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國際關係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體系,也稱為“主權平等原則體系”。

這一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是主權國家的平等、獨立、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等原則,以及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國際安全和穩定的責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源於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三十年戰爭,開啟了現代國際關係的歷史。

該體系主張國家主權是國際關係的基礎,國際法是國際關係的基石。

它反對國力政治、零和博弈的思維,並代表了現代國際關係的趨勢和發展方向。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system)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

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和約的簽訂開創了以國際會議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和約涉及領土劃分及賠款、宗教等複雜問題。通過召開國際會議有效地處理了這些問題。這為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範例。自威斯特伐利亞以來,和平商議、協調解決已經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模式。

從條約裡可以看到,曾經一統天下的神權世界已經無可避免趨於瓦解,民族國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權威,這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國際基本原則。

擴充套件資料

和約的部分主要內容:

1、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2、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

3、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其中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

4、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唯不得對皇帝及皇室宣戰。

5、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為國家。

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時間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於哪一年()。

A.1646

B.1648

C.1649

D.1684 

解析 B。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

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威斯特伐利亞和會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國際會議。1643年和談開始,在閔斯特參加談判的是神聖羅馬皇帝、法國、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諸侯的代表,在奧斯納布魯克參加談判的是神聖羅馬皇帝德意志新教諸侯的代表。

各國外交家雲集於此,教皇也派代表聽取會議。然而會議進行得十分拖拉,前後延續5年之久。因為戰爭仍在繼續,每個國家都想在全面停戰前多撈取一點討價還價的資本。

在和談會議進行中,帝國皇帝的代表利用法國和瑞典的矛盾,創造對帝國有利的條件,使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地利免於肢解。

另外,法國和西班牙還都沒有要結束爭奪的念頭,實際上兩國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659年簽訂《比利牛斯條約》為止。但是,大部分參戰者在1648年接受了停戰條件。

1648年10月24日,在與威斯特伐利亞相鄰的兩個城鎮閔斯特和奧斯納布魯克分別締結的條約被統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是在新教勢力取得相對優勢的情形下進行的,這種實力對比在和約中有所體現。

歷史上世界有幾個國際體系

歷史上世界有五個國際體系分別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維也納體系、雅爾塔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

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2、佈雷頓森林體系

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佈雷頓森林體系”。

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佈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佈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於1971年被尼克松 *** 宣告結束。

3、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

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

但是由於歐洲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

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

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建立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係的中心舞臺仍然停留在歐洲。

歐洲這種獨領 *** 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4、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對1945年-1991年間國際格局的稱呼,得名於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 *** 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今屬俄羅斯克裡米亞)舉行的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體系其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區域性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誌著兩極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徵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戰後,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錯誤繼續,重新鞏固了帝國主義在世界上的位置,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使中國回到了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支配的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雅爾塔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維也納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歷史地位

1.維斯特伐利亞體系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說起: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它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第一個國際關係條約。

主要內容:(1)歐洲領土的區域性分割:法國取得阿爾薩斯和洛林,並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個主教區;瑞典則獲得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並且取得了軍費賠償。(2)了皇帝的權利,承認了各諸侯具有的內政、外交權;還規定卡爾文與路德教享有同樣的權利,制止了天主教對新教的。

對近代國際法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意義): 第一, 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第二, 劃定了歐洲各國的國界,承認了國家的和 *** ,並鳴國家 *** 、國家領土、國家等原則已經確立為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準則; 第三, 首次創立並確認了條約必須遵守和對違約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則; 第四, 承認新教和舊教享有同等的權力,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統治下的世界 *** 論。 第五, 在歐洲開始確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的制度,各國普遍建立了外交使節,進行外事活動。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但結束了30年戰爭,而且在歐洲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但它在調和原有矛盾的同時,又造成了新的矛盾,從而擺脫不了最終瓦解的命運;而該體系所確立的原則、法則和制度卻有久遠的意義。

===================== 以全球為參照系的國家主義是國際意義上的國家主義,這種國家主義是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奠定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不僅是近代國際關係史上的第一個國際體系,也是國際關係史上第一次以條約的形式肯定國家主義的國際體系,從而使國家主義具有了某種法律的意義。

2.歷史上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怎麼一回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它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第一個國際關係條約。主要內容:(1)歐洲領土的區域性分割:法國取得阿爾薩斯和洛林,並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個主教區;瑞典則獲得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並且取得了軍費賠償。(2)了皇帝的權利,承認了各諸侯具有的內政、外交權;還規定卡爾文與路德教享有同樣的權利,制止了天主教對新教的。

