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普洱茶名字的由來

普洱茶名字的由來

普洱茶名字的由來

普洱茶之所以叫普洱茶,是因為古時雲南的六大茶山均屬於普洱府的思茅廳界內,大茶山的茶葉大部分都集中到普洱府進行加工,再進貢或銷往全國各地,故此得名,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採用特定工藝製成的茶。

普洱茶是一種以雲南省境內普洱縣及周邊地區為原產地、經過闊葉種大葉製作工藝的壓制茶葉。

它的名字來源於生產產地普洱縣。

普洱茶的歷史由來已有幾千年,而“普洱”這個名稱起源於明朝。

明朝初年,有一位叫做普洱的官員在此地工作,他喜歡喝茶,每天晚上都會泡茶品茗,飲茶無數,因而被人們稱為“普洱”。

後來,由於當地特產茶葉製成的茶葉味道獨特,具有獨特的特點,在普洱名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普洱茶這一名字。

因為普洱茶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在現代生活中普洱茶也成為了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茶葉。

其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悠久的歷史,以及獨特的品質特點和茶葉分類,成為了茶文化中獨特的一種體現。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5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為哈尼語,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來自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

民間有“武候遺種”的説法,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普洱的名字由來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

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説:“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

擴展資料:

與龍井、毛尖、碧螺春等新茶更受追捧不同,普洱茶素有“做新茶,喝舊茶”的傳統,被認為越陳越香。但從食品安全角度看,普洱茶並非越陳越好。

“但普洱茶的最佳保質期只有10年左右,‘越陳越香’這個概念只在保質期內適用。如果儲存不當,最佳保質期會相應縮短。”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技處林智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只有質量合格的產品在合適的儲存條件下,品質才會朝更好的方向轉化。如果起初質量未達標,或者後期儲存不當,不論存放多久品質都不會好。

儲存普洱茶十分講究,高温、潮濕的環境容易造成黴變,因此要想品味普洱茶的陳香,應將其存放在20℃~30℃、濕度小於75%、通風陰涼的環境中,並且要隔絕有異味的食物,防止普洱茶吸味。如果普洱茶的紙包上有水漬,茶餅起白霜、有黴點或有黴味,沖泡後茶湯不清亮,可能已經變質,建議不要喝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普洱茶不是越陳越好:保質期十年左右、儲存不當易黴變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 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説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時稱之為普茶 ,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記載: “普洱所屬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 ”,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鋭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擴展資料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準,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為嚴謹的分級標準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茶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普洱”是佤語“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普”是“撲”、“蒲”、“濮”的民族稱謂同音異寫,“濮人”是最早種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數百年來以“普洱”二字出名,歷來都有無數對於普洱茶這個名字的這種論斷,然而,雲南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種植茶樹的民族,普洱茶的名稱,也和該民族先民的名稱有密切關係。在雲南有個叫“普洱”的地方,在唐宋元明時期,名為“步日瞼”、“步日部”,到清代時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卻在清代前已稱“普茶”。

主產地

正在加載普洱茶

主要產自雲南勐海、勐臘、普洱、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永德,其次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生於海拔1200-1400米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佈

瀾滄江流域是雲南大葉種茶的發源與興盛之地,這裏有中國首次發現,並證明中國是世界茶樹發源地的“勐海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樹”,以及勐海巴達1700年野生古茶樹。瀾滄江到了西雙版納,江面驟寬,如巨龍穿行在神祕的熱帶雨林中,“九龍江”是西雙版納過去對這條大江的美稱。九龍江兩岸,西雙版納十二大古茶山,在山間馬幫的鈴聲中創造了不少普洱茶的奇蹟。

截止到2013年的十二大古茶山,明確地是:

