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三寸不爛之舌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漢語成語,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形容能說會道,善於辭令的口才。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三寸不爛之舌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三寸不爛之舌的意思是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你們知道三寸不爛之舌有什麼 典故 嗎?下面請欣賞我給大家帶來的三寸不爛之舌相關典故內容,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

  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趙勝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善養“士”著稱,有賓客數千人,曾三次擔任趙國宰相。

  秦國攻打趙國,幷包圍首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求援,當時打算推楚國為盟主,訂立合縱盟約聯合出兵抗秦。平原君想從門下食客挑選二十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前往楚國。結果只選得十九人,剩下一人挑不出來。食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平原君最後同意讓毛遂一同前去。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論訂立合縱盟約的事,從早上到中午,平原君再三陳述利害關係,還是無法說服楚王答應援救趙國。於是,在另外十九人的鼓動下,毛遂手握劍柄,登階到殿堂上,他態度強硬,義正辭嚴,向楚王分析情勢,最後楚王同意和趙國簽定盟約。

  平原君簽定縱約返回趙國,回到趙國後,說:“我不敢再鑑識人才了。我鑑識人才多至上千人,少則數百人,自認為不會漏失天下賢能之士,現在竟遺漏毛先生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比九鼎大呂的傳國之寶還有份量。毛先生的三寸舌頭,比百萬大軍還要強大。”於是,將毛遂一直奉為上賓。

  因為人說話的主要器官是舌頭,舌長約有三寸。所以古人往往用“三寸舌”、“三寸之舌”來形容有極佳口才的人。而“三寸不爛之舌”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

  三寸不爛之舌的 成語 解析

  [釋義]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語出]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近義] 三寸之舌;

  [結構] 偏正式;作賓語;比喻能說會道,善於應付的嘴

  用三寸不爛之舌 造句

  1) 一根稻草,你能說成金條;一根金條,你能說成廢鐵。一個好人,你能說成聖人;一個聖人,你能說成瘋子。今天是記者節,祝你:三寸不爛之舌,再長三寸!

  2) 什麼叫做巧舌如簧?什麼叫做伶牙俐齒?學一學這個中年和尚不帶髒字的罵人之詞吧,他將教會你如何從一個笨口拙舌的木訥之人變成一個擁有三寸不爛之舌的演說家。

  3) 而且六皇子在前幾年大趙黃河發災的時候臨危授命,硬是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一分錢沒花就把災給賑了。

  4) 一個有著三寸不爛之舌和飛毛腿的普通人。

  5) 對方那麼難纏,你都能說服,你真具有三寸不爛之舌。

  6) 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很容易就能虜走芳心。

  7) 他想憑他三寸不爛之舌,應當可以說服對方接受所開出來的條件。

  8) 她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到處向廠商募捐,終於辦成此次義賣活動。

  9) 他上了演講臺,便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聽眾頻頻點頭。

  10) 小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終於說服老闆舉辦員工 出國 旅遊。

  11) 如果你想憑三寸不爛之舌來贏得對方的好感,很有可能會落得孤單的下場。

  12) 湯姆會用他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約翰放棄他的瘋狂計劃。

  13) 他有三寸不爛之舌,幾乎沒人能把他駁倒。

  14) 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到處搬弄是非,搞得整個科室都不團結。

  15) 你放心!憑我三寸不爛之舌,一定說服他來幫忙!

  16) 他是天生的情場高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總能找出理由把自己說成是個女士殺手。

  17) 憑著我這三寸不爛之舌,口若懸河地遊說了一個晚上,終於把這個一毛不撥鐵石心腸的提問者感動的痛哭流涕,涕淚交集,把他僅有的五百分,全都獎給了我。

  18) 求婚寶典:一心一意,兩情相悅,三寸不爛之舌,四大皆空,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心不換,八輩相愛,久久天長,十全十美的求婚!美好的愛情,是由你細心的呵護!

  19) 縱使有三寸不爛之舌,通天下萬邦的言語,又有天使的歌喉,但卻沒有愛心,那就不過是聒噪的銅鑼,叮噹的鐃鈸。

  20) 一片赤誠之心攜清風兩袖,三寸不爛之舌道四書五經,六塵不染無雜七雜八事,九州四海授仁義道德書,謝恩師十分諄諄教誨,祝節日萬分歡樂開懷!