對近代國際法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意義):

第一, 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第二, 劃定了歐洲各國的國界,承認了國家的和 *** ,並鳴國家 *** 、國家領土、國家等原則已經確立為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準則;

第三, 首次創立並確認了條約必須遵守和對違約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則;

第四, 承認新教和舊教享有同等的權力,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統治下的世界 *** 論。

第五, 在歐洲開始確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的制度,各國普遍建立了外交使節,進行外事活動。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但結束了30年戰爭,而且在歐洲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但它在調和原有矛盾的同時,又造成了新的矛盾,從而擺脫不了最終瓦解的命運;而該體系所確立的原則、法則和制度卻有久遠的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

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和約主要內容如下:

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

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其中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

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有外交自 *** ,唯不得對皇帝及皇室宣戰

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為國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

法國得到洛林內梅林、圖爾、凡爾登等3個主教區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個阿爾薩斯

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和維斯馬城、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普魯士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區

薩克森獲得路薩蒂亞(Lusatia)地區

普法爾茨(Palatinate)公國一分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爾茨與巴伐利亞合併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爾茨(萊茵蘭-普法爾茨)維持

神聖羅馬皇帝選舉不得在現任皇帝在世時進行,以免皇帝干預,影響結果

法國和瑞典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巴伐利亞公爵被封為選帝侯

此和約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皇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的時代,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勞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把一個較為完整的奧地利保留下來,也保留下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使他在今後的歐洲中依然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此和約導致法國,荷蘭和瑞典這三大歐洲新霸主的崛起。

3.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改變了歐洲力量對比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的衰落(1)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皇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的時代。

(2)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勞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把一個較為完整的奧地利帝國保留下來,也保留下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使他在今後的歐洲中依然起著重要作用。(3)西班牙陸戰海戰皆敗,從此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

法國、瑞典、荷蘭、勃蘭登堡的崛起(1)法國在此戰中獲得了洛林的三個主教區,實力大增,為後來稱霸歐洲打下基礎。(2)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為北歐強國。

(3)荷蘭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認,成為17世紀前期的海上霸主。(4)勃蘭登堡在德意志內部崛起,成為德意志境內僅次於哈布斯堡皇室的諸侯,便是後來普魯士王國乃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

創立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 *** 、國家領土與國家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確立了國家 *** 平等原則近代國際法的形成是以 *** 國家的建立為標誌的。

威斯特伐利亞公會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許多邦國是的 *** 國家。於是,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的 *** 國家。

威斯特伐利亞公會以及在會議上籤訂的合約確立了國家 *** 平等、領土 *** 等原則,從而為近代國際法奠定了基礎。希望採納!謝謝。

4.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改變了歐洲力量對比

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的衰落

(1)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皇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的時代。

(2)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勞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把一個較為完整的奧地利帝國保留下來,也保留下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使他在今後的歐洲中依然起著重要作用。

(3)西班牙陸戰海戰皆敗,從此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

法國、瑞典、荷蘭、勃蘭登堡的崛起

(1)法國在此戰中獲得了洛林的三個主教區,實力大增,為後來稱霸歐洲打下基礎。

(2)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為北歐強國。

(3)荷蘭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認,成為17世紀前期的海上霸主。

(4)勃蘭登堡在德意志內部崛起,成為德意志境內僅次於哈布斯堡皇室的諸侯,便是後來普魯士王國乃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

創立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 *** 、國家領土與國家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

確立了國家 *** 平等原則

近代國際法的形成是以 *** 國家的建立為標誌的。威斯特伐利亞公會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許多邦國是的 *** 國家。於是,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的 *** 國家。威斯特伐利亞公會以及在會議上籤訂的合約確立了國家 *** 平等、領土 *** 等原則,從而為近代國際法奠定了基礎。

希望採納!謝謝!

5.如何評價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國際體系轉變的多重性使得美國大戰略陷入嚴重混亂之中。重建威斯特伐利亞均勢秩序的傳統現實主義觀點強調國家 *** 的重要意義,這實際上是非常不符合現實的,尤其是考慮到單極情勢和新安全威脅的特徵。伊肯伯裡教授指出,自由主義的國際主義大戰略強調在訴諸武力之時與聯合國和其他全球性組織協商,這種觀點與尋求合法性和 *** 特徵的變化並不契合。實際上,自由主義一直呼籲重新認識 *** 規範――但這一戰略難以應對美國的單極實力。華盛頓也許願意分享訴諸武力的決定權,但不會將其權威轉讓給更高層次的國際機構。而且,要求對威脅和適當訴諸武力廣泛認可的戰略有可能導致僵局和安全保護的供給不足。布什 *** 的觀點將後威斯特伐利亞的單極思考、保守主義關於直接將美國實力用於打擊新威脅的外交理念結合起來。但是,這一戰略建立在自相矛盾的基礎之上,導致了其他國家的搭便車與抗拒。它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提供了應對安全威脅的單極的解決方式。但是,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言,這一秩序觀如同現代帝國,而且是不可持續的。美國人民也不會支援單方面訴諸武力的負擔,其他國家提供的合作也是不充足的。