江北六大茶山,“攸樂山”茶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莽枝茶山、易武(慢撒)茶山。

江南六大茶山,南糯山茶山、佛海(勐海)茶山、勐海勐宋茶山、布朗山茶山、巴達茶山、景洪勐宋茶山。

普洱茶名字的來歷``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的普洱縣命名 , 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 ,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 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 , 元朝時稱之為普茶 , 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 ,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 《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可知當時盛況。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光緒二十三年(公元 1897 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 1.5 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 30 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 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普洱茶來源於哪個地名

關於“普洱茶”一名的由來,近幾十年出版的茶書刊包括茶書、茶辭典、茶刊物等,大都作了介紹,但大同小異,基本上都説“普洱茶”的得名是從普洱府、普洱縣之府縣名而來。如《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一書中這樣介紹:“普洱茶:普洱,是雲南省南部的一個縣名,原不產茶,但它是滇南的重要貿易集鎮和茶葉市場。瀾滄江沿岸各縣,包括古代普洱府所轄的西雙版納所產茶葉,都集中於普洱縣加工,運銷出口,故以普洱茶為名。”《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一書中,有關普洱茶得名的介紹是:“普洱府即現在的普洱縣,是當時滇南的重鎮,周圍各地所產茶葉運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運銷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再如《中國茶文化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有關普洱茶得名的介紹:“普洱縣自古以來是雲南南部茶葉的集散地,普洱府各地茶葉均運至普洱及思茅等地加工、轉銷,故統稱‘普洱茶’”。按上述這幾種大同小異的説法(其來源為清道光年間阮福所撰《普洱茶記》:“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所產,蓋產於府屬思茅廳界也。”)普洱茶似乎在運到普洱府或普洱縣之前,尚沒有名稱,只是到了這個叫“普洱”的府、縣之後,才有了這個“普洱茶”的名稱;或者,在運到普洱府、縣之前,雖有原來的名稱,但轉運到了“普洱”府、縣後,就改稱作“普洱茶”了。按此説,“普洱茶”的名稱就須是在普洱府、縣設置以後才能有的,而且普洱縣境內“原不產茶”。

雲南的“普洱茶”緣於什麼?

