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青竹茶的功效與作用

青竹茶的功效與作用

青竹茶的功效與作用

青竹茶是一種由青竹葉製成的茶飲,具有以下功效與作用:

1. 清熱解毒:青竹茶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夠清熱解毒,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對於感冒、咽喉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2. 降血脂、降血壓:青竹茶中的茶多酚和黃酮類物質能夠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膽固醇的沉積,促進脂肪的代謝,對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 潤肺止咳:青竹茶中的黃酮類物質還能夠促進唾液和氣道分泌,有利於潤肺止咳,對於慢性咳嗽、支氣管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4. 美容養顏:青竹茶中的茶多酚和黃酮類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延緩衰老,對於美容養顏有一定的作用。

5. 改善睡眠:青竹茶中含有的氨基酸、生物鹼等物質能夠舒緩神經、和解心情,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緩解失眠症狀。

總之,青竹茶是一種功能性茶飲,對於健康人羣有益無害,但是對於某些特殊人羣如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等還需要謹慎飲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竹筒茶、打油茶、刮碗子茶,這些不得不喝的民族茶。

有一句話叫做“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句話,在茶上也同樣適用。

我們都説茶具有一種海納百川的特性,每個人品出的茶味道可以不同,每個人的喝茶方式也可以不同。在時間與文化長久的交匯以來,56個民族更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喝茶習俗。

01

竹筒樓下飲一杯竹筒香茶。

傣族,不止是和竹筒樓息息相關的。

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區,以西雙版納最為集中,這是一個能歌善舞又熱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人喝竹筒香茶,通過裝茶、烤茶、取茶、泡茶四個步驟而製得,製得的竹筒茶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濃郁清香,喝起來常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

裝有茶葉的竹筒,在火塘邊烘烤,每隔4-5分鐘翻滾一次。當竹筒色澤由綠轉黃時,用刀一劈,瞬間就清香撲鼻,這大概就是竹筒香茶的魅力。

傣族人手捧筒狀茶棒,配上異域風情的服飾,倒添了幾許待客之感。

“沒有茶就不成為禮儀。”也是傣族人一直堅持的信念。

02

作一首打油詩,敬一杯打油茶。

“ 一杯苦,二杯夾(意為澀),三杯、四杯好油茶 ”。

聽過打油詩,但未必聽過打油茶。

打油茶 是滇、黔、湘、桂四省區及毗鄰地區的侗族同胞所喜愛的。

打油茶的工具、選料、製法、喝法都非常獨特。

一隻小鐵鍋、一把小木棰、一把未經加工的茶葉,還有必備的葱、姜、蒜頭、鹽。

以肉骨湯代佳泉水,燒熱鐵鍋,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葱段、薑片、蒜頭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過的土茶。

再加以木棰反覆敲打,方能使風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肉骨湯、適量鹽,倒入小碗,加上葱花,放點油氽花生米,能使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紅綠點其間。

在桂林地區,與其説是喝油茶,倒不如説是吃油茶更為貼切。

03

江湖悠悠,青青竹節,冽冽甘甜。 

青竹茶 ,它的形與味就如同其名一樣好聽。

飲用青竹茶的是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

喝青竹茶一般是在離開村寨務農或進行進山狩獵的活動之時飲用的。在勞動間歇,布朗人在地頭邊燃起火堆,將剛砍下的香竹砍成長短不一的竹筒作煮茶和飲茶的器具。

竹筒一般長30釐米至50釐米,裝入清涼的山泉水後放在火堆邊烘烤,待水沸騰後放入隨身攜帶的曬青毛茶稍煮片刻,煮好後即可倒入若干短竹筒內,分送眾人飲用。

這種青竹茶將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葉的濃醇融為一體,喝起來別有風味,久久難忘。

青竹茶的存在,讓外出工作顯得不再枯燥無味,江湖悠悠,青青竹節,冽冽甘甜,對布朗族來説,是一劑最好的安慰劑。

04

一手提託,一手握蓋,由裏向外刮幾下。

説起刮碗子茶,這個名字雖然有點怪,卻是一種甜美的養生茶。

刮碗子茶來自回族,回族地處大西北地區,以寧夏、青海、甘肅三省(區)最為集中。

茶葉對於乾燥的西北地區來説,可謂是救星。

它帶來了大量維生素和多酚類物質,不但可以補充蔬菜的不足,還能助於去油除膩,幫助消化。

人們會在刮碗子茶中放入冰糖、乾果、白菊花、芝麻等等,更有一個美譽稱其為“八寶茶”。

喝刮碗子茶,一手提託,一手握蓋,並用蓋順碗口由裏向外刮幾下,一則可撥去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二則使茶味與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稱也是由此而生。