隨著冷戰的結束,隨著國家間關係的發展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基於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解讀已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⑹ *** 國家的地位受到威脅,非國家行為體數量上的增多和功能上的增強,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國家 *** 受到挑戰——要求取消國家 *** 和超越國家機構,用國際法和共同規則來調整國際社會內部的關係,以實現世界社會作為目標。事實上,一定程度的有型 *** 和無形 *** 的超越已經在國際關係中有明顯的表現。前者如歐盟成員國在追求邦聯主義和自由貿易主義相結合目標的過程中,對於經濟 *** 方面的某些轉移讓渡;後者如國際間資本的大量流動,使幾乎所有的國家的貨幣不在可能有百分百的自主性。

雖然如此,但 *** 國家依然是國際關係的基本行為體,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起著領導作用的行為體,對非國家行為體起著重大的制約作用。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全球化早在古代就開始了,是一個緩慢和複雜的過程,只不過在最近的20年裡發展迅速。在這個過程中,夾雜著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西方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矛盾以及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國際關係從來沒有一體化過。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就必須把 *** 和平等作為國際關係的準則。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一些國際性的問題,如能源問題、環保問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也帶有明顯的國家鬥爭的性質。如中日對於俄羅斯輸道之爭;又如美國不願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不願承擔相應的環保義務;而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根源在於貧困和帝國主義對不已開發國家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對於別國 *** 肆意踐踏。

既然民族國家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那麼國家 *** 和平等這一原則不僅不能否認,而且有必要繼續堅持。在全球化的程序中,尊重各國國家 *** ; *** 國家無論大小,在國際事務中都處於平等的地位。這就是歷史留給今人的財富。

6.什麼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這就必須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說起: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它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第一個國際關係條約。主要內容:(1)歐洲領土的區域性分割:法國取得阿爾薩斯和洛林,並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個主教區;瑞典則獲得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並且取得了軍費賠償。(2)了皇帝的權利,承認了各諸侯具有的內政、外交權;還規定卡爾文與路德教享有同樣的權利,制止了天主教對新教的。

對近代國際法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意義):

第一, 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第二, 劃定了歐洲各國的國界,承認了國家的和 *** ,並鳴國家 *** 、國家領土、國家等原則已經確立為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準則;

第三, 首次創立並確認了條約必須遵守和對違約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則;

第四, 承認新教和舊教享有同等的權力,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統治下的世界 *** 論。

第五, 在歐洲開始確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的制度,各國普遍建立了外交使節,進行外事活動。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但結束了30年戰爭,而且在歐洲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但它在調和原有矛盾的同時,又造成了新的矛盾,從而擺脫不了最終瓦解的命運;而該體系所確立的原則、法則和制度卻有久遠的意義。

=====================

以全球為參照系的國家主義是國際意義上的國家主義,這種國家主義是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奠定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不僅是近代國際關係史上的第一個國際體系,也是國際關係史上第一次以條約的形式肯定國家主義的國際體系,從而使國家主義具有了某種法律的意義。

東亞朝貢體系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比較

東亞朝貢體系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比較如下:

1、朝貢體系:以中國為中心,以儒家"家天下"觀點為依據,中國與朝貢國形成宗藩關係,不追求經濟利益,以朝貢、冊封等和平手段為主。

2、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國家為交往主體,大國主導與均勢,注重國際法的作用,採用召開國際會議的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格勞秀斯的國際法學說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體系以及四百年的國際法體系發展有什麼影響?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作為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史時期之交的第一個多邊條約,是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又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三個半世紀來,隨著國際交往的曰益頻繁,國際法律秩序作用的增強和約對國際法的彩響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本文通過分析和約條款及其與國束主權原則。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及國際組織法,國際法外交關係法等的發展,論證和約不僅標誌著近代國際法的產生而且是現代國際法的發展的一大重要源頭。

擴充套件資料: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加深了德意志上的,劃定了歐洲各國的國界,改變了歐洲力量對比。

同時,和約作為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史時期之交的第一個多邊條約,是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又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國際戰略格局有哪些變化?