呵當然是地名了,普洱茶的由來 普洱茶原產於雲南省,生產歷史悠久,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記載,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現代普洱縣周圍所產茶葉運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運銷,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是用優良雲南大葉種,採其鮮葉殺青後揉捻、曬乾的曬青茶為原料,經漚堆的特殊加工製成,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並具獨特陳香。普洱茶,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飲料。經醫學臨牀實驗證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遊牧民族主食肉類,俗諺“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可見普洱茶對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證。普洱茶為黑茶類之代表。 普洱茶是雲南歷史名茶,也是中國名茶。雲南普洱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已成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數民族“不可一日無”;清代入貢朝廷,聲名崛起,遐邇聞名,成為華茶名品。普洱茶原產於雲南瀾滄江流域的思茅、版納、臨滄等地,集散於思、普一帶,聞名於普洱。 普洱茶有“傳統普洱”和“現代普洱”兩大類。傳統普洱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直接蒸壓而成,古代大多為團、餅、磚、沱等,以便於儲存、保質和運輸。雲南曬青新茶因茶性強烈性微寒,當年生飲有傷脾胃,所以,雲南民間大多習慣烤飲(烤茶)或經數月甚至隔年存放(當地俗稱“發汗”)後飲用。在雲南的老茶區,飲陳茶、飲隔年茶的習俗已延續數百年,迄今仍較為常見。過去,雲南曬青茶因運輸不便,在本土存留時間較長,茶葉經歷了自然“後熟”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陳質”。它得到了廣大飲茶者尤其是港台飲者的喜愛和認同,並使其發揚。 因曬青茶的自然後熟的時間較漫長,時間成本較高,於是從50年代到1973年,雲南部分主產廠家進行多年的探索,這一時期推出了許多風格各異的“普洱茶”。直到1973年人工發酵普洱茶的生產工藝才基本定型。它是通過對曬青茶葉進行人工後熟處理,使茶葉短期“熟化”、品質具有陳茶的某些特徵。現代普洱茶也稱“熟普”(用曬青直接壓制的普洱茶也稱“生普”),有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散茶外形條索肥壯,色澤褐紅(俗稱“豬肝色”),湯色紅濃,滋味醇和甘甜,耐沖泡。緊壓茶用“熟普”壓制而成。現代普洱茶現今已成大宗商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和不可替代性。普洱茶無論是“生普”還是“熟普”,都具有越陳品質越佳的特點,二者茶性各具特色。品質較好的陳“生普”,香高醇厚回甘有活力,喉韻悠長;陳“熟普”香濃醇甜,温和柔美,長飲不疲。二者香型有別,均為普洱佳茗。普洱茶還有獨特的保健作用,有降脂、降糖、消食、和胃、健脾等功效,贏得了“降脂佳品”、“美容茶”、“益壽茶”等美譽。普洱茶因具有長期收藏品飲價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國內外許多“飲者”所喜愛。藏普洱、品普洱漸成時尚;成為一種獨特的“普洱文化”。雲南普洱茶既是飲品也是文化商品,它是華茶大觀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雲南普洱茶的傳統品種有云南七子餅、雲南沱茶、普洱沱茶、雲南普洱磚茶、雲南普洱散茶、內外銷緊茶、雲南普洱方茶、竹筒香茶。普洱茶新品有普洱小沱茶、宮廷普洱、陳香牌普洱等等。在這些茶品中有“生普”,也有“熟普”,花色達近百種。 雲南普洱茶具有特殊的“陳質”,以陳為貴。普洱茶的品質因製作技術(選料、工藝、儲存條件)和陳化期不同,表現各異,茶質有新陳、好差之別。同是陳茶,因儲存條件、儲存環境不同,茶葉的陳質也不同。儲藏不當,甚至毀茶。同時,雲南本地出產的普洱茶具有較強產地特質,與省外、國外出產的同名茶品質風格也有不同;與中國黑茶大類中的其他黑茶也具有顯著的差異。因此,消費者在選購雲南普洱茶時要有一定專業知識,加深對雲南普洱茶個性的瞭解,做到會品雲南普洱茶,瞭解雲南普洱茶的真性;會鑑別普洱茶的陳新、好壞和真偽。尤其在目前老茶鳳毛麟角、奇貨可居,仿冒充斥市場的環境下,消費者更要淡化“茶齡”意識,強化茶質意識,注重口感,真正作到買普洱茶要買好喝的茶。

請告之“普洱”一詞的來源做為地名又經歷了哪些變遷

我是導遊.普洱,去過,一個不大但是很淳樸漂亮的地方.

普洱的由來

相傳公元七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瘴癘之區」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有大型瘟疫肆虐,造成哀鴻遍野、死傷無數。

普賢菩薩為解救蒼生而化身老農,摘採大葉種綠葉供百姓煮沸飲之,瘟疫竟不藥而癒。

當地居民為感念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並以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命名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併而稱「普洱」,這是普洱茶起源最早的神話傳説。

但事實上,「普洱」是個不折不扣的古地名,位於今日雲南的思茅地區。

“普洱”為哈尼語,“普”是寨子,“洱”是水灣,“普洱”即水灣大寨。

普洱縣原稱寧洱縣,明洪武年間,改為普耳,萬曆年間改稱普洱;普洱自古以來以普洱茶產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清代時為向朝廷上貢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在地。

今普洱市位於雲南省南部,地處北緯22°40'-23°36'、東經100°42'-101°37'之間。

東和東北沿把邊江與墨江縣分界,南與翠雲區、江城縣相連,西沿小黑江與景谷縣毗鄰,北與鎮源縣相接。

總面積44221.34平方千米。

總人口236萬人(2004年)。

市人民 *** 駐思茅區月光路,距離省會昆明市570千米。

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

歷史沿革

1950年設寧洱專區,專署駐寧洱縣。

轄寧洱、思茅、六順、車裏、佛海、南嶠、鎮越(駐易武)、瀾滄(駐募乃)、景谷(駐威遠)、景東(駐錦屏)、鎮沅(駐按板鎮)、墨江(駐玖聯鎮)、江城(駐勐烈)、寧江(駐勐往)、滄源(駐勐董)等15縣。