人説,這種茶, 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 , 難怪受到回族朋友的萬分寵愛。

在這世界的各地,還有佤族的鐵板燒茶、隴中人的罐罐茶、白族的三道茶等等民族茶習俗。

八方之茶,匯聚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展現出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山水間,飲一壺好茶,閒看雲起雲落,清風逸逸,是一種自在,也是一種怡然。

燒水喝功夫茶的油叫什麼名字啊

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2、維吾爾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麪條、茯磚茶。

3、蒙古族:奶茶、磚茶、鹽巴茶、黑茶、鹹茶。

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磚茶。

5、哈薩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磚茶。

6、壯族:打油茶、檳榔代茶。

7、彝族:烤茶、陳茶。

8、滿族:紅茶、蓋碗茶。

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響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燒茶。

13、瑤族:打油茶、滾郎茶。

14、朝鮮族:人蔘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湯、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釅茶、煎茶、土鍋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蟲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頗族:竹筒茶、醃茶。

20、土族:年茶。

21、納西族:酥油茶、鹽巴茶、龍虎鬥、糖茶。

22、傈僳族:油鹽茶、雷響茶、龍虎鬥。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鐵板燒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東鄉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爾克孜族:茯茶、奶茶。

31、達斡爾族:奶茶、蕎麥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麥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錫伯族:奶茶、茯磚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難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鹽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烏孜別克族:奶茶。

43、俄羅斯族:奶茶、紅茶。

44、德昂族:砂罐茶、醃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麪茶、甩頭茶、奶茶、酥油茶、茯磚茶。

48、京族:青茶、檳榔茶。

49、塔塔爾族:奶茶、茯磚茶。

50、獨龍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獨龍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諾族:涼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倫春族:黃芹菜。

55、門巴族:酥油茶。

56、赫哲族:很少吃茶。

喝什麼茶最解油膩?

烏龍茶:烏龍茶是茶裏面名頭最響的一種茶。

它是一種半發酵茶,幾乎不含維他命C,卻富含鐵、鈣等礦物質,含有促進消化酶和分解脂肪的成分,可抑制脂肪的吸收,並使多餘的糖分難於轉化成脂肪。由此,人們賦予了烏龍茶“負熱量飲料”的美名。如果長期飲用不僅能降低膽固醇,而且有助於人減肥和健美。

黑茶:黑茶對抑制腹部脂肪的增加有明顯的效果。黑茶是由黑麴菌發酵製成,顧名思義是黑色的。由於它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普諾爾成分,從而起到了防止脂肪堆積的作用。普洱茶和六保茶等都屬於此類。

杜仲茶:根據中國古載,“杜仲”的名稱由來是一位名為杜仲的人發現喝了某種樹的樹皮煎出來的湯汁之後,身體變得十分輕盈,而且病痛消除,體力也恢復了,所以就將這種樹稱為杜仲樹。杜仲茶可以降低中性脂肪,在中國古代被視為茶中名品。杜仲茶所含成分可促進新陳代謝和熱量消耗,從而達到減少體內脂肪的功效。除此之外,它還有預防衰老的作用。

大麥茶:大麥茶中含有澱粉酶,可以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有幫助消化作用,能夠消積食、健脾胃、解油膩。從中醫角度講,大麥茶平和,很多都可以喝。但大麥有回奶作用,因此,哺乳期女不宜飲用。

提醒:吃了肉食之後不要立即喝茶,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它與蛋白質合成具有吸斂性的鞣酸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使腸道蠕動減慢,容易造成便祕,增加有毒物質對肝臟的侵害,從而引起脂肪肝。所以,飯後立即喝茶的習慣應該改掉。

小編寄語:看完小編的介紹,大家知道了喝什麼茶能解油膩了嗎?但喝茶是有講究的,科學的喝茶才能喝出健康哦!

為什麼瑞克説布朗族文化離不開茶?

布朗族離不開茶。茶是家庭財富的象徵,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是布朗族社會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媒介。布朗族與茶的密切關係在布朗族的村寨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比如種茶,家裏採茶,家裏泡茶,大家喝茶,迎客,奉茶。

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植茶葉的民族之一。他們保持着吃酸茶的習慣。一般來説,5、6月份,收穫的鮮葉煮熟後放在陰涼處10天以上,就會發黴。然後裝在竹筒裏埋在人土裏,一個多月後就可以拿出來食用了。

茶王所在的勐海縣八鄉的布朗族喜歡喝“青竹茶”。布朗綠茶是一種簡單、實用、獨特的飲茶方式。一般來説,這種方法是在離家或在外地工作時使用的。它的做法很簡單。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它是用一個厚碗把新鮮的竹筒切開來泡茶的工具。將竹筒倒入山泉後,在火上燒烤。水燒開後,加入茶葉,熬成茶湯,再倒入一根短竹筒中喝茶。

