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全书馆 >

综合知识

> 从在峄山碑怎么写

从在峄山碑怎么写

1. 如何写好小篆,从《峄山碑》聊起吧

《峄山碑》围子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从在峄山碑怎么写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要略小一些。

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迹至今为能流传下来,故刻石便更显珍贵。唐张怀 誉其书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清杨守敬赞为:“笔画圆劲,古意毕臻”(见《中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96363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5页)《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值得注意的石,有的人认为此碑线条粗细匀称,用笔似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成,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原因是未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对小篆笔法没有作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将《峄山碑》解析解读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

它使人们在圆匀劲挺的点画中,仍能品出隽永超逸的韵味。可以说,《峄山碑》线条的墨迹呈现应当是鲜活的,跳荡的。

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临写此碑。

首重用笔,妙在用锋。因为没有写出高质量的线条,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

因此,掌握正确的用笔犯法至关重要。那么,应当怎样临写此碑或者说应当注意什么呢?我们知道,小篆的点画只有两种,一是直画、二是弧画。

但无论哪一种点画。其书法都有“起、行、收”三个过程。

所谓“起”,即“逆锋起笔”,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反方向入纸,使其锋藏。对初学者而言,起笔“藏锋”使一个难度较大的而又必须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点画书写的力度,而且对点画之间的承接呼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熟练地掌握“起笔”的这个技术动作,学书要想深入那将是寸步难行。所谓“行”,即“中锋行笔”,它要求匀笔时笔锋处于线条的中间,同时应充分利用笔毫的弹性,用“提”法抽擎“杀纸”而行。

当然,在运笔的过程中并非就是“一味”的“提”,其中也有“按”的成分控制线条的圆匀及水墨的掺入含量。并且,不让笔墨“走偏”,还常常伴有连续的饿提按交替动作,这种情况在书写弧画时尤为明显。

但应注意的是,书写弧画时,最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来维护“中锋”,而应尽可能通过“腕”的“旋动”,伴以微妙的提按来对锋芒加以驱动,这样产生的线条更富有弹性。另外,在连续出现弧形的线条时,“提按”的幅度还可能加大,但一定要注意“交接”自然,不露圭角,以保持线条的流畅。

所谓“收”,即“回锋收笔”,它是运笔至点画尽头时的一个技术动作,通常为“一驻即收”并伴有轻微的“反弹”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收笔的“回”并非是为了填补点画尾部的缺陷,而是“回头”寻找下一个“落点”,同时,在“回”的瞬间将笔锋“挺正”,以迎接下一个“逆锋起笔”。

再就是“笔势”的问题,临写《峄山碑》切忌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而必须考虑到“形”所导致的“势”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字比做人体,四肢五官如同点画,则“势”就是“筋脉相连”。

尽管它是看不见的,但却是维系生命的“内在网络”。人一旦有了“筋脉相连”,就有了生气、活力,一旦缺少“筋脉相连”,就如道具“模特儿”,哪怕外观再美,一看便是“死”的。

因此,就书法艺术而言,“形”的作用远远无法与“势”抗衡。有了“势”,字就灵气飞动。

没有“势”,字就板滞僵硬。那么,临写《峄山碑》怎样才能产生“势”呢?关键再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

即在熟练地掌握各种点画的书写的基础上,在具体书写每一个字时,不要将各个点画孤立地看待,而要将他们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应顺势使笔锋迅速地找到下一个“落点”。

也就是说,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逆锋起笔”,而下一笔的“收笔”又紧接再下一笔的“起笔”,这样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自然意气连贯,顾盼生情,神气活现。“学书之要,惟取神、气为佳。

若模(摹)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蔡襄《蔡中惠公文集》)。过去许多人临《峄山碑》,多重结构而不究用笔,多重形而不求质,故往往落入俗套,这一点不能不引起临习者注意。

2. 《峄山碑》的首怎么写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3. "从"字的篆书怎么写

"从"字的篆书写法如下: 从的基本解释: 从[cóng] 1. 依顺 :顺从。

2. 采取,按照 :从优。 3. 跟随 :愿从其后。

4. 跟随的人 :侍从。 5. 参与 :从业。

6. 由,自 :从古至今。 7. 次要的 :主从。

8. 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9. 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

10. 姓。 从[zòng] 1. 古同“纵”,竖,直。

2. 古同“纵”,放任。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文言版《说文解字》:从,相听也。

从二人。凡从之属皆从从。

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从,彼此都听对方的。字形采用两个“人”会义。

所有与从相关的字,都采用“从”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遵从[zūn cóng] 遵照并服从:遵从上级的指示。

2、胁从[xié cóng] 被胁迫而随别人做坏事:胁从分子。 3、从头[cóng tóu] 从最初(做):从头儿做起。

4、从容[cóng róng]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从容就义(毫不畏缩地为正义而牺牲)。 5、从业[cóng yè] 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就业:从业机会。

4. 看篆书《峄山碑》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2113,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

今峄山实无此碑,而5261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

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4102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峄山碑》是1653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回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 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答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5. 哪位有峄山碑的译文

峄山,又名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

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下。”东山即指峄山。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

《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

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

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有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美。

一是石美。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自不待说,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

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人叹为观止,难怪游人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 故峄山与中华五岳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石巧。

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据考察,有名洞穴144个。

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话传说美。

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峄山还是道家活动的场所,甚得历代达官显贵的垂青。

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之人。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标签: 山碑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qsg.com/zh/zonghezhishi/ky4r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