1951年寧洱專區改稱普洱專區;寧洱縣改名普洱縣。

普洱專區轄15縣。

1952年將滄源縣劃入緬寧專區。

瀾滄縣遷駐勐朗壩。

普洱專區轄14縣。

1953年將車裏、鎮越、佛海、南嶠4縣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

撤銷六順縣,併入思茅縣;撤銷寧江縣,將勐往、安康2區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雅口、新營盤2區劃歸瀾滄拉祜族自治區。

1953年4月7日由瀾滄縣部分地區設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駐募乃)。

思茅專區轄8縣、1自治區。

1954年5月18日江城縣改設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駐勐烈);同年10月16日由瀾滄縣和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各一部地區合併設置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駐孟連城子)。

思茅專區轄7縣、3自治區。

1955年普洱專署遷駐思茅後改稱思茅專區(駐復興鎮)。

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改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撤銷瀾滄縣,併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

思茅專區轄6縣、1自治縣、2自治區。

1959年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改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轄6縣、3自治縣。

1960年撤銷思茅縣,併入普洱縣;撤銷鎮沅縣,併入墨江、景東、景谷3縣及玉溪專區的新平縣。

思茅專區轄4縣、3自治縣。

1962年恢復鎮沅縣(駐按板鎮)。

思茅專區轄5縣、3自治縣。

1965年由西盟山區設立西盟佤族自治縣。

同年3月6日西盟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駐西盟)。

思茅專區轄5縣、4自治縣。

1970年思茅專區改稱思茅地區,地區駐普洱縣思茅鎮(原復興鎮)。

轄普洱(駐寧洱鎮)、景東(駐錦屏鎮)、鎮沅(駐按板鎮下觀音)、景谷(駐大街鎮)、墨江(駐玖聯鎮)等5縣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勐烈鎮)、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勐朗鎮)、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駐孟連城子)、西盟佤族自治縣(駐西盟鎮)等4自治縣。

1979年撤銷墨江縣,改設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思茅地區轄4縣、5自治縣。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思茅地區總人口2480346人;思茅市 230834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355364 景東彝族自治縣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88794 鎮沅彝哈尼拉祜縣 205709 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 10024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08593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縣 86598

2003年10月30日,批准(國函[2003]113號):撤銷思茅地區,設立地級思茅市。

(1)撤銷思茅地區和縣級思茅市,設立地級思茅市。

市人民 *** 駐新成立的翠雲區思茅鎮月光路。

(2)思茅市設立翠雲區,以原縣級思茅市的行政區域為翠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 *** 駐思茅鎮過街樓路。

(3)地級思茅市轄原思茅地區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翠雲區.

2006年1月20日,雲南省人民 *** 《關於調整瀾滄縣等十個縣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雲 *** [2006]6號)文件正式批准思茅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

截止2006年4月17日止,全市9縣1區共撤併鄉鎮18個。

其中墨江縣撤併3個,即聯珠鎮、雙龍鄉、碧溪鄉合併設置聯珠鎮,通關鎮與忠愛橋鄉合併設置通關鎮(忠愛橋鄉的曼平、曼嘎、新聯3個村民委員會劃 *** 珠鎮;丙蚌、回龍、民興3個村民委員會劃入通關鎮;忠愛橋鄉以忠愛橋為界,橋西劃入通關鎮,橋東劃 *** 珠鎮)。