青竹茶融合了茶香和青竹香,使其醇厚爽口,回味無窮。喝綠茶,一般是在吃了竹筒飯和燒烤之後,有很強的地方特色。

其特徵在於用新鮮的香竹作為煮茶和喝茶的工具,用新鮮的竹簡進行蒸煮。大約30釐米長。有的有碗那麼大,喝茶用的鮮竹筒一般有五六寸長。底部很薄很尖,插入地下,酒盅大小。這種茶經經常在打獵或遠離寨子工作時使用。這種集山泉水、鮮竹青香、茶香於一體的青竹茶,味道濃郁。尤其是參觀完茶樹王或者吃了竹筒飯、燒烤之後,非常提神。

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植茶葉的民族之一。他們保持着吃酸茶的習慣。一般來説,5、6月份,收穫的鮮葉煮熟後放在陰涼處10天以上,就會發黴。然後裝在竹筒裏埋在人土裏,一個多月後就可以拿出來食用了。茶被咀嚼並含在嘴裏。可以幫助消化,解渴。這是自給自足的禮物,也可以是互贈的禮物。

從布朗族用茶的各種活動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們的歷史文化、生活禮儀、社會交往、宗教信仰等習俗。布朗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種茶、製茶、飲茶的習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我也不知道青竹茶香銅壺是什麼年代的?

有説是明代的!

布朗族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以及臨滄、瀾滄、雙江、景東、鎮康等地的部分山區,喝青竹茶是一種方便實用又貼近生活的飲茶方法,一般在離開村寨務農,或進山狩獵時飲用。

在勞動間歇,布朗人在地頭邊燃起火堆,將剛砍下的香竹砍成長短不一的竹筒作煮茶和飲茶的器具。竹筒長30釐米至50釐米,裝入清涼的山泉水後放在火堆邊烘烤,待水沸騰後放入隨身攜帶的曬青毛茶稍煮片刻,煮好後即可倒入若干短竹筒內,分送眾人飲用。這種青竹茶將山泉水與青竹香、茶香融為一體,滋味濃醇、爽口。

製作方法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製作方法較為奇特,首先砍一節碗口粗的鮮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內加上泉水,當作煮茶器具。然後,找些枯枝落葉,當作燒料點燃於竹筒四周。當竹筒內水煮沸時,隨即加上適量茶葉,繼續煮沸,經3分鐘左右,即可將煮好的茶湯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節罐內,便可飲用。 青竹筒茶將泉水的甘甜、竹子的清香、茶葉的濃醇融為一體,所以,喝起來別有風味,久久難忘。

OL美容養顏養生茶有哪些?

美容花茶類

玫瑰有護膚的功效。能清火潤喉,祛斑、除皺、護膚。它是花中之王。康乃馨花茶可以美白肌膚,祛斑除皺。喬妹花茶可以消火祛斑,美白潤膚,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紫羅蘭花茶可以清火,滋養皮膚,給皮膚補充水分,增強光澤,防止紫外線輻射。牡丹茶具有養血柔肝、補氣血、面色紅潤的作用。勿忘我花茶能美容美白、清火明目,尤其能消除雀斑、粉刺。杜鵑花茶可以潤膚美容,還可以治療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薰衣草花茶具有祛痘祛斑、去火安神、美白緊緻肌膚、修復疤痕的作用。玉美人茶,能調理氣血,潤膚烏髮,瘦身健體,是古代后妃專用的減肥茶。桃花茶,女人的花,可以美容養顏,調節經血,減肥。如果和於美人一起喝,減肥效果會很好,而且沒有副作用。

特殊功效花茶類

能排除體內垃圾和毒素的白雪茶,是治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的首選。紅雪茶可以降低血壓和血脂。胖大海對咽喉痛、扁桃體炎、鼻炎有其獨特的療效。野生苦丁茶,味甘,能清熱解毒,明目利肝膽,降血脂降血壓。是中老年人和男性喜愛的茶,具有解渴、消暑、消炎、解毒的作用。

清涼潤肺、潤咽喉的花茶類

百合花茶,去火安神,清涼潤肺。而玉蘭茶則是美容、美白、改善睡眠的佳品。野菊花茶,消暑,清心明目,兩種搭配,效果更好。人蔘花,芳香,止渴,清涼,降火,補血,補氣,提神。絞股藍是滋補安神、保護肝臟的佳品,是中老年人和男性最喜愛的茶。葉青竹是夏季飲茶的首選,能解渴消暑,解毒利尿。金銀花具有清火潤喉、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的功效。萬壽菊是一種可以養肝明目、美容養顏、解毒消炎的茶,可以治療頭暈、寒胃痛等。菊花清熱解毒,保肝明目,是一種消暑、抗疲勞、軟化血管的茶。黃鞠能清熱解暑,消腫明目,能有效排出體內毒素,清除體內垃圾。茉莉,疏肝和胃,理氣解鬱,主治月經不調,痢疾,腫毒等。

青竹 毛竹 有何區別?

