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推动政策搭配合理么

推动政策搭配合理么

推动政策搭配合理么

推动政策搭配不合理。

政策是一个名词,推动是一个动词,推动政策不符合常识,按照常识应为推动政策实施。

推动是一个汉语词语,本义是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出自《观花小记》:以防灾带动救灾,以救灾推动防灾。

政策指的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推动政策搭配不合理。

政策是一个名词,推动是一个动词,推动政策不符合常识,按照常识应为推动政策实施。

推动是一个汉语词语,本义是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出自《观花小记》:以防灾带动救灾,以救灾推动防灾。

政策指的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

从97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组合的方式有哪些?是在什么样的经济背景下?搭配的效果如何?

一、 财政与货币组合的理论基础

(一)财政与货币目标、手段、功能差异性

财政目标是针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而货币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最终支出及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总体的运行。财政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投资、补贴、预算等。货币所采用的手段是银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财政功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再分配直接参与投资和生产调节的,是一种直接的经济手段,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货币功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直接作用于价格水平,在金融市场中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间接经济的手段,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财政和货币组合模式

由于财政与货币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要将财政和货币组合运用,两者的具体组合方式有以下四种:

(1) 双松模式:扩张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

当货币总需求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增长成为宏观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为主的双松财政货币配合模式。当经济萧条时,可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以及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选择双松,通过财政支出增加,减税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等组合对经济产生整体的扩张效应。

(2) 双紧模式:紧缩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

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上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的财政货币配合模式,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财政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胀时,可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两者配合会对经济产生整体的紧缩效应。

(3) 紧财政松货币模式:紧缩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

当开支过大,价格基本稳定,但企业投资不十分旺盛,经济不十分繁荣,促进经济较快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取“紧财政,松货币”。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再用扩张性货币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可能引起衰退。

(4) 松财政紧货币模式:扩张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

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停滞”,刺激经济增长成为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松财政紧货币”的配合模式。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刺激总需求,再用紧缩性货币抑制通货膨胀

二、加强宏观,发挥组合效应优势——结合我国的实践

(一)提高财政与货币配合效果,进一步深化改革

财政与货币的配合效果除了决定两种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金融、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财政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造成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下降,致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能力;金融方面,国有银行仍没有真正摆脱行政奴隶的地位,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过渡依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不仅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导致银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与紊乱,使商业银行对银行的难以做出灵敏的反映。

因此,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提高“两个”比重,从而提高宏观的能力;金融上要深化国有银行的改革和非银行机构的调整,真正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依法自主经营的地位,为货币发挥作用扫清上的障碍。

(二)财政货币组合应该防止总体经济大起大落

本轮财政货币运作的经济环境与以前的宏观相比,主要是背景特点不同,一是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出现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表现为要随时考虑外部经济的变化。并且国内经济已经出现明显比较高的波动,经济增长率可能突破合理区间。三是中国经济刚刚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投资过热、结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财政货币运作就应该异于以前,要防止经济“滞胀”问题,要对潜在通货膨胀保持警惕。

(三)财政货币组合应该适应国际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如果中国经济“打喷嚏”,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可能“感冒”。显然,新的科学的搭配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而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所谓财政和货币的配合,是指将财政和货币按某种形式搭配组合起来,以调节总需求,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以下是财政和货币搭配使用的相关资料,我为您分享。

  财政和货币搭配使用

  所谓财政和货币的配合,是指将财政和货币按某种形式搭配组合起来,以调节总需求,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财政与货币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种模式:

  1、扩张性的财政和扩张性的货币,即“双松”

  松的财政和松的货币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债券等松的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或货币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和扩张性的货币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2、紧缩性的财政和紧缩性的货币,即“双紧”

  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和紧的货币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和紧缩性的货币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

  (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3、扩张性的财政和紧缩性的货币

  这种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紧缩性的货币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4、紧缩性的财政和扩张性的货币

