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比較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哪些不同?

比較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哪些不同?

比較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哪些不同?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何異同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加以分析,其中較爲明顯的不同之處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會、有爲、人的責任,而道家思想講的是天、自然、無爲、人的解放。

儒道兩家作爲中國的本土文化,一剛一柔,一陰一陽,一社會一自然,一有爲一無爲,一責任一解放,既對立又互補,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處世精神,匯成東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一、人和社會與天和自然

對於人和社會,儒家思想講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而道家思想講的則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天和自然。

儒家思想的講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張恢復到周,孟子主張恢復到堯舜,儒家主張用“德”來整治天下,達德以求道。而道家思想講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張恢復到原始氏族社會,用“道”來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於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終也落實到社會中來。正如《老子》一書中,主要篇幅還是談論社會、與人生,有的還是直接談論社會與人生。最終也是要爲社會、與人生求得天道觀方面的依據和指導。因而,道家對此的關注熱情與儒家是不相上下的。同時,道家成爲儒家學說的互補。儒家思想關注的中心是人和社會,是人類永恆的課題,但仍然對宇宙各種現象有自己的解釋,而且相信人間各種道德禮節都源於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規律,而人則透過踐行這些道德禮節來達到天人合一。

二、有爲與無爲

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則是“無”。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無”在後,二者的邏輯關係是不可易位的,否則,道家的“無”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同黑格爾觀點不同的是,儒家的“有”並不是由於缺乏規定性而自覺地轉化爲“無”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於過多的規定性而需要用“無”來加以消解,以實現一種歷史性的迴歸。

儒家思想講的是入世的有爲而治,而道家講的則是無爲而無不爲的出世。但儒家的“有爲”和道家的“無爲”本質一樣,都是主張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差別之處主要是立論針對的“時”的不同。一個“時”是治世,一個則是亂世。

儒家的“有爲”表現在天下有道的時候,要積極有爲。而所謂的“有爲”,其實也就是“無爲”,即“不得不爲”或“無所爲而爲”,因爲儒家的“有爲”都是順應自然要求的“有爲”,或是類比自然的“有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對這種“有爲”的最好註釋。因爲按照這句的意思,君子之所以自強不息,是由於“天行健”;君子之所以要厚德載物,是因爲“地勢坤”,這就說明,君子之所以積極有爲,並不是現代所謂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是順應自然、循法天地而不得不然的舉動。

道家的“無爲”表現在天下無道的時候,即亂世。所謂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大治;所謂天下無道,就是天下大亂。所謂的“無爲”是不要“妄爲”,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虛妄的行動,即追逐私慾、私利,從而破壞整體的和諧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爲、價值都要順應和服從自然大化,與自然和諧,與羣體和諧。道家思想的影響看起來似乎比較弱,但其實不然,這和道家總體秉持的無爲思想有很大關係。歷史上很多儒生,很多上朝時用儒家一套,而下朝後卻膜拜佛道兩家。黃老哲學,清靜無爲也是很多中國人的秉性。道家是無爲而無不爲三、人的責任與人的解放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儒家思想對人的責任的主張,而道家思想講的則主要是渺小藝術永恆,重在追求人的解放。儒家思想最根本的是其講究綱常倫理的世俗性,也就是說其目的在於爲世俗社會立一個規矩,而道家思想的內核卻不在於此,道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種個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爲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爲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達則兼善天廠,窮則獨善其身,亦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告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圖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爲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爲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爲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相孺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爲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爲最高目標。或院于山林,或陷於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爲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爲清修隱者。

漢代大儒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學說建立了以“天人感應”爲核心的神學體系。他不僅是一個“天人感應”、“陰陽災異”的宗天神學家,而且還是神仙方術的鼓吹者。不僅以神祕的陰陽五行學說附和儒家經義,還創造了祈天求雨、登壇作法,弄神作怪,簡直讓人分辨不出他到底是儒生還是道士。這典型的事例,正好說明儒道雖是不同的兩個思想文化流派,對立排斥只是—個方面,而更多的是相互依存、吸收和攝融的互補結構。

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爲代表的道家思想所表現的互補是哲學理論思維方面的互補。儒道互補從整體上影響了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具有了與西方文化不同的長達兩千多年的人文主義精神傳統,並使中國文化帶有重人羣之和和重自然之諧的特色,推動了中國文化向着內涵深厚的方向發展。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有什麼區別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克己復禮爲“仁”,老子的思想核心爲“慈、儉、不敢爲天下先”。

孔子思想核心是“禮”與“仁”,他主張“以政爲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老子的思想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爲客觀自然規律,認爲一切事物均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孔子追求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和而不同,因而有“儒風、儒士、儒臣、儒將”。老子追求溫文爾雅,內斂不露,樸實無華,虛懷若谷,從容沉澱。孔子思想主要用於待人,處世,而老子思想注重修身養性,孔子講有爲,講愛人,講入世,老子講無爲,無慾,出世。

老子主張按照人的客觀自然屬性來建立人類社會,孔子主張按照人的主觀法定模式來建立人類社會。

老子是用客觀的平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會事物的,在老子的世界裏人類理想社會應是建立在自然無爲和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的,王者的位置在天下人之下,是“以百姓心爲心”而爲天下人服務的。

而在孔子的世界裏,人類社會是建立在王者至極的金字塔形階級制度基礎上的,有法可依,有道德標準可用。人被上下善惡分別取捨成若干種,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賢能”治理天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孔子的思想注重人的積極性,老子的思想注重生命內在底蘊的積累培育,儒家強調有爲,道家強調無爲。儒家學說重在強調如何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道家則注重個人修養。

孔子與老子思想中有哪些地方不同呢?

孔子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

老子是清靜無爲的出世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有爲而治,主張三綱五常;

老子的思想是無爲而治,主張小國寡民;

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追求「大同世界」,

老子的理想-「小國寡民」之高度文明的純樸世界;

孔子講人道,不離五倫八德,

老子修天道,推崇道法自然。

孔子之學爲學日益,(由禮儀三千,威儀三百可知)

老子之道爲道日損;(由絕聖棄智,虛靜寡慾可知)。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張有什麼不一樣

主要的不同是:孔子是儒家強調有爲,老子是道家主張無爲而治.

孔子的儒家就是用宗法主義治國,必然繁爲禮、重爲教.表形明君賢相忠臣孝子,以“禮制、德治、人治”來治理國家。盂子提出“仁者無敵”的命題,可以精闢概括儒道治國原則的不同.

道家不然,其治國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無爲而治,無爲不是毫無所爲,“無爲而無不爲”,無爲最後要達到皆有所爲的目的,無爲的要求只是;一不違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強行妄爲.二不違背公衆意願利益而膨脹私慾,三不違背和諧寧靜生活而滋彰禮法.執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萬物之自然”,讓衆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國,政尚簡易,君道儉約.臣道守職,少擾少今,讓百姓休養生息,讓社會保持安寧.

標籤: 老子 孔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p82ow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