青竹、毛竹的區別:生長環境不同、形態不同、價值不同。

1、生長環境不同

①青竹適應酸性土至中性土,但PH8.5左右的鹼性土及含鹽0.1%的輕鹽土亦能生長,但忌排水不良。產江蘇宜興、浙江杭州古蕩。

②毛竹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因此,要求温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年平均温度15到20℃,年降水量為1200到1800毫米。

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一般樹種,既需要充裕的水濕條件,又不耐積水淹浸。

在造林地選擇上應選擇背風向南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帶;土壤深度在50釐米以上;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酸性砂質土或砂質壤土的地方。

2、形態不同

①青竹,竹科,禾本科多年生木質化植物。竿高8米,徑粗4—6釐米,幼竿無明顯白粉,深綠色,節處帶紫色,老竿綠色或黃綠色。

竿環較隆起,高於籜環。筍綠色,圓錐形向頂端削尖;;葉耳半圓形,有長5—10毫米的繼毛;葉舌明顯伸出;葉片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9—17釐米,寬1-2.2釐米,下表面被短柔毛,沿中脈的毛較密。

花枝呈穗狀,長8—10釐米,基部託以4—5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10片,脈間具微毛,葉耳小形或無,鞘口繼毛僅數根,每佛焰苞通常含假小穗1枚。

②毛竹地下莖為單軸散生。竿高達20餘米,粗者可達20餘釐米,幼竿密被細柔毛及厚白粉,籜環有毛,老竿,並由綠色漸變為綠。

基部節間甚短而向上則逐節較長,中部節間長達40釐米或更長,壁厚約1釐米(但有變異);竿環不明顯,低於籜環或在細竿中隆起。

籜鞘背面黃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微小,繸毛髮達;籜舌寬短,強隆起乃至為尖拱形,邊緣具粗長纖毛;籜片較短,長三角形至披針形,有波狀彎曲,綠色,初時直立,以後外翻。

3、主要價值

①青竹筍味美,竿材可篾用或整竿使用。

②毛竹是竹類植物中用途最為廣泛的竹種,也是森林木竹中用途最多的樹種之一。毛竹的用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在人們衣、食、住、行、觀、用、飾各個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它擁有材用、食用、藥用、觀賞、飼用、環保等眾多功用,是無污染綠色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是營建綠色銀行的理想物種。

擴展資料

竹子的藥用部分:

1、竹筍,性微寒味甘,無毒,具清熱化痰,解毒透疹,健脾益氣,助消化增食慾,降血壓,防止血管硬化和美容防癌等功能。

2、竹蓀,性寒味甘,無毒,有益腸胃,理氣化痰,降血壓,提高人體免疫能力,調整老人血酸及脂肪酸和防癌抗癌等功用。

可治敗血症、細菌性腸炎、咳嗽、肥胖症、高血壓、高膽固醇引發的其他疾病。

3、竹葉,性涼味甘辛,涼心緩脾,化痰止渴,清熱散鬱,解毒清胃。有殺蟲療瘡,止嘔除煩等用途,治上焦風邪煩熱,咳逆喘促,嘔噦吐血和一切中風驚痛等症。  

4、竹瀝、竹茹:性寒味甘,無毒,為中國傳統中藥。竹茹清安胃腑,止吐除悶。

竹瀝為竹汁提煉加工而成,清瘀解毒,透暢經絡,清涼退火.主治筋脈拘攣,皮裏膜外之痰,血瘀氣阻,經絡滯阻諸症,同時有防暑止渴,增強食慾,養顏駐容等功效。

5、竹根、竹實:毛竹根具止消渴,散毒補虛功用,作益氣止渴,補虛下氣及消毒藥用。竹實有通神明,輕身益氣的功效,是較好滋補食品。 

6、竹葉、竹材提取物:主要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和酚酸類等化合物,具有優良的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與阻斷亞硝化反應能力。

對人體內源性抗氧化酶繫有影響,能抑制內脂質過氧化的怍用和提高免疫能力,有較好的防疲勞抗衰老和增強智能等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竹

百度百科—毛竹

雲南茶歷史

雲南茶葉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

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

在《史記·吳起傳》與《説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説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中心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