  同扩张性的财政和紧缩性的货币相反,这种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和扩张性的货币搭配的适宜条件是:(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扩张性的货币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可以看出,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搭配与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财政与货币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重点需要把握的问题。

  在我国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确定,因而财政收支的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大体确定了。比如,国家对个人征税,也就相应减少了个人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企业征税或国家对企业的拨款,也就减少或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需求。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这就决定了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至于信贷收入(资金来源)虽然对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一定要通过信贷支出才能产生。比如,当社会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过旺时,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多吸收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存款,这看起来是有利于紧缩需求的,但如果贷款的规模不作相应的压缩,就不可能起到紧缩需求的效果。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只要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作适当的压缩,减少社会集团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即见效。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至于说银行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但居民储蓄存款毕竟可以随时提取,因而这种影响的力度就不像财政那样大。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现行下,根据财政、银行在运用资金上无偿与有偿的不同特点,固定资产投资理应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虽然随着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银行也发放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但银行的资金运用的重点仍是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三)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比如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时,如果银行相应压缩或扩大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抵消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只有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银行也同时扩大或收缩信贷规模,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才能真正发生。问题不仅在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与货币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与货币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财政与货币的时滞

  经济学家认为,良好的经济不仅是单纯的配合问题,还要把握住运用的时机。因此,在利用相机抉择的财政与货币来解决经济问题时,应当考虑到时滞(time lag)问题。

  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来说,财政的实施一般会产生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这段延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这两种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构无关,也就是说,这两种时滞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单位没有直接关系,经济学称之为内在时滞。内在时滞的长短,一方面取决于财政当局收集资料、研究情况所占用的时间以及采取行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的与经济目的,尤其是在希望实现的目标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对目标的优先顺序进行选择。

  与内在时滞相对应的是外在时滞。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到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主要包括三种时滞:(1)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2)执行时滞是指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3)效果时滞是指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这三种时滞与决策单位发生直接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故称为外在时滞。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很难预测,因此,外在时滞可能会更长。图14—4表明了财政时滞的先后次序及其内容。

  实际上,货币的操作或多或少地也存在着上述五种时滞。就财政与货币的时滞长短比较而言,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研究,这对财政和货币来说,大体一致。因此,就内在时滞而言,无法确定这两种孰优孰劣。

  但是,就外在时滞来说,财政与货币的优势比较就较为容易。一般而言,财政的决策时滞较长,因为财政措施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比较费时;相比之下,货币可由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影响货币数量,时滞比较短。就执行时滞来看,财政措施在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付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在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所以,财政的执行时滞一般比货币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就可能优于货币。由于财政的工具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活动发生有力的反应;而货币主要是影响利率水乎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因此,财政的效果时滞比货币要短。

  总之,就时滞方面来看,很难比较财政与货币的有效性。在研究这两种的时滞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客观经济环境和不同的各种时滞加以比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有效的措施。

宏观政策体系的关键是搭配有效协同和什么

宏观体系的关键是搭配有效协同和目标协调。一个完整的宏观体系应该包括财政、货币和产业等不同种类,这些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以达到共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标。

首先,有效协调是指各种要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良性互动与协作,以达到最佳效果,并且要考虑到的时间差异性和影响的延迟性。例如,在实施复苏性时,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和适应,确保各项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其次,目标协调是指不同之间的局限性和矛盾性要得到协调,保证间的目标一致性和可持续性。例如,财政和货币的矛盾性比较突出,需要注意合理控制财政和货币对物价、通胀方面的影响等,确保宏观经济的总体稳健

宏观体系的关键在于不同之间的有效协调与目标协调。只有各种宏观相互融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宏观体系,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宏观政策体系的关键是搭配有效协同杠杆及时吗?

