但據東漢荀悅撰著《漢紀》的“立典五志”指導原則,而且深爲先輩的治史態度所感動,注重實地考察,對材料的網羅搜取極爲重視。

廣收資料,去僞存真,不妄撰、不虛構。《史記》中的“表”以記事爲主,是歷代的大事記,是“本紀”的補充。司馬遷在《史記》裏透過表格形式,把歷代相傳的世系。

列國間交涉糾紛的關係,重要官職的更迭等繁重混淆的事項排列得頭緒分明、清清楚楚。自漢而後,歷代方誌中,運用圖表的記其事者,屢見不鮮。

《史記》是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裁寫成的。舊方誌的體例,絕大多數都沿襲紀、表、書、傳。用本紀記載大事。

用書志體記載地理、、經濟、文化、教育各類情況。用表格序列族輩,以續家譜。用列傳體記載人物,並輔以圖譜、匯而成編。歷代修志者仿效《史記》的體例。

是因爲司馬遷創造性地從本紀、世家、表、書和列傳五種不同的體例來記載複雜的歷史,看似各有分工,實則又有內在的聯繫。分開來看,每一篇都可以單獨成文。

合起來看,可以顯示一定歷史時代的全部社會內容。這種寫史方法,不僅使於考見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及各類典章制度的沿革源流,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併成爲歷代封建王朝修“正史”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史記

標籤: 史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nx21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