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

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

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

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

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

所以説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説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説: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説“ 普洱茶……性温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説: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説: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製茶售茶為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乾,就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悦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打開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為黴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鑑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製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製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髮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雲南名茶-雲南的普洱茶屬於什麼茶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其中包括歷史上經自然發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種加工方式),也包括現今人工發酵和自然發酵的普洱茶。普洱茶發酵有兩個途徑,一是自然陳化,成型時俗稱生茶生餅(或青茶青餅),自然陳熟後稱"原舊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為加濕加温渥堆,成型時俗稱熟茶熟餅。雲南大葉鍾茶屬性物質重,加工的曬青毛茶苦澀濃烈,發酵陳化後,其濃烈性味得以收斂,雜味散失。

普洱茶品性温和,不像茶那麼清寒,也不像紅茶那麼濃烈,獨具陳香、醇厚、甘滑的風韻。 普洱茶雖發展演變於曬青茶,但曬青茶絕不等於普洱茶。

由於普洱茶的商品概念源於地名,產區和銷區常混淆普洱茶、曬青茶和滇青茶的界線。雲南省從1974年開始在昆明茶廠試驗人工發酵普洱茶,成品後只供出口,沒有內銷。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説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簡述一下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雲南省地方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首先,我們對為這個定義而作出努力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似乎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身世複雜,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外表粗樸簡約而內質變化萬千,所以"什麼是普洱茶"這樣看上去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並不簡單。"地方標準"的定義就有這麼些問題:

1、不利於原產地保護。想,把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原料大車大車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來的不是普洱茶嗎?但是,聽説過茅台酒在其他省開分廠嗎?況且,雲南大葉種完全可以引種到非洲美洲,你説人家生產的不是普洱茶?但是,為何雲南宜良生產的寶洪茶,又是小葉種,加工工藝完全是龍井工藝,香氣指數還在綠茶中最高,為何人家就不讓你叫龍井茶?

2、加工工藝問題:"後發酵加工成"這裏指的只是人工發酵,即先發酵再製成品形狀;實際上,發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餅熟茶兩類: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發酵技術是1973年才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沒有普洱茶?

4、如果承認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這一點我想誰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應該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綠茶(這一點似乎有道理),但是,這意味着,要麼是我們割斷了歷史,要麼是歷史犯了錯誤?只是有一點,如果普洱茶名來源於普洱地名(有好多説法另文討論),但是人工發酵技術是在昆明搞出來的,為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餅、青磚不叫普洱茶的話,到市場上走走,您立刻會發現,這種説法一點也不尊重現實;紅印黃印你説它是青茶綠茶,商家肯定會説你是茶盲——同時這又意味着,要麼是我們無視現實,要麼是現實錯了。

6、"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這樣的文字説的是質量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確確實實是普洱茶(儘管只是該定義説的熟茶),但質量較次的普洱茶,湯色完全可以紅濃,但卻並不一定明亮;"陳香"二字之外,我們看不出這和紅茶有多大區別。

7、不管自然還是人工,發酵過程並非一次性完成;從生產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費的最後一刻,發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陳越香"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沒有這一點,普洱茶沒有今天這個樣子,更不會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輝煌。

説了半天,這時會有人問:你説人家沒説清普洱茶,那你説説看。

——好,沒問題, 定義的目的是確定本質;雖然定義本身並沒有確定的定義。但是一個定義既要反映事物本質,又要堅持和邏輯和現實的統一;至少,要堅持三條原則:

1、歷史與現實統一原則:我們尊重客觀現實,又不割斷歷史;(這裏順便説説"傳統普洱茶與現代普洱茶"之分也不好。這種説法有意無意割斷了歷史,所謂傳統並非僅僅屬於歷史:如果民間作坊手工製茶是傳統,機器揉捻機器壓餅哪裏不現代了?

2、實用理性原則:要有利於原產地保護;

3、約定俗成原則:"名者實之賓也。"歷史和現實沒錯,青餅也是普洱茶沒錯。生普、熟普的説法大家都已經接受,是事實,只是普洱茶不同其他產品,每片普洱茶真正成品是直到被喝掉的那一刻。

所以,什麼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

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千年茶農

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廣南縣誌》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僚、濮為主的部落組成句町國。西漢時,漢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漢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領母波為句町王。句町國盛產茶葉,至今濮人栽種留下的古茶樹仍生長在九龍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裏。史載漢晉時期,德宏、保山、臨滄、西雙版納、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晉元康末年(公元299年),臨滄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馬。隋唐時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蠻分佈在景東、保山、雲龍等地,麗江塔城、沿瀾滄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蠻(布朗族)遷至鎮康、順寧一帶。明初,布朗族成為風慶縣的主體民族。清代,順寧、寶通(雲縣)、慶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漸南遷。