是的,宏观体系的关键是搭配有效协同杠杆及时调整。一般来说,宏观经济主要有货币和财政两种,它们是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为了使这些产生最大的效应,需要将其协同搭配。例如,在经济下行时,宏观的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此时可以实施货币的宽松和财政的适度赤字,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发展。而在经济过热时,宏观的目的则是稳健发展,此时要加强紧缩货币和财政的收缩,以抑制通货膨胀和防范风险。因此,只有将货币和财政协同搭配,才能使宏观体系发挥最大的效应,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和货币需要在协调配合的各领域求同存异,提高协调配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开拓协调配合的广度和深度。以下是我整理的货币与财政配合的必要性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货币与财政配合的必要性

  1.财政与货币调节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财政和货币都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为基点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但两者的调节范围却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财政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货币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正是这种调节范围的不同,使得不论财政还是货币,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都有局限性。

  2.财政与货币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财政与货币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比货币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而货币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

  3.财政与货币时滞性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在制定上,财政的变动,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而货币的变动通常由银行决定;在执行上,财政措施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在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因此,财政的决策时滞_般比货币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则可能优于货币。由于财政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而货币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从这一点分析,货币比财政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所需的时间要长。

  由此看来,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都是有﹁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运用其中某一项,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的目标。这就要求两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能力。

  财政与货币的配合运用

  (一)“双松”,即松的财政和松的货币配合

  适于在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使用。

  (二)“双紧”,即紧的财政和紧的货币配合

  适于严重通货膨胀时期使用。

  (三)紧的财政和松的货币配合

  适于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但消费偏旺而投资不足时采用。

  (四)松的财政和紧的货币配合

  适于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适应,为解决投资过旺、消费不足时采用。

  不同经济条件下财政与货币相互配合的方式

  1.在1998年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财政货币同时松动,既有总量措施上的配合,又有结构措施上的协调。既有间接手段上的组合,又有直接手段上的搭配。譬如,在总量方面,财政和货币同向松动。在结构方面,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对象结构的优化同信贷投入结构的调整并行不悖。这至少反映在三个侧面,一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财政建设性支出的扩大与以上述领域为重点的信贷投入的增加遥相呼应;二是在财政下调小企业率的同时,银行也开始消除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歧视,并一再强调改善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三是在财政增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经济性支出的同时,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投入比重也大幅上升。在手段方面,支出、信贷规模、外汇管制等直接工具与税收、利率、准备金率等间接工具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积极财政通过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适用范围;建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货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创造条件等方式来拓展货币作用的空间。在货币方面,也通过一定手段使之与积极的财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如建立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的正常渠道和机制,增加再贷款投放;适时增加公开市场的操作频率,扩大可进入公开市场的金融机构范围,完善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使之成为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工具;要求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分支行贷款权限,建立合理的贷款约束和激励机制,把握好贷款的投放,支持经济发展;逐步放开管制,让商业银行自动购买和持有各种债券。积极的财政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扩大,需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8000亿元的国债资金,拉动了大批的社会投资,而社会资金的大部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积极的财政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稳健的货币的支持。近年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不仅仅使积极的财政的效应落到实处,更直接扩大了内需。

  2.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变化,在财政和货币的具体实施中出现了冲突的现象。2003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大幅度增加。2003年下半年,央行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力图收回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缩货币信贷量过快增长的态势。然而,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8月23日,央行给出货币的一剂“猛药”,从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提高到7%。综观2003年货币实施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央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采取回购方式和发行央行票据,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使货币实际走向紧缩,而财政仍然积极。因此,2003年的宏观中出现了一些财政与货币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以增发国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的过度增加。银行机构构成国债的主要买主,银行机构购买了大量国债,会增加货币投放。据估算,银行机构增持国债而创造的货币,约占货币供应量的10%左右。另外,银行机构需要为国债投资项目提供配套的贷款,以及财政贴息而带动一部分银行贷款,这些也会推动银行贷款的增加和货币供应量的扩大。

  2003年趋向紧缩的货币导致国债发行成本上升,影响了国债的发行。由于央行货币的基调一直倾向于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频据回笼货币,特别是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由此产生利率上涨预期,打压债市,影响了国债的发行。为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完成2003年的发债计划,财政部调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品种,且采用先发行、交易,然后再缴款的方式。

