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哪一年發生的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哪一年發生的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哪一年發生的

紙上談兵的趙括參加的是長平之戰的歷史戰爭。長平之戰簡介: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而長平之戰僅僅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長平之戰詳細經過

長平之戰詳細經過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隊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

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而長平之戰僅僅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攻佔上黨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的百姓。長平之戰前的上黨之戰結束。

廉頗敗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長平之戰爆發,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音:加,裨將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秦將王齕率軍進攻,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龜縮在營壘裡不敢應戰。於是,秦隊發起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趙軍連敗,趙將廉頗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趙軍自此怯縮不戰。因此,趙孝成王對於廉頗畏懼秦軍、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趙國議和

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

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說“鄭朱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趙孝成王最終沒有采納虞卿的諫議,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兩軍換帥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怯縮不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傳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長平之戰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長平之戰是發生於公元前262年的一場戰爭,據悉,此戰戰後,殺神白起殲滅敵軍四十萬。它加速了中國統一的步伐。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同時,長平之戰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租到的包圍殲滅戰,那麼,你知道長平之戰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嗎?長平之戰的交戰雙都分別是誰?帶上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長平之戰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2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的一場戰爭,但是也有說法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

據記載,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役。在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是誰

由上述我們可知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間的戰役。據悉,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秦昭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

但是,脣亡齒寒的到了誰到知道,本來嘛,於是夥同趙國共同對對抗秦國,說是同意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不想,趙國接受了韓國的城池引起了秦國的不滿,在加上秦國兵強馬壯,你毀我計策我就先把你打到服了為止。

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但是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於是,馮亭便派遣使者通報趙國。

戰後,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長平之戰發生於哪一年?

趙國與秦國的五次大戰分別為:

1、闕與之戰:

閼與之戰,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

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隊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

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而長平之戰僅僅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3、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保衛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

秦軍敗績,但趙也已經遭受慘重打擊。

4、平陽大敗:

宇文邕決定北連突厥,南和陳朝,並乘陳攻佔北齊淮南地之機,發起攻滅北齊的戰爭。

5、肥之戰:

肥之戰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帶)大敗秦軍的截擊戰。

6、番吾之戰:

番吾之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殲秦軍。

擴充套件資料:

1、秦國的軍事制度:

建立起一支英勇善戰,能贏得統一戰爭勝利的強大軍隊,秦制定了嚴明而系統的訓練管理制度。在吳子《治兵》中記載了當時軍隊訓練的具體方法:如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2、趙國的軍事制度:

戰國時期,趙國推行郡縣徵兵制,此外,趙國還極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齡限於十六七歲至60歲之間。

戰國時期,趙國的兵種按出現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為:車兵、步兵、騎兵和舟兵。趙國的步兵,稱為“帶甲”,為趙事實力的象徵。

趙國的騎兵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建立起來的。趙國騎兵的來源:從趙國本土招募及變車為騎、三胡的騎兵、趙國代地的騎兵。騎兵的武器有弓箭與劍。代地的馬匹是趙國戰馬的主要來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國

百度百科-趙國

長平之戰簡介長平之戰發生在什麼時候?

長平之戰是五十三年與五十五年之間,秦國率軍在趙的長平進行的一場戰爭。最後趙軍大敗,秦國獲勝佔領昌平。在這場戰役中,趙軍被斬首,陣亡約45萬人。

這是秦和趙之間的一場戰略決戰。由於連年戰爭,趙在戰爭中期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雖然戰線較長,但國力遠強於趙國。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國更不利,就拋棄了著名後衛廉頗,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按照趙王的意圖,改變了廉頗的防守部署和抓捕,更換了將領,組織進攻。

秦暗中換帥,針對趙括求勝心切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出陣,再分、圍、殲的作戰方針,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一戰削弱了趙,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個轉折點,秦國統一隻是時間問題。這場戰爭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規模殲滅戰。

漫長的和平戰爭發生在什麼時候?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2年的一場戰爭。據秦記載,昭王派百田攻打韓國,佔領城,上黨郡與韓國都城斷絕。南朝鮮想把上黨郡送給秦國求和,但上黨郡守衛拒絕向秦國投降,並要求趙國發兵到上黨郡。公元前260年,秦國派王弼攻打朝鮮,奪取上黨。上黨的人逃到了趙國。趙駐長平,廉頗必抗。

秦國用離經叛道的手段,讓趙王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命令他帶兵攻打秦國。同年,秦國祕密派田雷到長平接替王弼指揮秦軍,趙括紙上談兵,被秦軍打敗,其他諸侯國不願救趙。近40萬趙俘虜全部被秦軍殺死,只有240名年輕的趙人被秦軍釋放給趙

隆平之戰後,昭君大敗,秦軍全面獲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92no.html