這些布朗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積的茶地,成為雲南茶葉的主產區。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着原始農業時期某些耕作遺蹟。從布朗族生產方式可以推斷出布朗族先民種茶的方法。

11月至12月期間,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樹林作為種植茶樹的場地。清理場地後,把伐倒的大樹解成建竹樓的木料運進村寨,樹枝作生活燃料。雨季來臨前的四五月間,放火燒地,然後把茶籽直接點種進舒鬆肥沃的土壤裏。幾年後,茶樹長大,森林也恢復了原貌,茶樹也成為原始森林中的一員。

布朗族原始農耕種茶、種山谷的生產方式,一直沿襲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 *** 大力推廣科學種茶法。章朗村布朗族開墾台地,採用選育良種、密植無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產台地茶園3100畝。

千年製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着千年原始的製茶方法。布朗族傳統手工製茶方法有六種:

第一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炒,茶葉經過拌炒殺青後放在竹篾或者竹蓆上,用雙手揉捻成條,最後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曬乾即可飲用,人們稱之為曬青毛茶。

第二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雙手拌炒,然後趁熱把茶葉塞入竹筒裏,一邊塞一邊用木棍舂緊。最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當竹筒的皮烤焦後,便可以破開竹筒取出茶葉,存放幾年後飲用。此茶湯色褐紅、香氣獨特,人們稱為陳香竹筒茶。

第三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開水煮熟,把煮熟的茶葉放在陰暗處十餘天讓茶葉發酵,然後把茶葉裝入竹筒內並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裝有茶葉的竹筒埋在土中一個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稱為“勉”,俗稱“酸茶”。酸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裏含。據説,嘴裏含一兩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時酸茶在生活中不僅是重要的禮品,也是重要的社會交往媒介。

第四種:醃茶葉。製做掩茶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採來的鮮茶葉先用水煮熟,然後將其放在竹筒里加適量水,最後用笆蕉葉封口,醃製十多天後便可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採來的鮮茶葉用甄子甄熟後曬乾,然後用冷米湯拌茶葉,最後把茶葉放進竹筒裏醃製十多天。醃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可以當作菜食用,也可以當作零嘴食用。

第五種:制青竹茶。青竹和茶葉同時準備好,首先將水放進青竹筒裏,然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同時把鮮茶葉用竹夾子夾着放在火塘上燒烤,當茶葉烤黃時便放進竹筒裏煮,水燒開則可飲用。

布朗族的六種方法制出的茶葉,風味獨具特色。食用的醃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還有醃菜的酸味。飲用的竹筒茶,湯色、香氣各異,獨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數千年的種茶、製茶歷史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布朗族茶習俗。

“茶請柬”(布朗語稱為“恩膏勉”)是傳遞布朗族社會重大活動信息的一種重要禮儀,凡是接到“茶請柬”的人,必須按時參加這項活動。例如,寺廟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布朗族家庭送小孩當和尚、升和尚、升佛爺,或娶媳婦、嫁姑娘。

請柬茶是用芭蕉葉包着一小包茶葉和兩支臘條,用竹篾捆成的信息媒介載體。

無論走進那家的竹樓,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敬獻到客人的手中。這杯茶稱為迎客茶。布朗族竹樓的火塘邊,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壺,當客人坐定後,茶水已經煮沸燒開,一個個用竹子製作的茶杯,盛滿茶水奉獻到每位客人手中。

有誰知道普洱茶的歷史多久了

雲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曆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貢茶開端。目前民間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宮留下的人頭貢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來源: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説:“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 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為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為“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 *** 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 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 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説,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為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箐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 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 *** 、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裏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裏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準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

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為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説,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説“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

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為核心,以普洱為中心的思茅地區,製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説,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説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

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為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説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説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

下面的論述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製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

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 *** 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

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羣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

可以肯定地説,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為,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

説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裏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裏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

而要説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説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説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

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陸羽《茶經》裏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係,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説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製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製茶工藝(蒸青製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説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為“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

竹心茶是怎泡的

泡茶:分取適量竹心茶置於碗中,用剛沸騰的開水沖泡,經3—5分鐘,即可飲用。

在茶葉中,不僅有青竹茶,還有竹心茶。

竹心茶,也叫竹芯茶或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們別具風格的一種茶飲料。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南部和西部地區,以西雙版納最為集中,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又喜歡青竹的民族。傣族喝的竹心茶,其製作和烤煮方法甚為奇特,一般分為五道程序:

裝茶:就是採摘細嫩、再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青竹竹筒中,分層陸續裝實。

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為使竹筒內茶葉受熱均勻,通常每隔4—5分鐘翻滾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澤由綠轉黃時,筒內茶葉也已烘烤適宜。