  作为两大宏观经济联结的重要工具,国债在市场化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国债市场分割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国债发行在国债利率市场化、国债品种多样化和国债期限分布平缓化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货币的微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很难兼顾各方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国债管理部门难以根据市场状况,灵活、有效实施国债发行和债务管理操作。另外,我国目前财政投融资存在的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效益低下,盲目、重复建设现象普遍,以及财政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财政、金融部门职能界定不清,影响了财政货币的协调、配合。

  3.在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投资过热的条件下,为加强财政与货币的协调配合,积极财政将转型为中性财政,与略微从紧的货币协调配合,并推进国债运作管理和财政投融资的改革。

  鉴于我国经济形势已经趋向好转,积极财政将转型为中性财政,可以适当减少国债的发行规模。同时,由于我国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欠债很多,所以要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更多地注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重点转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要合理、灵活、及时地应用各种财政手段进行宏观,时机成熟时也可进行税制改革,重点由拉动投资需求转移为调节社会分配、拉动消费需求。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及框架确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实施积极的公共财政,使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增长。

  为抑制投资过热,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应实施略微从紧的货币,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2004年3月24日央行宣布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从2004年3月25日起,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于4月25日,再次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直接冻结资金1100亿元,按货币乘数效应估计会收缩资金3000亿-4000亿元。4月25日开始实施的这两个突出的特点,是对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实行这个,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春耕生产对资金使用的需求和农业领域的其他有效资金投入。这一目标非常明显,就是体现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农民增收致富的意图。

  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大幅增加的势头,中国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派出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强贷款的风险管理。通知指出: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和市场准入条件,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各商业银行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已给予授信和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适当、稳妥的方式予以纠正,适时、适度对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过热行业贷款进行合理控制。但对于煤炭、电力、石油、交通、供水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要给予重点倾斜。银监会要求各银行要严格执行审慎的贷款准备金制度,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并加强对贷款的逐笔、实时监控,对重点机构和客户进行直接监测。

  推进国债运作管理和财政投融资的改革是我国财政货币协调的两大基点。在国债运作管理方面,可以考虑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即全国每年给财政部批准一个国债余额指标,这个指标是上一年的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之和。只要国债发行不突破这个余额,由财政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为解决财政部发行短期国债缺少动力,而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又缺乏短期国债作为操作工具这一矛盾,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可不列入当年的国债发行计划,当财政账户出现临时性头寸不足之时,财政部可以迅速发行短期国债用于周转。在财政投融资改革中,要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既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免受性金融业务的冲击。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市场经济下的宏观手段主要是财政和货币的搭配,加强财政与货币的协调配合是宏观经济面临的重大任务。那么,简述财政与货币协调配合有哪些?我为您分享。

  财政与货币协调配合

  一般来说,财政与货币财政配合有双紧、双松、松紧和中性四种模式五种状态:

  其一,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且通货膨胀特别严重时,选择双紧。通过增收减支,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方式,减少货币供应量。两者的配合,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

  其二,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时,选择双松。通过增支减收和降利率、扩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两者的配合,对经济产生扩张效应;

  其三,当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时,中性的财政和货币是最佳选择;

  其四,当需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采取松财政紧货币的,当需要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确保经济不下滑,采取松货币紧财政的。

  财政货币联系和区别

  (一)财政与货币的联系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经历过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宏观变得必不可少,而手段主要依靠财政和货币,两大宏观共同服务于宏观的总目标,具有紧密的联系。从的着眼点来看,两大都是国家宏观的经济,针对宏观经济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扩张性或收缩性的调整,协调社会供需关系,从而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促使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从的终极目标来看,两大最终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的杠杆作用来看,两大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一种的实施,一般都需要另外一种的协调配合。两大的杠杆作用相比,财政偏向于经济衰退、调整结构时使用,货币更适合于经济偏热,调整总量时使用,且时滞长短不一。正是由于财政和货币是两种长短不同、作用领域不同的搭配,因此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形成合力,发挥交叉效应,对市场经济进行可进可退的有效调节。同时,财政和货币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这是两大需要协调配合的重点所在。