  21) 張軒鬆不愧是曾經長袖善舞的儒生,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頭竟然想要將項寧的“精簡”。

  22) 他孃的,以前我總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在女人面前春風得意,怎麼也想不到在這裡人家竟然將我視如草芥,一文不值。

  23) 一個修玄天資極其低微的小人物,憑藉自己一股衝勁及三寸不爛之舌,奇蹟般越玄道進入凌源。

  24) 守帳的三百衛士在劉志那三寸不爛之舌的薰陶下居然歸降了哈密衛,就在劉志仰天長嘯時,一名小卒拜在劉志馬下“劉大人,木塔爾將軍快抵不住了!我們是否前去支援!”。

  25) 沒想到,二王叔家的藥罐子倒是有這麼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巧舌如簧。

  26) 戰國時的辨士張儀,思維敏捷,有三寸不爛之舌。

  27) 一開口,任翔的繼母那三寸不爛之舌便是猶如唸經一般,劈頭蓋臉的對任翔一通臭罵。

  28) 抓不住真憑實據,被老李三寸不爛之舌屢屢說得理屈辭窮。

  29) 於萬立惱羞成怒,勃然變色道:“宗大少爺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無非是想拉我們下水,叫兄弟們做炮灰!”。

  30) 三寸不爛之舌,黑白倒敘真本領。

猜你喜歡:

1. 長袖善舞的典故是什麼

2. 毛遂自薦的寓言典故

3. 負荊請罪的典故及其主人公

4. 河北邯鄲旅遊導遊詞

5. 毛遂自薦的讀書筆記

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成語,大家肯定都不成語吧,藉助成語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注音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成語故事

  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張良,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劉邦稱帝之後,想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想出家當道士說:“我憑著自己的三寸舌,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我心滿意足了”。

  出處

  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解釋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用法

  作賓語;比喻能說會道,善於應付的嘴

  相近詞

  三寸之舌

  成語例句

  最後也是憑籍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龍顏大悅,不但保護了自己,也開脫了公主、駙馬和太醫胡植的死罪。

  對!你是血口噴人,憑著兩行伶俐之齒,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招謠撞騙,一貫武斷專橫,而且六言不通,真是豈有此理,八面玲瓏,狡猾多變,你是地道的酒囊飯袋,一個不折不扣神氣十足的糊塗蟲。

  試想,如果徐福只憑一個紅湖呆士的三寸不爛之舌,能騙得了這麼個人物?秦始皇對他卻深信不疑。

  典故典故1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土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昌。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土。’遂以為上客。”這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薦成功歸來後受到平原君稱讚的場景。

  典故典故2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日:“足矣。”張儀回答幽默風趣,寥寥數筆就刻畫出張儀堅定不移的意志。同時也說明,只靠三寸不爛之舌去遊說列國就足夠了。

  典故典故3

  在《漢書》中,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另外在《三國演義》中有“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水滸傳》第十五回“小生必須自去那裡,憑三寸不爛之舌,說他們入夥”等句子。

三寸不爛之舌是什麼意思

成語“三寸不爛之舌”的意思是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一說到這個詞,大家都會想到《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但是“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列傳》。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三寸不爛之舌典故

魏國的張儀有一次受邀參加楚國宰相的宴會,等宴會結束後,楚相卻發現自己最貴重的玉璧不見了。

這個時候有個侍從就猜測說玉璧應該是張儀拿走了,說張儀又窮又行為不端的,必定是他偷的。於是,張相便派人將張儀抓了起來,無論如何言行供,抄家,也沒能找到玉璧。

張儀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打成這個樣子,不免傷心的痛苦,誰知道張儀張儀最先做的不是安慰妻子,也不是自己的冤屈,而是問妻子“不要哭,不要哭,看我的舌頭還在嗎?”這一問,妻子也被逗笑了,說到:“舌頭還在你口裡。”張儀說:“只要舌頭完好,那就不要緊。”

後來,張儀也是憑著他無敵的口才加上才能,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演變到後來,人們用“三寸不爛之舌”這個諺語來比喻只要舌頭不爛,就能憑藉語言說服他人。引申為巧舌如簧地說服別人。

三寸不爛之舌什麼意思?三寸不爛之舌典故介紹

虞翻是三國時期東吳大臣,虞翻早期是王朗的部下,後來選擇投奔孫策,從此在東吳紮根。虞翻學識淵博,而且還精通醫術,被人們稱為文武全才。虞翻的口才的確有一番功力,曾幫助孫權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回了荊州的控制權,只能說虞翻的能力被很多人小看了。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三寸不爛之舌,就和虞翻有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背後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發生在東吳偷襲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孫權、虞翻和麋芳。原文如下:

(孫)權謂呂蒙曰:今荊州已得,但傅士仁、南郡麋芳,此二處如何收復?言未畢,忽一人出曰:不須張弓只箭,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傅士仁來降,可乎?眾視之,乃虞翻也。權曰:仲翔有何良策,可使傅士仁歸降?翻曰:某自幼與士仁交厚;今若以利害說之,彼必歸矣。權大喜,遂令虞翻領五百軍,徑奔來。卻說傅士仁聽知荊州有失,急令閉城堅守。虞翻至,見城門緊閉,遂寫書拴於箭上,射入城中。軍士拾得,獻與傅士仁。

士仁拆書視之,乃招降之意。覽畢,想起關公去日恨吾之意,不如早降。即令大開城門,請虞翻入城。二人禮畢,各訴舊情。翻說吳侯寬洪大度,禮賢下土;士仁大喜,即同虞翻齎印綬來荊州投降。孫權大悅,仍令去守。呂蒙密謂權曰:今雲長未獲,留士仁於,久必有變;不若使往南郡招麋芳歸降。權乃召傅士仁謂曰:麋芳與卿交厚,卿可招來歸降,孤自當有重賞。傅士仁慨然領諾,遂引十餘騎,徑投南郡招安糜芳。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呂蒙白衣渡江佔領荊州後,孫權也來到荊州獎賞文武。孫權提出,雖然佔領荊州,但和南郡仍在關羽部將傅士仁和麋芳手裡,應該儘快設想奪取。謀士虞翻主動請纓前往勸降傅士仁。面對虞翻的勸降,傅士仁當即應允,並立即與虞翻一起前往荊州面見孫權。隨後,傅士仁又來到南郡勸降了麋芳。至此,關羽的荊州大本營全部落入了孫權之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虞翻口中的三寸不爛之舌,形容能說會道,善於辭令的口才。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中的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小說中這段呂蒙佔領荊州的故事情節,有諸多情節與歷史不符。首先,小說中說呂蒙白衣渡江攻陷了荊州就是一個錯誤。《三國志•呂蒙傳》載:蒙至尋陽……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這也就意味著呂蒙白衣渡江後,僅僅是兵臨江陵和城下,而此時的江陵和南郡尚在傅士仁和麋芳之手。因此,小說中描述的所謂孫權前來勞軍的說法就不能成立。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虞翻前往勸降守將傅士仁及傅士仁勸降麋芳,則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書》載:將軍士仁在拒守,蒙令虞翻說之。翻至城門,謂守者曰:‘吾欲與汝將軍語。’仁不肯相見。乃為書曰……仁得書,流涕而降。翻謂蒙曰:此譎兵也,當將仁行,留兵備城。遂將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與傅士仁鎮守的相比,鎮守的江陵更為重要。它不僅是荊州的州治,同時也是關羽防禦東吳進犯的屏障。即便落入呂蒙之手,只要麋芳能堅守江陵,呂蒙要拿下該城還是有巨大難度的。那麼,身為劉備大舅子的麋芳為何要背叛關羽投降東吳呢?

據《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書》載,早在關羽出兵樊城之前,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此舉令關羽大為光火,多次指責麋芳。另據《三國志•關羽傳》稱: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這兩段記載說明,關羽對麋芳的不滿是因為麋芳玩忽職守所致。麋芳自知罪責難逃,因此才鋌而走險,背叛關羽投降了東吳。

不過,就在、江陵失守後,關羽仍有翻盤的機會。據《三國志•虞翻傳》載:後蒙舉軍西上,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蒙未據郡城而作樂沙上,翻謂蒙曰:‘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城中之人豈可盡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從之。時城中有伏計,賴翻謀不行。這就說明在江陵城中,除了麋芳投降東吳之外,其餘將領並不願因此成為蜀漢的罪人。他們曾密謀除掉麋芳和呂蒙,讓江陵城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一旦行動成功,江陵便回到了關羽的手中,不僅呂蒙大軍將被牽制在江陵城下,關羽南撤也有了安身之地。只可惜此事被虞翻一眼看穿,這場尚未開始的行動很快便被呂蒙挫敗,關羽也因此失去了最後的希望,最終兵敗被殺。

標籤: 三寸不爛之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2e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