取茶:待茶葉烘烤完畢,用刀劈開竹筒,露出竹心,就成為清香撲鼻、形似青竹的竹心茶。

泡茶:分取適量竹心茶置於碗中,用剛沸騰的開水沖泡,經3—5分鐘,即可飲用。

喝茶:竹心茶喝起來,既有茶葉的醇厚高香,又有青竹的濃郁清香,所以,喝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難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喝竹心茶。

各地的喝茶愛好和習慣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風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飲茶習俗也各有千秋。不過把飲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樑、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將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飲茶習俗,介紹如下。

一 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雲南昆明一帶最為時尚。

二 藏族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湯。

三 維吾爾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主食麪粉,最常見的是用小麥面烤制的饢,色黃,又香又脆,形若圓餅,進食時,總喜與香茶伴食,平日也愛喝香茶。他們認為,香茶有養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飲料。

四 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飲茶,方式多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

回族同胞認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膩生津,滋補強身,是一種甜美的養生茶。

五 蒙古族的鹹奶茶

蒙古族喝的鹹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或黑磚茶,煮茶的器具是鐵鍋。製作時,應先把磚茶打碎,並將洗淨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公斤,燒水至剛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25克左右。當水再次沸騰5分鐘後,摻入奶,用量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動,再加入適量鹽巴。等到整鍋鹹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煮鹹奶茶的技術性很強,茶湯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後都有很大的關係。如茶葉放遲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顛倒了,茶味就會出不來。而煮茶時間過長,又會喪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認為,只有器、茶、奶、鹽、温五者互相協調,才能製成鹹香可宜、美味可口的鹹奶茶來。為此,蒙古族婦女都練就了一手煮鹹奶茶的好手藝。大凡姑娘從懂事起,做母親的就會悉心向女兒傳授煮茶技藝。當姑娘出嫁時,在新婚燕爾之際,也得當着親朋好友的面,顯露一下煮茶的本領。要不,就會有缺少家教之嫌。

六 侗族、瑤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七 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區一帶,居住着許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來,他們世代相傳,至今還保留着一種古老的吃茶法,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採下的新鮮茶葉)、生薑和生米仁等三種生原料經混和研碎加水後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相傳三國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正值炎夏酷暑,當地正好瘟疫蔓延,張飛部下數百將士病倒,連張飛本人也不能倖免。正在危難之際,村中一位草醫郎中有感於張飛部屬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便獻出祖傳除瘟祕方擂茶,結果茶(藥)到病除。其實,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所以,説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藥,是有科學道理的。

八 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分佈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裏,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九 哈薩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薩克族,還有居住在這裏的維吾爾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們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與吃飯一樣重要。他們的體會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勞動有勁;三天無茶落肚,渾身乏力,懶得起牀"。

十 苗族的八寶油茶湯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東北一帶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們,有喝油茶湯的習慣。他們説:"一日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倘有賓客進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窮的八寶油茶湯款待。八寶油茶湯的製作比較複雜,先得將玉米(煮後晾乾)、黃豆、花生米、團散一種米麪薄餅)、豆腐乾丁、粉條等分別用茶油炸好,分裝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別要把握好火候,這是製作的關鍵技術。具體做法是放適量茶油在鍋中,待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放入適量茶葉和花椒翻炒,待茶葉色轉黃髮出焦糖香時,即可傾水入鍋,再放上薑絲。一旦鍋中水煮沸,再徐徐摻入少許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時,加入適量食鹽和少許大蒜、胡椒之類,用勺稍加拌動,隨即將鍋中茶湯連同佐料,一一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這樣就算把八寶油茶湯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湯時,大凡有主婦用雙手托盤,盤中放上幾碗八寶油茶湯,每碗放上一隻調匙,彬彬有禮地敬奉客人。這種油茶湯,由於用料講究,製作精細,一碗到手,清香撲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鮮美無比,滿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飽肚,還有特異風味,是我國飲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十一 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國西北,特別是甘肅一帶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當走進農家,只見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燒着木柴,或點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壺。清早起來,主婦就會趕緊熬起罐罐茶來。這種情況,尤以六盤山區一帶的兄弟民族中最為常見。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

十二 瑤族、壯族鹹油茶

瑤族、壯族主要分佈在廣西,毗鄰的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山區也有部分分佈。瑤族的飲茶風習很奇特,都喜歡喝一種類似菜餚的鹹油茶,認為喝油茶可以充飢健身、祛邪去濕、開胃生津,還能預防感冒,對一個多居住在山區的民族而言,鹹油茶實在是一種健身飲料。

十三 基諾族的涼拌茶和煮茶

基諾族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尤以景洪為最多。他們的飲茶方法較為罕見,常見的有兩種,即涼拌茶和煮茶。