瀾滄縣撤併3個鄉鎮,即東良鄉與勐朗鎮整建制合併,設置勐朗鎮,並將謙邁鄉的布老、包麥地、看馬山三個村民委員會劃入糯扎渡鄉,同時將糯扎渡鄉更名為糯扎渡鎮;撤銷謙邁鄉;新城鄉與謙六鄉整建制合併,設置謙六彝族鄉。

普洱縣撤併2個鄉鎮,即寧洱鎮與鳳陽鄉整建制合併,設置寧洱鎮;磨黑鎮與把邊鄉整建制合併,設置勐大鎮;三章田鄉與者東鄉整建制合併,設置者東鎮。

景東縣撤併2個鄉鎮,即文井鎮與者後鄉整建制合併,設置文井鎮;大朝山東鎮永秀鄉整建制合併,設置大朝山東鎮。

景谷縣撤併2個鄉鎮,即威遠鎮與鐘山鄉整建制合併,設置威遠鎮;永平鎮與邊江鄉整建制合併,設置永平鎮。

翠雲區撤併1個鄉,即震東鄉與雲仙鄉整建制合併,設置雲仙彝族鄉。

江城縣撤併1個鄉鎮,即勐烈鎮與紅疆鄉整建制合併,設置勐烈鎮。

孟邊縣撤併1個鄉鎮,即娜允鎮與南雅鄉整建制合併,設置娜允鎮。

西盟縣撤銷西盟鎮和莫窩鄉,兩鄉鎮合併,更名為勐卡鎮。

2007年1月21日,(國函[2007]8號)批准:同意雲南省思茅市更名為雲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思茅市翠雲區更名為普洱市思茅區。

各行政區劃:

普洱市 面積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萬

思茅區 面積4093平方千米,人口20萬。

區人民 *** 駐思茅鎮。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670平方千米,人口19萬.自治縣人民 *** 駐寧洱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面積5459平方千米,人口35萬。

自治縣人民 *** 駐聯珠鎮。

景東彝族自治縣 面積4532平方千米,人口35萬。

自治縣人民 *** 駐錦屏鎮。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7777平方千米,人口30萬。

自治縣人民 *** 駐威遠鎮。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4223平方千米,人口21萬。

自治縣人民 *** 駐恩樂鎮。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476平方千米,人口 9萬。

自治縣人民 *** 駐勐烈鎮。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12萬。

自治縣人民 *** 駐娜允鎮。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8807平方千米,人口47萬。

自治縣人民 *** 駐勐朗鎮。

西盟佤族自治縣 面積1391平方千米,人口 8萬。

自治縣人民 *** 駐勐梭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7年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

求普洱茶的由來。為什麼叫普洱茶?

從普洱茶文化形成和歷史淵源及其諸方面的關係看,普洱茶文化最初源於古代哈尼族先民的“圖騰財富拜”-——樹神。隨着“普洱茶”的發展和先民們對茶葉及其功用的認識,進而使圖騰崇拜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茶樹。先民們認為,自己所崇拜的神聖之物“茶樹,”,僅可以使人類驅除、消災減難,而且可以給人類帶來吉祥和富裕。因此,每年農曆三月五日,普洱匹配區的各族先民都要進山祭拜大茶樹,祈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種祭拜,盛行至建國初期。此後,每逢節日喜慶,拜樹神仍然是各族先民在喜慶活動中必須進行的項目,他們認為,樹神是人類最好的保護神。圖騰崇拜,促進了古代普洱茶業的發展,使“普洱茶”與人們的生活更加緊密相連,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普洱茶”,是普洱茶文化萌發的主體。隨着普洱茶業的發展,以“普洱茶”為中心,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推動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的普洱茶文化逐步形成和發展。普洱茶文化的內涵,也伴隨其誕生和發展,不斷豐富和充實,成為聯繫民族、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紐帶。以茶會友,以茶待客,以茶作禮,以茶入歌,以茶入舞,以茶入樂,以茶入詩,促進了普洱茶文化的發展,使普洱茶文化與普洱各族人民生產、生活融為一體。中國普洱茶葉節和中國“普洱茶”交易會的成功舉辦,使普洱茶文化得以更好的體現、豐富和發展。普洱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普洱經濟和社會的全面迅速發展。 