國際戰略環境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648-1815)。

近代國際關係格局的第一次演變發生在17 世紀初期,其標誌是該時期席捲歐洲的30年戰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成為現代國際關係史的開端。和約確立的國家無論大小、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均能以主權國家身份參與國際協議的原則,作為國際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載入史冊。如果用國際關係學“多層分析”方法去總結這段歷史,則可見此時期發生了多層變化:(1)從國際層面上看,神聖羅馬帝國控制歐洲局面已經走向衰落;(2)從國家層面上看,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成為國際舞臺的主要角色;

(3)從決策者個人層面看,王權逐步代替了神權,各國君主的國家“主權”意識增強, 國際關係中的紛爭更多地體現了決策者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觀意願。總之,此階段是建立在主權國家基礎上的國際格局的形成階段。

2、維也納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815-1871 年)。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更新, 增強了主權國家的綜合國力。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以後, 國際關係中的重要特點就是西歐向世界各地的擴張。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均以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進行宗教文化滲透。歐洲擴張的結果之一是導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結果之二是導致了歐洲強國因殖民地等問題而進行的無休止的激烈較量。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 國際關係中形成了以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占主導地位的多極格局。18世紀末,法國大的勝利衝擊了歐洲封建主義制度,對英國霸權地位形成嚴重挑戰。然而,拿破崙1805年稱帝后,法蘭西帝國的擴張導致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建立。英普聯盟和西班牙、兩個西西里王國和奧地利兩個反法集團, 經過一系列生死較量後, 迫使拿破崙帝國的解體。戰後於1814 年10 月至1815 年6 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 確立了列強並立的“維也納”體系。由於奧地利總理梅特涅在建立這一體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謀作用,因此人們又稱這一體系為“梅特涅體系”。英國、法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相互制約與平衡, 形成多極均勢國際體系中的主宰。這一格局大體維持了40-50年的時間。

3、法蘭克福格局: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1971-1918)。

在維也納格局的發展過程中,歐洲工業的進步促使各國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殘餘的鬥爭迅猛發展。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義為開端,運動席捲歐洲,法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等同先後爆發了起義。1848年3月維也納起義後,梅特涅被解職並流放英國,“梅特涅體系”宣告解體。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王國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後,先後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的戰爭。1867年,以普魯士為首的萊茵河以北22個德意志國家和3個自由市組成了北德意志聯邦,併成為法國在歐洲的勁敵。拿破崙三世力圖通過戰爭阻止德國的統一,俾斯麥亦決心通過戰爭的方式實現德國統一。

1870年7月,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後,法國接連失利,在9月1日的“色當會戰”中慘敗,拿破崙三世率l0萬軍隊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聯邦與普魯士簽訂聯合條約,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三年付清後德國佔領軍開始撤退。5月,兩國正式簽署《法蘭克福和約》、確立上述內容。為確保對法勝利成果,戰後,俾斯麥組織了新的反法聯盟,並於1873年建立了德奧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國。於是在歐洲形成了新的

以《法蘭克福和約》和“三皇同盟”為基礎的新的戰略格局,史稱“法蘭克福格局”。出於俾斯麥在其中起著主謀作用,亦稱“俾斯麥體系”。

在普法戰爭中,德意志實現了統一,在歐洲中心,一個強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國出現在開始衰落的、法國和奧地利的身邊,使得歐洲的均勢開始動搖。但英、法、德、奧、俄仍是左右歐洲乃至世界形勢的主要強國,當時的世界格局仍是一種群雄角逐的多極狀態。因此,“法蘭克福格局”也稱“法蘭克福多極格局”。這一格局大致維持了40年左右。

二,全球戰略格局的形成。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多極格局(1918-1945)。

1914午6月至1918年11月曆時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後來轉向協約國)失敗而告終,從而使維持了40年的“俾斯麥體系”宣告結束。隨著對戰敗國的處理,一個新的戰略格局便開始形成。

1919年的巴黎和會於6月28日簽署了《凡爾賽和約》,以重新確定德國邊界、德備、瓜分德國殖民地和從德國榨取鉅額賠款為基礎,在歐洲形成了新的均勢,確立了一戰後歐洲國際關係的新秩序,即“凡爾賽體系”。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列強筋疲力盡的同時,在戰爭期間才加入協約國的美國和日本則在戰爭中發了橫財,美國的海軍力量迅速發展起來,動搖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為了確立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支配地位。1921年底,在美國操縱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先後炮製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通過這次會議,美國不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敗了日本獨霸中國的野心,而且使英國接受了美國與其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這樣便在承認美國實力優勢的基礎上,劃分了一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範圍。“凡爾賽體系”與華盛頓會議確定的“華盛頓體系”合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多極格局局面,顯示出北美和亞太地區在國際戰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十月的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一統天下,開始改變幾個歐洲列強左右世界形勢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帝國主義國家為維持和保護其瓜分世界的現狀,採用暫時擱置它們之間的矛盾的戰略,以便共同對付十月後出現的浪潮,國際戰略格局便逐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的抗爭,轉向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抗爭。