十四 佤族的燒茶

佤族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的滄源、西盟等地,在瀾滄、孟連、耿馬、鎮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他們自稱 "阿佤"、"布饒",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習慣,喝燒茶就是一種流傳久遠的飲茶風俗。

十五 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們別具風味的一種茶飲料。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區,以西雙版納最為集中,這是一個能歌善舞而又熱情好客的民族。

十六 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瀾滄、孟連、滄源、耿馬、勐海一帶。在拉祜語中,稱虎為"拉",將肉烤香稱之為"祜",因此,拉祜族被稱之為"獵虎"的民族。飲烤茶是拉祜族古老、傳統的飲茶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飲用。

十七 景頗族的醃茶

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地區的景頗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種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醃茶一般在雨季進行,所用的茶葉是不經加工的鮮葉。製作時,姑娘們首先將從茶樹上採回的鮮葉,用清水洗淨,瀝去鮮葉表面的附着水後待用。

醃茶時,先用竹篇將鮮葉攤晾,失去少許水分,而後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鹽適量拌勻,放入罐或竹筒內,層層用木棒舂緊,將罐(筒)口蓋緊,或用竹葉塞緊。靜置二、三個月,至茶葉色澤開始轉黃,就算將茶醃好。

醃好的茶從罐內取出晾乾,然後裝入瓦罐,隨食隨取。講究一點的,食用時還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十八 哈尼族的土鍋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的紅河、西雙版納地區,以及江城、瀾滄、墨江、元江等地,其內有"和尼"、"布都"、"愛尼"、"卡多"等不同的自稱。喝土鍋茶是哈尼族的嗜好,這是一種古老而簡便的飲茶方式。

哈尼族煮土鍋茶的方法比較簡單,一般凡有客人進門,主婦先用土鍋(或瓦壺)將水燒開,隨即在沸水中加入適量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鐘後,將茶水傾入用竹製的茶盅內,一一敬奉給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總喜歡在勞動之餘,一家人喝茶敍家常,以享天倫之樂。

十九 傈僳族油鹽茶

傈僳族,唐代稱其為"傈蠻"或"慄粟",明清時稱其為"力"或"慄粟",主要聚居在雲南的怒江,散居於雲南的麗江、大理、迪慶、楚雄、德宏,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這是一個質樸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鹽茶是傈僳人們廣為流傳的一種古老飲茶方法。

傈僳族喝的油鹽茶,製作方法奇特,首先將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熱,然後在罐內放入適量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滾,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併發出焦糖香時,加上少量食油和鹽。稍時,再加水適量,煮沸2-3分鐘,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

油鹽茶因在茶湯製作過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鹽茶因在茶湯製作過程中,加入了食油和鹽,所以,喝起來"香噴噴,油滋滋,鹹兮兮,既有茶的濃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它來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團聚喝茶的一種生活方式。

二十 布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以及臨滄、瀾滄、雙江、景東、鎮康等地的部分山區,喝青竹茶是一種方便而又實用的飲茶方法,一般在離開村寨務農或進山狩獵時採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製作方法較為奇特,首先砍一節碗口粗的鮮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內加上泉水,當作煮茶器具。然後,找些乾枝落葉,當作燒料點燃於竹筒四周。當筒內水煮沸時,隨即加上適量茶葉,待3分鐘後,將煮好的茶湯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內,便可飲用。竹筒茶將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葉的濃醇融為一體,所以,喝起來別有風味,久久難忘。

二十一 納西族的"龍虎鬥"和鹽茶

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風景秀麗的雲南省麗江地區,這是一個喜愛喝茶的民族。他們平日愛喝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龍虎鬥"。此外,還喜歡喝鹽茶。

納西族喝的龍虎鬥,製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壺將茶燒開。另選一隻小陶罐,放上適量茶,連罐帶茶烘烤。為免使茶葉烤焦,還要不斷轉動陶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茶葉發出焦香時,向罐內衝入開水,燒煮3-5分鐘。同時,準備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後將煮好的茶水衝進盛有白酒的茶盅內。這時,茶盅內會發出"啪啪"的響聲,納西族同胞將此看作是吉祥的徵兆。聲音愈響,在場者就愈高興。納西族認為龍虎鬥還是治感冒的良藥,因此,提倡趁熱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釅,提神解渴,甚是過癮!

納西族喝的鹽茶,其沖泡方法與龍虎鬥相似,不同的是在預先準備好的茶盅內,放的不是白酒而是食鹽。此外,也有不放食鹽而改換食油或糖的,分別取名為油茶或糖茶。

標籤: 青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k/zonghezhishi/9lex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