  (二)财政与货币的区别

  在财政与货币存在紧密联系的同时,由于两大运用的机理、作用的范围和的效果不同,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两大在经济时所遵循的经济行机理不同。财政在承认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更多追求的是实施是否具有长远的、综合的、宏观的和社会的效应,“雪中送炭”式的财政,偏重于公平问题;而货币是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实施的,更为看重的是是否带来高的收益、少的成本、低的风险,“锦上添花”式的货币,偏重于效率问题[1]。

  第二,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主要的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货币主要的手段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

  第三,经济的侧重点不同。财政通过财政支出,按性质与用途来安排资金,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引导资金流向,侧重于结构的优化;货币通过手段,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管理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侧重于总量的调节。

  第四,的时差和效果的时滞不同。由于两大的制定者不同,所历经的程序也就不同,财政一般由财政部门制定,经立法机关审议通过方可执行,时差较长,但由于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控制性,其效果时滞较短;而货币由银行制定,相对,故而时差较短,但由于是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其效果时滞较长。

如何用政策搭配理论分析2023年1-2月的经济形势以及画图分析(如图中)?

1、分析:是影响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您可以通过查阅的财经报告和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了解在2023年1-2月期间所采取的。例如,您可以研究是否采取了经济刺激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是否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您还可以研究是否采取了货币措施,例如调整利率或货币供应量,以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2、理论分析:理论是经济形势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您可以使用经济学理论,例如供求理论、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来分析2023年1-2月的经济形势。例如,您可以使用供求理论来分析市场上商品和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从而预测价格和就业的走势。您还可以使用货币理论来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从而预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走势。

3、画图分析:画图是理解经济形势的重要工具之一。您可以使用图表来表示经济数据和趋势,例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等。您可以使用Excel等工具来制作图表,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经济数据和趋势,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总的来说,、理论和图表是分析经济形势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趋势,从而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使用和搭配使用?举例说明 便于我更好的理解

1、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货币相互配合的宏观体系,国家规划明确的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和货币的主要依据。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财政和货币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包括两大目标的协调、财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资产的定期跟踪测算、财政金融稳定性的预安排、财政金融和操作工具进行互动效率评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债务安排等。财政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传导机制。要完善统计,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水平。

2、完善产业、收入分配与财政和货币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重视财政、货币与其他经济的协调。我国产业要通过鼓励、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目前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导向出现了偏离,要求产业和信贷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作用。发展改革委要定期发布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和信贷发放贷款。为解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现象,要重视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刺激消费需求增长。要加快进行行政管理改革,从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推动的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的投资热。只有各项经济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才能步入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3、适度调整财政和货币工具的运用。财政要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货币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财政依然要在公共投资领域发挥作用,创造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新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框架。重点要对省以下灌注分税分级的实质性内容,建立分税分级财政。建立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采购制度等改革。货币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国债发行交易制度,统一国内债券市场,活跃短期债券市场,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能有的放矢,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有效工具。今后应使利率成为货币的先行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操作影响大,以少动为好。

4、推进财政投融资的改革和国债运作管理是未来财政与货币协调的两大基点。新形势下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复投资,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避免传统“松散乱”局面,化解和根治“先乱干、后整治”的国家隐含担保机制,财政和货币的安排要建立投资信息透明化、投资来源市场化、投资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台。在投融资改革中,要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既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免受性金融业务的冲击。要规范、强化、整合债券市场,切断隐性的地方财政赤字融资渠道,切断企业和银行用信贷资金盲目投资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资纳入到“开前门、堵后门”的正常轨道上来。国债运作上可考虑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全国每年给财政部批准一个国债余额指标,这个指标是上一年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之和。只要国债发行不突破余额,由财政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为解决财政部发行短期国债缺少动力、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缺乏短期国债作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国债可不列入当年国债发行计划,财政账户出现临时性头寸不足时,财政部可发行短期国债用于周转。