各種茶葉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普洱茶的由來!!!源於古、興於唐、稱名於子明、極盛於清,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

“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揚名天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南部,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在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中,普洱各族人民沿着茶馬古道,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被稱為“普洱茶都”。普洱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茶馬古道的源頭。根據史料記載和現存的鳳陽鄉茶庵塘“茶馬古道遺址”、磨黑鎮孔雀坪的“官馬大道遺址”、同心鄉的“旱季茶馬大道遺址”和鳳陽鄉謙崗村“茶馬大道風雨橋遺址”等歷史資料可知,普洱茶經茶馬古道傳入京城,傳入東南亞、歐洲等國後,得到世界各地的廣泛認可和歡迎(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俄羅斯《戰爭與和平》等名著中均有記載普洱茶的飲用及功效)。由於普洱茶的興盛,形成了五條著名的茶馬古道:一是普洱—昆明—北京茶馬古道,這是茶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條,也稱為官馬大道;二是普洱—下關——尼泊爾茶馬古道;三是普洱—江城—江萊(越南)茶馬古道;四是普洱—思茅—勐臘—老撾茶馬古道;五是普洱—瀾滄—孟連—緬甸茶馬古道。

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名揚天下。普洱茶是普洱茶區各族人民對茶葉界的重大貢獻,普洱茶在古普洱府轄區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滋生並發展壯大,與普洱共進退,同興衰,結下了解不開的歷史姻緣。普洱市原名思茅市,2007年改稱普洱市,從4月8日起,思茅市正式更名為普洱市。經批准,雲南省正式發文。思茅市改為普洱市,普洱市市級機關所在的翠雲區也隨之更名為思茅區,同時,原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市有“特色思茅、生態思茅、文化思茅”以及“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之稱。

為什麼説普洱茶是茶中的皇族呢?有什麼典故嗎?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有很多傳統的手藝都被傳承了下來,其中就包括了泡茶這一項手藝。中國的茶葉的種很多,要泡好茶首先就要有好的茶葉,才能不辜負辛苦的準備。這就要提到茶中的皇族,普洱茶。普洱茶之所以能成為茶中的貴族,是因為它在清朝的時候地位很高,只有皇家成員才能喝。普洱的名字起源於雲南,是少數民族的語言,還有普洱茶傳説以及武侯植茶樹。

一、關於普洱茶的傳説

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普洱茶了。相傳諸葛孔明在南征的時候,遇到了落魄的基諾人,諸葛孔明看他們非常可憐,於是就給了他們茶籽,讓他們好好種茶。還有就是可能當時途徑的地方是西雙版納,土壤肥沃,氣候也適宜,所以就給了他們茶籽,普洱在少數民族的語言中是一個地名。後來也有少數民族稱諸葛孔明為茶祖。

二、普洱茶在清朝很貴重

自從唐朝陸羽鑽研茶道併成書之後,世人對於喝茶就更加流行了。在東漢就有茶的出現,一直流行至今,依然是不可缺少的飲品。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他們是遊牧民族,喜歡吃肉,所以喝茶可以幫助刮脂,有利於健康。清朝人對茶十分追捧,特別是普洱茶。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為皇家的普洱茶製作程序多,規格高,選用的都是嫩芽。

皇家普洱茶的味道清爽,而且十分細膩,喝完脣齒留香,十分甘甜。但是如今很多人都可以買得起茶葉,而且很多茶葉都是十分有名,味道也可以與普洱茶媲美。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它包含了很多的歷史知識,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們會在歷史的舞台上繼續閃耀着獨特的光芒,像茶一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標籤: 普洱茶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k/zonghezhishi/4lr4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