2、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1945-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際層次上看, 歐洲中心地位不復存在。從國家層面上看, 歐洲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受到極大削弱, 以致喪失了昔日主宰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地位:曾經囂張一時,橫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徹底失敗,在戰後相當長時期的國際事務中被排除出去;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稱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國江河日下,被戰爭搞得疲憊不堪,淪為二等強國。而美國卻在戰爭中得到巨大的發展, 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軍事和經濟超級強國。蘇聯雖在戰爭中損失巨大, 但是經受住了考驗, 成為歐亞強國。在大戰末期, 國際舞臺上美蘇兩大國已經成為兩支主要力量。舊的傳統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宣告終結,以美、蘇兩大強國為首的兩極格局即雅爾塔體系開始形成。雅爾塔體系的形成以二戰末期的一系列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為標誌,其中尤以雅爾塔會議最為重要。

這些會議達成的協議和諒解,除協調了同盟國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計劃和行動,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戰的結束外,更主要的是確定了美、蘇兩國的勢力範圍,標誌著兩極格局初步形成。此後,美蘇“冷戰”加速了兩極格局的形成。1949年,美國拉攏加拿大等國成立了針對蘇聯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與其針鋒相對,於1955年和東歐七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的成立標誌美蘇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經過60 年代世界力量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的急劇變動之後,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都分崩離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主要原因是蘇聯和蘇共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行徑。中蘇關係的破裂,並發展為敵對關係是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重要表現。資本主義陣營的解體主要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它們之間經濟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兩大陣營解體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全球爭霸取代了兩個陣營的對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成了兩個超級大國謀求世界霸權的戰爭工具。戰後開始的東西方冷戰逐漸演變成以美蘇爭霸為主要特徵的兩極格局。

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持續了40多年,隨著東歐劇變,兩個德國實現統—,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而宣告終結。在此期間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國際關係中出現了多極化傾向,主要表現在:美蘇爭霸, 力量互相削弱;西歐成為與美國抗衡的力量;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大國的地位;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但上述挑戰遠未構成對兩極的挑戰。主要因為:這種傾向是在兩極下發生的,受到了兩極的嚴密控制;在當時,也還沒有別的國家或集團向美蘇的領導地位提出挑戰,形成一極。

3、冷戰後“多極化”國際格局的形成與發展(1991-)。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世界發生了對人類歷史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巨大變化,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國際關係格局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兩極世界劍拔弩張的對峙狀況的結束, 給國際關係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世界各種力量經過發展和重新組合後, 新的“多極化”世界格局已經初見端倪。由於視角的不同,學術界對新格局的看法不盡相同。然而, 儘管國際格局的發展仍有若干變數, 但用“一超多強”來形容目前世界格局, 是相對全面的一種概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答案】:三十年戰爭進行到1643年,交戰雙方開始和談。在談判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法國和瑞典,談判分別在威斯特伐利亞的奧斯納布呂克和閔斯特舉行。談判的同時軍事行動也在進行,因此談判時斷時續。直到1648年10月24日,談判各方才最後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宣告了三十年戰爭的結束,同時在歐洲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格局,建立了近代國際關係的第一個相對成熟的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原則,創造了以會議解決爭端的制度和範例。

國際戰略格局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國際戰略格局大致經歷以下4個階段: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3、維也納體系。

4、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指的是什麼

17世紀中葉因《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個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從條約裡可以看到,曾經一統天下的神權世界已經無可避免趨於瓦解,民族國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權威,這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國際基本原則。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署,標誌著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幾個國際關係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主權平等原則,不干涉內政原則,勢力均衡原則。當代的國際秩序,仍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前行。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並沒有在歐洲消滅戰爭。眾所周知,發生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其策源地和最重要的戰場,也都在歐洲。但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又確實是為和平而設立的,且也許是現實條件下維護世界和平的最佳模式。一戰和二戰的發生,本質上是新興強權挑戰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從而觸發了作為體系基石原則之一的均勢原則,引發其他國家對挑戰者的集體遏制。

標籤: 斯特伐 利亞 體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0l83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