5、适度调整财政和货币协调配合的重心。1998—2002年两大中积极财政发挥了主动、核心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配合的重心要从以财政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的作用。蒙得尔·弗莱明提出的财政货币选择新理论指出,现实世界中的资本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财政和货币都是有效的,但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完全程度。资本流动性越大,财政的作用越小,而货币的作用越大。在改革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货币应发挥主要的作用,而财政予以配合。通过货币所体现的资源配置,实现以资源效率为主,兼顾机会公平原则。

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搭配运用?

财政==行政手段=调整汇率和税率。见效快但是缺乏弹性,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期经济问题得不到解决。

货币=市场调节=控制货币发行量&利率。见效慢但是又弹性,又有货币乘数的效应。发达市场经济中为常用的手段。

我想你应该知道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大萧条后大行其道,凯恩斯就是主张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加以必要的干预,二者搭配互补,让经济平稳发展。

选我的吧我是专业生。我觉得我讲的比一楼的明白通俗易懂。嗯。。。

如何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若是简答:

实现财政与货币的协调配合?

答:双紧、双松、货币紧财政松和货币松财政紧。这是两项宏观协调配合的四种为人熟知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于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物价形势急剧恶化时的紧急调节。因为这种调节方式几乎毫不例外地要 造成经济衰退。因此,必须谨慎地加以利用。双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萧条时期及生产资源有较大富裕的经济条件。这时,再生产过程中的闲置资源急需足够的货币力量去推动。客观要求投资需求与现实及潜在的资本供给和生产能力相适应,消费需求与消费品及劳务的供给相协调。如果单松动货币或财政,都可能出现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问题。而同时松动财政和货币,就可以使经济保持足够的上升冲力。但双松在搭配运用时一般不能持续时间太长,因为很容易导致经济过热。货币与财政采取怎样的松紧搭配方案,取决于经济

失衡的累积特点及两项对经济趋于均衡的调节能力。

若是论述:

财政与货币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与财政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与财政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时效的协调配合。货币和财政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时效的搭配。货币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以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与财政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性贷款风险。财政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货币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根据国家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由于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5)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与货币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此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2.双“松”的财政与货币。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

3.“松”“紧”搭配的财政与货币。“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是在经济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紧”则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例如,当经济中出现货币发行过多但还未演变为通货膨胀时,为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应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而应采取增加财政收入、紧缩财政支出的对策,即选择“松”货币与“紧”财政的搭配;而当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时,就应采取紧缩银根、回笼货币的“紧”货币与扩大支出、减少收入的“松”财政,,以压缩需求,增加供给,使经济增长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如,当经济发展中出现财政赤字但经济增长速度尚可观时,不应急于紧缩财政,而应减少货币供应、控制贷款,选择“松”财政与“紧”货币的搭配;而当经济发展中主要矛盾为财政赤字并伴随经济增长停滞时,财政应努力增加收入压缩支出,而银行则应放松银根、发行货币,即选择“紧”财政与“松”货币的搭配,借以启动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6)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财政与货币采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体为三个阶段:

1.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两年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高额财政赤字;货币上则是大幅度增加现金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大幅上涨。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财政方面,压缩了当年财政基建投资,财政赤字有所降低;银行方面,实行紧中有松的。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财政方面实行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银行方面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财政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当年实现盈余;银行方面“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财政方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银行方面提出“稳中求松”、“紧中有活”,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18.5%.

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1989年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双紧”基调下的“双松”配合,增加了货币供给,并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财政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支农支出,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致使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率达21.7%.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消费税的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1998-1999年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在货币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投资力度。19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增加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0611/105447.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3/09/content_7738912.htm

参考资料: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0611/105447.shtml

标签: 推动 搭配 政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zonghezhishi/2lx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